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方财政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监督力度,地方政府财政效率,经济增长,叁阶段DEA模型
地方财政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毛军[1](2019)在《地方政府财政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基于监督力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产出数据,采用叁阶段DEA效率模型测算出地方政府财政效率。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效率区域分布上,中部地区财政效率均值较高,西部地区财政效率均值高于东部地区;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影响后,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效率有所提升。运用工具变量的动态面板门槛模型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当预决算差异、财政违规资金和行政腐败程度处于中高阈值时,地方政府财政效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由此说明,地方政府财政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因监督力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缪小林,史倩茹[2](2016)在《经济竞争下的地方财政风险:透过债务规模看财政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财政风险的内核是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地方政府债务持续膨胀只是财政低效率累积的结果,属于财政风险表象,本文透过债务从财政效率视角重新考察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理论分析表明,我国特殊分权体制及其政府间竞争机制,将导致地方政府追求"高"而"快"的经济增长,理性的地方政府行为将选择财政支出规模替代财政资金效率,这种低效率引发的债务膨胀和地方财政风险将成为必然。本文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我国地方财政资金配置效率总体上从2002年开始出现技术无效且逐年递减,2014年有14个地区出现技术无效,均表现为不断扩张的财政支出没有有效发挥对社会资本引导而呈现的规模报酬递减状态;第二,统计上验证了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负相关关系,其中10个地区属于"低效率、高负担",14个地区属于"高效率、低负担";第叁,计量检验得出,地区间经济竞争显着加剧了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反向关联,并对政府债务结构、生产能力条件、居民消费强度、社会投资强度、市场交易效率、金融信贷环境、国家战略布局和地区治理能力等相关因素存在显着依赖。(本文来源于《财政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杨海生,才国伟,李泽槟[3](2015)在《政策不连续性与财政效率损失——来自地方官员变更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联邦主义"、"晋升锦标赛"从财政分权和政治晋升的角度解释中国的增长奇迹,然而无论在哪种机制下,地方官员的更替都会造成地方经济政策的不连续,进而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与财政效率损失。本文首先建立了一套财政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随机前沿法对1999~2012年31个省份的地方财政效率进行测算,然后搜集了同时期各个地级市党政领导的简历资料,采用地级市官员变更比例作为政策不连续性的代理变量,考察了政策不连续性对财政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由地方官员变动导致的政策不连续性显着降低了地方的财政效率,这种影响以地级市市长变更最为显着。每有一位市长更替,将导致该省份财政效率下降约0.15个百分点。(2)市长任期对财政效率有U型影响,新市长上任1年内,官员任期对财政效率产生负影响,因为换届过渡时政策不连续最明显,1年后地方财政效率逐步回升。(3)新任市长为快速做出政绩,短期内会实施大量新政,致使政府消费扩大、财政赤字扩张,引致财政效率损失。(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5年12期)
解洪涛,梅建明[4](2014)在《分权之后的财政治理:公众参与和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效率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1994年的财政分权和"为增长而竞争"的政治治理结构,构成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但同时也是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背景。2003年中央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同年公众参与公共财政事务开始兴起,这都对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决策产生了影响。本文采用动态DEA方法测算了1981~2008年地方政府支出效率的Malmquist指数,验证了2003年存在的拐点,并对公众参与作用进行了回归分解。Panel tobit模型的工具变量估计和反事实分析,证实了具有反馈评价机制和公开辩论的互联网参与形式优于传统媒体监督。NGO(非政府组织)直接影响政府决策有限,但通过引导民意,与公众直接参与共同对政府决策行为形成影响。研究为中国进一步的"参与式"地方公共治理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14年07期)
王佳赫[5](2014)在《地方政府“环保财政”效率评价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国31个地区2012年"环保财政"①治理工业污染能力进行评价,并用Malmguist指数法测算2007-2012年各地区"环保财政"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发现当产出既定时技术非有效的决策单元投入项存在投入冗余,一定程度上存在环保资金未被有效利用、排污费用发挥作用有限的现象,进而提出促进环保财政效率提高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财经理论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车巧怡,高志达,刘志[6](2014)在《基于地方财政效率问题分析“藏富于民”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推进,财政效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地方财政效率欠佳导致贫富分化问题难以解决。如果地方财政效率不提高,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将受到阻碍。提高地方财政效率,缩小贫富差距迫在眉睫。(本文来源于《吉林金融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戴新海[7](2013)在《基于DEA的地方财政效率实证研究:以江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被广泛应用于对具有多输入和多输出的同类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以江苏省为例,运用DEA对其2006—2010年各地区财政收入与支出效率分别做了实证分析,测算了各地区相应的效率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江苏省财政收支的投入产出指标均表现出了明显的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区域差异,但经济发达水平与财政效率之间并未呈现出正向关系。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财政收支效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3年08期)
才国伟,钱金保[8](2011)在《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与财政效率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文献大都讨论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支出竞争,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财政效率竞争,以及两者之间竞争模式的差异。本文首先使用数据包络法测算了我国209个地级市的财政效率,然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比分析了财政支出和财政效率的空间竞争模式。结果发现,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效率都存在竞争,但是两者的竞争模式截然不同。总体上,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竞争中采用直接竞争模式,而财政效率竞争表现为间接竞争模式,本文对此现象做出了解释。为了提高政府的财政效率,需要确保"用脚投票"机制产生作用,并将财政效率纳入考核标准,促使地方官员不能忽视财政效率的空间对比。(本文来源于《统计研究》期刊2011年10期)
丁圣荣,陈燕[9](2010)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地方财政效率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苏南六市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是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效率是用来评价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指标,反映的是政府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政府行政运行的效率。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以江苏省内快速城市化地区如江阴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吴江市以及南京市江宁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的最新数据对苏南地方财政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旨在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对苏南地方财政总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地方财政收支状况和公共财政效率进行研究。最后,文章对加快苏南地区公共财政转型,提升地方财政效率等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0年06期)
李新,梁萍,林影[10](2006)在《中国地方财政效率分析——以湖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地方公共财政的效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地方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湖北地方财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国地方财政效率的对策。(本文来源于《财政与发展》期刊2006年09期)
地方财政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方财政风险的内核是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地方政府债务持续膨胀只是财政低效率累积的结果,属于财政风险表象,本文透过债务从财政效率视角重新考察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理论分析表明,我国特殊分权体制及其政府间竞争机制,将导致地方政府追求"高"而"快"的经济增长,理性的地方政府行为将选择财政支出规模替代财政资金效率,这种低效率引发的债务膨胀和地方财政风险将成为必然。本文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我国地方财政资金配置效率总体上从2002年开始出现技术无效且逐年递减,2014年有14个地区出现技术无效,均表现为不断扩张的财政支出没有有效发挥对社会资本引导而呈现的规模报酬递减状态;第二,统计上验证了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负相关关系,其中10个地区属于"低效率、高负担",14个地区属于"高效率、低负担";第叁,计量检验得出,地区间经济竞争显着加剧了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反向关联,并对政府债务结构、生产能力条件、居民消费强度、社会投资强度、市场交易效率、金融信贷环境、国家战略布局和地区治理能力等相关因素存在显着依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方财政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毛军.地方政府财政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基于监督力度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9
[2].缪小林,史倩茹.经济竞争下的地方财政风险:透过债务规模看财政效率[J].财政研究.2016
[3].杨海生,才国伟,李泽槟.政策不连续性与财政效率损失——来自地方官员变更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5
[4].解洪涛,梅建明.分权之后的财政治理:公众参与和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效率改进[J].经济管理.2014
[5].王佳赫.地方政府“环保财政”效率评价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4
[6].车巧怡,高志达,刘志.基于地方财政效率问题分析“藏富于民”的途径[J].吉林金融研究.2014
[7].戴新海.基于DEA的地方财政效率实证研究:以江苏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
[8].才国伟,钱金保.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与财政效率竞争[J].统计研究.2011
[9].丁圣荣,陈燕.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地方财政效率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苏南六市实证分析[J].学海.2010
[10].李新,梁萍,林影.中国地方财政效率分析——以湖北为例[J].财政与发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