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人的四项基本原则

我做人的四项基本原则

一、我为人的四项基本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1)在《保理欺诈的法律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小瑞[2](2021)在《体育师范生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白致远[3](2021)在《公司僵局适用司法解散研究 ——以150个选取样本为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艳[4](2021)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韩国学生汉语多项状语语序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彭泽军[5](2021)在《2019-2020欧洲冠军联赛八强队伍局部防守战术及个人防守技术研究》文中指出

仇博冰[6](2021)在《地方立法权运行失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徐子越[7](2021)在《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研究(1935-1949)》文中提出覆判作为特别刑事诉讼程序,是传统司法观念与新式司法理念的结合,亦是新式司法机关与传统司法部门的调和。自晚清创制、民国北京政府修订施行再到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延用,历时逾半个世纪,伴随着近代司法迈向现代化的历程。在既有研究中,学者们将学术视野主要集中于晚清至民国北京政府时期覆判的内在演变与外部关联,而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覆判程序的运行实效尚有值得深入研究的空间。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案件为研究对象,力求回归司法实践场域之中,通过“外法史”与“内法史”交互研究理路,重点关注覆判作为特别刑事诉讼程序之运作价值,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程序的运行实效。全文在绪论及结语部分之外,分有五章,现简述如下:第一章,考察了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的设立运行及覆判管辖。通过对其司法机构、司法人员及司法经费等诸因素的考证,可得知,支持司法独立的地方司法资源配置与迈向规范化的司法程序之间未能同频共振、发挥合力。因此,把覆判程序的关键压在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预设以审级配置司法资源带动地方司法良性发展,但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的司法资源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只能是勉力维持运转。第二章,论证了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之核准判决发挥裁判指引的实效。覆判核准的审断依据是罪刑无出入,通过书面审理并核准原审情罪相符的判决,一定程度上指引着县级司法机构作出合法合理的司法判决。第三章,论证了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之更正判决发挥有限监督的实效。覆判更正的审断依据是罪刑失当,通过书面审理并更正原审显属违误的判决,一定程度上监督着县级司法机构所作出的司法判决。第四章,论证了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之覆审裁定发挥形式救济的实效。覆审的裁定依据是罪刑未合,通过书面审理并采取发回覆审、提审等方式对原审判决予以撤销,一定程序上救济着覆判案件当事人的权利。第五章,分析了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的运行实效与制约因素。通过从个案深描中抽离出来,客观真实地评判了其矫正初判以实现司法指引、监督与救济价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等实效价值。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其司法群体法律素养差异影响着覆判的裁判,传统司法观念影响着覆判的审结等制约因素。最后,初步得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程序运行的实效是:核准、更正与覆审的程序运行共同构成覆判的裁判规则。有限监督的更正与形式救济的覆审虽能在覆判程序运行中发挥各自实效作用,但并未能较好地实现覆判程序的预设司法价值。只有当核准初审判决在覆判中的占比越来越多时,覆判的裁判指引这一法律的规范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在有限司法资源配置中不断指引县级司法迈向现代化与规范化,为县级司法改革提供“造血细胞”。

杨楠[8](2021)在《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权力监督作为权力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和关键维度。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长期执政的唯一执政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强化党内权力监督必然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权力监督机制构建与完善的关键举措与核心环节。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内监督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是党在传承中华传统政治文化与吸收外来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探索完善的制度安排。因此,厘清巡视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解析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并在巡视制度的百年探索中把握变迁特征、挖掘变迁经验,从而探索符合中国政治实际且与中国政治基因相匹配的更具适用性、有效性和创新性的巡视制度发展路径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学人的重要使命。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研究仍存在较多不足与研究空间,因而围绕此问题开展深入地探讨尤为必要。在明确相关概念和理论资源的基础上,遵循认识问题、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经典逻辑,重点回答巡视制度变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等重点难点问题,从而揭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历史事实与基本逻辑。概念界定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明晰话语内涵、厘定论述边界、展开学术论争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清晰厘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明确地划分巡视制度变迁的历史阶段,并对变迁动因、变迁特征以及路径选择进行分析。通过对制度、制度变迁、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从而明确本研究中所指涉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基本含义。此外,理论对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着重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进行阐述,从而借鉴相关政治学理论开展研究。准确划分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阶段,清晰描述巡视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是解析变迁动因、归纳变迁特征的重要前提。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巡视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制度面貌。具体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1928年制度的生成,1931年制度的更新以及1934年以后制度的逐渐衰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巡视制度在1955年得到了初步探索,但在1957年以后便日渐停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巡视制度经历了1996年的制度重建、2004年的制度完善与2009年的制度健全三个主要历程。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内巡视制度也发生了历史性变迁,主要经历了2015年的制度创新和2017年的制度优化两个阶段。在对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以后,探究历次关键性变迁的动力因素尤为重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的生成不仅深受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特派员制度的影响,更与应对当时党组织困境密切相关。巡视制度的更新既与当时党组织的外部困境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有关,还与党内巡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紧密相连。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被视为巡视制度逐渐衰微的关键节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饶事件”的发生直接影响了巡视制度的变迁。而1957年进行的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以及毛泽东的思想观念变化又成为巡视制度日渐停滞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法制观念与监督观念为巡视制度的重新建立提供了观念支持,而1989年的政治风波则加速了党内巡视制度的重建进程。此外,重建巡视制度也是中共中央为切实解决党内中高级领导干部存在的严重腐败与作风问题而做出的理性选择。此后,巡视制度历经完善与健全,不仅与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决策部署有关,也是中共中央为解决巡视实践困境并将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制度化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在巡视制度的创新发展中,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为其提供了重要的观念支撑,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则是关键因素。此外,与巡视制度相关的其他党内法规变革也要求巡视制度进行相应匹配衔接。党内监督条例的修订是巡视制度优化的直接因素,党内存在的政治纪律不强、政治意识薄弱等突出问题则是巡视制度优化的深层动因。在对巡视制度变迁主要历程与动力因素进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视角把握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审视巡视制度变迁全貌与探寻巡视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都具有重要价值。巡视制度变迁的结构科学性、功能聚焦性和方式多重性是百年来党内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具体而言,从制度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巡视主体日益专职化、巡视对象逐步全覆盖、巡视方法渐趋多元化、巡视程序不断规范化、巡视权责更加一致化;从制度功能来看,主要表现为由多元功能向监督功能聚焦、由多元监督向政治监督聚焦两方面特征;从变迁方式来看,主要呈现渐进性、外生性与合意性特征。如何从制度变迁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从而以史为鉴、趋利避害、启迪后人成为制度变迁研究的重要环节。政治权力主体的适应变革、现代政治观念的有效支撑、多元制度体系的匹配衔接以及关键时间要素的精准把控是未来巡视制度变迁的重要驱动路径,而积极推动巡视制度结构现代化、促进巡视制度功能政治化、增强巡视制度执行实效性则是巡视制度变迁的内容指向,从而推动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更加成熟完备、协同高效。

佀咏梅[9](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民生建设在探索中推进,在推进中日益成熟,不仅丰富了文化民生建设的内容,也推动文化民生建设在多方面展开,取得了卓越成绩。同时,由于时代和实践的局限,文化民生建设也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探寻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进一步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措施,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民生建设展现出来的重大意义,并系统总结文化民生建设的经验,这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是构筑民族精神家园的需要;不仅是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而且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民生建设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具有特定的现实需要、理论依据和历史前提的。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内在动力。虽然经典作家没有提出“文化民生建设”这一概念,但是经典作家的思想中一直包含着文化民生建设的相关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的需要理论、文化发展的人民主体性思想是文化民生建设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致力于推动文化民生建设,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地位,并通过文化民生建设对民众进行文化启蒙,这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的历史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文化民生建设,并不断丰富文化民生建设的内容。文化民生建设从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出发,在文化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为民族凝聚精神力量,构筑民族精神家园,进而孕育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并培育高素养的国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终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归宿。在文化民生建设的实践中,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公共性与公平性相统一的原则,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注重群众的文化娱乐休闲需要、引导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并以人民利益是否得到满足、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文化是否繁荣兴盛作为文化民生建设效果的评判标准。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在深入推进中逐步建立了动力机制、评价反馈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等长效机制。文化民生建设的持续推进,需要改革赋予动力。文化体制改革不仅解放了文化生产力,也解放了作为文化发展主体的人,激发了人在文化创造和享受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保证文化民生建设的成效以及建设的深入推进,探索建立了文化民生建设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多方参与,形成文化民生建设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为保证人们在文化民生建设中的各项权利,出台各项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文化民生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各项机制的配合互动为推动文化民生建设提供了保证。但是,文化民生建设要出实效,还需要运用多元化的载体,探索具体推进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探索运用文化惠民工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信息化事业作为文化民生建设的载体,并以这些载体为基础,通过植入政治仪式、融合地方文化资源、利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利用文化新业态等具体形式,推进文化民生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基本文化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多元文化需要得到有效满足、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党的文化民生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民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文化民生建设的区域以及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文化民生建设的有效供给不充分、主体需求释放不充分、法律保障不充分;文化民生建设理论指导实践的力度不足、内容创新力度不够、资源整合不深入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对文化民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文化民生建设水平、思想多元化对文化民生建设的冲击以及文化人才队伍的质量影响文化民生建设效果。因此,要继续推进文化民生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文化民生建设的预判力、引领力和整合力,培养适应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和文化强国需要的高质量文化人才队伍,改革文化民生建设的财政投入路径,并且要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意义深远、经验丰富。在理论上,党的文化民生建设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且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认识;在实践上,文化民生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对于筑牢民族复兴的基础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表现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以党的领导统领文化民生建设,确保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民生建设协调推进,以经济发展奠定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通过文化民生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人才保障;始终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并积极运用市场的力量,吸收社会组织参与文化民生建设;始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尤其是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要求提高文化民生建设的水平;始终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回归文化育人化人的本质,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党的文化民生建设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决定了对文化民生建设的研究没有终点。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需要加强对新时代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特点的研究,并深入研究文化民生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探索文化民生建设的规律。通过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的理论研究推动文化民生建设的实践深入,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智赋能赋力。

李佳琦[10](2021)在《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强小学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核心素养”是21世纪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符合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劳动教育是否符合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多大程度符合其要求、当前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在实践中如何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必要对以上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具体研究步骤如下。第一,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厘清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研究现状。从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脑科学中的“劳动促进大脑发育”和杜威的“从做中学”等理论探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运用语料库探究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内在关联性,得出劳动与核心素养中的18个关键词的搭配频次程度为中高频的有12个,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性较大,证明劳动教育与培育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第三,借助MAXQDA软件聚焦《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匹配度研究,得出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总体匹配度较高,但在“人文情怀”等6种素养的培育较为薄弱。第四,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到29个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案例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进行匹配,得出案例中对18个核心素养中的17个素养培育目标较为完善,但对“批判质疑”素养的培育较为薄弱。通过以上语料库关联度以及劳动教育与2个文件和29个案例中核心素养匹配度的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关联度较大;在“人文情怀”和“国家理解”等6个素养的培育较为薄弱,在今后的劳动教育设计中可加入以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第五,针对研究结论,补足6种素养、按照4个环节设计出核心素养培育较为全面的小学劳动教育活动方案,为劳动教育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具体的行动参照。最后,总结全文,针对现有培育较为薄弱的6个素养着手,从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制定、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家校合作方面对其提出具体的建议。

二、我为人的四项基本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为人的四项基本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7)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研究(193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的界定
    四、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楔子: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与下辖县级司法概述
    第一节 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
        一、内设机构与编制
        二、管辖区域
        三、与其他法院关系
        四、推事与检察官
        五、司法经费
    第二节 江西高四分院覆判管辖下的县级司法
        一、从县长兼理司法到县司法处
        二、县级司法下的司法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裁判指引: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之核准判决
    第一节 1935-1936 年的覆判之核准
        一、罪行无出入:覆判核准的审断依据
        二、尚无枉纵:覆判核准的基本情况
        三、情罪相符:覆判核准的程序运转
        小结
    第二节 1937 年以后的覆判之核准
        一、法律事实相符为之核准
        二、援用法律错误不影响于科刑为之核准
        三、诉讼程序违背法令而无异于判决为之核准
        小结
第三章 有限监督: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之更正判决
    第一节 1935-1936 年的覆判之更正
        一、罪刑失当:覆判更正的审断依据
        二、显有违误:覆判更正的基本情况
        三、更而达致:覆判更正的程序运转
        小结
    第二节 1937 年以后的覆判之更正
        一、援用法律错误致罪有失入为之更正
        二、主刑之量刑失当为之更正
        小结
第四章 形式救济: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之覆审裁定
    第一节 1935-1936 年的覆判之覆审裁定
        一、罪刑未合:覆审的裁定依据
        二、事实不明:覆审的基本情况
        三、因式而异:覆判覆审的程序运用
        小结
    第二节 1937 年以后的覆判之覆审裁定
        一、行为与结果关系尚待查明为之发回更审
        二、刑事责任认定不明为之发回更审
        小结
第五章 得失利弊: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评析
    第一节 运行实效评判
        一、矫正初判以实现司法指引、监督与救济价值
        二、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第二节 制约因素剖析
        一、司法群体法律素养差异影响着覆判的裁判
        二、传统司法观念影响着覆判的审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理论阐释研究
        (二)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历史考察研究
        (三)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实践探索研究
        (四)已有研究评析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内容结构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制度概念的界定
        (二)制度变迁概念的界定
        (三)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概念的界定
    二、相关理论阐述
        (一)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
        (三)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一)制度生成:1928 年《巡视条例》的颁布
        (二)制度更新:1931 年《中央巡视条例》的颁布
        (三)制度衰微:1934 年后《中央巡视条例》逐渐衰微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一)制度探索:1955 年关于建立巡视制度决定的提出
        (二)制度停滞:1957 年后巡视制度日渐停滞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一)制度重建:1996 年关于建立巡视制度试行办法的颁布
        (二)制度完善:2004 年关于巡视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
        (三)制度健全:2009 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一)制度创新:2015 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颁布
        (二)制度优化:2017 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修订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一)巡视制度生成的动力因素
        (二)巡视制度更新的动力因素
        (三)巡视制度衰微的动力因素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一)巡视制度探索的动力因素
        (二)巡视制度停滞的动力因素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一)巡视制度重建的动力因素
        (二)巡视制度完善的动力因素
        (三)巡视制度健全的动力因素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一)巡视制度创新的动力因素
        (二)巡视制度优化的动力因素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结构科学性
        (一)巡视主体日益专职化
        (二)巡视对象逐步全覆盖
        (三)巡视方法渐趋多元化
        (四)巡视程序不断规范化
        (五)巡视权责更加一致化
    二、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功能聚焦性
        (一)由多元功能向监督功能聚焦
        (二)由多元监督向政治监督聚焦
    三、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方式多重性
        (一)巡视制度变迁方式的渐进性
        (二)巡视制度变迁方式的外生性
        (三)巡视制度变迁方式的合意性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驱动路径
        (一)政治权力主体的适应变革
        (二)现代政治观念的有效支撑
        (三)多元制度体系的匹配衔接
        (四)关键时间要素的精准把控
    二、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内容指向
        (一)推动巡视制度结构现代化
        (二)促进巡视制度功能政治化
        (三)增强巡视制度执行实效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
        (二)民生概念的界定
        (三)文化民生建设的界定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的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现实依据
        (一)文化民生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文化民生建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三)文化民生建设是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内在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发展的人民主体性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历史依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民生建设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民生建设
        (三)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的文化民生建设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历程与内容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历程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的文化民生建设
        (二)十五大到十八大的文化民生建设
        (三)十八大以来的文化民生建设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目标层次
        (一)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二)构建民族精神家园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基本原则
        (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三)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
        (四)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五)公共性与公平性相统一
    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重点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三)提升公民的知识水平与技能
        (四)注重群众的文化娱乐休闲需要
        (五)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发展
    五、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评判标准
        (一)人民利益标准
        (二)生产力标准
        (三)文化发展繁荣标准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一、建立健全文化民生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在改革中建立文化民生建设的动力机制
        (二)在实践中建立文化民生建设的评价反馈机制
        (三)在推进立法中建立文化民生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
    二、创新文化民生建设的载体
        (一)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四)发展健康的网信事业
    三、探索提升文化民生建设效果的具体方式
        (一)植入政治仪式
        (二)融合地方文化资源
        (三)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四)利用文化新业态
    四、文化民生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二)群众的多元多样文化需要得到有效满足
        (三)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
        (四)文化自信日益增强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问题与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民生建设不平衡
        (二)文化民生建设不充分
        (三)文化民生建设创新不足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的问题归因
        (一)对文化民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文化民生建设水平
        (三)思想多元化对文化民生建设的冲击
        (四)文化人才队伍质量影响文化民生建设效果
    三、进一步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文化民生建设的领导
        (二)培养高质量的文化民生建设人才队伍
        (三)改革文化民生建设的财政投入路径
        (四)用好全媒体传播体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意义与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理论意义
        (一)文化民生建设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二)文化民生建设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文化民生建设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认识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实践意义
        (一)文化民生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体现
        (二)文化民生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三)文化民生建设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有机统一
        (二)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民生建设协调推进
        (三)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紧密结合
        (四)坚持普及与提高相互促进
        (五)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互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10)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劳动教育
        (二)核心素养
    四、国内外研究
        (一)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
        (二)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
第二章 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脑科学中的“劳动促进大脑发育”
        (一)行动对神经元的影响
        (二)用进废退原则
    三、杜威的“做中学”
        (一)以做促学,从劳动中积累经验
        (二)学做合一,从劳动中锻炼思维
第三章 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性
    一、基于语料库的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性研究
        (一)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二、借助MAXQDA的劳动教育文件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性研究
        (一)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
    一、29 个劳动教育实践案例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关联性分析
        (一)案例中核心素养出现的总体情况
        (二)案例中核心素养三大方面出现的具体情况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劳动教育活动设计
        (一)三年级《“垃圾分类”小超人》教学活动设计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对活动方案的分析
第五章 劳动教育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议
    一、“人文情怀”素养培育的途径
    二、“审美情趣”素养培育的途径
    三、“理性思维”素养培育的途径
    四、“批判质疑”素养培育的途径
    五、“勤于反思”素养培育的途径
    六、“国家理解”素养培育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为人的四项基本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保理欺诈的法律防范研究[D]. 刘畅.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体育师范生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研究[D]. 李小瑞.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公司僵局适用司法解散研究 ——以150个选取样本为基础[D]. 白致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4]语言类型学视角下韩国学生汉语多项状语语序习得研究[D]. 李艳. 辽宁大学, 2021
  • [5]2019-2020欧洲冠军联赛八强队伍局部防守战术及个人防守技术研究[D]. 彭泽军.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6]地方立法权运行失衡问题研究[D]. 仇博冰.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7]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覆判研究(1935-1949)[D]. 徐子越.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8]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研究[D]. 杨楠. 吉林大学, 2021(01)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研究[D]. 佀咏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10]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佳琦.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标签:;  ;  ;  ;  ;  

我做人的四项基本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