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层兴奋性论文-刘倩,伍勰

皮层兴奋性论文-刘倩,伍勰

导读:本文包含了皮层兴奋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步态,倒走,fNIRS

皮层兴奋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倩,伍勰[1](2019)在《倒走训练对青年大脑皮层兴奋性的影响——fNIR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倒走是一种"反常规"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腰背肌肉的活动,防止前交叉韧带的过度牵拉,减小髌骨关节间的压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步行能力,比如步速、步频的增加。这些都是通过肌肉骨骼系统反应,但是如何通过最高级控制中枢去控制肌肉骨骼的执行,还是处于朦胧的状态。在近红外的初步研究中,倒走的辅助运动区、中央前回和顶上小叶的激活程度均显着高于正走。对于从未接受过倒走训练的受试者来说,倒走是一种挑战,是对自身机体的一种新异刺激。有研究显示进行倒走训练后,步行能力提高,运动表现提高,但是对于最高级中枢的控制模式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倒走训练后,步态时空参数以及大脑皮层兴奋性的改变,为康复手段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了14名在校学生,无运动经历,半年内未进行过任何手术,无慢性疾病,并且从未进行过倒走训练,年龄25.1±0.9,身高1.71±0.1m,体重56±7kg。步态采集用GAITRITETM步态采集系统,步道长度为6m,采样频率为120Hz。采用近红外(NIRScout;NIRx Medical Technologies LLC;Minneapolis,MN)采集受试者站立及运动过程中的血氧含量,采样频率是3.91Hz,根据10/20导联系统统放置32个探头,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一些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每个发射器距其相应的探测器为3cm,这些通道覆盖前额叶皮层和左右部分运动区。由于氧合血红蛋白的信号比脱氧血红蛋白信号有着更好的信噪比,因此,我们只采用HomER2(MGH-Martinos Center for Biomedical Imaging;Boston,MA)分析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数据先采用0.01Hz进行低通滤波,再用0.15Hz进行高通滤波,数据截取从动作开始的前2秒作为开始,动作开始后6s为动作的结束,取整个过程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受试者首先进行正常步态数据的采集,要求目视前方,数据采集结束后,进行倒走的训练,进行2组,每组时间为10分钟,中间休息5min,时间严格通过步道时间来控制,倒走训练结束后,再次进行步态数据的采集。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数据质量不好,剔除四人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对前后测进行统计分析,前后测的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研究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保证了受试者有着充足的休息时间。结果显示,干预后左侧运动皮层(P<0.05)和右侧背侧前额叶(P<0.05)激活程度显着高于干预前,干预后双侧背侧前额叶皮质(布罗德曼分区为Aff7h区和Aff8h区)激活比较高(前测:-78.7×10-8mol/L,后测:3.88×10-8mol/L,P=0.10)、左侧前额叶激活程度比较高(前测:-5×10-8 mol/L,后测:20.53×10-8mol/L,P=0.11)均是边缘显着。干预后左侧的初级躯体感觉皮层激活程度高于干预前,被试者的平衡控制能力增加。有研究显示前额叶的激活程度增加与步速的增加有关,在本实验中,步速增加(干前后分别为1.16m/s和1.19m/s,P=0.16),前额叶激活也提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背侧前额叶激活程度的提高表示在干预结束后,大脑的执行控制能力提高。在干预前,大脑激活高于静息时刻的前四个脑区分别是左侧额眶区、左侧额极区、左侧中央下回和左侧背侧前额叶(分别对应布罗德曼分区的10区、11区、43区和46区);干预后,大脑激活高于静息时刻的前叁个脑区分别是右侧背侧前额叶、左侧额眶区和右侧初级躯体感觉皮质(对应的布罗德曼分区是9区、10区和1区),由此可见在干预前后,大脑在执行运动过程中执行策略发生了变化,由最初自动化的的执行策略转变为有意识的执行策略,由执行程序由左脑转化为右脑,具体的执行策略通路尚且未知。研究结论:经过20min倒走训练后,左侧初级运动皮层和右侧背侧前额叶激活程度显着高于训练前,右侧前运动区和左侧前额叶的激活程度高于训练前,为边缘显着。在训练前步行的激活模式为左侧额眶区、左侧额极区、左侧中央下回和左侧背侧前额叶激活程度高于静息状态,训练后步行的激活模式为右侧背侧前额叶、左侧额眶区和右侧初级躯体感觉皮质比静息状态激活程度高,大脑执行策略发生变化,主要由左脑主导转变为右脑主导。(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兰,朱海芳,刘春晖,彭淑,孙妍萍[2](2019)在《TMS技术在癫痫患者皮层兴奋性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作为无痛且安全的新型神经刺激技术在癫痫诊疗及研究方面取得显着成果,被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及临床医师认可。TMS能够在活体水平无创地进行大脑皮质兴奋性的测量从而有助于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近年来,应用TMS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8)

贾宁,刘子赫,贾瑞华,李瑞,张正平[3](2019)在《兴奋性突触传入对皮层神经元形态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的AMPA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ate receptor, AMPA受体)和NMDA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对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以及兴奋性神经元的形态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通过药物干预AMPA受体和/或NMDA受体的方法阻断神经元的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并采用GAD67-GFP鼠的绿色荧光来显示混合细胞群中抑制性神经元、CaMKII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兴奋性神经元。结果:当阻断AMPA和/或NMDA受体时,光镜下显示神经元网络的密度降低,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神经元网络的变化更明显。对于GFP阳性的抑制性神经元,当阻断AMPA受体时,神经元突起分支数降低至对照组的约65%(低浓度)和55%(高浓度),突起长度缩短至对照组的大约43%(低浓度)和36%(高浓度);当阻断NMDA受体时,分支数降低至约70%(低浓度)和45%(高浓度),长度缩短至约43%(低浓度)和31%(高浓度);联合用药时,分支数和长度分别为对照的约42%和38%。对于CaMKII阳性的兴奋性神经元,尽管变化程度稍弱,但其形态也出现类似变化。当阻断AMPA受体时,神经元的分支数降低至对照组的64%(高浓度),突起长度变化不大;当阻断NMDA受体时,分支数降低至约50%(高浓度),长度缩短至约77%(低浓度)和71%(高浓度);联合用药时,分支数和长度分别为对照的约69%和62%。结论:在神经元发育的过程中,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传入可影响抑制性神经元和兴奋性神经元的形态发育,最终对神经环路的形成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7期)

孟海江[4](2019)在《运动表象对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的调节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对于学习、记忆、神经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等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持续增强运动皮层兴奋性已经成为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两个刺激间间隔为25ms的配对联合刺激(Paired associative stimulation,PAS)能够诱发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但是PAS25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变化幅度和方向受到其它可塑性诱发方案的调节。基于人类研究表明,运动表象期间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增高,皮层内抑制下降。然而,运动表象如何调节PAS25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效应,以及皮层内抑制在运动表象改变运动皮层兴奋性中的作用机制等尚不明确。本研究以PAS25作为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效应的诱发方案,以运动表象作为调节方案,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考察简单动作条件下运动表象对PAS25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效应的调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一考察单独运动表象对运动皮层兴奋性和皮层内抑制的影响。研究二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运动表象和PAS25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生理层面考察运动表象对PAS25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效应的调节是否取决于两者之间顺序,行为层面考察运动表象结合随后PAS25干预对运动学习的影响,证实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与行为变化一致性。研究叁通过两个实验考察非药理的经颅磁刺激范式施加的短时程皮层内抑制和短时程输入抑制对运动表象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影响,揭示运动表象激活运动皮层内环路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运动表象干预后动作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显着大于运动表象干预前MEP,而短时程皮层内抑制则相反。运动练习干预后即刻、20分钟时MEP显着大于运动表象干预后即刻、20分钟时MEP;(2)运动表象结合随后PAS25干预后即刻、20分钟、40分钟和60分钟时MEP显着大于单独PAS25干预后MEP,相反,前者干预后即刻、20分钟时诱发短时程皮层内抑制显着小于后者。PAS25结合随后运动表象干预后MEP与单独PAS25干预后MEP之间没有差异性;(3)运动表象结合随后PAS25干预后抓握动作的峰值加速度显着快于单独运动表象干预后抓握动作的峰值加速度;(4)运动表象期间给予短时程皮层内抑制干预后MEP振幅小于单独运动表象干预后MEP振幅,而短时程皮层内抑制则相反;(5)运动表象期间给予短时程输入抑制干预后MEP振幅小于单独运动表象干预后MEP振幅。研究结论:(1)运动表象能够诱发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和短时程皮层内抑制持续下降。(2)运动表象对PAS25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效应的调节取决于运动表象和PAS25干预方案之间的顺序。(3)运动皮层抑制水平在调节运动表象诱发的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的幅度和方向上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9-06-10)

卢萍,罗艺,宋雷,熊莎,黄伟[5](2019)在《探究白藜芦醇对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取1月龄雄性小鼠制备小鼠急性大脑前额叶皮层切片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白藜芦醇组。实验过程中对照组不做处理,白藜芦醇组灌流液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1)的白藜芦醇溶液。采用电生理全细胞记录模式分别记录两组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动作电位(AP)以及Cl~-电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兴奋性电流幅度(Amplititude)与频率(Frequency)均降低,梯度电流刺激诱发的AP数目减少,Cl~-电流的幅度与频率也明显降低。结论白藜芦醇具有抑制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神经元兴奋性电流的作用优于抑制Cl~-电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9年05期)

杨明友,张超,叶建宁,张铭,易斌[6](2019)在《丙泊酚通过降低眶额叶皮层神经元兴奋性下调大鼠认知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丙泊酚对眶额叶皮层兴奋性及相关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神经药理学方法在眶额叶皮层微注射丙泊酚,检测大鼠在T-迷宫中的反转学习记忆功能及开场实验中运动、情绪和探索动机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fos表达,观测丙泊酚对眶额叶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结果眶额叶皮层微注射丙泊酚后,大鼠在T-迷宫中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P <0. 05);开场实验中眶额叶微注射丙泊酚未影响大鼠的运功、情绪及探索能力(P> 0. 05);丙泊酚可显着抑制眶额叶皮层c-fos表达。结论丙泊酚可直接抑制眶额叶皮层神经元的活动,引起学习记忆能力下调,表明眶额叶皮层是丙泊酚发挥麻醉效应的重要靶区。(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9年09期)

宋德胜,钱晶,陈志钧[7](2019)在《艾芬地尔对单眼形觉剥夺小鼠初级视皮层兴奋性递质受体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N-甲基-D-天冬氨酸(N-me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基NR2B (NMDA-NR2B)阻断剂艾芬地尔对单眼形觉剥夺小鼠初级视皮层内兴奋性递质受体亚基关键期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为弱视机制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取出生后3~4周健康C57BL/6J小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组、联合组,每组5只。单眼形觉剥夺组和联合组小鼠右眼褥式缝合6 d,建立单眼形觉剥夺模型,联合组于第1、3、5天腹腔注射艾芬地尔,给药量为10 mg·kg~(-1)。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皮层NR2A mRNA和NR2B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皮层NR2A蛋白和NR2B蛋白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左侧视皮层NR2A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R2B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右侧视皮层NR2A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R2B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联合组、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左侧视皮层NR2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0.22、0.75±0.08和0.58±0.44、0.50±0.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联合组小鼠左侧视皮层NR2B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79±0.84,低于单眼形觉剥夺组小鼠(4.83±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2B受体阻断剂艾芬地尔能显着降低NR2B亚基的表达,并阻断单眼形觉剥夺对NR2B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但对NR2A基因及蛋白表达无影响。(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余芳菲,贾新燕,李雯昕,刘荣,刘春龙[8](2018)在《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和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训练组各40例。常规训练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坐位、站立及功能恢复等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电针刺激治疗,取T8-T10夹脊穴、大椎穴、命门穴(双侧)、阳陵泉穴(双侧)及足叁里穴(双侧),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随访4周。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采用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Ashworth量表(MAS)、10 m步行速度、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评定运动功能,检测胫前肌的静息运动阈值(RMT)、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静息期(CSP)及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评定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情况,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LEMS、10 m步行速度、WISCIⅡ、CSP均明显升高,RMT、MEP明显降低(P <0. 05),MAS评分及CMAP无明显变化(P> 0. 05);电针组治疗后及随访时LEMS、10 m步行速度、RMT、MEP及CSP改善优于常规训练组(P <0. 05)。Spearman结果显示,患者LEMS及WISCIⅡ与RMT、MEP、CSP呈负相关性(P <0. 05)。结论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的恢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21期)

胡巧霞[9](2018)在《持续性θ爆发式刺激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和皮层兴奋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帕金森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随着疾病进展,药物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故为了探索无创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持续性θ爆发式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的影响及持续性。了解持续性0爆发式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皮层兴奋性的具体影响,并为临床上选择持续性0爆发式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15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服药等一般资料。对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进行持续性θ爆发式刺激真假刺激,两次刺激时间间隔为2个月。刺激前1天、刺激1个疗程结束后即刻及刺激结束2周后评定运动症状,刺激前1h、刺激1个疗程结束后即刻评定皮层兴奋性,并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2周UPDRS运动部分评分、计时运动试验、10米折返运动试验进行评定,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异同。结果:1.皮层兴奋性:潜伏期及皮层静息期有延长趋势、静息阈值有上升趋势、M1区最大振幅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运动症状:治疗前UPDRS运动部分评分显着高于治疗后及治疗后2周(39.00±10.39vs25.80±9.49vs26.80±10.28,p<0.01),其中强直(28.80±8.58vs 20.40±7.67 vs 21.20±7.56,p<0.05)、姿势步态部分评分变化明显(7.20±2.94vs4.20±2.04vs4.20±2.68,p<0.05)。右手治疗后计时运动显着高于治疗前数据,左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10米折返运动数据显着慢于治疗后、治疗后2周 10米折返运动数据(18.12±0.58 vs 16.89±0.65 vs 17.49±0.50,p<0.05)。结论:持续性θ爆发式刺激治疗后帕金森病患者皮层兴奋性有降低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持续性θ爆发式刺激治疗能够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特别是强直和姿势步态症状,持续性θ爆发式刺激能够有效缩短帕金森病患者10米折返运动时间,改善患者步行能力,适合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9-01)

邓安春,孙伟,李谦,闫晶晶,阳俊杰[10](2018)在《噪声暴露对大鼠听皮层兴奋性及GABA和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噪声暴露对大鼠听皮层兴奋性以及听皮层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和N-甲基-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噪声暴露高剂量组(3只)、中剂量组(4只)、低剂量组(4只)和正常对照组(3只),高、中、低剂量噪声暴露组大鼠分别于125dB SPL白噪声暴露2小时、120dB SPL白噪声暴露1小时和90dB SPL白噪声暴露1小时,正常对照组不给予噪声暴露;在噪声暴露前、暴露后1小时、1天、3天、1周、2周行听性脑干反应(ABR)和声诱发听皮层放电率检测;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听皮层兴奋性增强的大鼠以及对照组大鼠听皮层组织中GABA和NMDA两种受体亚型(GABAA、GABAB和NR2A、NR2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所有噪声暴露组大鼠在暴露后1小时各频率ABR反应阈较暴露前显着提高,脱离噪声环境2周后,低、中剂量噪声暴露组各频率ABR反应阈恢复至暴露前水平,高剂量噪声暴露组ABR阈移未恢复。与暴露前相比,低剂量噪声暴露后大鼠听皮层放电率在各时间点未升高;中剂量噪声暴露后1小时听皮层放电率升高,2周后降低至暴露前水平;高剂量组噪声暴露后听皮层放电率在各时间点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噪声暴露后听皮层放电率升高的大鼠听皮层GABAA、GABAB、NR2A、NR2B受体表达水平均降低。结论 120dB SPL噪声暴露1小时可导致大鼠听皮层兴奋性增强,这可能与听皮层通过减少GABA抑制作用增强听觉中枢兴奋性来补偿外周听觉系统信号输入的减少有关。(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皮层兴奋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作为无痛且安全的新型神经刺激技术在癫痫诊疗及研究方面取得显着成果,被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及临床医师认可。TMS能够在活体水平无创地进行大脑皮质兴奋性的测量从而有助于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近年来,应用TMS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层兴奋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倩,伍勰.倒走训练对青年大脑皮层兴奋性的影响——fNIRS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王兰,朱海芳,刘春晖,彭淑,孙妍萍.TMS技术在癫痫患者皮层兴奋性分析中的应用[C].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9

[3].贾宁,刘子赫,贾瑞华,李瑞,张正平.兴奋性突触传入对皮层神经元形态发育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4].孟海江.运动表象对运动皮层兴奋性持续增强的调节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5].卢萍,罗艺,宋雷,熊莎,黄伟.探究白藜芦醇对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9

[6].杨明友,张超,叶建宁,张铭,易斌.丙泊酚通过降低眶额叶皮层神经元兴奋性下调大鼠认知功能研究[J].中国药业.2019

[7].宋德胜,钱晶,陈志钧.艾芬地尔对单眼形觉剥夺小鼠初级视皮层兴奋性递质受体表达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9

[8].余芳菲,贾新燕,李雯昕,刘荣,刘春龙.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和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8

[9].胡巧霞.持续性θ爆发式刺激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和皮层兴奋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8

[10].邓安春,孙伟,李谦,闫晶晶,阳俊杰.噪声暴露对大鼠听皮层兴奋性及GABA和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

标签:;  ;  ;  

皮层兴奋性论文-刘倩,伍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