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腹膜病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腹膜后肿瘤,肿瘤样病变,CT,MRI
腹膜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陈前程,李莉[1](2019)在《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CT与MRI影像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与MRI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0例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有明确的病理诊断结果,获取病理标本之前均进行CT、MRI检查,影像学图像完整清晰。结果 100例患者中,腹膜后良性病变者41例,以神经鞘瘤、节细胞瘤、神经纤维瘤、副节瘤等较为常见;腹膜后恶性肿瘤59例,以脂肪肉瘤、淋巴瘤、神经纤维肉瘤、精原细胞瘤等较为常见。术前CT、MRI诊断分别有5例、3例提示腹腔占位,其他均提示腹膜后间隙占位,肿瘤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5. 00%、97. 00%。CT诊断腹膜后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3. 05%、82. 93%、83. 00%,MRI分别为79. 66%、92. 68%、85. 00%,CT联合MRI分别为89. 83%、78. 04%、85. 00%,CT联合MRI的诊断效能更高。CT、MRI显示腹膜后良性病变体积较小,边缘规则、包膜完整、周围组织较少受推压,脂肪间隙存在,增强大多无强化;恶性肿瘤体积多较大,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以浸润性生长为主,可包绕大血管,内部易出现坏死、囊变及钙化,增强多明显强化。结论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MRI尤其是二者联合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肖亮国[2](2018)在《CT增强扫描在诊断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CT增强扫描在诊断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115例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患者CT增强扫描对其诊断价值。结果:手术病理检查显示115例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患者中,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例数分别为61例和54例; CT检查显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分别为46例和69例,对肿瘤位置定位准确率为86. 09%。结论:采用CT增强扫描诊断腹膜后良、恶性肿瘤以及对肿瘤进行定位的正确率均较高,但是在鉴别肿瘤病理组织类型方面仍存在限制。(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刘瑶,李伟[3](2018)在《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心血管病变的改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腹膜透析(PD)联合血液透析(PHD)后与单独腹膜透析时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探讨联合治疗对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心血管病变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行PD治疗后转为维持性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透析时年龄为25-67岁,平均(44.7±11.2)岁。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71.42%),糖尿病肾病3例(21.43%),马兜铃酸肾病(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10-11)
张文延[4](2016)在《~(18)F-FDG PET/CT在腹膜弥漫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分析几种常见腹膜病变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探讨PET/CT对结核性与恶性腹膜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2、研究~(18)F-FDG PET/CT探查转移性腹膜癌患者原发肿瘤病灶的实际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行PET/CT检查的238例腹膜病变患者资料,其中恶性间皮瘤3例,因病例数太少缺乏统计学意义而未纳入分组。将235例病例分为结核组及恶性组,结核组包括72例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TBP),其中男性34例、女性38例,(年龄45~84岁,平均62岁);恶性组共163例恶性腹膜病变,其中包括28例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腹膜腺癌(primary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peritoneal,PSPCP)女性患者(年龄41~84岁,平均64岁),135例腹膜转移癌(peritoneal metastasis,PM),其中男性71例、女性64例,年龄17~96岁,平均62岁。确诊PM患者中行PET/CT检查前既往明确原发肿瘤病史者42例,既往无肿瘤病史、以不明原因腹腔积液为首发症状者93例。1、观察和记录235例腹膜弥漫性病变图像指标:(1)病变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的图像表现;(2)腹腔积液情况;(3)淋巴结改变。对结核组与恶性组腹膜病变的~(18)F-FDG代谢水平、腹水密度及~(18)F-FDG PET/CT浓聚水平差异行两样本t检验。2、分析93例以不明原因腹腔积液就诊并确诊腹膜转移癌患者的PET/CT及同机平扫CT影像特征,评估两种方法探查原发灶的效能,两种方法所得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处理使用χ~2检验。结果1.结核性腹膜炎壁腹膜弥漫均匀增厚,伴大网膜及肠系膜多为“污迹样”改变,~(18)F-FDG代谢增高,分布较均匀,SUV_(max)为10.53±5.44,;恶性腹膜病变腹膜多为结节状及饼状显着增厚,~(18)F-FDG代谢增高,分布不均匀,SUV_(max)为11.45±6.78,两者腹膜代谢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7,P>0.05)。恶性腹膜病变患者腹腔积液密度低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结核组为CT值为(13.92±2.84)HU,恶性腹膜病变组腹水CT值为(11.10±3.40)HU,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7,P<0.05);结核性腹膜炎患者腹腔积液~(18)F-FDG浓聚水平低于恶性腹膜病变患者,恶性腹膜病变组腹水SUV_(max)为1.88±0.65、结核组腹水SUV_(max)为1.67±0.69,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3,P<0.05);T/NT恶性腹膜病变(0.73±0.18)与结核性腹膜炎(0.57±0.27)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5,P<0.05)。2.以不明原因腹腔积液就诊的93例腹膜转移患者中82例经腹腔镜检查、肝脏穿刺活检、胃或肠镜活检、手术等方法而明确诊断原发灶,另11例原发肿瘤病灶虽经腹腔镜检查、手术及其他检查手段仍未明确。82例明确原发灶患者中PET/CT准确检出78例原发灶,4例未找到原发灶,病理证实分别是l例盲肠低分化腺癌含印戒细胞癌及3例胃印戒细胞癌,PET/CT对腹膜转移癌原发灶检出率为95.1%,同机平扫CT检出转移性腹膜癌原发灶53例,检出率64.6%,经配对计数资料χ~2检验,腹膜转移癌原发灶检出率~(18)F-FDG PET/CT高于同机平扫CT,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1%vs 64.6%,χ~2=23.04,P=0.00)结论~(18)F-FDG PET/CT在显示腹膜不同病变形态及功能代谢方面改变,同时可提示其他器官的伴随征象,部分腹膜转移病变患者在一次显像时还可查找到原发灶,此时不仅可以对病因进行诊断,而且还为病变进行了临床分期,综合分析PET/CT图像有助于提高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6-11-01)
许华权[5](2016)在《CT增强扫描在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腹膜后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过我院收治的30例经手术证实为腹膜后肿瘤病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与CT诊断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CT诊断在腹膜后肿瘤病症诊治中的价值作用。结果:30例腹膜后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患者14例,恶性肿瘤患者16例,CT扫描检查中肿瘤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79%,定位诊断正确率为88%,组织类型诊断正确率为48%。结论:CT扫描检查对于腹膜后肿瘤性质以及定位诊断的正确率相对较高,对于肿瘤病理组织类型诊断局限性较为突出。(本文来源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期刊2016年06期)
[6](2016)在《上海交大发现胃癌腹膜转移病变关键驱动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科学网2015年11月25日报道,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外科与胃癌临床团队合作,将全基因组测序与全转录组测序研究引入胃癌腹膜转移机制探索当中,发现了第一批从慢性胃炎—胃癌—腹膜转移病变演进过程的关键驱动基因,首次为预测腹膜转移及今后的靶向治疗药物开发等提供了依据。研究成果表于《科学报告》。(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6年05期)
程家平,文坤明,陈奕霖[7](2016)在《病变主要位于大网膜的腹膜恶性间皮细胞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58岁,因"腹胀、乏力并伴有咳嗽1月"入院。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胀呈进行性加重,伴有乏力及咳嗽,咳嗽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偶感发热、盗汗,无反酸、嗳气、恶性及呕吐等。患者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差,体质量3个月减轻约10 kg。既往否认肝炎、结核及肿瘤等病史。入院查体:T 36.7℃、P 110次/min、R 20次/min、BP(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6年11期)
张红霞,王芳,何文[8](2015)在《盆腔腹膜后占位病变超声误诊叁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盆腔占位病变与腹部占位病变一样,亦有腹膜腔内与腹膜后间隙之分,盆腔占位病变以腹膜内居多,在女性主要源于卵巢及子宫,而盆腔腹膜后占位病变相对较少,超声医师普遍缺乏认识,术前误诊率较高[1-2]。相对于盆腔腹膜内占位病变而言,盆腔腹膜后占位病变的治疗复杂且难度大,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手术容易出现并发症[3-4],因此,术前明确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对3例术前误诊为"卵巢囊肿"的盆腔腹膜后占位病变的超声表现进(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期刊2015年10期)
徐慧婷,徐凯[9](2015)在《腹膜后占位——请分析病变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25岁。因"右腰部间断疼痛3天"于2014年6月12日急查中腹部CT,拟诊"右腹膜后占位"收住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月经6/30天,量中等,暗红色,无痛经,白带正常。婚后孕2产1流产1次。末次月经2014年4月28日。入院体检:T 36.0℃,P 88次/min,R 19次/min,Bp 120/70mm Hg,神志清晰,一般情况可,未行尿妊娠试验。CT平扫+增强示:腹膜后下腔静脉旁类圆形囊(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赵国斌,李向东,唐玉红,张秀梅,苏宏伟[10](2014)在《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对上尿路病变患者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对上尿路病变患者血清淀粉酶(serum amylase,AMS)、脂肪酶(serum lipase,LPS)的影响。方法 68例上尿路病变患者于腹膜后腹腔镜下经左侧手术入路者38例为左侧组,右侧手术入路者30例为右侧组,检测2组术前及术后1、2、4d血清AMS、LPS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中均无胰腺损伤发生,术后AMS升高11例(左侧组10例,右侧组1例);左侧组术后1dAMS((322.4±245.5)u/L)高于术后2d((220.5±166.7)u/L)(P<0.05),且均明显高于术前((75.2±62.2)u/L)及右侧组相应时间点((82.4±76.5)、(80.3±57.6)u/L)(P<0.01),术后4d时AMS((87.3±55.2)u/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胰腺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右侧组手术前及手术后各时间点AM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及2组间LP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对LPS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左侧入路可引起AMS一过性增高。(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腹膜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CT增强扫描在诊断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115例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患者CT增强扫描对其诊断价值。结果:手术病理检查显示115例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患者中,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例数分别为61例和54例; CT检查显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分别为46例和69例,对肿瘤位置定位准确率为86. 09%。结论:采用CT增强扫描诊断腹膜后良、恶性肿瘤以及对肿瘤进行定位的正确率均较高,但是在鉴别肿瘤病理组织类型方面仍存在限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腹膜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1].陈前程,李莉.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CT与MRI影像特征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9
[2].肖亮国.CT增强扫描在诊断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
[3].刘瑶,李伟.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心血管病变的改善作用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18
[4].张文延.~(18)F-FDGPET/CT在腹膜弥漫病变中的应用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2016
[5].许华权.CT增强扫描在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
[6]..上海交大发现胃癌腹膜转移病变关键驱动基因[J].生物学教学.2016
[7].程家平,文坤明,陈奕霖.病变主要位于大网膜的腹膜恶性间皮细胞瘤1例[J].山东医药.2016
[8].张红霞,王芳,何文.盆腔腹膜后占位病变超声误诊叁例[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5
[9].徐慧婷,徐凯.腹膜后占位——请分析病变性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
[10].赵国斌,李向东,唐玉红,张秀梅,苏宏伟.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对上尿路病变患者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