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性中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合性中风,失语症,益气化瘀,凉血豁痰法,西方失语成套测验
混合性中风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哲,张亮,姜文斐,潘卫东,姜宏宁[1](2015)在《益气化瘀、凉血豁痰法治疗混合性中风失语症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具有益气化瘀、凉血豁痰功效的脑血疏口服液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混合性中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伴有失语症的混合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1)和对照组(n=51)。所有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周期为4周。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评价患者的失语症状,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检测并比较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WAB评分:治疗2周末,治疗组患者的听理解、复述、阅读、计算评分即显着升高(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患者的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计算及书写评分均显着升高(P<0.05,P<0.01),对照组患者的听理解、阅读评分亦显着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mRS评分:治疗2周末,治疗组患者的mRS评分分级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治疗4周末,两组患者的mRS评分分级较治疗前均显着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mRS评分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3NIHSS评分:治疗2周末、4周末,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4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4周末,治疗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P<0.01),且较对照组亦显着降低(P<0.05)。结论:益气化瘀、凉血豁痰法结合西医常规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混合性中风失语症患者的失语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海军[2](2014)在《混合性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救治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混合性中风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方法混合性中风患者36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化瘀醒脑止血汤加减,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8.89%,显着高于对照组55.56%,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性中风患者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保障其预后及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4年14期)
胡存田[3](2012)在《混合性中风不可忽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脑血管病(俗称中风)是一种发病急、死亡率高,后遗症严重的疾病,是造成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病症之一,在临床上,中风又有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之分。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又称脑梗塞。这两类中风原因不同,治疗措施也不一样。对于缺血性中风,临床上一般用抗凝血治疗和扩血管治疗,均有较好效果。而对于出血性中风就不能采用此方法,否则会加重出血,使病情更危险。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CT和核磁共振检查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现有些中风病人脑组织中既有出血病灶,同时又有梗塞病灶,医学上称为混合性中风。此病多见于6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和动(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期刊2012年10期)
刘颖,李国民[4](2012)在《混合性中风25例临床及CT表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性中风作为中风的一个特殊型,已经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共见到混合性中风25例,现对其临床及CT表现做一初步分析,探讨其临床及CT表现特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5例,女10例,年龄45~81岁,平均68.4岁,有高血压病史者23例,有糖尿病病史者7例,有冠心病病史者3例。1.2首发症状及体征多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12例,其中昏睡5例,(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2年24期)
陈跃[5](2011)在《什么是混合性中风》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晓敏我爷爷有脑血栓病史,最近又因中风到医院抢救,医生说这次是混合性中风,比较难治。请问什么是混合性中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跃主任医师通常把急性脑血管病称作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或卒中,它(本文来源于《健康博览》期刊2011年10期)
沈权民[6](2011)在《来势凶险的混合性中风》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脑血管病(俗称中风)是一种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疾病,后遗症严重,是造成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上,中风又有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之分,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又称脑梗死。这两类中风原因不同,治疗措施也不一样。对于缺血性中风,临床上一般采用抗凝血和扩血管治疗,而(本文来源于《养生月刊》期刊2011年09期)
石慧英[7](2010)在《混合性中风的观察和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混合性中风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6例混合性中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一般护理,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并给予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26例患者其中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其余均为好转和临床治愈出院,对医疗护理的满意率上升,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提高。结论综合护理提高患者对混合性中风的认知水平,对疾病的控制起到了有益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0年13期)
张希忠[8](2008)在《论混合性中风证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风又谓之"卒中","脑卒中",属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范畴。中风常见类型为"出血性中风" 和"缺血性中风"两类;若出血和梗死两种病理现象同时存在,则称其为"混合性中风"。混合性中风是指一个病人一次中风期间,在脑部不同部位同时或相继(<48小时)发生出血性和缺血性的病理改变,临床则表现为中枢神经受损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由于脑的缺血性病(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10-01)
刘远新[9](2008)在《化痰祛瘀止血汤联合西药治疗混合性中风急性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化痰祛瘀止血汤联合西药甘露醇、速尿、胞二磷胆碱对混合性中风大鼠急性期脑组织含水量、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脑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p65)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性中风急性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化痰祛瘀止血汤组(简称中药组)、甘露醇、速尿、胞二磷胆碱组(简称西药组)、化痰祛瘀止血汤联合甘露醇、速尿、胞二磷胆碱组(简称中西药结合组),分别给予不同干预后,检测5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脑组织核转录因子水平。结果5组脑组织含水量、NF-κBp65阳性细胞数及血清NSE含量由高向低依次排序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假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祛瘀止血汤联合甘露醇、速尿、胞二磷胆碱对混合性中风大鼠急性期的作用机理是:1)可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减轻脑水肿。2)可降低大鼠血清NSE含量,减轻混合性中风大鼠急性期神经元损害。3)通过降低脑组织NF-κBp65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及细胞调亡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8-06-27)
李延,林红[10](2008)在《混合性中风的临床表现与CT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性中风是指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在不同部位同时或短期内先后发生。近年来随着CT、MR I等新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脑出血合并梗死的病例有增多的趋势,这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为进一步认识脑出血合并梗死的病因、病理以及脑出血量的多少(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08年11期)
混合性中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混合性中风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方法混合性中风患者36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化瘀醒脑止血汤加减,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8.89%,显着高于对照组55.56%,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性中风患者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保障其预后及生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性中风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明哲,张亮,姜文斐,潘卫东,姜宏宁.益气化瘀、凉血豁痰法治疗混合性中风失语症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2].李海军.混合性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救治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3].胡存田.混合性中风不可忽视[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2012
[4].刘颖,李国民.混合性中风25例临床及CT表现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
[5].陈跃.什么是混合性中风[J].健康博览.2011
[6].沈权民.来势凶险的混合性中风[J].养生月刊.2011
[7].石慧英.混合性中风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
[8].张希忠.论混合性中风证治[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9].刘远新.化痰祛瘀止血汤联合西药治疗混合性中风急性期实验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8
[10].李延,林红.混合性中风的临床表现与CT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