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节论文-刘畅

西迁节论文-刘畅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迁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锡伯族西迁节,文化品牌,文旅融合

西迁节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19)在《浅析打造“沈阳锡伯族西迁节”文化品牌的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锡伯族是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锡伯族西迁节是锡伯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培育了爱国主义的西迁精神。沈阳市政府为进一步讲好沈阳故事、传播沈阳声音、树立沈阳形象、扩大沈阳影响,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高地,鼓励开展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本文以打造"沈阳锡伯族西迁节"文化品牌为研究目标,以文化旅游融合为背景,从锡伯族西迁节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承形式、内容、传播力和认同感出发,着重分析锡伯族西迁节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等传承,挖掘打造"沈阳锡伯族西迁节"文化品牌的对策。(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庄岩[2](2019)在《从沈阳锡伯族西迁节民俗文化传承角度对艺术活动实施策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的社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锡伯族作为我国民族中的一份子,其民间的西迁节更是美好的象征,历年的沈阳锡伯族都会开展西迁节民俗文化活动,真真切切地起到了传承我国民俗文化的目的,于此同时,沈阳政府对此的关注度也非常高。而沈阳作为锡伯族的重要据点,无论是新疆维吾尔族还是其他民族,都开始载歌载舞起来,在数名锡伯族青年悲壮音乐的衬托下,重现了壮观的西迁情景。对此,笔者简要从沈阳锡伯族西迁节民族文化传承角度来分析了艺术活动的实施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04期)

曹雪莹[3](2014)在《锡伯族“西迁节”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文化侵略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56个民族的中国来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势在必行的,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挖掘、整理与建设。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1764年由盛京(今沈阳)西迁至新疆伊犁后,地处西北边陲,经济欠发达,但由于过去特殊的地势,保留了较好的传统体育文化。锡伯族“西迁节”具有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很多传统体育出现了“断层”,故研究锡伯族“西迁节”传统体育文化对于锡伯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归纳法,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研究空间,以“西迁节”传统体育项目为研究对象,对锡伯族“西迁节”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阐释锡伯族“西迁节”传统体育的文化变迁,揭示锡伯族“西迁节”传统体育文化——“文化记忆”中的活态传承,阐释锡伯族“西迁节”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锡伯族“西迁节”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理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地理因素: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锡伯自治县,叁面环山,西临边界,使得锡伯族在较长时间内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得锡伯族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历史因素:戍边保国的历史使命使得锡伯族人自小与骑射为伍;生活所需的屯垦生活使得锡伯族人的传统体育变得多样化。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口的迁移使得锡伯族处于一个多元文化圈,开始吸收外来文化。文化因素:喜利妈妈、萨满上刀梯、关帝崇拜赋予锡伯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使得锡伯族传统体育更具有文化特征。锡伯族“西迁节”传统体育之文化变迁:根据Berry的文化适应理论,分为“多元化”、“同化”、“边缘化”和“传统化”。随着社会的变迁,锡伯族的“传统化”传统体育文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同化”、“边缘化”。锡伯族的“骑射文化”受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逐渐趋向于“同化”;锡伯族的“舞艺文化”在多民族文化圈的环境下呈现了“多元化”;锡伯族的“摔跤髀石打噶啦”在缺乏社会生存机会的境况下,慢慢走向“边缘化”。“西迁节”是锡伯族“文化记忆”中的活态传承:在国家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锡伯族在弓箭制作技艺和贝伦舞都具有合法传承人;“西迁节”是锡伯族文化记忆的主要传播媒介,以“西迁节”为中心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锡伯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特殊文化空间,充分展现了锡伯族的优秀传统及西迁精神,而节庆活动为传统节日增添了节日魅力,展现了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传承模式主要有叁角互动模式,高端商业模式和校内外互动模式。“西迁节”锡伯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以“西迁节”为载体,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集体记忆,弘扬锡伯族传统体育文化;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尊的升华,表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况;“西迁节”作为锡伯族西迁后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表达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西迁节”为背景,体育搭台,经贸唱戏,促进锡伯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刺激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4-06-20)

佟加庆夫,马剑威[4](2013)在《中华文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锡伯族西迁节》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迁节,锡伯语称"杜音拜专扎坤",是锡伯民族西迁戍边纪念日。又称"四一八节"、"怀亲节"、"迁徙节"。这一天,锡伯族男女老少都要盛装出行,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跳起"贝勒恩";以此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本文来源于《新疆画报》期刊2013年05期)

杨福久,喻江云[5](2011)在《纪念西迁节》一文中研究指出连过几大节日,动物们都明白了大过节不仅是快乐与和谐,更要增长知识。所以,谁也不想给兔王菲儿兔问住,对将过的节日的知识都提前学习和掌握。在"清明大植树"时听到快乐猪提及的下一个传统节日西迁节后,都进行了学习和准备。真是有备无患。当卡迪松鼠传达兔王菲儿兔有关西迁节知识竞赛的通知的时候,动物们都暗自高兴和胸有成竹。原来,兔王想过节的形式应当多样化,特别是很多动物对西迁节知之不多,而西迁节又很有纪念意义,所以搞个(本文来源于《聪明泉(少儿)》期刊2011年05期)

[6](2011)在《西迁节》一文中研究指出20多年前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中央电视台的锡伯族主持人焦建成,来到大兴安岭那座神往已久的祖先的山洞——嘎仙洞,抚摸着洞穴里的岩石,他向山洞的深处走去,边走边用锡伯语大声呼喊:"我来了,我从新疆来!"(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期刊2011年Z1期)

[7](2010)在《新疆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西迁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亚信息》期刊2010年04期)

吉子,花儿[8](2010)在《锡伯族西迁节》一文中研究指出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原本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为何如今在新疆地区有众多锡伯人呢?这要从历史上的一场西迁壮举说起。乾隆年间,清政府针对新疆伊犁地区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外国侵略势力不断东扩的情况,设置伊犁将军"统理诸务",并下令征调锡伯族官兵千余名,连同(本文来源于《中学生》期刊2010年10期)

周阳[9](2009)在《锡伯族“西迁节”与族群文化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锡伯族原是鲜卑后裔,起先居住在东北,与蒙古族、满族、汉族相交融。清朝时期,国家为加强西部边陲的安全,派遣锡伯族4000余军民迁徙西北驻防。在西北多民族文化生境下,锡伯族与当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东乡族等民族相互学习,共同生活,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迁徙后的锡伯族从以前渔猎为主转变为农业、畜牧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开挖水渠,开垦屯田,种植果树,利用周边矿产全面发展经济。锡伯族的传统节日,部分与汉民族相似,但形式别具一格,其“西迁节”独特的纪念日庆祝方式深刻的体现了锡伯族族群文化情结。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锡伯族宗族文化,民间信仰萨满教,结绳家谱喜利妈妈等习俗慢慢从民众生活中隐去,但是无论何种环境,锡伯族民众都能快速吸收其他族群文化的优点,用以发展本族群文化。文化能够塑造一个族群的个性,一个族群也能创造一种文化类型。一个族群通过潜移默化的接受并消化一种文化精髓后,便不自觉的呈现出特定的族群风貌、族群精神、族群特点和族群行为方式。另外一方面某个族群通过各种文化类型之间相互吸收、加工、改造,表现出一种新的文化特征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文化。锡伯族就是如此,在过往的文化生境中塑造了北方民族的性格,迁徙后在多变的文化生境中重新吸收、加工,塑造了本族群的个性,同时也以自己独特的族群风貌,在西北众多族群生存的环境中彰显与众不同的锡伯族精神。本文以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西迁节”为调查对象,结合当地地方志,以及第一手调查资料进行剖析,考察锡伯族在特定的时空场域—“西迁节”—所表现出的对过往的追思和祭奠,及其当下文化生境中这个边界民族的文化张力。节日庆典不仅是“时间-空间-祭仪行为”的复合体,更是凝聚族群的基本力量。一个族群得以延续,一方面是由于生物亲亲性,另一方面是文化亲亲性。正是在两者的作用下,族群成员才具有归属感,服从于族群,并将族群记忆代代相传。在西迁节纪念日的复合体中,族群记忆通过仪式行为的重复,生物亲亲性与文化亲亲性都得到最深、最全、最广的释放,族群凝聚力也达到空前的聚合。锡伯族“西迁节”独特的时空场域,节日饮食习俗,节日庆祝仪式,集中展现锡伯族文化的传承、记忆的重构、族群的认同。纪念日的场合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它神圣的时间可以通过特殊的场域再次建立起来,由此证明,当下节日依然具有强大的世代精神和文化民俗影响力。作为移民的锡伯人,其纪念日“西迁节”虽体现了强大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意识,但同时也揭开了其“历史失忆”的现状。因为文化生境的变化,锡伯人摒弃原有的习俗、吸纳其他民族的风俗以及重新塑造族群的记忆,造成其文化重组的必然性,形成“历史失忆”,这一文化现象值得人们商榷。(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李晓林[10](2006)在《西迁节:一个民族的背影——新疆边境纪事之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副县长关桂珍,9月15日刚从乌鲁木齐赶回来。这些天,她一直在忙于申报西迁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事情。申报材料反复修改5次,昨天才由她亲自报送自治区文化厅。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我国惟一的锡伯族自治县,位于西部天山支脉之一的乌孙山北麓,伊犁河冲积平原南部的河谷盆地。它的地势南高北低, 地形犹如一把打开的折扇,山区丘陵、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自南向北展开。新疆流量最大的河流——伊犁河环绕(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期刊2006年01期)

西迁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的社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锡伯族作为我国民族中的一份子,其民间的西迁节更是美好的象征,历年的沈阳锡伯族都会开展西迁节民俗文化活动,真真切切地起到了传承我国民俗文化的目的,于此同时,沈阳政府对此的关注度也非常高。而沈阳作为锡伯族的重要据点,无论是新疆维吾尔族还是其他民族,都开始载歌载舞起来,在数名锡伯族青年悲壮音乐的衬托下,重现了壮观的西迁情景。对此,笔者简要从沈阳锡伯族西迁节民族文化传承角度来分析了艺术活动的实施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迁节论文参考文献

[1].刘畅.浅析打造“沈阳锡伯族西迁节”文化品牌的对策[J].艺术科技.2019

[2].庄岩.从沈阳锡伯族西迁节民俗文化传承角度对艺术活动实施策略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

[3].曹雪莹.锡伯族“西迁节”传统体育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

[4].佟加庆夫,马剑威.中华文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伯族西迁节[J].新疆画报.2013

[5].杨福久,喻江云.纪念西迁节[J].聪明泉(少儿).2011

[6]..西迁节[J].中国民族.2011

[7]..新疆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西迁节”[J].中亚信息.2010

[8].吉子,花儿.锡伯族西迁节[J].中学生.2010

[9].周阳.锡伯族“西迁节”与族群文化认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10].李晓林.西迁节:一个民族的背影——新疆边境纪事之五[J].中国民族.2006

标签:;  ;  ;  

西迁节论文-刘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