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火焰高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全工程,自动喷淋系统,羽流火焰,外部火蔓延
火焰高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张敬义,李世鹏[1](2019)在《自动喷淋系统对羽流火焰高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自动喷淋系统对窗口羽流火焰高度的影响,揭示羽流火焰与喷水强度之间的变化规律,为高层建筑防火隔离区高度的设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火灾动态模拟软件PyroSim对有自动喷淋系统的窗口羽流火焰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改变喷水强度,引入危险温度T=540℃、T_1=350℃及T_2=250℃,综合分析窗口温度曲线及等温线数据.结果自动喷淋系统能有效降低窗口羽流火焰高度,喷水强度分别为6 L/(min·m~2)、7.5 L/(min·m~2)、9.2 L/(min·m~2)和10.9 L/(min·m~2)时,单窗口危险温度T的高度与无自动喷淋系统相比降低了1.2~1.6 m,危险温度T_1的高度相比降低了0.61~1.43 m,危险温度T_2的高度相比降低了0.38~1.56 m.结论随着喷水强度的增加,羽流火焰高度明显降低;喷水强度能够抑制羽流火焰融合,故自动喷淋系统对于此类高层建筑外部火蔓延可以起到防控作用.(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胡宗杰,张骏捷,龚慧峰,李理光[2](2019)在《基于二氧化碳红外热成像的火焰起升高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O_2红外热成像方法拍摄了可控活化热氛围下的正庚烷液滴群预混射流火焰,测量了火焰起升高度,研究了热氛围协流温度、液滴群预混当量比、液滴群射流速度3个因素对起升高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射流火焰起升高度主要受到化学着火延迟期控制,起升高度随着协流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当协流温度足够高时,起升高度几乎不再变化;当量比增大会使物理着火延迟期缩短,从而使火焰起升高度降低;在相同的当量比下,如果协流温度较低,射流出口速度增加会提高火焰起升高度,而当协流温度高于某临界温度后,加大射流出口速度却会降低火焰起升高度.(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宇,梁云峰,李世鹏[3](2019)在《多窗口羽流火焰高度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高层建筑纵向相邻多窗口羽流火焰的融合机制,引入危险温度T、T1及T2,分析危险温度高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软件PyroSim对不同窗口尺寸、火灾荷载密度以及纵向窗口数量等因素影响下的火灾建筑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根据模拟所得数据绘制窗口温度时间历程曲线与纵向温度分布等温线.结果纵向相邻多窗口羽流火焰出现了融合现象;危险温度T1和T2所处高度在纵向相邻两窗口比单窗口提升了2. 1~4. 0 m,纵向相邻叁窗口比纵向相邻两窗口提升了0. 05~0. 8 m.结论纵向相邻两窗口羽流火焰的危险温度T1和T2所处高度与纵向相邻叁窗口相似,对于同类型的高层建筑外部火蔓延的防控,考虑纵向相邻两窗口的危险温度分布即可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小良,邢树鹏,葛安卡[4](2018)在《地面火炬火焰高度影响因素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影响地面火炬火焰高度的因素,提高地面火炬系统的安全性,以某公司多点式地面火炬系统为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的方法,建立燃烧场模型,针对不同的泄放量及风速对火焰高度进行了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地面火炬的火焰高度随着火炬气泄放量的增大而升高,随着风速的增大而降低。将模拟结果与该公司火炬系统的现场监控及以往观察数据进行对比,高度基本吻合,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此研究基础上对该公司如何提高地面火炬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工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8年12期)
王宇,张敬义,李世鹏[5](2018)在《侧墙建筑羽流火焰高度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有侧墙的凹字型建筑纵向相邻多窗口羽流火焰的融合机理,定义危险温度T、T_1及T_2,得到危险温度高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实用计算公式。采用软件PyroSim对不同结构因子、窗口尺寸、火灾荷载密度及纵向窗口数量等因素影响下的火灾建筑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根据模拟所得数据绘制窗口温度曲线与温度分布等温线。结果表明:结构因子与烟囱效应的影响程度呈正相关;作为对高层建筑外部火蔓延起决定性作用的T_1和T_2,其高度在纵向相邻两窗口比单窗口提升了0. 3~6. 1 m,纵向相邻叁窗口比纵向相邻两窗口提升了0. 0~4. 5 m;分析模拟数据,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得到危险温度T_1和T_2高度的实用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鹏[6](2018)在《封闭式地面火炬多点射流火焰高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FD模拟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对地面火炬的多点射流火焰高度进行研究。搭建封闭式地面火炬小试实验装置,实验研究不同泄放量下的多点射流扩散火焰高度。建立封闭式地面火炬多点射流扩散燃烧过程数学模型,并对小试实验工况进行CFD模拟,模拟得到的地面火炬多点射流火焰高度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对某典型封闭式地面火炬进行CFD模拟,研究不同泄放量下的多点射流扩散火焰高度,结果表明:随着泄放量的增大,地面火炬火焰宽度增大,火焰高度变高;泄放量60 t/h时,出现火焰蹿出筒体的情况,应当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防止对周边人员及装置造成损伤。(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李国辉[7](2018)在《外立面空腔系统内火焰高度和传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典隆德大学针对多层建筑狭窄空腔结构,通过开展试验,研究了空腔宽度对火焰高度的影响,以及火蔓延现象和辐射热通量对空腔内表面的影响。整个试验搭建2个平行不燃板材构成的空腔结构,在空腔内设置丙烷气体燃烧器。通过变换空腔宽度和改变燃烧器的热释放速率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表明,Q/W(Q为单位长度的热释放速率,W为空腔宽度)小于300 kW/m~2时,火焰高度无明显变化,当比值大于300 kW/m~2,火焰高(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黄莉莉[8](2018)在《双线性浮力主控湍流扩散射流火焰融合机制与火焰高度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极大的改变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便于运输和清洁高效的气态能源正以不可阻挡的姿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超长燃气管线经常发生火灾、爆炸等灾难性质的事故,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来说,高压输送燃气的破裂管线根据其根部火源形状和较大的燃气喷出速度,可近似处理为线性湍流扩散射流火。在多处管道破裂时,因火焰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火焰被拉长,火焰方向改变,极有可能导致火旋风的形成,这种群发性火灾的火焰融合行为使得火灾更具破坏性和失控性。因而研究射流火焰相互作用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对于防止射流火焰融合导致更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多火焰相互作用行为特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探究的是轴对称火焰相互作用行为受燃料类型,扩散火焰类型,燃烧器数量及其分布和燃烧器间距的影响。而对于双线性火焰的相互作用行为的研究仍显着缺乏,尽管已有关于双线性层流扩散火焰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但双线性浮力主控湍流扩散火焰相互作用机制还缺乏研究,由于湍流火焰的空气卷吸机理与层流扩散火焰存在显着差异,因此,有必要展开浮力主控湍流扩散双线性火焰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从火焰融合机制与火焰高度演化特征的角度切入来探究火焰相互作用行为。本实验采用两个完全一致的燃烧器,其内缝尺寸为2mm×142.5mm,燃烧器底部放置在高于水平地面0.4m的高度处。实验以丙烷为燃料,燃料出口速度范围0.23m/s-0.70m/s,在计算Fr和Gr后,核实本文火焰状态均为浮力主控湍流火焰。燃烧器间距的范围为0-1m。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燃烧器间距的增加,双火焰间的相互作用可将火焰形态划分为连续性融合、间歇性融合、无融合但有相互作用以及自由火焰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当两个火焰发生融合时,其火焰高度很明显高于其相对应流量下的单一自由火焰高度。与此同时,火焰高度随着燃烧器间距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并最终不断趋近于单一自由火焰高度,这是一个复杂的、非单调的变化过程,与前人在层流火焰中所观察到的规律截然不同,并且发现最小火焰高度恰巧出现在融合临界间距处,且该处的火焰高度低于单一自由火焰高度。本文将Kuwana等人根据层流扩散火焰推导出的融合临界间距模型拓展并应用到湍流扩散火焰中,构建了火焰融合概率模型和融合临界间距模型。发现了火焰融合概率模型可表达为叁段函数的形式,融合临界间距模型表明融合临界间距正比于单一自由火焰高度,或者说与燃料出口速度呈2/3次方的关系。并提出了“有效”卷吸周长作为特征长度来量化双火焰的相互作用与空气卷吸行为特征,该“有效”卷吸周长包含了燃烧器的长、宽,火焰基部“扩展”和有效侧向卷吸特征长度,基于该“有效”卷吸周长,建立的火焰融合点高度模型和火焰高度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胡开智[9](2018)在《正向风作用下开口火溢流卷吸行为与火焰高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物室内火灾发展至通风控制阶段时,不完全燃烧的可燃气体随高温烟气一起从房间开口(如门、窗户等)进入室外,并在室外卷吸新鲜空气发生燃烧,形成开口火溢流现象,开口火溢流可以引燃外墙保温材料及更多的楼层,使高层建筑整体全面燃烧。近年来,由开口火溢流引起的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给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重大污染。以往针对开口火溢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由边界条件和挑檐、竖直挡墙、倾斜挡墙、侧墙、高原低压低氧环境、环境风等限制边界条件,研究内容涉及开口火溢流溢出火焰形态(火焰高度、厚度和宽度)、燃烧室内温度和室外溢出火羽流温度分布、热流密度和辐射强度等诸多方面。然而,有关正向环境风对单开口火溢流和相邻平行双开口火溢流卷吸行为和溢出火焰高度影响的研究尚有不足,所以本文利用小尺寸开口火溢流模型实验台和风洞实验台开展系列实验对此做较为深入地研究。针对正向风对单开口火溢流卷吸特性和溢出火焰高度影响的研究,实验测定了不同单开口在不同正向风速下的临界溢出热释放速率,发现了燃烧腔室内部空气供给与通风效应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关系。实验通过高清数码摄像机从模型实验台的侧面获取了不同正向风速、单开口尺寸和燃料供应热释放速率等条件下的平均溢出火焰高度,揭示了单开口火溢流平均溢出火焰高度随正向风的演化规律。分析了正向风对溢出火焰卷吸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火焰卷吸理论,定义了无风和正向风作用下代表正面和侧面双重卷吸作用的空气卷吸特征长度。引入了耦合正向风、特征长度和无量纲溢出热释放速率的无量纲溢出火焰高度修正因子,并基于溢出火焰高度与空气卷吸特征长度成反比的假设,建立了正向风作用下单开口火溢流溢出火焰高度表征模型。针对正向风对相邻平行双开口火溢流溢出火焰高度影响的研究,实验通过高清数码摄像机从模型实验台的正面获取了不同正向风速、相邻平行双开口尺寸、相邻平行双开口间距和燃料供应热释放速率等条件下的平均溢出火焰高度,揭示了相邻平行双开口火溢流平均溢出火焰高度随正向风或两开口间距的演化规律。基于相邻平行双开口间距对平均溢出火焰高度的影响,引入了相关系数用以表征相邻平行双开口间距的增加对卷吸作用的增强效用,并定义了耦合正向风的正面空气卷吸特征长度、耦合正向风的侧面空气卷吸特征长度和正向风作用下的相邻平行双开口火溢流不同开口间距下的空气卷吸特征长度。引入了耦合正向风、特征长度、无量纲溢出热释放速率和相邻平行双开口间距的修正因子,并基于溢出火焰高度与空气卷吸特征长度成反比的假设,建立了正向风作用下相邻平行双开口火溢流溢出火焰高度表征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王美[10](2017)在《电场作用下乙醇小尺度扩散火焰高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了交直流电场对乙醇小尺度射流扩散火焰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交直流电场作用下,火焰高度均有所减小,相比较而言,直流电场对火焰高度的影响更为明显,交直流电场条件下火焰高度最大减小幅度为28.69%~42.37%。(本文来源于《应用能源技术》期刊2017年10期)
火焰高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CO_2红外热成像方法拍摄了可控活化热氛围下的正庚烷液滴群预混射流火焰,测量了火焰起升高度,研究了热氛围协流温度、液滴群预混当量比、液滴群射流速度3个因素对起升高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射流火焰起升高度主要受到化学着火延迟期控制,起升高度随着协流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当协流温度足够高时,起升高度几乎不再变化;当量比增大会使物理着火延迟期缩短,从而使火焰起升高度降低;在相同的当量比下,如果协流温度较低,射流出口速度增加会提高火焰起升高度,而当协流温度高于某临界温度后,加大射流出口速度却会降低火焰起升高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火焰高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张敬义,李世鹏.自动喷淋系统对羽流火焰高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胡宗杰,张骏捷,龚慧峰,李理光.基于二氧化碳红外热成像的火焰起升高度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王宇,梁云峰,李世鹏.多窗口羽流火焰高度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张小良,邢树鹏,葛安卡.地面火炬火焰高度影响因素模拟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8
[5].王宇,张敬义,李世鹏.侧墙建筑羽流火焰高度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6].王鹏.封闭式地面火炬多点射流火焰高度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
[7].李国辉.外立面空腔系统内火焰高度和传热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
[8].黄莉莉.双线性浮力主控湍流扩散射流火焰融合机制与火焰高度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9].胡开智.正向风作用下开口火溢流卷吸行为与火焰高度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10].王美.电场作用下乙醇小尺度扩散火焰高度研究[J].应用能源技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