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源论文-顾保虎

释放源论文-顾保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释放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爆炸性气体环境,场所分类,危险源确定,区域类型确定

释放源论文文献综述

顾保虎[1](2019)在《爆炸性气体环境场所释放源释放半径及区域类型的分析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国家标准GB 3836.14—2014中释放源以及通风等级的相关计算方法与计算步骤,提出了危险源释放半径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电气防爆》期刊2019年05期)

陈海英,乔亚华,郭瑞萍,刘福东,张春明[2](2019)在《压水堆核电厂LOCA环境释放源项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压水堆LOCA中核素从堆芯向环境的迁移与释放过程,建立了环境释放源项通用计算模型,采用TACTIII程序进行了对比计算,并将通用计算模型应用于某核电厂LOCA事故环境释放源项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模型与TACTIII的计算结果相对差值在5%以内,差异主要是由于采用的核素衰变常数不同导致的,模型计算准确。半衰期较长的核素,事故后释放到环境的累积活度随时间逐渐增加,而半衰期较短的核素,事故后几小时释放到环境的累积活度趋于平衡,且核素半衰期越短,事故后向环境释放的时间越短。事故后30天,I-131、Kr-85、Xe-133分别是碘、氪、氙组中累积释放到环境最多的叁个核素。(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9-08-23)

田侑成,郭江华,龙林鑫,聂矗,蔡林[3](2019)在《核电站LOCA释放源项的模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对轻水堆核电站先进堆型AP1000失水事故(LOCA)的事故进程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失水事故堆芯释放源项的核素类型,再基于《AP1000设计手册》中提供的基础设计数据,利用ORIGEN2编程对关注的核素进行计算,求取各核素在0~8 h内放射性活度随时间的变化。并将计算结果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分析,从结果来看,大部分核素的计算值与设计值数量级基本吻合,部分核素的计算值与设计值之间存在1~2个数量级的差异,这是因为在源项选择中忽略了部分核素,此外,选取的堆芯放射性核素的积存量为保守的基准设计值。核电站应当加强对碱金属、惰性气体和碘的关注。在事故前期,碱金属138Cs约占总放射性的85.6%;事故后期,则是惰性气体133Xe占比最大,约为53.1%。(本文来源于《核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张帆,韩会杰[4](2018)在《多源传感器融合的矿井瓦斯释放源定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煤矿井下采空区漏风现象导致瓦斯释放源难以定位或者定位不准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传感器融合的矿井瓦斯释放源定位算法。首先通过分析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瓦斯分布规律,建立矿井采空区传感器观测模型与瓦斯释放源扩散模型,然后采用混合卡尔曼粒子滤波算法对采空区瓦斯释放源参数进行估计,并依据迭代运算得到估计参数的坐标位置,最后通过无线传感器目标源感知节点与簇头节点的数据融合,实现瓦斯释放源的精确定位。结果表明:与其他算法相比,混合卡尔曼粒子滤波算法在定位精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方法能有效解决因漏风现象导致的瓦斯释放源定位困难的问题,进而为采空区瓦斯突出预警及瓦斯抽采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海英,王韶伟,兰兵,陈妍,韩向臻[5](2017)在《基于AST方法的核电厂LOCA释放源项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AST方法建立了AP1000LOCA放射性核素活度计算模型,研究事故后安全壳及环境中放射性核素活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事故后安全壳气空间内各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40min时达到最大。根据核素性质,将其分为不考虑母核衰变的核素和考虑母核衰变的核素。事故发生40min后,前者在安全壳内的活度指数减小,典型核素有131~135I、83 Krm等,后者由于母核衰变的影响导致其在安全壳内的活度减小趋势放缓,典型核素有85 Kr、133 Xem、133 Xe和135 Xe等。I和Cs由于受自然去除机制的去除作用,事故几小时后其向环境的累积释放量增长非常缓慢;对于Kr和Xe,半衰期较长的核素向环境的累积释放量不断增大,半衰期较短的核素在事故几小时后向环境的累积释放量趋于平衡。(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07期)

Lakshitha,T.Premathilake,Poojitha,D.Yapa,Indrajith,D.Nissanka,Pubudu,Kumarage[6](2016)在《水下气体释放源附近的流型建模(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Recent progress in calculating gas bubble sizes in a plume, based on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es using the release conditions i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o make the gas plume models self-reliant. Such calculations require details of conditions Near the Source of Plume(NSP);(i.e. the plume/jet velocity and radius near the source), which inspired the present work. Determining NSP conditions for gas plumes are far more complex than that for oil plumes due to the substantial density difference between gas and water. To calculate NSP conditions, modeling the early stage of the plume is important. A novel method of modeling the early stage of an underwater gas release is presented here. Major impact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define the correct NSP conditions for underwater gas releases, which is not possible with available methods as those techniques are not based on the physics of flow region near the source of the plume/jet. We introduce super Gaussian profiles to model the density and velocity variations of the early stages of plume, coupled with the laws of fluid mechanics to define profile parameters. This new approach, models the velocity profile variation from near uniform, across the section at the release point to Gaussian some distance away. The comparisons show that experimental data agrees well with the computations.(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期刊2016年04期)

张勇,张立毅,孟广超,李吉功[7](2016)在《分簇传感网络分布式粒子滤波气体释放源定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领域中气体释放源定位问题,提出一种动态分簇传感网络分布式粒子滤波定位算法。基于气体扩散模型推导了分布式粒子滤波算法用于实现气体释放源参数并行估计;根据参数估计量协方差的迹和能耗参数构建了网络能耗均衡模型,并对其寻优完成下一个簇集的节点调度与建簇;最终通过迭代运算实现气体释放源定位。仿真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在保证参数量估计和定位精度的同时可有效降低节点能耗平衡网络生命周期。(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王琰,罗春玲,张干[8](2016)在《废弃电子垃圾拆解区仍然是多氯联苯的显着释放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垃圾的拆解活动导致大量的多氯联苯(PCBs)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入环境当中,其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传统的焚烧等粗犷的回收方式被禁止,场地被废弃,但拆解区周围污染仍然很严重。我们分别在冬夏两季对废弃电子垃圾拆解区展开研究,分别采集了废弃焚烧区和非焚烧区的表层土壤,利用逸度采样器采集近地表和1.5m高度的大气样品。结果显示:表层土壤和大气中PCBs的浓度分别为39.8-940 ng/g和287-8280 pg/m3。该区域PCBs的浓度呈现季节性变化,土壤中PCBs冬季偏高,而大气中PCBs夏季偏高。我们基于逸度模型和逸度采样器两种方法对废弃拆解区PCBs的迁移趋势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逸度采样器原位测定的方法能够更准确的显示PCBs在该地区的迁移趋势。虽然已经被废弃多年,并且经过了简单的覆盖土壤等处理,废弃的电子垃圾拆解区仍然是该地区PCBs等污染物的重要的释放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期刊2016-07-01)

程诗思,吴晗[9](2015)在《小型动力堆弹棒事故环境释放源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弹棒事故作为压水堆设计基准事故,包括两种放射性向环境释放的途径:安全壳泄漏及汽轮机、安全阀释放。本文以小型动力堆为研究对象,参考APl000的最新事故源项分析思路,并与M310型核电厂的分析思路进行对比,得出小型动力堆弹棒事故的环境释放源项分析方法,计算了弹棒事故造成的环境释放源项。(本文来源于《核安全》期刊2015年04期)

舒抒[10](2015)在《莫让“海绵城市”成为新污染释放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绵城市’是一个形象说法,国外直接称之为‘低影响开发’。”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美国环境工程师协会 LID 模型技术委员会主席佘年表示,对于上海这样已经成型的大都市,若要通过低影响开发(LID)模型来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明确LID对城市的作用,也(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5-09-24)

释放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压水堆LOCA中核素从堆芯向环境的迁移与释放过程,建立了环境释放源项通用计算模型,采用TACTIII程序进行了对比计算,并将通用计算模型应用于某核电厂LOCA事故环境释放源项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模型与TACTIII的计算结果相对差值在5%以内,差异主要是由于采用的核素衰变常数不同导致的,模型计算准确。半衰期较长的核素,事故后释放到环境的累积活度随时间逐渐增加,而半衰期较短的核素,事故后几小时释放到环境的累积活度趋于平衡,且核素半衰期越短,事故后向环境释放的时间越短。事故后30天,I-131、Kr-85、Xe-133分别是碘、氪、氙组中累积释放到环境最多的叁个核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释放源论文参考文献

[1].顾保虎.爆炸性气体环境场所释放源释放半径及区域类型的分析计算[J].电气防爆.2019

[2].陈海英,乔亚华,郭瑞萍,刘福东,张春明.压水堆核电厂LOCA环境释放源项计算研究[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9

[3].田侑成,郭江华,龙林鑫,聂矗,蔡林.核电站LOCA释放源项的模拟计算[J].核科学与工程.2019

[4].张帆,韩会杰.多源传感器融合的矿井瓦斯释放源定位方法[J].煤炭学报.2018

[5].陈海英,王韶伟,兰兵,陈妍,韩向臻.基于AST方法的核电厂LOCA释放源项计算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7

[6].Lakshitha,T.Premathilake,Poojitha,D.Yapa,Indrajith,D.Nissanka,Pubudu,Kumarage.水下气体释放源附近的流型建模(英文)[J].JournalofMarineScienceandApplication.2016

[7].张勇,张立毅,孟广超,李吉功.分簇传感网络分布式粒子滤波气体释放源定位算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6

[8].王琰,罗春玲,张干.废弃电子垃圾拆解区仍然是多氯联苯的显着释放源[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2016

[9].程诗思,吴晗.小型动力堆弹棒事故环境释放源项分析[J].核安全.2015

[10].舒抒.莫让“海绵城市”成为新污染释放源[N].解放日报.2015

标签:;  ;  ;  ;  

释放源论文-顾保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