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时IL-8及其受体表达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史苗娟[1](2019)在《miR-27a在肝星状细胞中的作用及丹参酮ⅡA抑制肝纤维化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进行mi R-27a在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中的作用及丹参酮ⅡA(Tanshinone IIA,TIIA)抑制肝纤维化的机理研究。研究方法:(1)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q PCR)技术,检测mi R-27a的表达;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2)体内实验用50%四氯化碳溶液1 ml/kg每周2次腹腔注射造模,第5周开始给药,第9周结束后取材,统计体重、肝重、肝指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血清肝功能及肝组织胶原蛋白I型α2(Collagen alpha-2(I),COL1A2)、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含量检测;(3)利用相关网站完成对丹参酮ⅡA潜在靶点和肝纤维化相关基因数据库的构建;用KEGG数据库进行GO和Pathway分析;用Cytoscape进行网络构建和核心靶点筛选。研究结果:(1)mi R-27a在活化的HSC中高表达、并能够被活化的HSC释放到细胞外;mi R-27a过表达能够促进HSC活化,抑制mi R-27a表达可以抑制HSC的增殖和活化(P<0.05);丹参酮ⅡA能够随时间呈浓度依赖地抑制LX2细胞的增殖和活化;TIIA抑制活化的HSC中mi R-27a的表达(P<0.01),mi R-27a过表达拮抗TIIA抑制HSC活化作用;(2)体内实验,TIIA干预能使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体重回升、肝指数降低(P<0.05);TIIA可以改善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细胞脂肪样变性和肝组织胶原沉积(P<0.01);TIIA能够降低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和血清ALT、AST、ALP、Tbil含量;TIIA干预能够减少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COL1A2和α-SMA的表达(P<0.05);(3)体内实验,TIIA能够抑制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高表达的C-JUN、C-MYC、MMP9、PI3K、P38的蛋白表达;体外实验,TIIA能够下调在活化的HSC中高表达的C-JUN、P-C-JUN、C-MYC、CCND1、MMP9、P65、P-P65、IKBA以及PI3K、CAS9、P38的蛋白表达;mi R-27a过表达促进TIIA潜在靶点C-JUN、C-MYC、PI3K的蛋白表达,同时mi R-27a过表达拮抗TIIA对这些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1)TIIA在体内外均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2)TIIA抗肝纤维化作用与降低C-JUN、P-C-JUN、C-MYC、CCND1、MMP9、P65、P-P65、IKBA以及PI3K、CAS9、P38的蛋白表达有关;(3)TIIA下调促纤维化小分子mi R-27a的表达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其中C-JUN、C-MYC、PI3K或许参与了这一机制。
薛梦姣[2](2019)在《三氧化二砷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器官移植是当前器官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免疫排斥和术后恶性肿瘤高发是器官移植受者面临的最大障碍。目前临床使用的移植免疫抑制剂尽管延长了移植物生存期,但也增加了移植受者术后恶性肿瘤发生率,亟需开发具有抗癌作用的新型免疫抑制剂。本实验室在新型免疫抑制剂筛选中发现抗癌药物—三氧化二砷能减弱啮齿类动物同种异体心脏移植、胰岛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生存期。本文在此基础上,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体外探究三氧化二砷免疫抑制机制,为其后续开发为移植免疫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通过细胞免疫学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型、Caspase-3酶活性检测、细胞凋亡检测等实验探究三氧化二砷对抗原特异性激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其次,提取淋巴细胞总蛋白,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Lable Free明确三氧化二砷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接着,通过检测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ROS水平以及运用透射电镜观察淋巴细胞和线粒体形态来验证三氧化二砷对线粒体的影响;最后,对Lable Free技术挖掘出的信号通路进行蛋白和mRNA水平验证。结果:三氧化二砷作用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后,激活细胞内Caspase-3酶,诱导淋巴细胞凋亡。Lable Free分析结果表明,三氧化二砷主要作用于线粒体凋亡通路。验证结果表明,三氧化二砷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细胞内ROS水平,破坏线粒体形态结构。最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三氧化二砷促进胞浆中凋亡蛋白Bax、Cytochrome C蛋白表达、激活真核细胞中凋亡执行者Caspase-9、Caspase-3蛋白,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在mRNA水平上,激活bax、p53,升高bax/bcl-2比值,抑制Bcl-2和抗氧化物酶SOD、Gpx基因转录。结论:三氧化二砷通过细胞内源性凋亡途径即线粒体凋亡通路来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姬曼曼[3](2019)在《三氧化二砷通过ATM/ATR通路上调KG1a细胞ULBP1表达》文中指出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在我国属于高发性恶性肿瘤。随着新化疗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方案的改进,AML的治疗获得很大进展,但5年生存率仍不足30%。研究发现白血病难治和复发的根本原因是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s)。因此治愈白血病的关键在于彻底清除LSCs。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目前治愈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其机制是移植物抗宿主白血病细胞效应。但LSCs往往能逃逸来自于供者的免疫细胞的杀伤。故一定要寻找能增强异体免疫细胞对LSCs杀伤能力的干预措施。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是中药砒霜的主要成分。已有研究报道ATO能够提高NK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其机制是ATO可以诱导上调肿瘤细胞表面表达NKG2D配体。但是,目前关于ATO是通过何种机制诱导NKG2D配体表达增多的尚不清除。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对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表面NKG2D配体ULBP1的影响,并探讨其调节ULBP1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1.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ATO对KG1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2.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ATO对KG1a细胞ULBP1mRNA表达的作用。3.流式细胞术检测ATO对KG1a细胞表面ULBP1蛋白表达的影响。4.加入咖啡因抑制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和RAD3相关激酶(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nd RAD3-related kinase,ATM/ATR),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观察咖啡因对ATO引起的KG1a细胞ULBP1 mRNA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5.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咖啡因对ATO引起的KG1a细胞ULBP1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6.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方法,观察ATO作用前后KG1a细胞中Chk1、Chk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不同浓度ATO均可抑制KG1a细胞的增殖,呈药物浓度依赖性,KG1a细胞对ATO的IC50值为2.7μmol/L。2.ATO可使KG1a细胞ULBP1 mRNA表达升高,在ATO浓度为1、2、3、4、5μmol/L时,与不加药处理组相比,ULBP1 mRNA表达水平分别升高到(1.86±0.30)、(3.02±0.71)、(3.16±0.75)、(4.80±0.70)、(3.70±0.89)倍(P<0.05)。3.不同浓度ATO(1、2、3、4、5μmol/L)均可诱导上调KG1a细胞表面ULBP1蛋白表达(P<0.05)。4.用8mM咖啡因处理ATO损伤的KG1a细胞,ULBP1 mRNA表达显着降低,由不用咖啡因处理组的9.55±0.38倍降为6.36±0.93倍(P<0.05)。5.当咖啡因浓度为2、4、8mM时,ULBP1蛋白表达水平由不用咖啡因处理组的3.50±0.08倍分别降为2.17±0.07倍、2.02±0.06倍、1.75±0.06倍(P<0.05)。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用不同浓度ATO处理KG1a细胞48h,与不加药组相比,ATO可引起ATM/ATR通路中下游靶分子CHK1、CHK2磷酸化水平的增高,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ATO诱导上调KG1a细胞ULBP1表达,ATM/ATR通路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刘明珠[4](2018)在《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抑制作用及放射增敏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宫颈癌(human cervical cancer cells)的发病率在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一位,其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疾病。目前为止,宫颈癌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化疗。据统计有超过80%的宫颈癌患者需要放射治疗,而其疗效并不理想,临床上Ⅰ和Ⅱ期的患者经过放射治疗后生存率只有65%-85%,而Ⅲ、Ⅳ期的宫颈癌患者经过放射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仅为20%-50%。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后可能引起全身性的不良反应,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消化道不适,放射治疗还能够造成局部损伤,如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卵巢萎缩、盆腔组织纤维化等等,这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痛苦和多种损伤。临床上,放射治疗和化疗常常联合使用,如果在放射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敏感性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指导放射剂量的应用,可以最大化的减轻患者身体创伤并减少治疗费用,因此,研究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寻找提高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小檗碱(Berberine)又称为黄连素,是提取于毛茛科植物黄连、黄柏等根茎中的一种天然生物碱,属于异喹啉类,其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小檗碱最初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相关疾病,具有清热解毒及抗菌消炎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小檗碱还具有消炎、降血脂、降血压、抗心律失常、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雄激素等作用,其在消化道疾病、心血管、内分泌、妇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小檗碱还具有抗肿瘤作用。在体外的细胞实验中发现,小檗碱在安全非毒性的剂量范围内可以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一方面它抑制多种致癌物质如亚硝基胍、杀鱼菌素、四氯化碳等对机体的损伤,并通过影响N-乙酰转移酶(N-acetyltransferase,NAT)的活性抑制癌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另一方面它可以阻滞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中脱氧核糖核苷酸(Deoxyribonucleotide acid,DNA)及蛋白的合成,使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级联反应激活,抑制癌细胞生长、诱导癌细胞凋亡,对不同种类的肿瘤细胞作用机制不同。小檗碱除了能够对肿瘤细胞起到直接杀伤作用之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对其他相关途径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例如:小檗碱可以加强紫杉醇对胃肠道相关恶性肿瘤的抑制作用,在三氧化二砷诱导的神经细胞瘤凋亡中小檗碱具有协同作用,并且小檗碱联合柔红霉素可以治疗白血病,另外,小檗碱还可以增加乳腺癌细胞、鼻咽癌细胞的放射治疗敏感性,因此,明确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生长、凋亡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和机制对于临床治疗宫颈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宫颈癌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用不同浓度的小檗碱处理后,运用CCK-8方法检测小檗碱对3株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筛选出作用较为明显的一株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STAT3、p-STAT3水平的影响,最后通过细胞克隆实验绘制细胞存活曲线,并根据单击多靶模型参数计算放射增敏比,以明确小檗碱对宫颈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这对研究小檗碱的抗肿瘤作用和放射增敏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部分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方法在体外培养3株宫颈癌细胞Siha、HeLa、Caski,分别用含有小檗碱终浓度为5、10、15、20 μmol/L的细胞培养液培养3株细胞,同时用不含有小檗碱的细胞培养液培养3株细胞,48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结果5 μmol/L、10 μmol/L、15 μmol/L、20 μmol/L 小檗碱作用后的宫颈癌细胞 Siha、HeLa、Caski的增殖活性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可以抑制Siha、HeLa、Caski细胞增殖,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6.84±3.52)μmol/L、(23.54±8.67)μmol/L、(21.86±6.35)μmol/L。小檗碱对Siha细胞抑制生长的作用比其他两株细胞更强。结论小檗碱可以抑制宫颈癌细胞Siha、HeLa、Caski的增殖,其对Siha细胞抑制生长的作用比其他两株细胞更强。后续可选用17 μmol/L的小檗碱作用于Siha细胞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研究方法1.用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2.用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48 h,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水平。3.用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48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4.用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48 h,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Bl、CDK1表达水平。结果1.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凋亡率为(32.25±1.25)%,而经过不含有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凋亡率为(9.32±0.95)%,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作用后的宫颈癌Siha细胞凋亡增多。2.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水平升高,以GAPDH为内参,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为0.97±0.09,而没有经过小檗碱处理后的Siha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为0.23±0.06,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可能通过提高Cleaved Caspase-3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3.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G2/M期比例为(42.91±4.57)%,而没有经过小檗碱处理后的Siha细胞G2/M期比例为(7.68±1.23)%,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檗碱能够将细胞阻滞在G2/M期。4.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中CyclinBl、CDK1蛋白水平均下降,以GAPDH为内参,CyclinB1蛋白表达量为0.85±0.07,CDK1蛋白表达量为0.36±0.04,而没有经过小檗碱处理的Siha细胞中Cyclin]B1蛋白表达量为1.14±0.08,CDK1蛋白表达量为1.09±0.12,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檗碱可能通过降低CyclinBl、CDK1蛋白水平影响宫颈癌细胞周期。结论1.小檗碱通过提高Cleaved Caspase-3表达诱导宫颈癌Siha细胞凋亡。2.小檗碱通过降低CyclinB1、CDK1蛋白水平,将宫颈癌Siha细胞阻滞在G2/M 期。第三部分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STAT3、p-STAT3水平影响研究方法用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48h,Western blot检测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TAT3、p-STAT3水平。结果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中STAT3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p-STAT3水平下降。以GAPDH为内参,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中p-STAT3蛋白表达量为0.15±0.04,未经小檗碱处理的Siha细胞中p-STAT3蛋白表达量为0.82±0.06,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可能通过降低STAT3磷酸化影响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和凋亡。结论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中STAT3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p-STAT3水平下降。小檗碱可能通过降低STAT3磷酸化水平影响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和凋亡。第四部分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研究方法含有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培养液培养宫颈癌Siha细胞,用0、2、4、6、8 Gy X射线照射细胞,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放射敏感性。结果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存活分数降低,小檗碱能够提高宫颈癌的放疗敏感性,增敏比为1.550。结论小檗碱能够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增加宫颈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冯琦[5](2017)在《巨噬细胞极化和HLA-G异常在ITP中的作用和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巨噬细胞异常极化在ITP中的作用及调控研究研究背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出血风险增高。患者体内自身抗体介导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过度清除和/或细胞毒性T细胞对血小板的直接杀伤是造成血小板破坏增多的重要原因,而另一方面,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凋亡异常会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其中多种细胞免疫异常,包括Th1/Th2亚群失衡,髓样/淋巴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lymphoid dendritic cells,mDCs/1DCs)比例增高,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耐受性DC细胞数量及功能缺陷等均参与了 IIP的发病。巨噬细胞在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其在ITP发病中的作用还有待研究。根据激活后巨噬细胞的表型及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经典激活的巨噬细胞(classically activated macrophage,M1)和替代激活的巨噬细胞(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acrophage,M2)。M1 型巨噬细胞由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活化,表现为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增高,抗原递呈能力增强,分泌大量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等,发挥Th1型宿主免疫功能。M2型巨噬细胞由IL-4、IL-13及免疫复合物等刺激活化,表现为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表达增高,分泌抗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10等,诱导Tregs生成,发挥Th2型抗炎作用。M1/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能够影响淋巴细胞亚群分化并改变其免疫耐受功能,从而参与了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等。然而,巨噬细胞的异常极化是否参与了 ITP的发病,目前尚缺乏研究证实。大剂量地塞米松(High-dose dexamethasone,HD-DXM)冲击治疗是国际公认的ITP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然而,HD-DXM治疗ITP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且仍有约1/3患者长期应用激素治疗无效。近年来,虽然有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利妥昔单抗等新型药物的出现,部分患者仍对各种治疗反应不佳,迁延不愈进展为难治性ITP。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是一种诱导分化剂,也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肾炎中取得较好的疗效。Dai等人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ATRA联合泼尼松在难治复发性ITP患者中达到54.3%的总体有效率。研究发现,ATRA能够直接诱导T细胞分化,并能诱导DC向耐受性分化。ATRA联合IL-4还能够有效上调小鼠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的表达,而Arg-1被广泛认为是小鼠M2型巨噬细胞活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ITP中是否存在巨噬细胞异常极化,HD-DXM和ATRA能否通过调节M1/M2极化在ITP中发挥治疗作用,尚需要体内外实验的多方验证。目的:(1)探究ITP中巨噬细胞的极化现象及其功能,明确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探究HD-DXM或ATRA对巨噬细胞极化及功能的调节作用,揭示HD-DXM和ATRA治疗ITP的可能作用靶点。方法:(1)收集ITP切脾患者及外伤脾破裂患者脾脏各5例,冰冻组织切片,分别标记抗人-CD6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或CD163,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计数CD68+iNOS+细胞(M1)和CD68+CD163+细胞(M2)的数量。(2)入组未经治疗的ITP患者20例,采集外周血10ml,分选CD14+单核细胞,体外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诱导为M0巨噬细胞,并分别以LPS + IFN-γ或IL-4诱导为M1,M2。(3)流式细胞术检测 M1 和 M2 表面 CD163,CD206,CD209,CCR7,CD86 和CD80的表达。(4)酶联免疫标记法(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IL-12、TNF-α及IL-10的含量。(5)将诱导后的巨噬细胞分别与CD4+和CD8+T细胞共培养,5天后流式测定CD4+和CD8+T细胞增殖情况,CD4+CD49b+LAG-3+调节性T细胞(Type Ⅰregulatory T cell,Tr1)的比例。(6)收集巨噬细胞与CD4+ T细胞共培养上清,多因子试剂盒检测辅助性T细胞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7)上述20例未经治疗的ITP患者经HD-DXM治疗,另收取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23例,应用ATRA +泼尼松联合用药,分别收集两种药物治疗前后患者的外周血,体外诱导为M1,M2,测定其表型及对CD4+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ITP患者M1数量高于脾破裂患者(5.4 ± 0.9 vs 2.8±0.8,P<0.05),M2 数量未见明显差别(3.0 ±0.7 vs 3.2 ±1.3,P>0.05)。(2)流式结果显示ITP患者来源的M1和M2表面CD86和CD80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经DXM和ATRA干预后,M1和M2表面CD86,CD80,趋化因子受体 7(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7,CCR7)的表达均降低,且 DXM 干预后CD163表达增加,ATRA干预后CD209的表达增加。(3)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相比,ITP来源的M1和M2分泌IL-12p70,TNF-α显着增高;经DXM或ATRA干预后的M1,M2分泌IL-12p70和TNF-α减少,而IL-10增加。(4)将巨噬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ITP患者来源的巨噬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高于正常人;经DXM或ATRA调控的M1,M2对CD4+和CD8+ T细胞增殖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且DXM或ATRA调控后的M2巨噬细胞能显着扩增Tr1细胞亚群。(5)检测共培养上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DXM预处理的ITP患者M1和M2细胞能够增加CD4+T细胞分泌IL-4,IL-5和IL-13的能力并减少IFN-γ,IL-2和IL-12的分泌。ATRA预处理的ITP患者M1和M2同样增加CD4+T细胞分泌IL-4,IL-5和IL-13并减少IL-2和IL-12的分泌,然而只有ATRA预处理的M2型巨噬细胞能够减少CD4+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6)本研究中,HD-DXM在未经治疗的ITP中总体有效(overall response,OR)率为85%,且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M1和M2表面CD86,CD80,CCR7的表达均降低,CD163表达增加,与CD4+T细胞共培养后,刺激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减弱;ATRA应用于难治性ITP中,OR率为69.6%,治疗有效者治疗后单核细胞来源的M1和M2表面CD86,CD80,CCR7的表达均降低,CD209表达增加,与CD4+T细胞共培养后,明显降低CD4+T细胞增殖能力。治疗无效者治疗前后巨噬细胞表型及功能均无明显差异。结论:(1)ITP中存在巨噬细胞向M1型过度极化的现象,且患者巨噬细胞免疫耐受功能受损。(2)HD-DXM或ATRA能够纠正ITP患者体内巨噬细胞的极化异常,诱导其向M2型极化,重塑机体免疫耐受。(3)这一研究揭示了 ITP发病的新机制,并证明了巨噬细胞为HD-DXM及ATRA在ITP中发挥治疗作用的靶点之一。第二部分HLA-G表达异常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及调控研究研究背景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失耐受是ITP中血小板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多种免疫调节细胞异常,包括自身反应性T、B细胞过度活化扩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数量及功能异常等,致使机体免疫耐受不能维持。继而自身免疫紊乱导致血小板被过度破坏,且巨核细胞成熟障碍造成血小板生成不足。人白细胞抗原 G(human leukocyte antigen-G,HLA-G)是一种非经典 HLAI类分子,包括膜结合型HLA-G(membrane-bound HLA-G,mHLA-G)和可溶性HLA-G(solubleHLA-G,sHLA-G)两种形式。目前发现的能够识别并结合HLA-G分子的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主要有三种:免疫球蛋白样转录物2(immunoglobulin-like transcript 2,ILT2/CD85j)、免疫球蛋白样转录物 4(immunoglobulin-like transcript 4,ILT4/CD85d)及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2DL4/CD158d)。上述受体在 T、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s)表面存在差异性表达。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可分泌或表达HLA-G,并通过与上述细胞表面的耐受性受体结合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体内均存在HLA-G表达及功能异常,致使机体免疫失耐受或发生炎性紊乱。然而,HLA-G在ITP中的作用尚有待研究。目的:(1)探究HLA-G及其受体在ITP中的表达,并明确其在各种免疫细胞中的作用。(2)剖析体外应用重组人 HLA-G 蛋白(recombined human HLA-G,rhHLA-G),对纠正ITP免疫细胞功能异常的作用及机制,探寻ITP治疗的新靶点。方法:(1)收集30例ITP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分离血浆、血小板、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免疫磁珠分选 CD14+单核细胞。(2)改良单克隆抗体血小板抗原固定试验(modified monoclonal antibody specific immobilization of platelet antigens,MAIPA)测定ITP患者抗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的表达。(3)酶联免疫标记(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ELISA)测定 ITP 患者及正常对照血浆中sHLA-G的表达。(4)PBMC中加入外源性rhHLA-G培养3天后,流式细胞术测定CD4+、CD8+T淋巴细胞,CD14+单核细胞和CD19+B淋巴细胞表面mHLA-G和ILTs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CD4+CD25+Foxp3+ Treg细胞的比例变化。(5)将rhHLA-G治疗3天后的PBMCs与自体或异体血小板共培养4小时,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assay kit with JC-1)测定血小板凋亡。(6)CD14+单核细胞加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 IL-6,培养 5 天后,加入 LPS 和 rhHLA-G,继续培养48小时,收集DCs,测定DCs表面CD86、CD80的表达。结果:(1)抗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的ITP患者体内HLA-G表达较正常人明显降低,而抗体阴性者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2)与正常对照相比较,ITP患者CD4+T细胞和CD19+B细胞表面mHLA-G和ILT2表达明显降低,CD14+单核细胞mHLA-G和ILT4表达降低。rhHLA-G能够上调上述细胞表面ILTs的表达。(3)rhHLA-G能够减少ITP患者PBMCs对自体及异体血小板的杀伤作用。(4)rhHLA-G能够降低DCs表面CD86和CD80的表达。(5)rhHLA-G 不能扩增 ITP 患者体内 CD4+CD25+Foxp3+ Treg 细胞。结论:(1)ITP中HLA-G和其抑制性受体ILTs表达降低。(2)rhHLA-G能够上调抑制性受体的表达,增强免疫细胞的抑制功能。(3)这一研究揭示了 ITP发病的新机制,为ITP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刘飞[6](2017)在《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SP-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可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在体内参与多种生理活动,其中包括抑制血管形成,参与细胞黏附、迁移,诱导细胞凋亡等。但在诱导免疫耐受及在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我们通过测定恶性血液病患者在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时树突状细胞表面TSP-1的表达变化,探讨TSP-1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以临床上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移植前患者、移植后未发生aGVHD患者、移植后刚发生aGVHD时但未进行aGVHD治疗时患者外周血,通过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成熟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移植前、移植后无aGVHD、移植后发生aGVHD时树突状细胞表面TSP-1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查看其表达变化有无意义。结果:移植前组树突状细胞中TSP-1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为(47.92±9.24)%,移植后无aGVHD组为(49.10±10.79)%,移植后发生aGVHD组为(23.44±4.46)%。移植前组TSP-1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47.92±9.24)%与移植后无aGVHD组TSP-1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49.10±10.7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移植后发生aGVHD组TSP-1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23.44±4.46)%与移植前组(47.92±9.24)%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发生aGVHD组TSP-1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23.44±4.46)%与移植后无aGVHD组(49.10±10.79)%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aGVHD组TSP-1的表达明显比移植前及移植后无aGVHD组降低。结论:aGVHD患者树突状细胞表面TSP-1的表达明显比移植前和移植后无aGVHD组降低,树突状细胞TSP-1的表达和aGVH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陈秀萍[7](2017)在《ATRA通过RAR/MMP信号通路减轻肾小球硬化和阿霉素致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RAR/MMP信号通路在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及ATRA干预目的:探讨维甲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s,RARs)/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信号通路在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d acids,ATRA)干预对RAR/MMP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n=30)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O组,n=10),肾小球硬化模型组(GS组,n=10),GS模型给予ATRA干预组(ATRA组,n=10)。GS组和ATRA组大鼠经背侧行左侧肾脏切除术后双重结扎肾蒂造模,而SHO组背侧手术切口后仅探及左肾被膜。术后1周GS组和ATRA组给予尾静脉注射阿霉素(5mg/kg),SHO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天后ATRA组开始给予ATRA灌胃(20mg/Kg·d),SHO组和G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造模12周末处死各组大鼠并取肾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足突改变,切片进行HE染色检测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并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Glomerular sclerosis Index,GSI),应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se-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肾小球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脏组织维甲酸受体α(retinoic acid receptorα,RARα)、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 acid receptorβ,RARβ)、维甲酸受体γ(retinoic acid receptorγ,RARγ)、MMP2、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IV型胶原(collagen-IV,Col-IV)、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及nephrin的蛋白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T-PCR)检测肾脏组织RARα、RARβ、RARγ、MMP2、MMP9、TGF-β1及nephrin的m RNA表达,提取肾小球并用Western blot(WB)法检测肾小球RARα、RARβ、RARγ、MMP2、MMP9、TGF-β1及nephrin蛋白表达。结果:1.与SHO组比较,电镜下GS组肾小球足细胞可见广泛的足突微绒毛样变融合或消失,肾小球基底膜上被一层细胞质覆盖;与GS组比较,ATRA组可见部分足细胞足突节段性融合消失。2.与SHO组比较,光镜下GS组肾小球内球囊粘连,囊壁增厚,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高度增生,基质增多,部分严重增生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形成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硬化,肾小管呈多灶状萎缩和代偿性肥大,多数管腔扩张,可见大量蛋白管型,肾间质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GSI显着增加(P<0.05);与GS比较,ATRA组可见肾小球部分球囊粘连,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不明显,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较轻,肾小管萎缩不显着,GSI显着降低(P<0.05)。3.与SHO组比较,GS组肾小球细胞凋亡指数显着增高(P<0.05);与GS组比较,ATRA组肾小球细胞凋亡指数显着降低(P<0.05)。4.与SHO组比较,GS组大鼠肾脏组织RARα、RARγ、nephrin、MMP2及MMP9的m RNA表达均显着降低(均P<0.05),TGF-β1的m RNA表达显着增加(P<0.05),而RARβ的m RN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与GS组比较,ATRA组大鼠肾脏组织RARα、RARγ、nephrin、MMP2及MMP9的m RNA表达均显着增加(均P<0.05),TGF-β1的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而RARβ的m RN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5.与SHO组比较,GS组大鼠肾小球RARα、RARγ、nephrin、MMP2及MMP9的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均P<0.05),TGF-β1、Col-IV、FN的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均P<0.05),而RARβ的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与GS比较,ATRA组大鼠肾小球RARα、RARγ、nephrin、MMP2及MMP9的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均P<0.05),TGF-β1、Col-IV、FN的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而RARβ的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6.相关性分析:肾小球RARα和RARγ的蛋白表达与GSI、肾小球细胞凋亡指数、肾小球TGF-β1、Col-Ⅳ、FN的蛋白表达均呈显着负相关(均P<0.05),与MMP2、MMP9、nephrin的蛋白表达均呈显着正相关(均P<0.05);肾小球RARβ蛋白表达与GSI、肾小球细胞凋亡指数、肾小球TGF-β1、Col-Ⅳ、FN、MMP2、MMP9、nephrin的蛋白表达均无显着相关性(均P>0.05)。结论:RARα/γ表达降低可能参与了大鼠GS的发生发展;ATRA可减轻大鼠GS进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RARα/γ上调MMP2/9表达,从而降低TGF-β1及ECM表达、增加nephrin表达以减轻GS。第二部分ATRA通过RAR/MMP信号通路减轻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目的:通过沉默体外培养足细胞RARα、RARβ、RARγ的表达,探讨ATRA通过RAR/MMP信号通路减轻阿霉素致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Rara-RNAi、Rarb-RNAi、Rarg-RNAi、阴性对照CON077慢病毒载体并对体外培养足细胞MPC5进行转染,转染成功后应用RT-PCR及WB法对各转染组进行转染效率筛选及验证。因基因干扰实验需分7组:空白对照组(NC组)、ADR组、ATRA组、RARα(-)组、RARβ(-)组、RARγ(-)组、阴性病毒对照组。阿霉素致足细胞损伤模型:足细胞贴壁铺满孔底后更换含0.15μg/ml阿霉素的完全培养基孵育24h;ATRA干预:阿霉素孵育24h后更换含有0.1μM/ml ATRA的完全培养基孵育24h;实验分组中,NC组不做干预正常培养,ADR组经阿霉素造模后更换正常培养基,ATRA组、RARα(-)组、RARβ(-)组、RARγ(-)组、阴性病毒对照组先经过阿霉素造模后给予ATRA干预,24h后收集各组细胞进行相关检测。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足细胞形态改变,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各组足细胞活性及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足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各组足细胞RARα、RARβ、RARγ、TGF-β1、nephrin、MMP2、MMP9的m RNA表达,WB检测各组足细胞RARα、RARβ、RARγ、MMP2、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1.成功构建并筛选出沉默效率高的Si RNA-RARα、Si RNA-RARβ、Si RNA-RARγ慢病毒载体,成功转染足细胞。LV-Rara-RNAi转染组RARα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空载病毒组显着下降(P<0.05);LV-Rarb-RNAi转染组RARβ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空载病毒组显着下降(P<0.05);LV-Rarg-RNAi转染组RARγ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空载病毒组显着下降(P<0.05)。2.光镜及扫描显微镜下,NC组足细胞多边形、轮廓清楚、排列整齐,可见足突;与NC组比较,光镜下ADR组足细胞形态出现萎缩,部分细胞脱落,细胞碎片增多,足突融合甚至消失;与ADR组比较,ATRA组、RARβ(-)组和病毒阴性对照组足细胞萎缩、细胞碎片减少,可见由胞体延伸的初级次级足突结构,而RARα(-)组和RARγ(-)组萎缩明显,细胞碎片增多,未见明显延伸的足突。3.与NC组比较,ADR组足细胞增殖受到显着抑制作用(P<0.05);与ADR组比较,ATRA组和RARβ(-)组在ATRA干预后足细胞活性显着增加(均P<0.05),RARα(-)组和RARγ(-)组在ATRA干预后足细胞活性显着未见显着改变(均P>0.05);病毒阴性对照组与ATRA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4.与NC组比较,ADR组足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与ADR组比较,ATRA组和RARβ(-)组足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均P<0.05),RARα(-)组和RARγ(-)组足细胞凋亡率未见显着改变(均P>0.05);病毒阴性对照组与ATRA组足细胞凋亡率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与NC组比较,ADR组足细胞的RARα、RARγ的m RNA及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均P<0.05)而RARβ的m RNA及蛋白表达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与ADR组比较,RARα的m RNA及蛋白表达在ATRA组、RARβ(-)组、RARγ(-)组显着增加(均P<0.05)而在RARα(-)组显着降低(P<0.05),RARγ的m RNA及蛋白表达在ATRA组、RARα(-)组、RARβ(-)组均显着增加(均P<0.05)而在RARγ(-)组显着降低(P<0.05),RARβ的m RNA及蛋白表达在ATRA组、RARα(-)组、RARγ(-)组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而在RARβ(-)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ATRA组比较,病毒阴性对照组的RARα、RARβ、RARγ的m RNA及蛋白表达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6.与NC组比较,ADR组足细胞MMP2、MMP9的m RNA及蛋白表达和nephrin、podocin的m RNA表达显着降低(均P<0.05),TGF-β1的m RNA表达显着增加(P<0.05);与ADR组比较,ATRA组、RARβ(-)组的MMP2、MMP9的m RNA及蛋白表达和nephrin、podocin的m RNA表达显着增加(均P<0.05),TGF-β1的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ADR组比较,RARα(-)组、RARγ(-)组的MMP2、MMP9的m RNA及蛋白表达和nephrin、podocin、TGF-β1的m RNA表达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7.相关性分析:足细胞RARα、RARγ的蛋白表达与MMP2、MMP9的蛋白表达均呈显着正相关(均P<0.05),与细胞凋亡率显着负相关(均P<0.05);足细胞RARβ的蛋白表达与MMP2、MMP9的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率均无显着相关(均P>0.05);MMP2和MMP9蛋白表达与足细胞凋亡率显着负相关(均P<0.05)。结论1.ATRA可能通过上调足细胞MMP2、MMP9的表达发挥减轻足细胞损伤的作用。2.ATRA可能是通过与RARα/γ结合而上调MMP2/9信号通路表达,促进细胞分化、维持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足细胞的损伤。
段峥[8](2017)在《ATRA对狼疮性肾炎MRL/lpr小鼠模型肾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治疗决定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在动物模型和临床治疗中均显示能有效改善和控制LN的进展,被称为治疗LN里程碑式的药物。但因其骨髓抑制、性腺抑制、感染、恶性肿瘤等副作用,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寻找疗效更好或与环磷酰胺疗效相似,又具有良好耐受性的药物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目前临床上已经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并广泛的运用在甲状腺癌、乳腺癌、小细胞肺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和预防,是临床上常用的分化诱导剂。但是经Medline检索尚未见有关治疗LN的临床报道,也没有与治疗LN的经典药物环磷酰胺做疗效对比的报道。近年来,维甲酸在许多肾脏病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较好的免疫调节和肾脏保护作用,ATRA有阻碍肾脏纤维化,减轻肾小球肥大,保护肾脏功能等作用。随着许多研究的进展,维甲酸可能成为肾脏病治疗的新方法,为LN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的观察环磷酰胺和全反式维甲酸在狼疮性肾炎小鼠模型MRL/lpr使用后,小鼠血抗dsDNA抗体(dsDNA)、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浆谷丙转氨酶(ALT)、血白蛋白(ALB)、尿肌酐(Ucr)、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肾脏组织TGF-β1、MCP-1的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情况,对比环磷酰胺和全反式维甲酸在狼疮性肾炎小鼠模型MRL/lpr的治疗效果,探讨环磷酰胺与全反式维甲酸在LN发病过程中的对肾脏结构及功能的保护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24只MRL/lpr小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ATRA干预组、对照组、CTX干预组;其中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Kg/d),全反式维甲酸干预组予全反式维甲酸(10mg/Kg/d),均采用灌胃给药方式,给药8周后处死;环磷酰胺干预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mg/Kg/d),连续给药2天。实验结束后采集小鼠血液标本,肾脏标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白蛋白(albumin,ALB),血总蛋白(serum total protein,STP),血浆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抗双链DNA抗体(Anti-double stranded dna antibody,dsDNA),过碘酸雪夫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观察肾脏组织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肾脏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蛋白水平表达并使用Image-pro Plus软件对TGF-β1MCP-1在肾脏组织中蛋白水平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各组肾脏组织中TGF-β1、MCP-1的mRNA水平表达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TRA干预组和CTX干预组血BUN、Scr等肾功能指标均下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ALT,血ALB,血清dsDNA抗体滴度等指标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CTX干预组和ATRA干预组小鼠肾组织中TGF-β1、MCP-1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CTX干预组小鼠血BUN、Scr,肾组织中TGF-β1、MCP-1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显着低于ATRA治疗组(P<0.05)。结论1.环磷酰胺(CTX)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均可降低LN小鼠BUN、Scr水平,降低肾脏组织TGF-β1、MCP-1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保护肾功能,延缓小鼠狼疮性肾炎的发展;2.全反式维甲酸对LN的干预作用较环磷酰胺的干预作用弱;3.鉴于ATRA临床使用副作用较小,又对LN有明显的干预作用,为应用ATRA治疗LN开辟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张赛[9](2016)在《从调节RIG-I信号通路角度解析三七总皂苷在脑缺血中抗炎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对缺血性脑损伤中RIG-I信号通路相关分子RIG-I、Traf2和NF-κB表达的调节作用,以及对下游炎症因子INF-α、IL-8含量的影响,揭示三七总皂苷在脑缺血中发挥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同时也为RIG-I信号通路参与缺血性脑损伤提供进一步实验佐证。方法:1.利用本室已建立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ECs)原代培养技术,将传至3代的细胞,采用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deprivation,OGD)的方法制备拟缺血损伤模型。2.观察三七总皂苷对拟缺血损伤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IG-I信号通路的影响: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四组,即正常组、模型组、三七总皂苷组和RIG-I siRNA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OGD法造模,三七总皂苷组在造模前及过程中加入终浓度为22μg/ml的三七总皂苷;RIG-I siRNA组,在造模前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导入RIG-IsiRNA干扰RIG-I的表达,转染成功后造模。造模结束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FQ-PCR)法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IG-I信号通路中RIG-I、Traf2和NF-κB mRNA以及蛋白表达情况。3.观察三七总皂苷对拟缺血损伤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IG-I信号通路下游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细胞的分组与处理同上,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IL-8的含量。4.观察三七总皂苷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激活的RIG-I信号通路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调节RIG-I信号通路是三七总皂苷的有效干预靶点,我们采用了另一种RIG-I通路激活模型,即LPS刺激模型,观察三七总皂昔对该模型诱导的RIG-I通路中各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将培养至三代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分为三组,即正常组、LPS组和LPS+三七总皂苷组。除正常组外,其余两组加入终浓度为1μg/ml LPS,LPS+三七总皂苷组在激活前及过程中加入终浓度为22μg/ml的三七总皂苷,采用RT-FQ-PC 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RIG-I、Traf2和NF-κB mRNA以及蛋白表达情况。5.观察RIG-I和NF-κB在动物实验中的表达: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永久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和三七总皂苷组,其中三七总皂苷组在造模前48h、24h给药,造模后2h给药并在24h取材;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在相同的时间点给药取材,但是给药为生理盐水。取材后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RIG-I和NF-κB在大鼠脑内皮血管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三七总皂苷对拟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IG-I信号通路有下调作用:氧糖剥夺模型后,RIG-I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RIG-I、Traf2和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RIG-IsiRNA组上述因子表达均显着下调;与模型组相比较,三七总皂苷能够在mRNA及蛋白水平有效降低OGD诱导的RIG-I、Traf2和NF-κB高表达(P<0.05),显示了与RIG-IsiRNA相似的作用。2.三七总皂苷能够减少拟缺血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因子TNF-a和IL-8的表达:RIG-IsiRNA能有效减少OGD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TNF-α和IL-8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IG信号通路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炎症反应过程。较模型组相比,三七总皂苷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TNF-a和IL-8的含量明显减少(P<0.05)。3.三七总皂苷对LPS诱导的BMECs RIG-I信号通路活化有下调作用:LPS刺激后内皮细胞RIG-I、TRAF2及NF-κB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升高(P<0.05)。三七总皂苷干预后RIG-I、TRAF2及NF-κB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被下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三七总皂苷对动物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后RIG-I和NF-κB的表达有下调作用:造模后RIG-I和NF-κB在脑微血管中表达增多,呈强阳性;给予三七总皂苷治疗RIG-I和NF-κB在脑微血管中表达明显减少,呈弱阳性。结论:1.在缺血性损伤中RIG-I信号通路被激活,继而诱导下游炎症因子TNF-a和IL-8高表达,提示该通路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炎症反应过程。2.三七总皂苷通过调节RIG-I信号通路,能够减少炎症因子TNF-a和IL-8的表达,提示抑制OGD后细胞中RIG-I信号通路的活化可能是三七总皂苷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抗炎作用的内在机制之一。3.三七总皂苷对LPS诱导的脑内皮细胞RIG-I信号通路的活化也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证实RIG-I信号通路可能是三七总皂苷发挥抗炎作用的药效靶点之一。4.在动物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中,三七总皂苷亦能降低造模后大鼠脑微血管中RIG-I和NF-κB的表达,与细胞实验结果相一致。
杨勐航[10](2016)在《三氧化二砷对肺癌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致死数最多的恶性肿瘤,肺癌的治疗是医学领域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长期以来,肺癌治疗药物的总体有效率和患者的生存指标均无明显提高,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成为肺癌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近年来,血管靶向抑制治疗成为新的研究突破口。目前,已有一些血管靶向药物被应用于肺癌的临床治疗,比如人源化抗VEGF-A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以及小分子VEGFR-2抑制剂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但由于这些药物对患者总生存期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且价格偏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在我国首先被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可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获得较高的完全缓解率,且无明显的骨髓抑制等副作用,表现出低毒、高效的抗肿瘤作用,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APL。后来研究人员发现,As2O3对包括乳腺癌、肾细胞癌、前列腺癌、肝癌和基底细胞癌等在内的多种实体瘤亦具有治疗作用,我国药监局已于2004年批准As2O3单药用于治疗晚期肝癌。在肺癌领域,已有研究者就As2O3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进行探讨,但多数仅限于体外水平的研究。本人所在课题组前期率先将As2O3应用于治疗晚期肺癌患者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探索,发现As2O3胸腔内注射能明显减少患者的恶性胸水量,并使胸水颜色逐渐由血性变为淡黄色。这提示As2O3在肺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目前尚缺乏全身系统性应用As2O3对肺癌抑制效果的体内实验证据。As2O3对肺癌抑制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结合在其他肿瘤中的研究结果,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降低端粒酶活性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2O3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特殊作用,这可能是其抗肿瘤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体外研究发现,As2O3可在基质胶(Matrigel)成管实验中抑制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形成管腔结构,且抑制效果呈剂量依赖性。体内研究发现,在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中,以2.5或5.0 mg/kg As2O3腹腔注射处理,可减少移植瘤的肿瘤血管密度及VEGFR表达量,且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减少更为明显;在纤维肉瘤小鼠模型中,以2.0 mg/kg的As2O3皮下注射,可减低肿瘤内不规则微血管的血流速度,致肿瘤中央血管闭锁,而未发现As2O3对正常组织内的血管有影响。本人所在课题组前期发现,在小鼠肺癌胸膜转移模型中,As2O3通过降低VEGF的水平,减少胸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并抑制恶性胸腔积液的形成,提示血管抑制可能是As2O3对肺癌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环节。目前关于As2O3对肺癌血管调控作用的相关研究很少,As2O3在体内对肺癌血管生成是否具有调控作用仍然是一个未知的问题,As2O3对肿瘤新生血管调控机制的相关实验证据也比较缺乏。本研究首先拟通过体内实验确定As2O3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及肺癌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移植瘤组织VEGF和Dll4-Notch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然后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观察As2O3对肺癌血管新生过程多阶段(内皮细胞增殖、内皮细胞迁移、管腔结构形成)的影响;最后,以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Dll4-Notch介导As2O3抑制血管管腔形成的作用机制,并检测临床患者肺癌组织中Dll4-Notch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希望通过本研究,为As2O3抑制肺癌的作用提供实验证据,对As2O3的肺癌新生血管调控机制做出进一步论证,并探讨As2O3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部分三氧化二砷对肺癌移植瘤生长及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分别利用人肺腺癌细胞系、人大细胞肺癌细胞系以及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构建肺癌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镜下观察各移植瘤组织是否符合腺癌、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的病理特征。造模成功后用2.5 mg/kg和5.0 mg/kg的As2O3进行干预,以血管靶向抑制剂索拉非尼作为对照药物,以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和肿瘤生长抑制率;利用CD31荧光抗体对移植瘤组织切片进行染色,比较各组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数量及形态;利用电镜观察As2O3对移植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各组移植瘤中VEGF-A、VEGFR-2、HIF-1α、Dll4和Notch-1等因子在蛋白水平或m RNA水平的表达情况。为更好地在体内观察新生血管的形态,我们构建了人肺腺癌A549细胞与基质胶(Matrigel)混合移植模型。以不同浓度的As2O3进行干预,通过Masson染色,观察各组移植瘤组织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数量;利用CD31荧光抗体进行染色,观察比较各组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数量及形态。第二部分三氧化二砷对肺癌新生血管生成过程多阶段的抑制作用:抑制内皮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s2O3处理NSCLC细胞系A549、SCLC细胞系NCI-H446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以血管抑制剂索拉非尼作为对照药物,以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利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细胞划痕修复实验检测各组HUVECs的迁移能力;通过Matrigel体外成管实验观察各组HUVECs形成血管网络的能力。利用Western blot和定量PCR,观察血管生成各阶段(内皮迁移、增殖及成管)所涉及的促血管因子及其受体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包括MMP-2、MMP-9、PDGF-BB/PDGFR-β、VEGF-A/VEGFR-2、b FGF/FGFR-1和Dll4/Notch-1。第三部分Dll4-Notch介导三氧化二砷抑制内皮细胞成管的作用机制研究首先,构建Dll4过表达慢病毒和Notch-1干扰慢病毒,并利用这两种慢病毒及相应的阴性对照慢病毒感染HUVECs细胞,再以As2O3进行干预,以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观察各组内皮细胞在Matrigel上的管腔形成能力,并检测各组细胞Dll4、Notch-1及其下游靶基因Hes-1的表达水平。最后,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临床肺癌患者手术标本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Dll4-Notch通路和VEGF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第一部分三氧化二砷对肺癌移植瘤生长及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1、As2O3能抑制裸鼠肺腺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且呈剂量依赖性。干预结束时,As2O3处理组和索拉非尼组的肿瘤平均体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肺腺癌模型中,As2O3 2.5 mg/kg组、As2O3 5.0 mg/kg组和索拉非尼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TGI)分别是28.8%、42.4%和64.9%;肺大细胞癌模型中,3组的TGI分别是71.1%、84.9%和87.2%;肺小细胞癌模型中,3组的TGI分别是27.7%、56.8%和49.1%。2、对移植瘤组织切片用CD31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以显示血管内皮结构,结果显示:三种病理类型的肺癌移植瘤中,As2O3处理组的新生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血管的管腔结构少于对照组。3、在肺癌细胞和Matrigel混合移植模型中,剥离抑制体观察大体可见,对照组的Matrigel内血管丰富,而随着As2O3剂量增加,Matrigel内血管逐渐匮乏。Masson染色可见位于毛细血管中的红细胞,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血液充盈毛细血管最多,随着As2O3剂量的增加,血液充盈毛细血管依次减少。用CD31荧光抗体染色以显示内皮细胞,结果显示:As2O3处理组的新生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管腔结构较对照组明显异常,管腔呈现扭曲、闭锁的现象。4、电镜下观察肺癌移植瘤组织新生血管内皮超微结构,对照组的血管内皮细胞胞膜光滑完整,细胞核结构清晰,而As2O3处理组的内皮细胞胞膜发生皱缩,核仁在核膜下发生聚集,细胞质内的空泡样变增多。5、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提示,As2O3处理组移植瘤组织中VEGF-A、VEGFR-2、HIF-1α、Dll4和Notch-1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第二部分三氧化二砷对肺癌新生血管生成过程多阶段的抑制作用:抑制内皮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1、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As2O3处理NSCLC及SCLC细胞,24 h后As2O3处理组与对照组的肺癌细胞增殖情况未见显着差异;处理48 h后,As2O3处理组的肺癌细胞增殖略低于对照组。而另一方面,As2O3对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在24 h时就非常显着,到48 h抑制增殖更加明显,4μM As2O3与血管抑制剂索拉非尼对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相当。2、HUVECs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划痕后24 h可以观察到As2O3处理组的划痕修复能力比其他各组减弱。至划痕后48 h,As2O3处理组的细胞迁移距离显着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As2O3 4μM组比2μM组更加明显,而索拉非尼组的细胞迁移距离却与生理盐水组没有显着差异。3、Matrigel体外成管实验结果显示,As2O3能显着减少HUVECs的细胞连线数量,并能破坏管腔结构形成,使其连线中断、不能形成网络构造;索拉非尼也能减少细胞连线数量,但每个管腔结构依然完整,管腔形态与对照组相似。4、As2O3呈剂量依赖性下调肺癌细胞VEGF-A、b FGF、MMP-2、MMP-9和PDGF-BB的蛋白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下调HUVECs中VEGFR-2、FGFR-1、MMP-2、MMP-9和PDGFR-β的蛋白水平。同时,As2O3能剂量依赖性下调肺癌细胞中VEGF-A的上游因子HIF-1α的m RNA表达水平。As2O3能在蛋白水平抑制肺癌细胞Dll4与HUVECs细胞Notch-1的表达。第三部分Dll4-Notch介导三氧化二砷抑制内皮细胞成管的作用机制研究1、成功构建Dll4过表达慢病毒和Notch-1干扰慢病毒,并用其感染HUVECs细胞。结果显示Dll4过表达慢病毒感染可上调HUVECs的Dll4表达,Notch-1干扰慢病毒感染可下调HUVECs的Notch-1表达。2、Matrigel体外成管实验结果显示:阴性对照慢病毒感染的HUVECs在未加As2O3时能形成交联的血管网络结构,添加As2O3时则不能形成完整的管腔结构;过表达Dll4后,未加As2O3时能形成交联的血管网络结构,添加As2O3时则不能形成完整的管腔结构,仅能形成个别条索状结构;而抑制Notch-1后,在未添加As2O3时则已经不能形成管腔结构,添加As2O3时甚至连个别的条索状结构也不会出现。3、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UVECs细胞Dll4-Notch通路及其下游分子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在阴性对照慢病毒感染的HUVECs细胞中,As2O3对Dll4表达的影响不明显,但能够明显抑制Notch-1及其下游靶基因Hes-1的表达;在Dll4过表达的HUVECs细胞中,As2O3依然能够下调Notch-1和Hes-1的表达;在Notch-1 m RNA干扰的HUVECs细胞中,Notch-1和Hes-1表达本身就被下调,As2O3的添加起到叠加作用,使Notch-1和Hes-1的下调程度更大。4、对我们收集的肺癌临床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Dll4、Notch-1、Hes-1和VEGFR-2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结论】1、As2O3能通能过抗血管作用从而抑制肺癌移植瘤生长。As2O3不仅可以减少肺癌移植瘤中的新生血管数量,还能阻碍其管腔结构的形成、破坏肺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这可能与其下调VEGF通路及Dll4-Notch通路的作用有关。2、As2O3能抑制肺癌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多个阶段,包括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管腔形成,并抑制上述各阶段所涉及多个促血管因子的表达。3、As2O3通过抑制Notch-1从而阻断Dll4-Notch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抑制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管腔的能力。4、Dll4-Notch通路相关因子(包括Dll4、Notch-1和Hes-1等)在患者肺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该通路可能是As2O3在人体内抑制肺癌的作用靶点。
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时IL-8及其受体表达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时IL-8及其受体表达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miR-27a在肝星状细胞中的作用及丹参酮ⅡA抑制肝纤维化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 肝纤维化与肝星状细胞(HSC)活化 |
2 MiR-27a与 HSC活化 |
3 前期研究基础 |
3.1 MIR-27A在慢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高表达 |
3.2 MIR-27A在 DMN诱导的肝硬化大鼠血清中表达上调 |
4 丹参酮ⅡA(TIIA)对miRNAs具有调控作用 |
5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 |
第一部分 TIIA在肝脏疾病中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TIIA的天然来源和化学结构 |
3.2 TIIA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
3.2.1 TIIA在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
3.2.2 TIIA在脂肪肝中的作用及机制 |
3.2.3 TIIA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 |
3.2.4 TIIA在肝癌中的作用及机制 |
3.3 TIIA相关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
3.4 TIIA相关的新剂型和载体 |
4 分析和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miR-27a在 HSC中的作用研究及TIIA的干预调控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2.2 研究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细胞活力检测 |
2.2.3 Western Blot实验 |
2.2.4 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T-qPCR) |
2.2.5 细胞转染实验 |
2.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MIRNAS与 HSC活化的研究总结与归纳 |
3.2 MIR-27A在活化的HSC及其培养基中的表达情况 |
3.3 MIR-27A对 HSC增殖及活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TIIA对 HSC增殖及活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TIIA抑制活化的HSC中 MIR-27A的表达,MIR-27A过表达拮抗TIIA抑制HSC活化作用 |
4 分析和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TIIA对 CCL4 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研究方法 |
2.2.1 模型制备 |
2.2.2 分组与给药 |
2.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2.4 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检测 |
2.2.5 肝组织HE染色 |
2.2.6 胶原纤维天狼星红染色 |
2.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TIIA对 CCL4 诱导肝纤维化大鼠体重和肝指数的影响 |
3.2 TIIA对 CCL4 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
3.3 TIIA对 CCL4 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HYP含量的影响 |
3.4 TIIA对 CCL4 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 TIIA对 CCL4 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COL1A2 及α-SMA表达的影响 |
4 分析和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TIIA抑制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TIIA抑制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技术路线 |
2.2.2 TIIA对应的靶点数据库构建 |
2.2.3 肝纤维化相关基因数据库构建 |
2.2.4 绘制韦恩图,得到交集基因 |
2.2.5 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 |
2.2.6 分子对接 |
2.2.7 Cytoscape作图 |
2.2.8 GO和 pathway分析 |
2.2.9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检测 |
2.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网络预测 |
3.1.1 TIIA的潜在靶点预测结果 |
3.1.2 肝纤维化相关基因预测结果 |
3.1.3 TIIA与肝纤维化交集基因 |
3.1.4 交集基因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 |
3.1.5 TIIA对应靶点分子对接 |
3.1.6 Cytoscape作图 |
3.1.7 交集靶点的GO和 Pathway分析 |
3.2 TIIA对 CCL4 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所预测关键基因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TIIA对 HSC中所预测关键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TIIA对 HSC中 MIR-27A过表达后所预测关键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分析和讨论 |
5 小结 |
综合讨论 |
1 肝纤维化与肝星状细胞活化机制 |
2 非编码RNA参与HSC活化 |
3 miR-27a与 HSC活化的相关研究 |
4 TIIA抗肝纤维化的机理研究 |
4.1 TIIA抗肝纤维化和抑制HSC活化的效用 |
4.2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TIIA治疗肝纤维化的机理研究 |
5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着书及译着 |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4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
(2)三氧化二砷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临床器官移植主要难题 |
1.1.1 供体短缺 |
1.1.2 移植后恶性肿瘤 |
1.2 临床常见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概述 |
1.2.1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
1.2.2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
1.3 淋巴细胞与移植排斥 |
1.3.1 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在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1.3.2 B淋巴细胞与排斥反应 |
1.4 免疫抑制剂发展与运用 |
1.4.1 糖皮质激素类抑制剂 |
1.4.2 烷化剂类抑制剂 |
1.4.3 嘌呤合成抑制剂类 |
1.4.4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 |
1.4.5 mTOR类抑制剂 |
1.4.6 中药类免疫抑制剂 |
1.5 三氧化二砷 |
1.5.1 细胞凋亡 |
1.5.2 活性氧与细胞凋亡 |
1.5.3 p53与细胞凋亡 |
1.5.4 Bcl-2家族与细胞凋亡 |
1.6 蛋白质组学 |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意义 |
1.7.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耗材 |
2.2 研究方法 |
2.2.1 细胞免疫学实验与方法 |
2.2.2 分子生物学实验与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三氧化二砷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作用 |
3.1.1 三氧化二砷抑制淋巴细胞增殖 |
3.1.2 三氧化二砷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
3.1.3 三氧化二砷不能诱导Treg细胞生成 |
3.1.4 三氧化二砷激活淋巴细胞内Caspase-3酶 |
3.1.5 三氧化二砷促进淋巴细胞凋亡 |
3.2 蛋白质组学探究三氧化二砷促淋巴细胞凋亡机制 |
3.2.1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3.2.2 差异表达蛋白趋势分析 |
3.3 细胞学实验验证三氧化二砷对线粒体的影响 |
3.3.1 三氧化二砷降低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
3.3.2 三氧化二砷增多淋巴细胞内ROS含量 |
3.3.3 三氧化二砷破坏线粒体形态结构 |
3.4 分子实验验证三氧化二砷促淋巴细胞凋亡机制 |
3.4.1 三氧化二砷对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2 三氧化二砷对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5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图表索引 |
图索引 |
表索引 |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三氧化二砷通过ATM/ATR通路上调KG1a细胞ULBP1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逃逸机制和NK细胞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抑制作用及放射增敏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STAT3、p-STAT3水平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巨噬细胞极化和HLA-G异常在ITP中的作用和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中文部分 |
第一部分: 巨噬细胞异常极化在ITP中的作用及调控研究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HLA-G表达异常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及调控研究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英文部分 |
Part I High-dose dexamethasone or all-trans retinoic acidrestores the balance of macrophage toward M2 in Immunethrombocytopenia |
Introduction |
methods |
results |
Discussion |
Figures and Tables |
References |
Part II The effect of HLA-G and ILTs in immunethrombocytopenia |
Introduction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Results |
Discussion |
Figures and Tables |
Reference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SP-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ATRA通过RAR/MMP信号通路减轻肾小球硬化和阿霉素致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RAR/MMP信号通路在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及ATRA干预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5.附图 |
第二部分 ATRA通过RAR/MMP信号通路减轻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英汉缩略词语对照表 |
综述 ATRA对足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8)ATRA对狼疮性肾炎MRL/lpr小鼠模型肾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狼疮性肾炎的治疗现状及ATRA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从调节RIG-I信号通路角度解析三七总皂苷在脑缺血中抗炎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三七在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三七总皂苷对拟缺血损伤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IG-I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实验二 三七总皂苷对拟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实验三 三七总皂苷对LPS诱导RIG-I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实验四 三七总皂苷对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RIG-I及NF-κB表达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创新性与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三氧化二砷对肺癌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氧化二砷对肺癌移植瘤生长及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三氧化二砷对肺癌新生血管生成过程多阶段的抑制作用:抑制内皮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Dll4-Notch介导三氧化二砷抑制内皮细胞成管的作用机制研究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肿瘤新生血管调控信号分子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三氧化二砷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时IL-8及其受体表达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miR-27a在肝星状细胞中的作用及丹参酮ⅡA抑制肝纤维化的机理研究[D]. 史苗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三氧化二砷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机制研究[D]. 薛梦姣. 厦门大学, 2019(09)
- [3]三氧化二砷通过ATM/ATR通路上调KG1a细胞ULBP1表达[D]. 姬曼曼.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4]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抑制作用及放射增敏性研究[D]. 刘明珠. 郑州大学, 2018(01)
- [5]巨噬细胞极化和HLA-G异常在ITP中的作用和调控研究[D]. 冯琦. 山东大学, 2017(08)
- [6]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SP-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D]. 刘飞.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7]ATRA通过RAR/MMP信号通路减轻肾小球硬化和阿霉素致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D]. 陈秀萍. 广西医科大学, 2017(12)
- [8]ATRA对狼疮性肾炎MRL/lpr小鼠模型肾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D]. 段峥. 新乡医学院, 2017(04)
- [9]从调节RIG-I信号通路角度解析三七总皂苷在脑缺血中抗炎的分子机制[D]. 张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7)
- [10]三氧化二砷对肺癌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杨勐航.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2)
标签:小檗碱论文; 全反式维甲酸论文;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论文; 粒细胞论文; 巨噬细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