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控制器协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向网络调控机制,神经网络,模糊控制,协同控制
控制器协同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宝,蔡梦迪,张欣[1](2019)在《基于血糖浓度生理调控机制的智能协同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工业生产中出现越来越多具有大惯性、时变性、时滞性的复杂控制对象,传统控制算法已经不能满足其越来越高的控制要求。受启发于人体内血糖浓度的生理双向网络调控机制,提出一种智能协同控制器。该智能协同控制器包括主控制单元、辅控制单元、监控适应单元和协同控制单元四部分。在监控适应单元的监督控制和协同控制单元的协调控制下,主控制单元和辅控制单元分工协作,共同保证该智能协同控制系统在不产生超调的前提下以较快的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达到控制系统的目标值。为检验该智能协同控制器的控制性能,选择工业乙醇生物反应器作为被控对象,对其生物反应温度进行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BP神经网络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该智能协同控制器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稳态性能及抗干扰能力。(本文来源于《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 2019)摘要集》期刊2019-07-31)
陈虹,郭洋洋,刘俊,郭洪艳,崔茂源[2](2019)在《基于驾驶状态预测的人机力矩协同转向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人机协同转向控制中对于驾驶员参与和驾驶员状态考虑较少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驾驶员状态预测的人机力矩协同(human-vehicle torque collaborative based on driver state prediction, HVTC-DSP)转向控制方法.该方法以力矩为人机交互接口,提高了驾驶员的参与程度;同时,在控制器设计过程中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将驾驶员状态考虑在内,对驾驶员状态进行预测.采用高精度车辆仿真软件veDYNA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不考虑驾驶员状态的人机协同力矩(human-vehicle torque collaborative based on no driver state prediction, HVTCNDSP)转向控制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可以使辅助力矩更好地跟随驾驶员动作,提高车辆转向性能,减小侧向位移偏差,同时对不同驾驶员也有较好的适应性.进而,以驾驶员下一步动作为参考,使驾驶员当前力矩尽可能接近下一步期望的力矩,在转向性能几乎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适当减轻驾驶员操作负担.(本文来源于《控制与决策》期刊2019年11期)
马丹,张宝峰,王璐瑶[3](2019)在《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的控制器与拓扑协同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虑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的控制与拓扑协同优化设计.首先在给定的二次性能指标下,对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一致性控制协议寻优,得到依赖于网络拓扑图拉普拉斯矩阵的最优控制器.其次,为进一步最大限度地减少拓扑之间的连边,又不降低多智能体系统的收敛速度,通过权衡系统的通信能量和控制能量,寻求网络拓扑的优化设计,给出了拓扑优化算法和多智能体系统特征值的优化方法.最后,仿真研究验证了在控制器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拓扑优化,可大大提升系统的一致性性能.(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赵云波,姚俊毅,倪洪杰[4](2019)在《多径路由网络化控制系统的路径调度与控制器协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带有多径通信路由的网络化控制系统的通信路径调度和控制器的协同设计问题.通过将不同通信路径切换及带来的时延变化建模为系统模态的切换,得到了所研究系统的切换系统模型.给出了使得闭环系统指数稳定的通信路径调度所需满足的条件,并提出了满足系统稳定和网络负载均衡的闭环通信路径调度方案和控制器设计方法.数值仿真算例验证了算法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与数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福荣[5](2019)在《同步发电机非线性协同励磁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同步发电机的非线性和运行状态的多变性,为提高其机端电压的可调性同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基于协同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同步发电机非线性励磁控制器。在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以转子角速度、有功功率和机端电压偏差的线性组合构成流形,得到了非线性协同励磁控制器的控制律。基于DSP设计了一种同步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方法。以4机2区域系统为例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所述非线性协同励磁控制器不但可以维持机端电压恒定,而且可保证功角稳定,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该控制器能够兼顾机端电压调节和稳定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励磁控制器性能。(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9年03期)
陆诗敏,金朝永,罗俊玉[6](2019)在《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故障检测和控制器协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类具有随机丢包的扇区非线性的离散网络控制系统,在系统存在外部干扰情况下,研究一种故障检测与控制器的协同设计策略。将传感器到控制器通道和控制器到执行器通道的随机丢包建模为两种不同的相互独立的伯努利分布的白噪声序列,设计基于观测器的故障检测滤波器产生残差信号,采用李雅普诺夫方法,给出并证明当不存在外部干扰时离散网络控制系统均方指数稳定,且当存在干扰情况下具有性能指标的充分条件。将离散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的控制器和故障检测滤波器的参数求解转化为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的凸优化问题,确保残差和故障估计误差尽可能小,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提出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宋娇娇,王军,刘斯怡[7](2018)在《一主多从遥操作协同分布式控制器设计与一致性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主多从遥操作系统,本文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选用双边PD控制法,设计了分布式控制器,给出了使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并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进行了证明。在选取使系统稳定的参数条件下,通过数值仿真,分别对从机器人个数相同而拓扑方式不同以及从机器人个数不同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了从机器人的一致性行为,实现了对从机器人的协同控制,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第19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19th CCSSTA 2018)》期刊2018-08-10)
赵亚东[8](2018)在《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抗干扰协同控制器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的研究已经推进了近几十年,大量关于一致性控制、编队控制和包含控制的结果被提出。这些结果中的大部分是在智能体无干扰的假设基础上求得的。然而,在实际情形下,受环境扰动、通信噪声和负载变化的影响,多智能体系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形式各异的干扰。若在控制器设计中忽略这些干扰,会造成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精度的降低,并可能会导致协同控制任务失效。为了实现高精度和可靠的协同控制,本文研究了抗干扰协同控制问题。在广泛对比现有抗干扰协同控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考虑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抗干扰协同控制方案,并以线性多智能体系统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几类特殊干扰下的抗干扰协同控制算法设计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考虑了外部系统干扰下的抗干扰一致性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仅依赖于多智能体间相对输出信息的分布式抗干扰一致性算法。该算法的设计基于未知输入观测器理论。通过定义关于图Laplacian矩阵的误差变量,建立了一种基于增广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分析方法,并用Lyapunov直接法证明了闭环多智能体系统的渐近一致性。最后,用两个数值算例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2)考虑了外部系统干扰和输入时滞条件下的抗干扰一致性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仅依赖于多智能体间相对输出信息的分布式抗干扰一致性算法。该算法的设计基于未知输入观测器和预估器反馈理论。通过定义关于图Laplacian矩阵的误差变量,建立了一种基于输入时滞增广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分析方法,并用Lyapunov-Krasolvskii方法证明了闭环多智能体系统的渐近一致性。进一步地,讨论了带有领导者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最后,用两个数值算例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3)考虑了相对状态依赖干扰下的抗干扰一致性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仅依赖于多智能体间相对输出信息的分布式抗干扰实际一致性算法。该算法的设计基于特殊坐标基分解和扩展高增益观测器理论。通过定义关于图Laplacian矩阵的误差变量,建立了一种基于输入受限增广系统实际稳定性分析的多智能体系统实际一致性分析方法,并利用饱和分析和奇异摄动理论,证明了闭环多智能体系统的实际一致性,同时给出了控制器参数的调整方法。最后,用一个数值算例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4)考虑了非匹配干扰和智能体异构条件下的抗干扰协同输出调节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智能体局部信息的分布式线性抗干扰协同输出调节控制算法。该算法的设计基于输出调节理论和广义扩展状态观测器理论。通过定义关于图Laplacian矩阵的误差变量和对一系列线性输出调节方程的求解,建立了一种基于增广系统输入输出稳定性分析的多智能体系统协同输出调节分析方法,并利用输出调节理论和线性系统输入到状态稳定的相关结果,证明了闭环调节输出的渐近稳定性,同时给出了一种基于衰减率的协同控制器参数设计方法。最后,用数值算例和对比仿真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这些结果既是对抗干扰控制结果的推广,也是对现有抗干扰协同控制结果的完善与补充。(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7-18)
史震,何晨迪,郑岩[9](2018)在《攻角约束下的二阶滑模控制器的协同制导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弹协同拦截单个机动目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协同制导律能够同时满足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约束。首先,根据系统动态方程和一致性算法选取了包含飞行时间变量的积分滑模变量,基于此设计了二阶滑模控制器作为导弹在视线方向上的制导律,以保证所有导弹同时拦截目标;然后,基于高阶滑模干扰观测器对视线角方程中的干扰进行估计补偿,设计了导弹在视线法向上的滑模制导律,以满足期望视线角约束和零化视线角速率的要求;另外,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分别证明了制导系统两个子通道的稳定性;最后,仿真验证了所设计协同116制导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徐晴[10](2018)在《具有多输入多输出个体的多自主体系统分布式协同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针对具有单输入单输出个体的多自主体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是针对具有多输入多输出个体的多自主体系统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基于频域分析方法,本文针对具有多输入多输出个体的多自主体系统,分别提出了分布式低阶控制器和时滞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针对高维的方和非方多变量复系数多时滞系统,基于等价传递函数方法,提出了分布式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利用等价传递函数(Equivalent Transfer Function,简称ETF)与被控对象传递函数的关系,提出一种ETF算法并推导出ETF模型的表达式。针对具有多时滞复系数形式的各个等价传递函数,基于Hermite-Biehler推广定理,解析得到比例增益(k_p)的稳定范围。针对每个k_p值,确定具有线性特性的积分增益(k_i)和微分增益(k_d)在二维平面内的稳定域。遍历该范围内的每个k_p值,得到镇定整个多变量系统的PID控制器叁维稳定集合。基于多变量系统PID控制器的镇定结果,提出了具有多输入多输出个体的多自主体系统分布式控制器设计方法。针对具有双输入双输出个体的多自主体系统,设计了分布式控制器。基于矩阵理论知识,将多自主体系统分解成与拉普拉斯矩阵的特征值有关的多个子系统并将其转化为各个改进的子系统稳定性分析问题,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通过求解所有改进子系统的控制参数稳定域的交集给出多自主体系统PID控制器的稳定范围。选取稳定域范围内的参数,均能保证自主体的两个输出分别达到一致。针对具有多输入多输出(输入输出个数均大于2)个体的多自主体系统,进一步设计了跟踪控制器并给出线性多自主体系统实现一致性跟踪的充分必要条件。多自主体系统的镇定问题可以转化为一系列独立子系统的零稳态误差控制问题。通过求解各个改进子系统的控制参数交集给出多自主体系统PID控制器的稳定范围。选取稳定域范围内的参数,均能保证自主体的各个输出分别达到跟踪一致。针对具有多输入多输出个体的多自主体系统,提出了一类二时滞DPR(Double Proportional Retarded)控制器。针对具有多输入多输出个体的多自主体系统,结合网络拓扑矩阵和等价传递函数理论,可得到相互独立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系统的闭环特征多项式看作向量迭加并构成叁角形。基于叁角形的性质,可得到二时滞控制器的稳定域。通过选取稳定域范围内的合适参数,均能保证多自主体系统的各个输出分别达到一致。本文解决了具有多输入多输出个体的多自主体系统的分布式协同控制器设计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控制参数的稳定范围。由于分布式PID控制器和二时滞控制器结构简单,计算复杂度低,容易实现等优点,所提出的协同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为工业应用中的多自主体系统的协同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5-18)
控制器协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人机协同转向控制中对于驾驶员参与和驾驶员状态考虑较少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驾驶员状态预测的人机力矩协同(human-vehicle torque collaborative based on driver state prediction, HVTC-DSP)转向控制方法.该方法以力矩为人机交互接口,提高了驾驶员的参与程度;同时,在控制器设计过程中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将驾驶员状态考虑在内,对驾驶员状态进行预测.采用高精度车辆仿真软件veDYNA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不考虑驾驶员状态的人机协同力矩(human-vehicle torque collaborative based on no driver state prediction, HVTCNDSP)转向控制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可以使辅助力矩更好地跟随驾驶员动作,提高车辆转向性能,减小侧向位移偏差,同时对不同驾驶员也有较好的适应性.进而,以驾驶员下一步动作为参考,使驾驶员当前力矩尽可能接近下一步期望的力矩,在转向性能几乎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适当减轻驾驶员操作负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控制器协同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宝,蔡梦迪,张欣.基于血糖浓度生理调控机制的智能协同控制器设计[C].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2019)摘要集.2019
[2].陈虹,郭洋洋,刘俊,郭洪艳,崔茂源.基于驾驶状态预测的人机力矩协同转向控制器设计[J].控制与决策.2019
[3].马丹,张宝峰,王璐瑶.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的控制器与拓扑协同优化设计[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9
[4].赵云波,姚俊毅,倪洪杰.多径路由网络化控制系统的路径调度与控制器协同设计[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9
[5].李福荣.同步发电机非线性协同励磁控制器设计[J].电气传动.2019
[6].陆诗敏,金朝永,罗俊玉.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故障检测和控制器协同设计[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宋娇娇,王军,刘斯怡.一主多从遥操作协同分布式控制器设计与一致性仿真[C].第19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19thCCSSTA2018).2018
[8].赵亚东.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抗干扰协同控制器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9].史震,何晨迪,郑岩.攻角约束下的二阶滑模控制器的协同制导律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
[10].徐晴.具有多输入多输出个体的多自主体系统分布式协同控制器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