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牛毛藓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广东,海南,牛毛藓科,珠藓科
牛毛藓科论文文献综述
张娇娇[1](2010)在《广东和海南牛毛藓科、珠藓科及指叶苔科植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和海南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陆地范围约位于18°09'-25°31'N,108°35'-117°20'E之间。两省地跨热带、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4个气候带,气候暖热潮湿。热带两林、季雨林及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是广东和海南境内的3种主要植被类型,加之境内地貌多样复杂、气候差异显着,成为我国苔藓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虽然已经有大量文献报道过该地区的苔藓植物,但多为植物志的记载或区系名录中提及,目前尚无专门针对该地区某个科属的全面研究。本研究在综述广东和海南的牛毛藓科、珠藓科及指叶苔科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馆藏于中国科学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上海自然博物馆(SHM)、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标本馆(IFSBH)等处的,采集于广东和海南两省的珠藓科、牛毛藓科及指叶苔科干标本进行了仔细的鉴定,除了对科、属、种的特征做了详细的描述外,还附有分属和分种检索表;并提供了55个种的采集地点、生境特点和地理分布信息等,基于标本对每个种进行详细的线条绘图。主要结果如下:一、基于文献查证,综述了广东和海南产的牛毛藓科、珠藓科及指叶苔科等3科苔藓植物的研究历史。主要结论:1)牛毛藓科共记录3属7种。目前承认2属6种,其中牛毛藓属(Ditrichum)5种,荷包藓属(Garckea)1种。2)珠藓科共记录2属16个分类单位,其中珠藓属(Bartramia)3种2变种,泽藓属(Philonotis)11种。3)指叶苔科共记录5属26种,其中指叶苔属6种,鞭苔属15种,细鞭苔属(Acromastigum)和细指苔属(Kurzia)各2种,虫叶苔属(Zoopsis)仅1种。二、基于标本查检,确认广东和海南产牛毛藓科、珠藓科及指叶苔科3科植物共55种,其中包含不少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对每一种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绘图,提供了物种线条图版55幅(参见附录一,图版1~55),分布地图55幅(参见附录二,图1~55)。主要结果:1)牛毛藓科道3属,8种;其中,丛毛藓属(Pleuridium)和丛毛藓(P. Subulatum)为海南的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牛毛藓属(Ditrichum)的卷叶牛毛藓(D. difficile)和细牛毛藓(D. flexicaule)为广东省新记录种;短齿牛毛藓(D. brevidens)为海南新纪录。2)珠藓科2属12种;其中,珠藓属(Bartramia)1种,泽藓属(Philonotis)11种,含2个广东和海南的新记录种,即倒齿泽藓(P. runcinata)和斜叶泽藓(P. secunda)。3)指叶苔科5属35种。其中,细鞭苔属(Acromastigum)和虫叶苔属(Zoopsis)各1种,细指苔属( Kurzia) 3种,牧野细指苔(K. makinoana)为广东和海南新纪录,中华细指苔(K. sinensis)为海南新纪录。指叶苔属(Lepidozia)7种,其中3种为海南新纪录,它们是深裂指叶苔(L. sandvicensis),鳞片指叶苔(L. subintegra)和细指叶苔(L. trichodes)。鞭苔属(Bazzania)共23种,其中,广东新记录9种,分别为:白叶鞭苔(B. albifolia),二瓣鞭苔(B. bilobata),柔弱鞭苔(B. debilis),裸茎鞭苔(B. denudate),南亚鞭苔(B. griffithiana),瓦叶鞭苔(B. imbricata),瘤叶鞭苔(B. mayabarae),吊罗鞭苔(B. tioloensis)和鞭苔(B. trilobata)。海南省新记录10种,即白叶鞭苔(B. albifolia),阿萨密鞭苔(B. assamica),二瓣鞭苔(B. bilobata),柔弱鞭苔(B. debilis),裸茎鞭苔(B. denudate),南亚鞭苔(B. griffithiana),仰叶鞭苔(B. revolute),深绿鞭苔(B. semiopacea),齿叶鞭苔(B. serrulatoides)以及鞭苔(B. trilobata)。这些新记录种中,白叶鞭苔(B. albifolia),二瓣鞭苔(B. bilobata),柔弱鞭苔(B. debilis),裸茎鞭苔(B. denudate)及鞭苔(B. albifolia B. bilobata B. debilis B. denudate B. tridens)等5种同为广东和海南新纪录。叁、初步分析了广东和海南牛毛藓科、珠藓科及指叶苔科3科的地理成分、分布及生境特征,发现:1)牛毛藓科的牛毛藓属多由世界广布种组成,这些种在我国则几乎仅在南方分布。除个别种外多为石生或石面薄土生种类,且多见于山区林地。2)珠藓科泽藓属多为广布种,有些种类仅在江南地区有记录;从世界地理分布看,主要由东南亚或热带区系成分组成。泽藓属的生境特点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含钙的基质;二是常年潮湿的小环境,因此该属种类很少于树干和腐木上分布。3)指叶苔科有两个大属——鞭苔属和指叶苔属。鞭苔属以中国特产种(5种,21.7%)和东亚特有种(16种,69.6%)为主,其区域特色明显,绝大多数种类(20种,86.95%)仅在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分布。生境特点上,常见于山区林地的林下,附生于树干、树基和腐木,常具一定的海拔高度。指叶苔属则以热带成分为主,且多由严格的南方种类组成。本地区的指叶苔属主要分布于岩面薄土、腐木、树基和林下沼泽地等生境。4)这3科植物集中分布在:广东的粤北和粤西山区以及粤中鼎湖山山区,海南岛的琼中和琼南的山区。(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邓坦[2](2009)在《贵州牛毛藓科、凤尾藓科植物分类及区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约1100米。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典型;气候暖湿润,属于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降水多,雨季明显;土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黄壤为主,西南部为红壤为主,西北部多为黄棕壤。贵州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苔藓植物资源及群落类型。按陈邦杰等(1963)分类系统,通过对贵州大学植物学标本馆馆藏干标本及采自贵州境内各自然保护区、各县的新鲜标本(共计800余份,现存放于贵州大学植物学标本室GACP)的鉴定,现知贵州省境内有牛毛藓科苔藓植物4属10种1变种(含存疑种)。其中贵州新记录1种:疣蒴角齿藓Ceratodon stenocarpus。现知贵州省境内有凤尾藓科苔藓植物共1属40种、2变种(含存疑种)。其中发现贵州新记录种1种:暗边凤尾藓Fissidens jungermannioides。参照文献,将贵州凤尾藓科苔藓植物区系划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及5个变型。在各区系成分中,热带成分(包括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州分布,热带亚洲分布)共有23种,占贵州凤尾藓科植物总物种数(不含世界分布种)的60.02%。可以看出贵州凤尾藓科植物区系受热带成分影响较大。也反映出凤尾藓科植物主要是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特征。通过对贵州凤尾藓科苔藓植物种的相似性分析,发现贵州凤尾藓科苔藓植物与台湾、云南最为密切,说明与上述两地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通过对贵州凤尾藓科苔藓植物区系丰富综合系数与其它省份比较,我国20个省区凤尾藓科植物区系丰富度排列前叁位的是分别是台湾,贵州,广东。丰富度较小的是新疆,河北,西藏。除台湾外,贵州是凤尾藓科苔藓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可以认为本地区是我国凤尾藓科苔藓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之一。(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9-10-01)
牛毛藓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约1100米。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典型;气候暖湿润,属于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降水多,雨季明显;土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黄壤为主,西南部为红壤为主,西北部多为黄棕壤。贵州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苔藓植物资源及群落类型。按陈邦杰等(1963)分类系统,通过对贵州大学植物学标本馆馆藏干标本及采自贵州境内各自然保护区、各县的新鲜标本(共计800余份,现存放于贵州大学植物学标本室GACP)的鉴定,现知贵州省境内有牛毛藓科苔藓植物4属10种1变种(含存疑种)。其中贵州新记录1种:疣蒴角齿藓Ceratodon stenocarpus。现知贵州省境内有凤尾藓科苔藓植物共1属40种、2变种(含存疑种)。其中发现贵州新记录种1种:暗边凤尾藓Fissidens jungermannioides。参照文献,将贵州凤尾藓科苔藓植物区系划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及5个变型。在各区系成分中,热带成分(包括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州分布,热带亚洲分布)共有23种,占贵州凤尾藓科植物总物种数(不含世界分布种)的60.02%。可以看出贵州凤尾藓科植物区系受热带成分影响较大。也反映出凤尾藓科植物主要是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特征。通过对贵州凤尾藓科苔藓植物种的相似性分析,发现贵州凤尾藓科苔藓植物与台湾、云南最为密切,说明与上述两地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通过对贵州凤尾藓科苔藓植物区系丰富综合系数与其它省份比较,我国20个省区凤尾藓科植物区系丰富度排列前叁位的是分别是台湾,贵州,广东。丰富度较小的是新疆,河北,西藏。除台湾外,贵州是凤尾藓科苔藓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可以认为本地区是我国凤尾藓科苔藓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牛毛藓科论文参考文献
[1].张娇娇.广东和海南牛毛藓科、珠藓科及指叶苔科植物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邓坦.贵州牛毛藓科、凤尾藓科植物分类及区系研究[D].贵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