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蛋白亚基论文-尹志永,杨大勇,杨立丰,李华,王铁军

微管蛋白亚基论文-尹志永,杨大勇,杨立丰,李华,王铁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管蛋白亚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3型β微管蛋白,非小细胞肺癌

微管蛋白亚基论文文献综述

尹志永,杨大勇,杨立丰,李华,王铁军[1](2016)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3型β微管蛋白分子检测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3型β微管蛋白(TUBB3)分子检测在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1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48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采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患者胸水或静脉血中ERCC1、RRM1和TUBB3的表达量,根据表达情况选择化疗方案;对照组则均采用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经过2个周期治疗后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疾病进展、生存获益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和总控制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PS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PS评分、PS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不同系统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病理组织的ERCC1、RRM1和TUBB3表达水平用于指导晚期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但在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效果不显着,建议进一步探索标志物指导下更为有效的化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6年02期)

石燕,陈丽,李杰,吕亚莉,焦顺昌[2](2010)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对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征、分子特征与生存规律的关系。结果 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6.4%、43.7%和38.4%,叁者表达程度无相关性,ERCC1(P=0.008)和RRM1(P=0.028)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着低于非腺癌,而β-微管蛋白Ⅲ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着高于非腺癌(P=0.001)。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5.8个月,80例出现复发或转移,40例死亡,中位生存期未达到,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24.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36)、临床分期早(P=0.001)及非腺癌(P=0.004)患者较女性、临床分期晚及腺癌患者中位DFS显着延长,而年龄、吸烟与否、化疗方案的类型及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程度对DFS无影响。分层分析显示,RRM1高表达时,含吉西他滨方案组较其他方案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54);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时,紫杉类方案组较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76)。而在RRM1或β-微管蛋白Ⅲ低表达以及ERCC1不同表达程度层中,各化疗方案组对DFS的影响无差异。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与否和临床分期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RM1高表达者对吉西他滨耐药,而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者对紫杉类耐药,在耐药人群中使用其他方案似乎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有助于筛选辅助化疗药物及预测化疗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微管蛋白亚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征、分子特征与生存规律的关系。结果 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6.4%、43.7%和38.4%,叁者表达程度无相关性,ERCC1(P=0.008)和RRM1(P=0.028)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着低于非腺癌,而β-微管蛋白Ⅲ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着高于非腺癌(P=0.001)。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5.8个月,80例出现复发或转移,40例死亡,中位生存期未达到,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24.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36)、临床分期早(P=0.001)及非腺癌(P=0.004)患者较女性、临床分期晚及腺癌患者中位DFS显着延长,而年龄、吸烟与否、化疗方案的类型及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程度对DFS无影响。分层分析显示,RRM1高表达时,含吉西他滨方案组较其他方案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54);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时,紫杉类方案组较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76)。而在RRM1或β-微管蛋白Ⅲ低表达以及ERCC1不同表达程度层中,各化疗方案组对DFS的影响无差异。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与否和临床分期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RM1高表达者对吉西他滨耐药,而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者对紫杉类耐药,在耐药人群中使用其他方案似乎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有助于筛选辅助化疗药物及预测化疗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管蛋白亚基论文参考文献

[1].尹志永,杨大勇,杨立丰,李华,王铁军.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3型β微管蛋白分子检测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

[2].石燕,陈丽,李杰,吕亚莉,焦顺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对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意义[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

标签:;  ;  ;  ;  

微管蛋白亚基论文-尹志永,杨大勇,杨立丰,李华,王铁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