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栽培半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夏,同伸叶柄,珠芽
栽培半夏论文文献综述
孙新荣,仲彩萍,裴建文[1](2015)在《栽培半夏叶柄同伸和珠芽形成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和归纳分析提出栽培半夏叶柄同伸和珠芽形成规律理论模式,并分析种茎大小和播种深度对叶柄同伸和珠芽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茎和一代块茎以及一代块茎和二代块茎出现同伸的叶柄均呈N-2n(N≥3代表种茎或各代块茎叶柄序数;n=1、2、3……)的对应关系,珠芽总数等于叶柄总数;种茎>1 cm、播深7.0~15.0 cm有利于叶柄同伸和珠芽的形成。珠芽的生长高度与播种深度和种茎大小呈显着正相关线性关系,一代珠芽高度回归方程:y1=0.14+0.18x1+0.79x2,二代珠芽高度回归方程:y2=5.08+0.24 x1+0.24 x2。(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费改顺,邱建国,李茂星,王红斌,杨燕[2](2013)在《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定半夏总生物碱的含量,比较不同地区栽培半夏、野生半夏的质量,为提高半夏的质量标准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氯仿提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416 nm波长处测定总生物碱。结果盐酸麻黄碱浓度在19.0~133μg·ml-1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方程为:A=0.0733 C-0.0826,r=0.9996。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半夏所含生物碱不同,山东半夏含量较高,栽培品种高于野生半夏。结论氯仿提取法测定麻黄碱方法可靠、重复性好;可以用于半夏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解放军药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孙婷,尚迪,许震寰,卓明,刘静[3](2013)在《人工栽培半夏基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野生半夏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的生长与繁殖,为半夏人工栽培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半夏栽培基质的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人工栽培半夏的最佳栽培基质。结果表明,人工半夏的栽培基质采用40%较硬的土+30%河沙+30%消毒后的云南马尾松树皮的效果最好,其成活率、株高及产量都相对最高[1]。(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3年14期)
于素玲,李敏,甘我挺,王薇[4](2011)在《组培半夏与传统栽培半夏性状、显微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生长周期组培半夏与传统栽培半夏在性状、显微特征方面的异同点,为后期组培半夏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组培半夏与传统栽培半夏进行性状鉴别,粉末、块茎横切面及叶片表皮的显微特征研究。结果:不同生长周期组培半夏块茎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大小、形状及去皮后颜色3个方面差异性明显。在显微特征方面,不同生长周期组培半夏与传统栽培半夏在淀粉粒、导管、叶片表皮细胞及气孔类型上呈明显相似性。但在草酸钙针晶束、气孔数目方面不同生长期的组培半夏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随着组培半夏生长周期的延长,组培半夏在块茎性状、显微特征方面与传统栽培半夏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药与临床》期刊2011年04期)
韩凤,韦波,封孝兰,全健,曹厚强[5](2011)在《不同类型栽培半夏同工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田间农艺性状表现不同的4种类型半夏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的同工酶进行比较,并根据同工酶分析结果探讨半夏种内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过氧化物和酯酶同工酶谱在不同类型的半夏之间有着很高的多态性,除少数共有特征谱带外,各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谱带差异。(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9期)
高景莘,张绿明,卢先明[6](2010)在《野生与栽培半夏的镇咳祛痰作用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同种源野生和栽培半夏的镇咳祛痰作用,为半夏栽种提供依据。方法将同种源野生新、陈半夏和栽培新半夏按药典法炮制成清半夏进行实验。(1)小鼠氨水致咳实验:以引发咳嗽的潜伏期和3min内小鼠咳嗽次数为指标,比较野生和栽培半夏的止咳作用;(2)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实验:以小鼠气管中排泌酚红的量来评价野生半夏和栽培半夏的祛痰作用。结果 (1)野生陈半夏、野生新半夏和栽培新半夏与对照组比较均可使咳嗽潜伏期延长和咳嗽次数减少,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野生陈半夏、野生新半夏和栽培新半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1)。结论在镇咳方面,野生新半夏优于野生陈半夏和栽培新半夏;在祛痰作用方面,野生半夏优于栽培半夏,野生陈半夏优于野生新半夏。(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张绿明[7](2009)在《半夏栽培实验及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半夏进行栽培方法及田间管理方法实验研究,考察半夏栽培行距、株距、种植深度、种茎直径以及遮荫条件、摘蕾、肥料及农药种类对半夏产量及质量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采收期、不同种源栽培半夏的产量与质量;另外将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进行了生药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浸出物、粗多糖、生物碱)及药效作用的对比实验研究,比较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在质量上的差异。在栽培方法试验中,以半夏产量为指标,得到最佳的栽培方案为:行距15cm,株距3cm,种植深度8cm,选择直径1.Ocm以上的种茎。在不同田间管理方法试验中,以半夏产量为指标,最佳栽培方案为:与玉米套种,50%摘蕾,肥料选取复合肥,农药选取石硫合剂;以半夏有效成分亩产量为指标,最佳栽培方案为:与玉米套种,100%摘蕾,肥料选取复合肥,农药选取石硫合剂。分析半夏不同采收期试验结果,认为半夏在基本倒苗后即11月初采收时其产量较稳定;以半夏有效成分亩产量为指标,半夏在11月初采收最佳。本文中不同种源半夏栽培试验以半夏有效成分亩产量为指标,认为以四川安岳的种源栽培略优于云南宣威的种源。由于该试验未作重复栽培试验,且两者的差距较小,有待以后继续研究。对不同大小半夏块茎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为直径大者浸出物及生物碱含量较高,直径小者粗多糖含量较高。本文对野生半夏及栽培半夏进行生药鉴别、有效成分含量及药效作用的对比研究,生药鉴别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在显微结构、薄层色谱鉴别及紫外吸收光谱鉴别上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性状鉴别上栽培半夏块茎较大,且多出现块茎上再长出小块茎的现象;而有效成分含量及药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半夏质量优于栽培半夏。(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01)
曾建红,彭正松,王晓华,傅鹏,蒋小军[8](2008)在《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总生物碱的含量,为半夏质量标准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氯仿提取,依据酸性染料比色法的原理,在417nm波长下测定,并作方差分析。结果:获得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9)和回收率(100.1%),RSD为2.3%。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的差异显着(p=0.010<0.05)。结论:测定方法简单快速;从生物碱含量角度而言,栽培半夏品质优于野生半夏。(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08年04期)
[9](2007)在《科学栽培半夏收益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市场对半夏需求的日益增长,半夏的种植前景颇为看好,加之半夏适应性广,全国各地皆可大力种植,在栽培管理工作中,针对其生长习性,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及各自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定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其种植要点如下:一、选地以前茬种玉米、豆类的土地为好,选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沙质壤土地。底肥要亩施万斤左右含磷钾多的优质农家肥,尽早冬耕作畦。无论冬播或春播,封冻前土地都要浇一次透水,以利土壤风化、肥料分解。春(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07年03期)
刘跃辉,周哲健[10](2005)在《人工栽培半夏的气候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3年的实践和研究,掌握了半夏在修文县气候条件下的生长规律及其栽培方法,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推广半夏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05年02期)
栽培半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测定半夏总生物碱的含量,比较不同地区栽培半夏、野生半夏的质量,为提高半夏的质量标准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氯仿提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416 nm波长处测定总生物碱。结果盐酸麻黄碱浓度在19.0~133μg·ml-1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方程为:A=0.0733 C-0.0826,r=0.9996。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半夏所含生物碱不同,山东半夏含量较高,栽培品种高于野生半夏。结论氯仿提取法测定麻黄碱方法可靠、重复性好;可以用于半夏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栽培半夏论文参考文献
[1].孙新荣,仲彩萍,裴建文.栽培半夏叶柄同伸和珠芽形成规律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5
[2].费改顺,邱建国,李茂星,王红斌,杨燕.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的比较[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3
[3].孙婷,尚迪,许震寰,卓明,刘静.人工栽培半夏基质研究[J].现代园艺.2013
[4].于素玲,李敏,甘我挺,王薇.组培半夏与传统栽培半夏性状、显微的比较研究[J].中药与临床.2011
[5].韩凤,韦波,封孝兰,全健,曹厚强.不同类型栽培半夏同工酶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
[6].高景莘,张绿明,卢先明.野生与栽培半夏的镇咳祛痰作用对比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7].张绿明.半夏栽培实验及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的对比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
[8].曾建红,彭正松,王晓华,傅鹏,蒋小军.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的比较研究[J].四川中医.2008
[9]..科学栽培半夏收益高[J].科技致富向导.2007
[10].刘跃辉,周哲健.人工栽培半夏的气候条件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