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结构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竖向近断层地震动,隔震结构-非结构耦合系统,地震响应控制
耦合结构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稳,赵洁,刘阳[1](2019)在《竖向近断层地震下隔震结构-非结构系统耦合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竖向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易造成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系统产生地震响应放大现象。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的动力反应控制机理,建立了竖向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耦合系统分析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方法分析了附加竖向准零刚度系统的非结构元件的响应控制效果。基于能量分析方法建立了竖向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耦合系统能量平衡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自振频率的隔震系统,当采用竖向准零刚度对非结构元件进行地震响应控制时,减震效果较好。有控系统的竖向弹性恢复能和阻尼耗能要大于无控结构,通过选取合适的阻尼比可有效控制非结构元件的地震响应。(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22期)
柳军锋[2](2019)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中国产业与消费结构匹配研究——基于系统结构耦合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对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2017年相关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方法计算得到我国产业与消费2个系统结构间的耦合度来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匹配程度做出量化判断,以此对我国消费升级趋势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做出合理预测。根据测算结果,本研究对我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促进虚实体经济协同并进、多维度创新匹配商品体系、突破相关体机制现有障碍等相关的具体配套措施。(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何根,盛宏玉,游春华,黄勇[3](2019)在《矿井提升系统动态仿真及与井塔结构的耦合振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和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井塔结构与提升系统的动力耦合模型。对煤矿提升系统的一个运行周期(加速、匀速、减速)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了提升设备的运行对井塔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在加速阶段,井塔结构的振动响应有增大的趋势,匀速阶段响应逐渐趋于稳定,减速阶段振动响应逐渐衰减。总体上振动幅值不大,且较为均匀。软件仿真和现场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其速度时程图变化是一致的。在得到一些测试数据验证的基础上,提供的耦合振动分析方法对于评价提升系统和井塔结构的振动水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汪志昊,寇琛,刘召朋,李晓克[4](2019)在《人体姿态对人-结构耦合系统竖向动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静态人体与轻柔结构之间的竖向相互作用规律,以自主设计制作的简支人行桥模型(基频3.67 Hz、净跨11.80 m)为试验平台,测试了单人人体静立、下蹲与静坐叁种姿态及等重质量块对人-结构耦合系统竖向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典型文献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归纳总结。试验结果表明:人体静立、静坐姿态均会降低结构一阶竖向振动频率,而人体下蹲姿态将提高结构一阶竖向振动频率,其中人体静坐姿态对结构一阶竖向振动频率影响程度最大;叁种人体姿态均能提高结构一阶竖向模态阻尼比,其中人体静坐姿态提升效应最为显着;采用等重质量块模拟人体,与人体不同姿态对结构振动频率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当,但无法有效地模拟结构模态阻尼比的变化。综合比较两种结果可知:导致不同文献中人体姿态对结构竖向振动频率与模态阻尼比的影响结果存在离散性的最主要因素为人-结构质量比,其次为人-结构频率比。(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9期)
王辰,邓争志,王品捷,郭权势[5](2019)在《耦合浮动式和固定式结构单元的多OWC波能装置系统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开源流体力学工具箱OpenFOAM和waves2Foam,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数值探究了由靠岸固定的OWC装置和上下浮动的OWC装置组合形成的多OWC装置系统的水动力学特性。在规则波的作用下,通过采用经典的VOF方法来捕捉自由液面的位置。通过利用结合了6自由度求解器和waveDyMFoam工具箱的动网格技术,来模拟浮式结构物的上下运动,深入地研究了浮动式OWC装置的后墙吃水(d2)变化以及装置间布置间距(ΔL)的变化对系统的水动力学特性,即对波浪能转换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动式OWC装置的后墙吃水深度对前后OWC装置系统的波能提取效率会产生相反的影响;对于整个耦合系统而言,较小的装置布置间隔相较于大的间隔更能促进系统整体性能的提高,大的装置间隔在实际设计和建造时应当避免。(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期刊2019-10-11)
温青,华旭刚,王修勇,陈政清,孙洪鑫[6](2019)在《利用耦合系统自由振动响应识别结构被控模态和TMD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从安装TMD后的结构-TMD耦合系统中识别结构被控模态和TMD参数是TMD现场调试的必需条件。针对TMD现场调试中参数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结构-TMD耦合系统自由振动试验识别结构被控模态的模态质量、频率和阻尼比以及TMD频率和阻尼比的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随机子空间算法评估耦合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间模型,然后将其减缩和转化为结构被控模态和TMD耦合的两自由系统连续状态空间模型;最后,利用连续状态矩阵,识别结构被控模态的模态质量、频率和阻尼比以及TMD频率和阻尼比。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方法抗噪能力强;2)TMD与原结构各模态耦合越强,质量比识别结果误差越大,其他参数识别结果均满足工程要求。通过单层框架结构试验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晋鹏,宋敏,王鹏,刘岚,王莹[7](2019)在《子结构法在齿轮-箱体-基座耦合系统辐射噪声仿真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齿轮-箱体-基座耦合系统辐射噪声分析的计算效率,采用子结构法提取基座在与箱体各连接点处的等效质量和等效刚度,并用质量单元和弹簧单元对基座进行等效。在此基础上建立齿轮-箱体-基座耦合系统的辐射噪声分析模型,完成辐射噪声分析,并与全有限元/边界元法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子结构法分析获得的耦合系统在各场点处的有效声压级与全有限元/边界元法分析结果间的差距均未超过4.5 dB,而该方法的分析时间仅为全有限元/边界元法的32.7%。(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9年03期)
张宇轩,孙雪,赵治涛[8](2019)在《具有阶段结构的捕食-互惠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捕食和互惠是种群之间两个重要的关系,构成了生物群落的基础.研究了一个具有阶段结构的捕食-互惠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性质.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了一个具有阶段结构的捕食-互惠耦合系统,探讨了其边界平衡点及正平衡点的存在性、唯一性及稳定性,并利用数值模拟,验证了得到的理论结果.(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庄祥鹏[9](2019)在《铝合金铸造过程温度—结构耦合模型及凝固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铸造行业是保障我国经济良好运行的关键基石,作为众多企业的上游产业,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尤其是汽车行业,其许多零部件都是通过铸造得来,而铝合金发动机缸盖又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对于其在铸造过程中关键的冷却凝固环节,目前重力铸造系统在温度控制策略上仍然依赖于落后的人工操作,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经常出现产品质量不一致的问题,基于此研究背景,并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分析重力浇铸过程温度控制的影响因素,构建凝固过程温度结构耦合模型,并研究不同控制策略下凝固过程最优温度控制性能,以期提升铝合金铸件产品力学性能与质量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铝合金发动机缸盖重力铸造凝固过程温度结构耦合模型。分析重力铸造的工艺流程,确定铝合金发动机热节点以及水冷点排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温度场模型,分析得出界面换热系数是影响凝固过程建模准确性的关键指标。因而需要分析铸件结构对温度场的影响,采用非线性估算法计算界面换热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完成凝固过程中温度-结构耦合模型的构建。(2)在温度-结构耦合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凝固过程温度控制策略研究。凝固过程的温度控制具有强烈的非线性、强耦合性以及不确定性,利用云模型的原理与数字特征,根据其可实现定性和定量之间不确定性转换的特点,提出云模型与PID相结合的控制方式,通过构建不同的云模型推理规则,设计了一套基于该推理规则的凝固过程温度控制系统,并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器在结合云模型之后控制效果得到改善,但仍有优化空间。(3)针对云模型PID控制器无法快速响应铸件非线性物理变化的不足,研究控制策略优化方法。提出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拟合控制参数,分析其控制策略,该系统可实现动态调整云模型隶属度函数输出,从而不断拟合铸件的实际物理情况,实现快速响应系统变化。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合重力铸造凝固过程特点,对神经网络进行参数优化整定,并与其它控制策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的控制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4)进行铝合金发动机缸盖重力铸造凝固过程温度控制实验研究。掌握铝合金浇注实验工艺流程,掌握相应实验材料参数,并进行实验平台软硬件设计,并使用非线性回归拟合对PLC温度测量值进行补偿,减小控制系统的温度反馈误差。在模具叁个工作点运用叁种不同的控制策略进行实验分析与对比,通过各自温度曲线的误差分析以及最终铸件的机械性能对比,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参数优化的神经网络云模型PID控制策略在重力铸造凝固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良好的跟随能力,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机械性能与质量管控能力。(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温青,华旭刚,王修勇,陈政清,孙洪鑫[10](2019)在《基于耦合系统环境振动试验的结构和TMD参数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TMD现场调试,提出了一种通过测试结构-TMD耦合系统的环境振动响应,识别结构模态频率、阻尼比和模态质量以及TMD的频率和阻尼比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测试环境激励下结构和TMD的响应,采用随机子空间算法,评估离散状态矩阵;将离散状态矩阵减缩和转化成单自由度结构和TMD耦合连续状态矩阵;并根据连续状态矩阵评估质量比、结构和TMD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数值仿真分析结果发现:①该方法可行且识别结果精度高;②该方法适用于多模态振动结构。单层框架试验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0期)
耦合结构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在对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2017年相关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方法计算得到我国产业与消费2个系统结构间的耦合度来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匹配程度做出量化判断,以此对我国消费升级趋势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做出合理预测。根据测算结果,本研究对我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促进虚实体经济协同并进、多维度创新匹配商品体系、突破相关体机制现有障碍等相关的具体配套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结构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德稳,赵洁,刘阳.竖向近断层地震下隔震结构-非结构系统耦合控制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2].柳军锋.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中国产业与消费结构匹配研究——基于系统结构耦合度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9
[3].何根,盛宏玉,游春华,黄勇.矿井提升系统动态仿真及与井塔结构的耦合振动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汪志昊,寇琛,刘召朋,李晓克.人体姿态对人-结构耦合系统竖向动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5].王辰,邓争志,王品捷,郭权势.耦合浮动式和固定式结构单元的多OWC波能装置系统的数值研究[C].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2019
[6].温青,华旭刚,王修勇,陈政清,孙洪鑫.利用耦合系统自由振动响应识别结构被控模态和TMD参数[J].振动工程学报.2019
[7].王晋鹏,宋敏,王鹏,刘岚,王莹.子结构法在齿轮-箱体-基座耦合系统辐射噪声仿真中的应用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9
[8].张宇轩,孙雪,赵治涛.具有阶段结构的捕食-互惠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分析[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庄祥鹏.铝合金铸造过程温度—结构耦合模型及凝固控制系统研究[D].江南大学.2019
[10].温青,华旭刚,王修勇,陈政清,孙洪鑫.基于耦合系统环境振动试验的结构和TMD参数识别[J].振动与冲击.2019
标签:竖向近断层地震动; 隔震结构-非结构耦合系统; 地震响应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