居住空间演变论文-曾祥平

居住空间演变论文-曾祥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居住空间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小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郴州

居住空间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曾祥平[1](2019)在《中小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研究——以郴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居住空间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研究更多的是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研究相对不足。文章以郴州市为例,重点研究郴州市清代至2017年居住用地及类型变化情况,对郴州市的居住空间演变过程、动力机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为郴州市的空间规划建设提供依据,为其他中小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18期)

孙赫[2](2019)在《城市居住空间演变模式与驱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居住空间是整体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基础,深刻影响着人居环境质量。因此,分析居住空间演变机制,优化空间布局,引导空间合理有序扩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沈阳市为研究对象,是由于沈阳作为东北的中心城市,自建国以来,城市规划和职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其居住空间的动态演变极具研究价值。在经典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正在逐渐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居住空间理论雏形,需进一步实证与总结。本文选取城市空间快速变迁的沈阳为研究对象,以沈阳现有小区建成年至今(1989-2018年)年为研究时段,综合采用居住小区核密度分析、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标准差椭圆、自然间断点分级法、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ArcGIS制图分析法,结合现有研究与经济统计数据资料,描绘居住空间演变特征,同时聚焦现有小区居住形态差异,详细刻画现阶段沈阳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揭示新时代沈阳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特征。最后基于对大量研究成果的吸收,提取其驱动因素中主要驱动因子对进行统计模型分析,将数据结果与实际综合,总结沈阳居住空间扩张机制,为沈阳新阶段规划工作与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989—2018年,沈阳居住空间扩张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探讨,包括缓慢发展阶段、快速扩张阶段、高速拓展阶段以及稳定蔓延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居住空间的扩张模式、空间布局均处于逐渐演变过程。(1)总体:居住空间范围不断扩大;(2)布局:一环、二环之间居住密度较大,向内、外两向递减;具有扇形特征,有多个次级核密度中心,其中东西方向较东北—西南走向延伸范围更大、且浑河两岸呈轴对称带状分布;(3)分异:各居住形态集聚现象明显,分布特征差异较大,空间异质性越来越强。城市规划举措、经济实力水平、人口、交通、房地产市场、国家政策制度是影响沈阳市居住空间扩展强度的主要驱动力,且其影响力大小递减。各驱动因素互相交错,共同影响着沈阳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历时60年,沈阳已完成四次城市规划,本文希望通过对居住空间演变的研究从侧面对规划成果进行检验与总结,为沈阳市接下来的规划工作添砖加瓦。(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董玉莹[3](2018)在《浙北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形态的演变及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之始,是人类居住的根基之地。人类开始选择自己的住所,建立自己的生活空间,最后演变为最原始的聚落。在指定的地理环境下,为了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统一,人类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结构化,由此便发生了共同体的进程。同时,各种聚落也因共同体进程的影响,其相互关系也变得更加结构化,这样就形成了村落体系,这就是村落的发展进程。逐渐各种村落也变得结构化,长此以往,农村逐渐一步一步的发展为大都市。农村居住空间也随着结构化的进程而发生了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浙北地区的农村在四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即使是发展领先的浙北地区,也无法避免农村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出现“无根”现象。人们缺乏对农村特色的发现、对农村传统的传承、对农村生活的掌握,从而随意的模仿,求快求多,使农村的建设失去了灵魂,从而导致了农村居住空间的均质化和单一化,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邻里和院落的丢失,地域特征逐渐淡化以及空间识别性差。鉴于此,笔者分析和阐述了限制和影响农村住居空间的社会、经济、历史人文及自然地理等因素,进一步研究乡村居住空间的演变,有针对性的指出浙北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保留优秀传统农村居住文化,结合乡村振兴策略提出适合浙北地区农村居住空间的设计策略。通过这种方式来尝试建构符合浙北地域农村特色的农村住居空间营建策略。(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期刊2018-12-24)

李伯华,易磊,窦银娣[4](2018)在《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从主体动力和客体动力两个方面,分析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的过程和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与核心景区旅游发展密切相连,先后经历相对静止、自然蔓延、迅速拓展和调控发展等4个阶段;(2)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居住空间形态由"分散布局"到"区域聚集",居住空间中心由"血缘中心"到"地缘中心",居住空间功能由"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和居住空间拓展与核心景区发展同步;(3)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是内部压力和外部引力相互作用下的结果。最后,从多视角提出了应对性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胡仕静[5](2018)在《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由此可见在当前强调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居住空间在国家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居住空间的理论研究也必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准格尔旗作为我国典型的新兴资源型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心城区所在地薛家湾镇产业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城市职能由最初的准煤生活基地演变为旗域中心城镇,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占据城市空间最大比重的居住空间也因此发生深刻变革以适应不同的发展要求。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宏观发展环境的改变,准格尔旗面临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的最新挑战,随着城市住房发展矛盾的日益显现,薛家湾镇居住空间建设同样面临转型发展、优化调整的迫切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的演变历程、演变特征、作用机制、演变问题、发展趋势、优化策略等进行系统研究与判读,促进新常态背景下居住空间的良性发展。本文首先从资源型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历程入手,对薛家湾镇居住空间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四个演变阶段。对不同阶段居住空间的演变特征进行全面解析,包括居住人群分布结构、居住用地布局结构、居住空间与相关功能空间关联、居住空间配建设施、文化景观风貌、开发管理六方面内容。其次分析居住空间演变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揭示居住空间演替的内在动力与作用原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薛家湾居住空间的演变进行反思与启示总结,揭示演变问题,研判发展趋势,最后深入贯彻十九大“住有所居”的理念,并以问题与趋势为导向提出适应性优化策略,以指导薛家湾未来居住空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14)

李立晓[6](2018)在《云南多民族共生村落居住空间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居民点是农户活动的中心,居住空间扩展和优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农村居住条件和空间优化取得了显着成效,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户就业方式和收入渠道都在不断变化。农户作为农村经济活动中的微观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下,对居住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样的转变影响农户对居住区位的选择,从而形成居民点空间变化。鉴于居民点空间演变研究较多,为突出研究的创新性,在结合前人对农村居住空间研究的基础上,文章选取多民族聚居村落——郑家庄,运用多学科融合理论,采用“3S”和“PRA”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形成该村落居住空间特点和多民族属性数据库。同时引入共生理论,从共生叁要素分析该地区多民族聚居的空间特点和结构优化,在充分考虑农户意愿和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上,协调农户居住空间、生产和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使各居民点、各民族之间实现空间连续性,完善多民族共生村落的居民点空间、共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障人与地、人与人(农户与农户、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协调性,加强各民族居民点空间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共生,提升各民族之间的共生度。通过对多民族聚居区(郑家庄)居民点空间进行分析与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郑家庄多民族聚居区中不同民族的空间分布形成“互嵌—共生”模式,随时间推移变化明显。随着时间变化,农户数量不断增加,居民点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居民点扩展与农户经济收入提高和居住需求存在密切关系。不同民族的居住空间演变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共性表现为多民族居住空间扩展方向一致,特性表现为各民族在交错分布的同时受亲缘关系影响明显,居住空间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特点显着,其中藏族受亲缘关系影响“小聚居”特征突出。(2)郑家庄农户居住空间变化程度不断加强,其演变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和政策制度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其中自然环境是空间发展演变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历史文化决定了郑家庄多民族聚居和多种文化融合;政策制度则决定了空间演变与扩展的方向。经济发展是导致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收入渠道扩宽和从业类型多样化使农户经济收入增加,从而导致对住房和居住环境的需求提高,在自然、经济、文化和政策的影响下使各民族互惠共生、和谐发展。(3)共生理论对多民族地区居民点空间优化和民族关系具有适用性,能够促进多民族融合,带动经济、文化发展,实现人—人、人—地关系和谐。基于郑家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现状和各民族关系,根据农户需求和意愿提出优化路径,首先从生产和生活空间来进行优化,使农户之间、各民族之间带动作用更强;其次对居民点内外部空间结构优化及对共生环境的完善,更实际的满足农户需求;最后从共生叁要素出发,对郑家庄自然、人工和文化环境进行完善,依托当地资源和多民族特点发展乡村旅游;在优化共生环境、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各民族关系融合、乡村旅游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提升村子活跃度,使各民族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0)

杨珺丽[7](2018)在《上海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居住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城市空间结构奠定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也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深刻影响。面对“住房建设的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居住品质明显提升,住宅建设模式转型升级”的目标,使得厘清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机理,合理引导空间有序扩张,优化空间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自建国以来,城市建设规划与职能几经变迁,城市发展历程使得上海居住空间的动态演变极具特色,为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研究在借鉴引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正在形成我国特色的居住空间研究理论与方法,但依旧比较薄弱。研究内容以社会空间研究居多,物质空间研究较少,研究时间尺度较短。基于此,本文以城市空间快速变迁的上海为研究对象,以1949-2015年为研究时段,综合采用住宅小区密度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标准差分析、克里金插值分析及GIS制图分析法,结合文献资料与大量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分析,通过描绘居住空间扩张及内部结构演变来揭示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同时聚焦上海外环线以内区域,通过居住区划分,详细刻画现阶段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最后基于前文分析结果,通过数据资料分析与案例分析,总结上海居住空间演变机制,以期能够为上海的科学规划与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通过分析获得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宏观认识与结论。1949-2015年,上海居住空间扩张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扩张、高速拓展以及稳定蔓延四个发展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居住空间的扩张模式、居住空间的内部结构以及居住形态呈现出不完全一样的特征。综合归纳分析后发现,从1949年以后,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内部结构呈现居住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中心城区圈层结构逐步深化、圈层内部空间异质性越来越强以及居住形态越来越多元化的四个特点。现阶段上海居住空间呈现住宅品质越高的社区数量越少、不规则圈层结构、分异程度较高,并在城市的东西轴线上呈现分异程度较高的地带等叁大特点。并且,各个等级品质住宅集中区呈现出不同的区位特点与物质空间特征。政策制度的调控机制、城市规划控制引导机制与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是影响上海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叁大机制。但这叁个机制并非单独影响居住空间的格局形成,而是复杂交织,共同作用于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研究时间尺度长,跨越近70年,涵盖中国经济制度发生重大转变的全过程,格局演化的时间序列较为完整和全面。(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郭莹莹,戴向东[8](2018)在《日本传统居住空间的“门窗”演变与样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门窗"在日本传统居住空间中不仅仅作为建筑上的构件,还把它作为室外景观的延续,充分发挥其实用性、装饰性、象征性,成为室内居住空间的"借景"元素。本文研究了日本传统居住空间中"门窗"样式的演变历程及借景手法,探讨了具有朴素绿色生态观的日本"门窗"艺境。(本文来源于《家具与室内装饰》期刊2018年04期)

张薇,杨永春,史坤博,李建新[9](2018)在《居住空间视角下多民族聚居城市民族融合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呼和浩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居住融合是社会群体混合分布程度的表现,对认识城市内部民族融合结构和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典型多民族聚居城市呼和浩特市为例,基于2000-2015年人口统计数据,采用融合指数法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居住融合在城市、市辖区和街区叁个尺度的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城市居民的个体属性方面考察对居住融合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城市内部少数民族同汉族之间的混居程度持续加深,居住空间视角下的民族融合程度逐渐强化;居住融合程度最高的区域集中在汉族长期居住的玉泉区,随着时间推移,融合程度最高区域快速向整个市区扩散,居住融合空间向均匀化方向发展;城市中心区域存在叁个点状分布的教育型和生活型民族聚居街区,但两类街区融合指数在考察期内上升趋势显着;个体属性中的年龄、性别、婚姻、教育、家庭、户籍、职业等要素对呼和浩特城市内部民族间居住融合具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方晟,郑皓文,朱霞[10](2017)在《武汉市城市居住空间布局演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市自2006年人口达到500万开始步入特大城市行列。本文通过对武汉市自2006年以来近十年都市发展区内居住用地出让数据及历年居住用地现状数据进行分析,从空间格局、时序、土地开发方式叁个方面研究了特大城市转型过程中的武汉市居住空间布局演变特征,认为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居住空间布局演变表现出了明显的圈层差异,并划分为旧城居住空间、主城外围居住空间、新城组群居住空间叁个圈层进行特征阐述。最后从制度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建设转型四个方面分析了武汉市居住空间布局演变的形成原因。(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期刊2017-11-18)

居住空间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居住空间是整体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基础,深刻影响着人居环境质量。因此,分析居住空间演变机制,优化空间布局,引导空间合理有序扩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沈阳市为研究对象,是由于沈阳作为东北的中心城市,自建国以来,城市规划和职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其居住空间的动态演变极具研究价值。在经典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正在逐渐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居住空间理论雏形,需进一步实证与总结。本文选取城市空间快速变迁的沈阳为研究对象,以沈阳现有小区建成年至今(1989-2018年)年为研究时段,综合采用居住小区核密度分析、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标准差椭圆、自然间断点分级法、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ArcGIS制图分析法,结合现有研究与经济统计数据资料,描绘居住空间演变特征,同时聚焦现有小区居住形态差异,详细刻画现阶段沈阳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揭示新时代沈阳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特征。最后基于对大量研究成果的吸收,提取其驱动因素中主要驱动因子对进行统计模型分析,将数据结果与实际综合,总结沈阳居住空间扩张机制,为沈阳新阶段规划工作与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989—2018年,沈阳居住空间扩张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探讨,包括缓慢发展阶段、快速扩张阶段、高速拓展阶段以及稳定蔓延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居住空间的扩张模式、空间布局均处于逐渐演变过程。(1)总体:居住空间范围不断扩大;(2)布局:一环、二环之间居住密度较大,向内、外两向递减;具有扇形特征,有多个次级核密度中心,其中东西方向较东北—西南走向延伸范围更大、且浑河两岸呈轴对称带状分布;(3)分异:各居住形态集聚现象明显,分布特征差异较大,空间异质性越来越强。城市规划举措、经济实力水平、人口、交通、房地产市场、国家政策制度是影响沈阳市居住空间扩展强度的主要驱动力,且其影响力大小递减。各驱动因素互相交错,共同影响着沈阳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历时60年,沈阳已完成四次城市规划,本文希望通过对居住空间演变的研究从侧面对规划成果进行检验与总结,为沈阳市接下来的规划工作添砖加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居住空间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曾祥平.中小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研究——以郴州市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9

[2].孙赫.城市居住空间演变模式与驱动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3].董玉莹.浙北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形态的演变及创新研究[D].长春工程学院.2018

[4].李伯华,易磊,窦银娣.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胡仕静.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李立晓.云南多民族共生村落居住空间演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7].杨珺丽.上海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8].郭莹莹,戴向东.日本传统居住空间的“门窗”演变与样式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

[9].张薇,杨永春,史坤博,李建新.居住空间视角下多民族聚居城市民族融合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呼和浩特为例[J].地理研究.2018

[10].方晟,郑皓文,朱霞.武汉市城市居住空间布局演变特征研究[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2017

标签:;  ;  ;  ;  

居住空间演变论文-曾祥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