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蠕化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消失模铸造,初生组织
蠕化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肖伯涛[1](2019)在《蠕化处理温度及试样壁厚对消失模铸造蠕墨铸铁初生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初生组织形态及分布是影响铸铁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蠕化处理温度及试样壁厚对消失模铸造蠕墨铸铁初生组织形态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的浇注温度条件下,因蠕化剂严重失效而不利于获得蠕虫状石墨。在合金成分及蠕化处理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在壁厚尺寸较小的试样中蠕虫状石墨呈现明显的球化趋势;而在壁厚较大的试样中,蠕虫状石墨析出量增加,有利于提高蠕墨铸铁的蠕化率。因此,为了获得蠕化质量良好的蠕墨铸铁,蠕化处理温度不宜过高,且试样壁厚尺寸不宜过小。(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期刊2019-10-28)
梁敬凡[2](2018)在《低镧镁硅铁合金的蠕化处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蠕墨铸铁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在缸体缸盖上应用越来越普遍,是新一代高性能汽车发动机的最佳材料。而制约蠕墨铸铁生产的瓶颈在于,现有蠕化剂适宜加入量范围窄,实际生产控制难度大。本文采用新型低镧镁硅铁合金对原铁液进行蠕化处理,借助着色腐蚀技术、热分析仪(TA)、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等分析手段,探索了蠕化剂加入量对蠕铁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蠕墨铸铁的液固相变特征及相关热力学参数,揭示了蠕墨铸铁的凝固机制。结果表明:当原铁液含硫量在0.017%~0.018%时,使用0.4%~0.9%的低镧镁硅铁合金进行蠕化处理,可制备出蠕化率在50%~85%范围的蠕墨铸铁材质。相应地,蠕化元素与硫元素之间的平衡浓度分别为 Mg 残=0.011%~0.018%、La 残=0.007%~0.009%和 S 残=0.013%~0.015%。随着蠕化剂加入量的增加,蠕铁中Mg 残量和La残量随之上升,S残趋于减小,石墨形态经历片状石墨→蠕虫状石墨→球状石墨的转变,其中片状石墨向蠕虫状石墨的转变存在一个临界点,与之对应的蠕化剂加入量范围很窄,在0.35%~0.4%之间;另外,叁角试片断口形貌也经历了由黑灰色→银灰色+黑点+亮条纹→银灰色+亮条纹→亮白色的转变。当蠕化剂加入量大于0.4%时,随蠕化剂量的增多,蠕化率趋于减小,石墨形态经历细小蠕墨→长而厚蠕墨→短而厚蠕墨的转变,基体组织中珠光体数量总体上趋于增多;同时,蠕铁的抗拉强度、伸长率及硬度明显增大。在其他元素含量确定的情况下,原铁液的过冷度△T随Si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经过蠕化处理后,蠕铁的过冷度受原铁液化学成分和蠕化剂加入量的双重影响。当蠕化剂加入量较少时,蠕化处理并不会明显地增大铁液的过冷度;但当蠕化剂量继续增多时,蠕铁的过冷度将随蠕化剂加入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大,并且组织中奥氏体数量趋于增多,蠕墨共晶团尺寸随之减小。蠕墨铸铁的凝固过程按石墨的析出次序分为叁个阶段。初生凝固阶段:球、团状初生石墨优先析出,在其生长过程中,周围会因贫碳形成奥氏体壳,并不断向外增厚,由于热过冷与成分过冷,从奥氏体壳上会长出为数较多的树枝晶组织;共晶前期凝固阶段:随着初生凝固的进行,奥氏体晶间液体富碳,促使共晶蠕墨形核,并沿奥氏体枝晶臂间隙生长,同时侧向被共晶奥氏体所包围,而蠕墨头部始终与过冷液体相接触,最终共晶奥氏体与先期形成的奥氏体枝晶长为一体,共同构成蠕墨+奥氏体共晶团。共晶后期凝固阶段:为数较少、呈独立状分布的细小蠕墨由残余液体中析出,并与奥氏体按离异方式生长,直至凝固完毕。在凝固过程中,合金元素在蠕铁中的偏析特征是:距离蠕墨越远,硅含量越低;蠕墨两侧的奥氏体中硅含量沿着石墨的生长方向逐渐减小;Mn、P、Ti等正偏析元素偏聚于凝固末期区域,最后凝固成晶间碳化物、磷共晶及非金属夹杂物等物相。(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梁敬凡,徐锦锋,邱汉泉,孟卫茹,浦震[3](2017)在《纯镧镁硅铁蠕化剂及其蠕化处理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制约蠕墨铸铁生产的瓶颈在于,现有蠕化剂适宜加入量范围窄,实际生产控制难度大。本文在研发纯镧镁硅铁蠕化剂的基础上,采用热分析法和着色腐蚀技术,探索了纯镧稀土蠕化剂对普通铁液蠕化率、基体组织和合金性能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纯镧稀土镁硅铁蠕化剂具有较宽的适宜加入量范围,当蠕化剂加入量为0.4%~0.9%时,蠕化率在50%~85%范围可控,凝固组织中析出较多的奥氏体枝晶组织,奥氏体晶界处几乎无碳化物析出,铸态组织由铁素体+珠光体+蠕虫状石墨和少量球状石墨组成。随着蠕化剂加入量的增加,铁液过冷度增大,枝晶组织显着细化,铸铁中石墨形态依次由片状向蠕虫状和球状石墨转变,基体中珠光体数量增多,合金的力学性能趋于升高。生产过程中无需进行孕育处理,生产工艺简化,为批量稳定生产蠕墨铸铁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期刊2017-11-15)
张绥鹏,杨思一,赵而团,文景宝,伊立冬[4](2015)在《喷吹法蠕化处理蠕墨铸铁的组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喷吹法处理蠕墨铸铁的组织及性能,以及该工艺条件下壁厚与蠕化率的关系。以惰性气体为载体,将颗粒状镁球和稀土合金喷吹到铁液中,实现铁液蠕化。研究发现,用纯镁粒配以少量稀土合金处理铁液时可以获得好的蠕化效果,可以大幅降低稀土类蠕化剂的加入量,降低生产成本,铸件蠕化率与铸件壁厚有关,随着壁厚增加,蠕化率呈增大趋势。试验结果表明,喷吹法处理蠕铁,蠕化稳定性较好,蠕虫状石墨形态好,石墨分布均匀,蠕化率较高,力学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15年07期)
冯玉爽[5](2015)在《蠕墨铸铁喂线蠕化处理数值模拟与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不断向高速、重载以及频繁制动等方向发展,原有材质制动鼓的性能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开发出同时具有高强度、高耐热疲劳性、高耐磨性和良好导热性等综合性能优良的制动鼓材料成为当务之急。蠕墨铸铁,因其兼有球墨铸铁和灰铸铁的综合优良性能,很快就成为了高速、重载以及频繁制动重卡汽车制动鼓铸件生产的首选材料。针对高质量蠕墨铸铁生产技术难度大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蠕墨铸铁喂线蠕化-孕育处理的新工艺,用于高质量蠕墨铸铁制动鼓铸件的大批量、稳定而可靠的生产,对于促进高质量蠕墨铸铁制动鼓铸件在高速、重载以及频繁制动汽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合金包芯线线皮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合金包芯线线皮在铁液中的熔化分解物理模型,并运用传热和传质基本理论对合金包芯线线皮在待处理铁液中的熔化分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研究了不同的铁液处理温度、不同的线皮厚度以及不同的合金包芯线线径等对合金包芯线在待处理铁液中的喂给速度的影响;分析研究了不同的合金包芯线喂给速度以及铁液处理温度等对合金包芯线内合金元素收得率的影响;分析研究了不同的喂线处理工艺参数对铸件蠕化率和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可用于指导实际工业化批量处理高质量蠕墨铸铁制动鼓铸件的“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过程数学模型。本文选用线径为10 mm的RE合金包芯线、Mg合金包芯线和硅铁合金包芯线,对待处理铁液依次进行喂线蠕化处理和喂线孕育处理,通过控制铁液中目标残余Mg含量和残余RE含量在适合高质量蠕墨铸铁生成的含量范围,从而实现高质量蠕墨铸铁铸件的研究和开发。“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工艺,是以RE元素为主导、Mg元素为辅助直接对待处理铁液进行喂线蠕化处理,最后用硅铁孕育合金包芯线对铁液进行喂线孕育处理的处理工艺。长期的实践经验和试验结果表明,喂线蠕化处理后的铁液中残余Mg含量在0.013%~0.017%、残余RE含量在0.019%~0.025%的范围内时,可稳定获得蠕化率在80%以上,且不存在片状石墨的高质量蠕墨铸铁铸件。本文在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设备传动电机的无级变频调速控制算法进行最优化处理,设计了喂线处理过程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喂线处理设备传动电机的仿真模型,分别将传统的PID控制系统和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系统应用于“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设备传动电机的变频调速中,通过仿真试验,证明了相对于传统的PID控制系统,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系统具有响应速度较快、超调量较低以及系统调节时间短的优点,可以实现“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过程控制系统比较理想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最后,应用工业控制计算机、西门子S7-300系列PLC CPU模块及相应的I/O控制模块、FM350-2高速计数器模块、HMI触摸屏等对喂线蠕化-孕育过程控制系统进行PLC程序编程,为“一步法”喂线蠕化-孕育处理过程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算法的实现提供了硬件平台。(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5-07-01)
林鹏[6](2015)在《稀土蠕墨铸铁蠕化处理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小型中频感应电炉,熔化和处理蠕墨铸铁,同时利用旋转磁场装置等,影响和控制蠕化处理过程。系统研究了不同蠕化剂种类、加入量、蠕化处理工艺、孕育处理、蠕化过程及后续凝固过程中施加旋转磁场等手段,对蠕化率、蠕墨铸铁石墨形貌、基体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尤其是,针对蠕化处理时蠕化剂加入量范围窄,控制困难的问题,详细研究各类因素对蠕化处理效果及蠕化剂加入范围的影响,力争扩大蠕化剂加入量范围,减少生产过程中控制难度。实验结果表明:(1)获得较高的蠕化率,不同的蠕化剂拥有不同的加入量。随着蠕化剂加入量改变,铸件中石墨的形态会发生从片状到蠕虫状,再到球状的变化,而基体组织中铁素体减少,珠光体增多。不同的蠕化剂生产出的相同蠕化率的铸件的基体组织会有所不同,稀土硅铁合金处理的铸件中铁素体偏多,稀土镁合金处理的铸件中珠光体会增加,而稀土镁钙合金多为珠光体。铸铁抗拉强度和硬度总体上都是随着蠕化剂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2)孕育处理能够获得基体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的铸件,有效的消除了蠕化剂蠕化处理所引起的白口倾向,增加了石墨的数量。一定的蠕化时间和孕育时间,获得的铸件具有较高蠕化率和较好的抗拉强度和硬度性能,而且拥有较多的有效蠕墨个数。冷速越慢,越容易得到蠕虫状石墨,冷速越快,石墨越易变成球状。(3)含钛的和含钙的混合蠕化剂的蠕化效果更好,加入量范围也更宽。蠕化效果相近的两种混合蠕化剂中,含钛蠕化剂的白口倾向大,更容易获得珠光体为主的铸态组织,而含钙蠕化剂的基体组织中铁素体偏多,珠光体偏少。(4)磁场的施加促进蠕化过程,使得蠕化率提高,蠕化剂的加入量范围增加,降低了蠕墨铸铁的生产工艺过程的控制难度。在蠕化元素残留量充足的情况下,电磁搅拌能够使石墨的生长过程(机制)发生变化,促进形成蠕虫状石墨,使得蠕化率有所提高。电磁场的作用对基体组织影响变化不大,拉伸强度和硬度只是有略微的下降。(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5-04-29)
张绥鹏[7](2015)在《蠕墨铸铁喷吹法蠕化处理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蠕墨铸铁具有独特优异性能,在增压柴油机缸体、缸盖及铁路机车制动器等方面有较大应用,是铸铁材质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蠕墨铸铁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其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改进。本论文结合喷吹法球化铁液的经验和冲入法蠕化铁液的优点,归纳出一种喷吹法蠕化铁液的处理工艺。以钝化镁粒配以少量稀土镁硅铁合金作为蠕化剂,分析两种蠕化剂不同配比对石墨形态变化的影响;探索Mg元素加入量、孕育效果、铸件壁厚对蠕化率的影响,铁液温度对镁元素吸收率的影响,提出适合喷吹法的合理的蠕化工艺参数;采用倒置金相显微镜观察片状石墨、蠕虫状石墨和球状石墨在二维形态上的差别,蠕墨铸铁深度腐蚀后,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蠕虫状石墨的叁维形貌;对比研究喷吹法和冲入法制取蠕铁时对其组织和性能所产生的差别,包括蠕化稳定性、石墨形态、蠕化率、珠光体含量、力学性能等。研究发现,用钝化镁粒配以少量稀土合金处理铁液时可以获得好的蠕化效果,可以大幅降低稀土类蠕化剂的加入量,降低生产成本。铸件蠕化率与铸件壁厚有关,随着壁厚增加,蠕化率呈增大趋势,铸件冷却速度越快,越容易促进球状石墨的形成。试验结果表明,喷吹法处理蠕铁,蠕化稳定性较好,蠕虫状石墨形态好,石墨分布均匀,蠕化率较高,力学性能良好,能达到RuT350牌号的要求;喷吹法是在相对密闭的包内对铁液进行处理,相对于冲入法而言,减少了空气污染;喷吹法是一种制取高蠕化率铸铁件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15-04-20)
吴玉彬,吴荷生,赵祖东,马建华[8](2014)在《铁水转运、喂线球化(蠕化)处理系统智能化技术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哈尔滨科德威公司的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对铁水转运、喂线球化(蠕化)处理系统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投入成本较低,安全可靠性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冶金》期刊2014年05期)
廖文东,刘治军[9](2014)在《广西玉柴喂线蠕化处理试验生产情况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底开始进行喂线法蠕化处理试验生产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试验生产的总结,认为喂线法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蠕化处理方法,但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冶金》期刊2014年05期)
吴和保,张亚平,夏志全,蔡安克,樊自田[10](2014)在《干式缸体炉前蠕化处理工艺及其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东方红100"系列柴油机蠕墨铸铁缸体生产的技术要求,通过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蠕化剂和蠕化工艺,炉铁液浇注阶梯试样和Y型试样,分别测定蠕墨铸铁的机械性能和石墨形态,分析了不同工艺条件下蠕墨铸铁的蠕化处理效果、化学成分与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蠕化剂加入量在1.0%~1.6%时,残余镁的质量分数为0.018%~0.025%,残余稀土的质量分数为0.035%~0.069%,蠕化率能达到50%~80%;蠕虫状石墨分布均匀,抗拉强度达到了380~420MPa,铸造性能优良,为柴油发动机缸体稳定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蠕化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蠕墨铸铁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在缸体缸盖上应用越来越普遍,是新一代高性能汽车发动机的最佳材料。而制约蠕墨铸铁生产的瓶颈在于,现有蠕化剂适宜加入量范围窄,实际生产控制难度大。本文采用新型低镧镁硅铁合金对原铁液进行蠕化处理,借助着色腐蚀技术、热分析仪(TA)、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等分析手段,探索了蠕化剂加入量对蠕铁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蠕墨铸铁的液固相变特征及相关热力学参数,揭示了蠕墨铸铁的凝固机制。结果表明:当原铁液含硫量在0.017%~0.018%时,使用0.4%~0.9%的低镧镁硅铁合金进行蠕化处理,可制备出蠕化率在50%~85%范围的蠕墨铸铁材质。相应地,蠕化元素与硫元素之间的平衡浓度分别为 Mg 残=0.011%~0.018%、La 残=0.007%~0.009%和 S 残=0.013%~0.015%。随着蠕化剂加入量的增加,蠕铁中Mg 残量和La残量随之上升,S残趋于减小,石墨形态经历片状石墨→蠕虫状石墨→球状石墨的转变,其中片状石墨向蠕虫状石墨的转变存在一个临界点,与之对应的蠕化剂加入量范围很窄,在0.35%~0.4%之间;另外,叁角试片断口形貌也经历了由黑灰色→银灰色+黑点+亮条纹→银灰色+亮条纹→亮白色的转变。当蠕化剂加入量大于0.4%时,随蠕化剂量的增多,蠕化率趋于减小,石墨形态经历细小蠕墨→长而厚蠕墨→短而厚蠕墨的转变,基体组织中珠光体数量总体上趋于增多;同时,蠕铁的抗拉强度、伸长率及硬度明显增大。在其他元素含量确定的情况下,原铁液的过冷度△T随Si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经过蠕化处理后,蠕铁的过冷度受原铁液化学成分和蠕化剂加入量的双重影响。当蠕化剂加入量较少时,蠕化处理并不会明显地增大铁液的过冷度;但当蠕化剂量继续增多时,蠕铁的过冷度将随蠕化剂加入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大,并且组织中奥氏体数量趋于增多,蠕墨共晶团尺寸随之减小。蠕墨铸铁的凝固过程按石墨的析出次序分为叁个阶段。初生凝固阶段:球、团状初生石墨优先析出,在其生长过程中,周围会因贫碳形成奥氏体壳,并不断向外增厚,由于热过冷与成分过冷,从奥氏体壳上会长出为数较多的树枝晶组织;共晶前期凝固阶段:随着初生凝固的进行,奥氏体晶间液体富碳,促使共晶蠕墨形核,并沿奥氏体枝晶臂间隙生长,同时侧向被共晶奥氏体所包围,而蠕墨头部始终与过冷液体相接触,最终共晶奥氏体与先期形成的奥氏体枝晶长为一体,共同构成蠕墨+奥氏体共晶团。共晶后期凝固阶段:为数较少、呈独立状分布的细小蠕墨由残余液体中析出,并与奥氏体按离异方式生长,直至凝固完毕。在凝固过程中,合金元素在蠕铁中的偏析特征是:距离蠕墨越远,硅含量越低;蠕墨两侧的奥氏体中硅含量沿着石墨的生长方向逐渐减小;Mn、P、Ti等正偏析元素偏聚于凝固末期区域,最后凝固成晶间碳化物、磷共晶及非金属夹杂物等物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蠕化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肖伯涛.蠕化处理温度及试样壁厚对消失模铸造蠕墨铸铁初生组织的影响[C].2019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2019
[2].梁敬凡.低镧镁硅铁合金的蠕化处理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3].梁敬凡,徐锦锋,邱汉泉,孟卫茹,浦震.纯镧镁硅铁蠕化剂及其蠕化处理特性[C].2017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2017
[4].张绥鹏,杨思一,赵而团,文景宝,伊立冬.喷吹法蠕化处理蠕墨铸铁的组织及性能研究[J].铸造.2015
[5].冯玉爽.蠕墨铸铁喂线蠕化处理数值模拟与控制方法[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6].林鹏.稀土蠕墨铸铁蠕化处理及机理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
[7].张绥鹏.蠕墨铸铁喷吹法蠕化处理工艺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
[8].吴玉彬,吴荷生,赵祖东,马建华.铁水转运、喂线球化(蠕化)处理系统智能化技术探索[J].黑龙江冶金.2014
[9].廖文东,刘治军.广西玉柴喂线蠕化处理试验生产情况简介[J].黑龙江冶金.2014
[10].吴和保,张亚平,夏志全,蔡安克,樊自田.干式缸体炉前蠕化处理工艺及其力学性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