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形象论文-谢忆梅

工人形象论文-谢忆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工人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中国70年,当代作品,工人形象

工人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谢忆梅[1](2019)在《新中国70年当代作品中的工人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当代文学中工业题材的写作呈现出繁荣之态势,塑造了大量真实生动、富有时代色彩的工人形象。围绕"工人精神"这一支点,对70年当代文学中的传统产业工人形象的特点及其演变进行梳理,并探讨塑造工人形象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了解70年来国家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变迁。(本文来源于《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晓函[2](2019)在《阳翰笙与小林多喜二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后,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均呈社会均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之态。此间,无产阶级发起了无数次无产阶级运动,若异军突起般扛起了反抗剥削者的大旗。随着运动的开展,无产阶级作家亦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创作出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之中,中国的阳翰笙和日本的小林多喜二这两位无产阶级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在中日无产阶级文学史上的地位尤其突出,历来备受瞩目。本文各选取两位作家的两部作品,即阳翰笙的《深入》、《复兴》,小林多喜二的《不在地主》、《蟹工船》进行比较研究。论文绪论部分阐述了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做了综述。第一章介绍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定义以及中日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历程,并对比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异同。第二章叙述了阳翰笙和小林多喜二的生平经历及创作历程,并就其中对创作产生影响的经历及其异同作出分析。第叁章分别介绍了《深入》与《不在地主》的梗概和创作背景,并对作品中所塑造的农民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章分别介绍了《复兴》和《蟹工船》的梗概及创作背景,并对作品中所塑造的工人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本论文均从苦难和抗争的角度对其分析,比较其异同。结论部分,在总结论文中的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该论文的最终结论,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两位作家、四部文学作品,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作品中所展现的中日两国农民和工人均在苦难中挣扎,而后揭竿而起,奋起反抗。在与剥削者斗争的过程中,阳翰笙作品中所塑造的多为冲动、暴力的农民和工人形象,小林作品中塑造的多为冷静的农民和工人形象,在这被压迫而后奋起反抗的过程中亦能窥见农民和工人所特有的劣根性,但团结、勇敢是不变的信条,最终促成了革命的胜利。通过对这四部作品的研究可以窥见当时中日农民和工人的苦难生活状态以及在与剥削者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上的异同。两位作家及其作品在中日无产阶级文学初期均有着较高的地位,因此,通过对作品的研究也能了解当时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特点。除此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大众对底层农民和工人的关注也是本论文意图之所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28)

孙森,吉莹[3](2019)在《试论中日作家笔下的东北工人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殖民者在中国东北境内大肆进行经济统制与资源掠夺,例如在被称为"大阪系资本的别动队"的沈阳铁西工业区以及曾是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的抚顺煤矿等地疯狂掠夺中国东北资源,残酷压迫东北工人。然而在同时期的中日作家笔下的东北工人形象却大相径庭。例如八木义德的小说《刘广福》(1944)塑造了一个安于贫困、献身于"王道乐土"的工人形象,而在王秋萤的小说《矿坑》(1940)中却描绘了一个在日伪统治下悲惨无助的工人形象。本文基于原文文本将两者所塑造的不同工人形象加以阐释分析。以期全面、客观地了解在日伪统治下已然成为惨不忍睹的修罗场的东北黑土地上中国工人的生活实态,揭示是奴役压迫而非"五族协和"的侵略实质。(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03期)

姚欢欢[4](2019)在《新时期工业题材影视剧工人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题材影视剧逐步突破了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创作模式,形成了其特有的发展脉络和发展态势,而工人形象也逐渐发生嬗变,形成我国特有的工人形象谱系。具体而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题材影视中的工人形象可分为改革者形象、世俗工人形象以及都市异乡人。在工人形象的塑造策略上,新时期的工业题材影视具有明显的人性化倾向和人文关怀。兼备宏大叙事与底层叙事,在人物活动场景的设置上更加多元,而在人物结构的设置上多采用二元对立的人物结构模式。情节设置更为多元,并且在深层结构上采取了家国同构的模式。总的来说,我国工业题材影视剧中工人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丰富国家文化,反映工人群体生存现状,传承我国工业精神,为我国文艺作品艺术长廊增添了众多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工人形象。(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张可轩[5](2018)在《中国左翼电影中的工人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初,党的电影小组开始了对中国电影的领导,左翼电影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主导了当时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中国电影从此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基调。在此后的许多年里,中国电影围绕着现实主义的主旋律奏响了不计其数的美妙乐章,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本论文从“中国左翼电影中的工人形象”切入,详细梳理中国左翼电影的背景,深入分析工人形象的分类、工人形象的发展变化以及工人形象包含的左翼思想,探究左翼电影中的工人形象的意义和反思,探寻对于塑造当下电影中的工人形象的启示,引起人们对当下工人群体以及工人形象的重视。本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梳理中国近代工人的地位、生存发展状况和中国左翼电影的诞生背景,同时,介绍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选题意义、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梳理左翼电影诞生之前的工人形象、前期左翼电影中的工人形象、后期左翼电影中的工人形象,同时,对不同时期的工人形象加以分析,对其各自特点和异同之处加以总结。程季华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整理的左翼电影史料给本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第叁章:探讨左翼电影中的工人形象和左翼思想之间的联系,将工人形象分为奋起反抗的工人形象、投身革命的工人形象以及甘受压迫的工人形象,探究它们各自对应的左翼思想,认为不同类型的工人形象可能契合了一些左翼思想,同时,认为左翼电影中工人形象可能存在固定的模式。第四章:探讨左翼电影中工人形象的意义及反思,认为左翼电影中的工人形象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将左翼电影中的工人形象与同一时期美国、苏联电影中的工人形象相对比,总结左翼电影中工人形象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8-06-01)

管延安[6](2018)在《以新时代大国工人形象在改革创新大潮中呈现磅礴朝气与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为建设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感谢新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要求通过改革,提升产业工人素质,提高产业工人地位,保障产业工人合法权(本文来源于《中国工运》期刊2018年05期)

霍欣[7](2018)在《大陆独立纪录片中的工人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人作为极富现实意义和时代范型的一个群体,他们随社会转变的银幕形象无外乎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积弊和革新。工人形象的银幕塑造必定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语境紧密相连。工人形象在每个特定历史时期都呈现了与这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时代特征,成为了社会反思和文化批评不可或缺的“晴雨表”。上世纪80年代末诞生的大陆独立纪录片在工人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观看视角和表述方式,对工人形象在电影史上的建构产生了非比寻常的意义。本文则是在大陆独立纪录片这个范畴之内讨论工人形象,主要从传统工人和新兴工人这两大群体入手,结合相关的影像作品进行分析,系统阐述大陆独立纪录片中工人形象的书写过程。第一章主要廓清大陆独立纪录片的概念,并通过界定工人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透析工人群体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身份地位和群体特征。第二章、第叁章作为论文的重点,结合了具体影片的文本细读,分析传统工人群体的瓦解和失语,传统工业文明的整体溃败,探索城市空间里的废墟叙事在体现整个工人阶级群像的意义,以及新兴的农民工群体被卷入到城市化浪潮中的尴尬境地。第四章叙述整个工人群体由自主的人变成驯顺的物的底层命运。本文旨在通过独立纪录片构建的工人形象,讨论其在电影史中生发出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3-25)

何爽[8](2018)在《殖民经济“统制”下的文学想象与精神抵抗——伪满洲国文学中的工人形象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伪满时期,日本殖民侵略者对东北地区实行殖民经济"统制"政策,大肆开矿建厂,扶持侵略战争,致使劳工需求不断扩大,大批工人形象进入作家视野。作家们着意描写在日伪劳动奴役下东北工人地狱般悲惨的生存境地,挖掘工人苦难的根源,尤以矿工形象为代表,集中展示工人们对悲苦命运的反思,以及对殖民经济的控诉。(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王思思[9](2017)在《《人民画报》工人形象建构和传播研究(1950-1955)》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聚焦1950年至1955年建国初期的《人民画报》,分析其如何通过相关摄影图片和文字内容,建构和传播新中国工人的形象。探索建国初期作为国家画报的《人民画报》其官方新闻摄影和报道的相关观念及美学源流,试图剖析其背后的建构理念和蕴含的传播学原理。并尝试回答叁个问题:《人民画报》建构了什么样的工人形象,该形象生产建构机制是什么,构建形象如何起到社会示范作用。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通过宏观数据和具体的案例分析梳理了 1950年至1955年总共66期中有关工人形象的497篇报道和相关摄影图片,以工人作为活动主体的逻辑,按内容划分出叁大议题:工人的生活,国内建设和爱国生产运动。其中,国内建设部分还细分出一个专门议题——工人与技术革新。笔者通过对工人形象有关摄影作品的历史语境、构图之比例、画面气氛、选材特点、照片所配的文字说明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五十年代的工人形象特征是主体性和现代性的交织:对内,通过工人阶级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履行自身作为国家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对外通过参与爱国生产运动等方式实现民族主义的书写,从而实现自身的主体性;通过技术革新相关议题的展开,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得以实现的主力,更是整个民族对现代技术渴望的载体;工人生活的呈现,体现了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与过去被奴役的情况的鲜明对比,具有主体性;同时其生活方式的革新性和社会主义集体生活特有的状态又具有现代性。第二部分,笔者主要探讨《人民画报》工人形象的建构理念,从《摄影业务》作为初步窥探的切入口。通过分析,笔者将其建构理念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以苏联新闻理念为报道遵循的基础;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为指导;以中国五十年代初的政治氛围为语境。此外,本节还通过部分作品的对比,来展现以上原则在对工人的形象报道中的体现。第叁部分,探讨了作为“榜样”的工人形象神话,如何在社会中起到示范的作用。《人民画报》关于工人形象的摄影图片和文字,成为一种充满意义的言说方式的载体,一种“神话”。它由经年累月的精心加工过的材料堆迭铸就,预先设定了一种广泛传播并在随后深入扎根的能指意识。通过工人形象的塑造,将工人阶级被期望拥有的自我认知,工作状态,生活习惯,思考方式等等,逐渐通过树立典型和大众传播,转变为一种普遍存在。通过以下方式在社会中起到示范作用:首先,关于工人形象的“神话”所强调的能指意识,已经广泛存在,互为支撑,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神话系统,构成了社会共通意义;其次,《人民画报》通过工人形象的呈现,为工人阶级建构出可以共享的文化身份,工人因此获得强烈的身份认同;第叁,《人民画报》关于工人形象掀起的传播仪式,建构并维系了一个有秩序和意义的文化世界,支配并容纳着整个工人阶级由此衍生和循环的行为活动;第四,《人民画报》具有强势的传播方式,以其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的受众,成为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视觉媒体。第四部分,对《人民画报》关于工人形象建构和生产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作为国家唯一权威画刊的《人民画报》,五十年代初期的工人形象呈现,作为历史成为了挥之不去也无法回避的意识形态的宝贵遗产,之后的国家政权和其他时代的工人阶级都从中吸取资源,并作为各自历史叙事与代群记忆的重要思想贮存宝库。(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王丽杰[10](2017)在《90年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企改制和非国有企业崛起的双重夹击下,一些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开始面临兼并、重组甚至破产的危机,工人们也遭遇了待业、下岗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家们在现实主义的指引下,直面社会底层,揭露黑暗现实,塑造了一系列工业领域的工厂领导、干部和普通工人形象。本文借助对90年代的工业题材小说的工人形象的解读,从五个方面进行阐释。(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11期)

工人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30年代前后,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均呈社会均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之态。此间,无产阶级发起了无数次无产阶级运动,若异军突起般扛起了反抗剥削者的大旗。随着运动的开展,无产阶级作家亦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创作出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之中,中国的阳翰笙和日本的小林多喜二这两位无产阶级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在中日无产阶级文学史上的地位尤其突出,历来备受瞩目。本文各选取两位作家的两部作品,即阳翰笙的《深入》、《复兴》,小林多喜二的《不在地主》、《蟹工船》进行比较研究。论文绪论部分阐述了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做了综述。第一章介绍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定义以及中日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历程,并对比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异同。第二章叙述了阳翰笙和小林多喜二的生平经历及创作历程,并就其中对创作产生影响的经历及其异同作出分析。第叁章分别介绍了《深入》与《不在地主》的梗概和创作背景,并对作品中所塑造的农民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章分别介绍了《复兴》和《蟹工船》的梗概及创作背景,并对作品中所塑造的工人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本论文均从苦难和抗争的角度对其分析,比较其异同。结论部分,在总结论文中的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该论文的最终结论,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两位作家、四部文学作品,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作品中所展现的中日两国农民和工人均在苦难中挣扎,而后揭竿而起,奋起反抗。在与剥削者斗争的过程中,阳翰笙作品中所塑造的多为冲动、暴力的农民和工人形象,小林作品中塑造的多为冷静的农民和工人形象,在这被压迫而后奋起反抗的过程中亦能窥见农民和工人所特有的劣根性,但团结、勇敢是不变的信条,最终促成了革命的胜利。通过对这四部作品的研究可以窥见当时中日农民和工人的苦难生活状态以及在与剥削者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上的异同。两位作家及其作品在中日无产阶级文学初期均有着较高的地位,因此,通过对作品的研究也能了解当时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特点。除此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大众对底层农民和工人的关注也是本论文意图之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人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谢忆梅.新中国70年当代作品中的工人形象[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晓函.阳翰笙与小林多喜二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3].孙森,吉莹.试论中日作家笔下的东北工人形象[J].文学教育(下).2019

[4].姚欢欢.新时期工业题材影视剧工人形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张可轩.中国左翼电影中的工人形象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6].管延安.以新时代大国工人形象在改革创新大潮中呈现磅礴朝气与力量[J].中国工运.2018

[7].霍欣.大陆独立纪录片中的工人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8

[8].何爽.殖民经济“统制”下的文学想象与精神抵抗——伪满洲国文学中的工人形象书写[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王思思.《人民画报》工人形象建构和传播研究(1950-1955)[D].陕西师范大学.2017

[10].王丽杰.90年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7

标签:;  ;  ;  

工人形象论文-谢忆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