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蒙语对比论文-武辉

汉语和蒙语对比论文-武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和蒙语对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临沂方言,方言俗语,汉语俗语

汉语和蒙语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武辉[1](2019)在《汉语俗语与英语俚语对比与翻译——以临沂方言俗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临沂方言俗语和英语俚语的内容、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异同,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进而通过分析综合、分类比较揭示两者的异同,把握两者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并在具体实例中体现俗语和俚语的翻译原则。临沂方言俗语和英语俚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对二者对比可以发现,俚语和俗语的准确理解和使用可以摆脱枯燥无味的会谈,使交流过程更加灵活有趣,使两种不同文化下的交流者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1语言层面的对比在俚语和俗语的语言对比中,主要探讨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修辞。(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16期)

BNEIJECK,MOHAMEDOU(小都)[2](2019)在《基于汉语和阿拉伯语对比的毛里塔尼亚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第二语言教学当中,词汇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了促进毛里塔尼亚汉语教学以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本文将在汉语和阿拉伯语对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汉语词汇和阿拉伯语词汇的异同之处,对两种语言词汇的研究范围及理论进行对比。本文检索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阿拉伯语汉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词汇异同点,对汉阿两种语言的词义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归纳分析了毛里塔尼亚学生在汉语语言词汇习得中的偏误问题,对两种语言的构词法、对应词的词义关系以及汉语口语词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预见毛塔学生在汉语口语词汇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并引导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汉语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为了完成这项研究课题,本文将讨论以下叁个问题:(1)汉语和阿拉伯语词汇有何异同?(2)毛里塔尼亚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3)毛里塔尼亚学生的汉语词汇习得偏误有哪些是在阿拉伯语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设计与问题、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相关的理论,对汉语词汇和阿拉伯语词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体梳理及分析,并介绍了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词汇意义对等理论(Semantic Equivalence Theory(???????????????????????????)等相关学术理论。第叁章对两种语言的构词法展开进一步的对比研究,主要从语音变化、附加法、复合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第四章通过对《Arabic-Chinese-Dictionary》的检索,讨论了汉语和阿拉伯语词义对应关系。我们的调查显示,汉语和阿拉伯语词汇当中存在着词义不对应关系。根据这两种语言非对应词的词义关系,可以预测以阿拉伯作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时可能出现的词汇偏误。第五章对汉语和阿语吸收的外来词进行研究。第六章讨论了毛里塔尼亚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词汇偏误类型以及汉语口语词汇定义及特点、口语词汇和书面词汇差异,归纳出毛塔学生在学习使用汉语口语副词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词义混淆与口语词汇的混淆偏误是毛里塔尼亚学生在汉语词语运用上最常见的偏误类型,这种偏误是由汉语和阿拉伯语词义不完全对应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对于汉语教师来说,汉语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毛里塔尼亚学生理解汉语词义的特点,并尽量避免阿拉伯语对汉语词汇词义的理解产生负迁移,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阐述论文的研究意义、不足之处与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汉语推广的研究中,很少有汉语和毛里塔尼亚语言的对比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毛里塔尼亚汉语词汇教学、本土化教材的编写以及相关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对推动毛里塔尼亚汉语教学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仅限于初中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很多语料是通过网络搜集得到的。因此,今后的研究将以汉语高级水平的毛里塔尼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运用汉语过程中所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偏误进行重点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赵明明[3](2019)在《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反馈语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斯韦恩(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和朗(Long)的“互动理论”以及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理论为基础,以“十叁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际汉语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组所编制的《国际汉语课堂教学参考案例(初级综合课)》内含的“教学视频”,与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和文学院叁位新手教师讲授的初级综合课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阅法,理论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公开出版的课堂视频和实际征集来的课堂教学材料为基础,全面剖析了课堂记录、观察等数据下体现的反馈语使用现状与问题。通过实际的听课记录,课堂录像等,以自然调查法的原则完成有关视频资料的转换,真实地记录了师生的课堂语言。通过大量的分析和整理形成了反馈语语料,并根据语料对比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反馈语使用情况,尝试分析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反馈语使用的异同点。研究发现有的新手教师在使用课堂反馈语时存在语言不合适,反馈不合时等问题。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本研究从对外汉语新手教师反馈语使用和教师培养及培训两个方面提出了如下建议:对外汉语新手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设给予学生反馈的目的,使反馈语言更合适;重视教学环节的连贯性,使反馈的时机更合适;提高反馈语理论与实践水平,使反馈方式更加合理;关注反馈语的使用,重视反馈的情感。高校可以增设教师语言理论课程和教师反馈语实践课程,并将其列入课程评价体系;国家汉办外派汉语教师岗前培训可以增加汉语教师课堂语言培训课程,组织志愿者观摩优秀教师示范课,发放有关反馈语理论与实践的书籍和视频资料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阮氏美贞(NGUYEN,THI,MY,TRINH)[4](2019)在《汉语“了1”“了2”与越南语“(?)”“(?)”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语中“了 1”和“了 2”是重要的助词,很难辨别也很容易混淆。特别是汉语与越南语两种语言的语法上很相似,但汉语“了 1”有时是越南语“da”,有时是“roi”,不过它们在语义表达和句法特征不是完全对应。汉语“了 2”与越南语“roi”基本相同,但也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学汉语的越南学习者,一般都根据母语的语感来掌握“了”字句的语法。可是汉语的“了”没有那么简单,在汉语学界也是一个语法难点。汉越语两种语言在各方面进行对比的比较多,但把汉语“了 1”“了2”与越南语“da”“roi”对比分析不多。笔者想接着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它们在语义和句法特征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汉语“了 2”一般与越南语“roi”相同。但汉语“了 1”有时候与越南语“da”相同,有时候和“roi”相同。越南语“roi”有时候具有表达完成义,可以与“da”兑换;它们与汉语“了 1”和“了 2”一样,有时候可以搭配同句中出现。虽然在表面上汉语“了 1”“了 2”与越南语“da”“roi”比较相同。但仔细地分析它们就是同中有异。本文一共有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题目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意义与目的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从汉语“了 1”“了 2”与越南语“da”“roi”的语义对比分析,包括:汉语“了 1”“了 2”的语义分析,越南语“da”“roi”的语义分析,汉语“了 1”“了2”与越南语“da”“roi”的语义共性,汉语“了 1”“了 2”与越南语“da”“roi”的语义差异,最后对此章做出一个小结。“da”与汉语“了 1”的语义共性比较多,两者都具有完成或实现义。“roi”在表示完成义与汉语“了 1”相同。但“da”有时候表示祈使义相当于汉语“吧”的意思,有时候是“就...了”或“就要...了”的意思,而汉语“了 1”是没有这个意义。“roi”与“了 1”也不完全相同,它有时相当于汉语“就”或“然而”的意义,有时是完全没有相对应的意义。汉语“了 2”的语义表达基本相对应越南语的“roi”,它们都具有表示变化或快要出现新情况。但有时候越南语“roi”的语义表现与汉语的“了 2”的完全不相对应,它有时相当于汉语的“就”的意义,有时汉语没有相对应的语义表现。可以看到越南语“da”“roi”与汉语“了 1”“了 2”的语义上具有共性。但说到底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以两者之间也会有不同之处。“da”“roi”与“了 1”“了 2”主要不同的是越南语句中有“da”或者“roi”,但汉语是没有相对应的语义表达,或不是“了 1”“了 2”的语义表达。第叁章:汉语“了 1”“了 2”与越南语“da”“roi”的句法特征对比,分别是:汉语“了 1”和越南语“da”的句法特征比较,汉语“了 2”与越南语“roi”的句法特征比较,汉语“了1”“了 2”搭配与越南语“da”“roi”搭配的句法特征比较。汉语“了1”“了 2”与越南语“da”“roi”的句法特征相同是两者的否定式都在谓词前加上否定副词“没”或者“不”。但“了 1”“了 2”除了加上否定副词“没”或“不”以外还有“别”的否定式。越南语“da”“roi”是没有“别”的否定式。“roi”与“了 2”的否定式还有一个不同,“了 2”与否定副词一起存在在句中,但在越南语中一旦加上否定副词“da”和“roi”都不能出现在句中。“了 1”“了 2”与“da”“roi”都可以与其他成分结合。但“了 1”“了 2”在句中的位置比越南语“da”“roi”稳定。“了 1”一直是附在动词、形容词后,“了 2”是在句末位置。但越南语“da”和“roi”不一样,它们在句中位置不固定,有时在谓词之前,有时在之后,有时可以放在句头。“了 1”一般是没有成句作用,但越南“da”“roi”都具有成句作用。汉语“了 1”“了 2”的疑问句和越南语“da”“roi”一样是反复问句,但越南语在此类疑问句一般可以省略“da”“roi”。“roi”还可以单独回答问题,而汉语“了 1”“了2”是不可以的。第四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不足的地方。(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3-01)

AWILIGWE,CHINONSO,OLUCHUKWU(安孝文)[5](2018)在《汉语伊博语问候语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问候语是人们在交际中使用最频繁的言语交际形式之一,在任何一个民族的言语交际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反映出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交际习惯。问候语使用不恰当的话会对双方的交流沟通造成障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问候语的学习也成为学习汉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更好地学习汉语问候语便成为值得研究的命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笔者的民族语言,即伊博语(尼日利亚民族语言)的问候语与汉语的问候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问候语的教学策略建议。全文共分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问候语的概述。首先对汉语和伊博语的问候语进行介绍,然后分析了问候语的功能和特点。从整体上分析了问候语这一语言现象。第二章是汉伊问候语的对比分析。主要对汉伊问候语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年龄阶段下的问候差异进行介绍与对比分析。第叁章是汉伊问候语的异同分析。在从问候方式、询问方式、称谓方式叁种不同的角度分析汉伊问候语的异同点的基础上,从思维、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这种差异的原因分析。第四章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针对问候语的教学对策。该部分针对尼日利亚伊博的学生,为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在汉语问候语的教学方法上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11-20)

艾敏[6](2018)在《汉语介词“在”和蒙古语对应表达形式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中的介词在句子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语法作用,与汉语介词特点不同的是,没有介词的蒙古语用实词的变格和时位词来表现相应的关系。汉语"在"作为介词时,在蒙古语中与它对应的表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格"形式;二是时位词形式。本文在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把现代汉语介词"在"的特点、意义和用法与蒙古语与它相应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汉语"在"字介词表达上的特点及其在蒙古语中相应表达的方式、特点与规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刘安娜[7](2018)在《阿塞拜疆语与汉语禁忌语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禁忌语言体现语言的本质,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反映本民族语言自身固有的文化特点。本文对阿塞拜疆语和汉语中的语言禁忌进行分类,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并对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本文对阿塞拜疆语和汉语的禁忌语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叁个方面:第一章对阿塞拜疆语和汉语禁忌语从含义进行了分析。第二章通过对称谓禁忌、生活禁忌、节日禁忌、辱骂亵渎禁忌和数字禁忌等几个方面对阿塞拜疆语与汉语语言言禁忌进行了分类。第叁章讨论了造成阿塞拜疆语和汉语禁忌语产生差异的原因,包括不同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背景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冯玄玉[8](2018)在《现代汉语“上下”词的认知语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人类所有的活动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而进行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方位以及位移是两个很重要的因素。空间方位是人类认知世界时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方位词也是人类认知中极为重要的空间概念。而人类对身边的空间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及位移事件的感知都属于一种空间的体验。随着不尽相同的具体条件的环境,言语表达主体对空间认识也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方式。汉语“上/下”在各种语言中少见的一组多义词,“上/下”除了可以充当方位词表示方位位置,还可以充当动词表示空间位移。因此作为一个热爱汉语的学习者,笔者想对汉语“上/下”多义词的现象进行全面的研究,同时也想通过自己母语中的表达相对应意义的词组“len/xuong”、“tren/duoi”与其进行对比。运用认知语义理论与L.Talmy所建立的运动事件语义概念成分对汉语“上/下”与越南语“len/xuong”、“tren/duoi”进行分析解释及对比。找出两者在表达方位位置以及空间位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共同语义和差异。第一,笔者收集大量关于汉语“上/下”与越南语“len/xuong”、“tren/duoi”材料与语料。对“上/下”与越南语“len/xuong”、“tren/duoi”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并且提出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理论方法、思路及语料的来源。第二,初步构建起汉、越语“上/下”的语义构架。首先对越南语“lenxuong”与“trenduoi”进行对比以提出两者的区别。接着对“上/下”与越南语“len/xuong”、“tren/duoi”短语结构的语序进行对比。然后以廖秋忠先生(1988)提出对物体部件描写的原则与方式为基础,笔者对汉、越“上/下”空间关系的语义特征作详细的分析,并且指出位置一般是静态的空间关系,而方向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因此把汉语“上/下”作名词、方位词时与越南语“trenduoi”归为静态的方向。而汉语“上/下”作动词时与越南语“lenxuong”归为动态方向。由此分别对汉越空间位置(静态方向)与空间位移(动态方向)进行细致的研究以及提出两者的语义特征与语义构架。同时也对汉越“上/下”的形状系统与时间、空间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对比。第叁,主要从汉语“上/下”与越南语“trenduoi”静态方向的认知语义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对比与分析。进一步对两者空间义的认知进行对比研究,首先找出两者表达空间义时语义特征的异同,尽量突出汉语“上/下”与越南语“trenduoi”表达空间义时所采用的语法手段以及表现出的意义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在表达空间义时,“观察者”与“采用定位的方式”这两个重要的因素会对“上/下”与“trenduoi”产生怎样的影响;继而对汉语“上/下”与越南语“trenduoi”的引申义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并且找出两者差异的根源所在。最后对汉语“上/下”静态方向所表达的各个义项进行整理归纳并且初步建立“上/下”静态方向的义项语义网。第四,笔者以L.Talmy所建立的运动事件语义概念成分对汉语“上/下”与越南语“len/xuong”表达位移事件时的语义特征、表达手段以及两者显出的语义成分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以“上/下”与越南语“len/xuong”的搭配能力为基础,找出两者在表达位移事件时的语义认知的特征。初步对汉语“上/下”作动词时所表达的义项进行整理并建立“上/下”动态方向的义项语义网。最后,在本论文的结语部分,提出全论文的研究结论、本文的创新意义以及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任继尧[9](2018)在《汉英委婉语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委婉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恰当地运用委婉语进行表达交流是使语言具有可接受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与本选题相关的一些课题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第二部分主要对委婉语的定义性质、起源发展、常见分类以及基本特点进行了总结描述,并就汉英委婉语来源的主要区别进行了简要分析;文章的第叁部分主要从权威性的委婉语词典出发,从禁忌内容和构成方式两方面详细对比了汉英委婉语,之后就其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概括。通过这部分的实例对比及总结概括,我们可以对汉英委婉语以及其中所折射的汉英文化的区别有一个大致了解。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通过考察留学生的委婉语使用情况并基于前文的汉英委婉语对比,给出了汉语委婉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陈楷[10](2018)在《中德身势语对比分析及其在对德汉语课堂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都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相辅相成,共同传递情感和信息。身势语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辅助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非语言交际的核心部分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身势语有其自身的特点、作用与功能,和语言交际一样,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并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意义、认知方式和心理模式。身势语的研究不仅与语言使用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与哲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交际学等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身势语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往往注意有声语言的正确性,易忽视身势语,然而身势语对语言交际行为起着补充、替代、强调等不可忽视的作用。身势语的正确使用可以保证我们的信息交流顺利进行以及在交际过程中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本文在阐述身势语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着重从中德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中德身势语的异同,将其进行比较研究,并联系对德汉语课堂上有关身势语的使用,帮助人们理解身势语在中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避免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和障碍,从而有效地提高交际的效果。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释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并指出身势语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的前景。第二章,身势语概述。这一部分分为四部分,主要介绍关于身势语的理论性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身势语的含义。第二部分对身势语的分类进行了论述。第叁部分描述身势语的特征。第四部分阐释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第叁章,中德身势语差异及原因考察。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从目光、面部、姿势、手势、体距这五方面对中德的身势语进行了个性与共性的对比研究,并对造成这些异同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中德的文化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身势语在对德汉语课堂中的应用。首先先探讨了身势语在对德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其次说明身势语在对德汉语课堂中的教学原则,指出了教师在对德汉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身势语的注意要素,最后将身势语具体地应用于对德汉语课堂的教学中并设计教学案例。第五章,结语。对本论文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26)

汉语和蒙语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第二语言教学当中,词汇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了促进毛里塔尼亚汉语教学以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本文将在汉语和阿拉伯语对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汉语词汇和阿拉伯语词汇的异同之处,对两种语言词汇的研究范围及理论进行对比。本文检索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阿拉伯语汉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词汇异同点,对汉阿两种语言的词义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归纳分析了毛里塔尼亚学生在汉语语言词汇习得中的偏误问题,对两种语言的构词法、对应词的词义关系以及汉语口语词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预见毛塔学生在汉语口语词汇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并引导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汉语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为了完成这项研究课题,本文将讨论以下叁个问题:(1)汉语和阿拉伯语词汇有何异同?(2)毛里塔尼亚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3)毛里塔尼亚学生的汉语词汇习得偏误有哪些是在阿拉伯语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设计与问题、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相关的理论,对汉语词汇和阿拉伯语词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体梳理及分析,并介绍了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词汇意义对等理论(Semantic Equivalence Theory(???????????????????????????)等相关学术理论。第叁章对两种语言的构词法展开进一步的对比研究,主要从语音变化、附加法、复合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第四章通过对《Arabic-Chinese-Dictionary》的检索,讨论了汉语和阿拉伯语词义对应关系。我们的调查显示,汉语和阿拉伯语词汇当中存在着词义不对应关系。根据这两种语言非对应词的词义关系,可以预测以阿拉伯作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时可能出现的词汇偏误。第五章对汉语和阿语吸收的外来词进行研究。第六章讨论了毛里塔尼亚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词汇偏误类型以及汉语口语词汇定义及特点、口语词汇和书面词汇差异,归纳出毛塔学生在学习使用汉语口语副词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词义混淆与口语词汇的混淆偏误是毛里塔尼亚学生在汉语词语运用上最常见的偏误类型,这种偏误是由汉语和阿拉伯语词义不完全对应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对于汉语教师来说,汉语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毛里塔尼亚学生理解汉语词义的特点,并尽量避免阿拉伯语对汉语词汇词义的理解产生负迁移,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阐述论文的研究意义、不足之处与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汉语推广的研究中,很少有汉语和毛里塔尼亚语言的对比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毛里塔尼亚汉语词汇教学、本土化教材的编写以及相关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对推动毛里塔尼亚汉语教学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仅限于初中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很多语料是通过网络搜集得到的。因此,今后的研究将以汉语高级水平的毛里塔尼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运用汉语过程中所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偏误进行重点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和蒙语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1].武辉.汉语俗语与英语俚语对比与翻译——以临沂方言俗语为例[J].知识文库.2019

[2].BNEIJECK,MOHAMEDOU(小都).基于汉语和阿拉伯语对比的毛里塔尼亚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D].河北大学.2019

[3].赵明明.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反馈语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阮氏美贞(NGUYEN,THI,MY,TRINH).汉语“了1”“了2”与越南语“(?)”“(?)”对比分析[D].安徽大学.2019

[5].AWILIGWE,CHINONSO,OLUCHUKWU(安孝文).汉语伊博语问候语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6].艾敏.汉语介词“在”和蒙古语对应表达形式的对比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刘安娜.阿塞拜疆语与汉语禁忌语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8].冯玄玉.现代汉语“上下”词的认知语义[D].吉林大学.2018

[9].任继尧.汉英委婉语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山西大学.2018

[10].陈楷.中德身势语对比分析及其在对德汉语课堂上的应用[D].青岛大学.2018

标签:;  ;  ;  

汉语和蒙语对比论文-武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