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过程论文-王婷,李照国,吕世华,姚闯,马翠丽

积雪过程论文-王婷,李照国,吕世华,姚闯,马翠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积雪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深度,积雪日数,陆面过程

积雪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李照国,吕世华,姚闯,马翠丽[1](2019)在《青藏高原积雪对陆面过程热量输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6年中国区域长时间序列逐日雪深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深度与积雪日数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并将积雪期划分为叁个阶段(积累期、鼎盛期和消融期),结合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积雪与地表热状况(气温、地表和土壤温度)和能量输送量(地表净短波辐射、地表净长波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地表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相关关系,初步探讨了积雪在高原陆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时间范围内青藏高原积雪(深度和日数)主要呈减少趋势,仅在黄河源区及高原边缘地区为增加趋势,积雪鼎盛阶段(1-2月)的减少趋势最显着;高原积雪对地表主要起降温作用,深层土壤温度对积雪的响应存在滞后性,积雪的减少抑制了土壤向上的热量输送进而不利于冻土的发育;高原积雪与地表感热和地表热通量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潜热通量与积雪也呈负相关特征但比感热通量的相关性小。由于ERA-Interim资料对高原积雪深度的描述与本研究使用的卫星遥感积雪深度存在较大偏差(包括空间分布、气候倾向率、年际变化以及绝对大小等),导致本研究中积雪与地表热状况和热通量的相关度不高,需要通过陆面模式模拟做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张云云,张毓涛,师庆东,李吉玫,芦建江[2](2019)在《天山北坡中段草地、林地积雪消融过程的定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天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选择典型区域设置林地、草地固定观测小区,在积雪消融期对林地和草地积雪特性(雪深、雪密度、液态含水率、雪温)、产流量、侵蚀量以及常规气象指标进行定量化观测,对比分析林地和草地的积雪消融过程。结果表明:积雪消融期林地树冠对降雪的截留量约为56.8%,草地平均积雪深度是林地2.5倍;因树冠截留雪受重力作用下降使融雪产流后期林地积雪深度下降速率大于草地;林地融雪产流的时间比草地早,产流期林地和草地积雪层密度、液态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相似,"峰值"均在积雪中间层,但林地积雪的平均雪密度和平均液态含水率分别为0.48 g/cm~3,0.61%,均大于草地0.29 g/cm~3,0.52%;林地雪温的"峰值"在积雪表层,而草地在积雪底层,林地平均雪温为-0.032℃,低于草地0.046℃;且雪液态含水率和积雪层温度呈正相关(r=0.611,p<0.05);草地径流小区的产流量和对地表的侵蚀量分别是林地的2,6倍;林地、草地对地表的侵蚀量占总径流量百分比分别为0.21%,0.71%;林地在融雪产流过程中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小于草地,体现了森林的固土作用。研究结果为小尺度探讨积雪消融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远汀,龚伟伟,叶钰,徐希源,徐勋建[3](2019)在《应用机器学习技术预测强雨雪天气过程中的积雪》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2月~2018年2月冬季,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生了两次强度强、范围广的强雨雪冰冻天气。在第一次强降雪天气中,由于2018年1月3~4日和5~8日两阶段降雪在中国东部落区高度重迭,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灾害。为了预测日积雪深度,利用2017年12月~2018年2月和2007年12月~2008年2月这两个时间段上的国家测站日值数据,利用CART决策树算法根据各气象要素生成一个预测当天是否有积雪的二元判别决策树模型。从决策树结构中可以看出,前一日的积雪深度、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低相对湿度等要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重大。且两决策树的结构相似度极高,故该模型对是否有积雪的预测存在普适性。随后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训练两个时间段上所有预测为有积雪的个例,建立预测积雪深度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训练得到的误差较小,但不足之处在于,预测极端降雪个例的误差大于普通降雪个例。将决策树模型与深度学习模型串接,便能得到预测当天是否有积雪,及积雪深度的模型。相比于前人的研究,该模型能拟合更复杂的特征,得到更精确的预测,使用2018年的数据也能更好地模拟当前的气候背景。(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5期)

张海宏,苏永玲,姜海梅,晁红艳,苏文将[4](2018)在《积雪升华过程对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青海玉树隆宝地区2014年12月积雪升华过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积雪升华过程中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特征及积雪深度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雪和积雪升华过程中,高寒湿地浅层土壤温度在短时期内有所升高,而深层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降雪过程的响应不敏感。积雪升华过程中净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平均值增加,向上短波辐射的日平均值减少。积雪逐渐升华导致地表吸收的能量增加,同时地表向大气传递的能量也随之增加。随着积雪的逐步升华,感热占比和潜热占比逐渐升高,而土壤热通量占比和热储存占比逐渐降低。积雪深度增加会导致地表反照率和地表比辐射率增大,感热输送系数减小。(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8年06期)

张海宏,祁栋林,姜海梅[5](2018)在《积雪升华过程对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玉树隆宝地区2014年12月积雪升华过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积雪升华过程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特征及积雪深度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雪和积雪升华过程中,高寒湿地浅层土壤温度在短时期内有所升高,而深层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降雪过程的响应不敏感。积雪升华过程中净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平均值增加,向上短波辐射的日平均值减少。由于积雪逐渐升华导致地表吸收的能量增加,同时地表向大气传递的能量也随之增加。随着积雪的逐步升华,感热占比和潜热占比逐渐升高,而土壤热通量占比和热储存占比逐渐降低。积雪深度增加会导致地表反照率和地表比辐射率增大,感热输送系数减小。(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期刊2018-10-24)

李丹华,文莉娟,隆霄,陈世强,刘卫平[6](2018)在《黄河源区玛曲3次积雪过程能量平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科学院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黄河源区玛曲3次积雪过程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受雪面较大反照率的影响,降雪后净辐射减小显着,3次降雪前、后净辐射分别为154、200、210 W·m~(-2)和93、129、130 W·m~(-2)。3次降雪后及融雪后,地—气能量交换受天气条件和土壤冻融状态的影响较大:第1次降雪后较低的气温和地表温度并没有影响冻结土壤原本就较弱的蒸发能力,潜热通量在降雪前、后及融雪后量值较小且相差不大;第2次降雪后的2月18日,较大的风速(≥4 m·s~(-1))和较强的太阳辐射加快了积雪的升华,潜热通量量值较大,日均值高达118 W·m~(-2),风速与潜热通量同步变化,且峰值同时出现(分别为15 m·s~(-1)和300 W·m~(-2)),积雪升华消耗能量使地表温度降低并低于气温,出现负感热通量,日均值为-8 W·m~(-2),峰值达-40 W·m~(-2),融雪后感、潜热通量很快达到降雪前的水平;第3次降雪后的2月29日至3月3日,浅层土壤温度由-1℃逐渐上升并维持在冻土可融化温度-0.18℃左右,冻土壤融化吸收热量,潜热通量与降雪前相比增加不明显,3月4日是积雪融化的最后一天,较湿的土壤和融雪水蒸发释放潜热,潜热通量较3月3日显着增大;积雪融化后,潜热通量受浅层土壤蒸发能力增强的影响较降雪前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李丹华,陈世强,卢国阳,刘丽伟[7](2018)在《玛曲积雪过程对近地层气象要素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2年1—3月玛曲站的观测资料和单点模式Noah_LSM,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了3次积雪过程对近地层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Noah_LSM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近地层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2)敏感性试验1模拟的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气温和30、60 cm土壤温度均大于控制试验的模拟结果;(3)敏感性试验2模拟结果表明较大的风速可能是造成2月18日出现大潜热通量和负感热通量的一个原因。(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8年03期)

Sergey,V.PYANKOV,Andrey,N.SHIKHOV,Nikolay,A.KALININ,Eugene,M.SVIYAZOV[8](2018)在《基于GIS模拟的Votkinsk水库流域积雪和融化过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Coupled hydrological and atmospheric modeling i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snowmelt runoff forecast in large basins. We use short-range precipitation forecasts of mesoscale atmospheric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 model combining them with ground-based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for modeling snow accumulation and snowmelt processes in the Votkinsk reservoir basin(184,319 km2). The method is tested during three winter seasons(2012–2015). The MODIS-based vegetation map and leaf area index data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snowmelt intensity and snow evaporation in the studied basin. The GIS-based snow accumulation and snowmelt modeling provides a reliable and highly detailed spatial distribution for snow water equivalent(SWE) and snow-covered areas(SCA). The modelling results are validated by comparing actual and estimated SWE and SCA data. The actual SCA results are derived from MODIS satellite data. The algorithm for assessing the SCA by MODIS data(ATBD-MOD 10) has been adapted to a forest zone. In general, the proposed method provides satisfactory results for maximum SWE calculations. 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is slightly degraded during snowmelt periods. The SCA data is simulated with a higher reliability than the SWE data.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actual SWE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overestimation of the WRF-simulated total precipitation and the un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SWE measurements(snow survey).(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8年02期)

李海生,李广,刘贤德,王顺利,赵永宏[9](2017)在《祁连山不同海拔梯度下青海云杉林积雪消融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积雪消融是北方地表重要的水文过程,与森林植被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以祁连山大野口流域不同海拔梯度下青海云杉林内积雪为研究对象,在积雪消融期选择典型样地作为观测点,通过野外实测降雪量、积雪厚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郁闭度等观测指标,系统研究了积雪消融与温度、海拔高度和郁闭度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积雪消融主要发生在10月到翌年4月,并随青海云杉林内温度和土壤温度先降低后增大,积雪消融速率呈"V"字形变化模式,在1月最小,不同海拔高度平均为0.51mm·d~(-1)。2)积雪密度、降雪量、积雪厚度和雪水当量都随海拔的升高而呈现递增的趋势,积雪厚度与雪水当量、郁闭度、差异极显着(P<0.01),与降雪量差异显着(P<0.05)。3)在同一海拔不同坡位的青海云杉林,积雪厚度大小为下坡>上坡>中坡,雪消融速率为下坡>中坡>上坡;不同坡向,积雪消融速率为半阳坡>半阴坡>阴坡。4)2 700m林缘和林内的积雪消融速率都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1月份消融速率最小,林缘积雪消融值为1.35mm·d~(-1),林内积雪消融值为1.22mm·d~(-1);4月份消融速率最大,林缘消融值为12.03mm·d~(-1),林内消融值为9.01mm·d~(-1)。(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欧建芳,祁海霞,黄志凤,王秀英[10](2017)在《2013~2014冬半年达日地区积雪动态过程与气温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叁江源东部达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野外雪深观测站点2013~2014冬半年原始雪深数据以及同步气温数据,对达日站点冬半年的典型融雪过程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叁江源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最高气温低于0℃,该地区的融雪过程在0℃以下就可以发生,甚至在-20℃~13℃也有明显融雪过程;积雪深度下降持续时段与正变温时段在时长上基本一致,增温过程相对于实际增温值更能影响到雪深的下降过程,融雪期正变温对积雪深度变化有积极地影响;融雪期雪深与气温存在负相关关系,融雪期之前6h之内气温影响雪深变化,该地区日出后的热力条件影响到当日积雪消融状况,达日2013~2014冬半年融雪期超前30min和同步气温对雪深变化有显着影响;融雪期积雪深度与气温大致呈线性关系,且雪温线性关系与积雪的厚度存在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青海科技》期刊2017年03期)

积雪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托天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选择典型区域设置林地、草地固定观测小区,在积雪消融期对林地和草地积雪特性(雪深、雪密度、液态含水率、雪温)、产流量、侵蚀量以及常规气象指标进行定量化观测,对比分析林地和草地的积雪消融过程。结果表明:积雪消融期林地树冠对降雪的截留量约为56.8%,草地平均积雪深度是林地2.5倍;因树冠截留雪受重力作用下降使融雪产流后期林地积雪深度下降速率大于草地;林地融雪产流的时间比草地早,产流期林地和草地积雪层密度、液态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相似,"峰值"均在积雪中间层,但林地积雪的平均雪密度和平均液态含水率分别为0.48 g/cm~3,0.61%,均大于草地0.29 g/cm~3,0.52%;林地雪温的"峰值"在积雪表层,而草地在积雪底层,林地平均雪温为-0.032℃,低于草地0.046℃;且雪液态含水率和积雪层温度呈正相关(r=0.611,p<0.05);草地径流小区的产流量和对地表的侵蚀量分别是林地的2,6倍;林地、草地对地表的侵蚀量占总径流量百分比分别为0.21%,0.71%;林地在融雪产流过程中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小于草地,体现了森林的固土作用。研究结果为小尺度探讨积雪消融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积雪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婷,李照国,吕世华,姚闯,马翠丽.青藏高原积雪对陆面过程热量输送的影响研究[J].高原气象.2019

[2].张云云,张毓涛,师庆东,李吉玫,芦建江.天山北坡中段草地、林地积雪消融过程的定量化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张远汀,龚伟伟,叶钰,徐希源,徐勋建.应用机器学习技术预测强雨雪天气过程中的积雪[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4].张海宏,苏永玲,姜海梅,晁红艳,苏文将.积雪升华过程对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8

[5].张海宏,祁栋林,姜海梅.积雪升华过程对高寒湿地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2018

[6].李丹华,文莉娟,隆霄,陈世强,刘卫平.黄河源区玛曲3次积雪过程能量平衡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8

[7].李丹华,陈世强,卢国阳,刘丽伟.玛曲积雪过程对近地层气象要素影响的数值模拟[J].干旱气象.2018

[8].Sergey,V.PYANKOV,Andrey,N.SHIKHOV,Nikolay,A.KALININ,Eugene,M.SVIYAZOV.基于GIS模拟的Votkinsk水库流域积雪和融化过程(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8

[9].李海生,李广,刘贤德,王顺利,赵永宏.祁连山不同海拔梯度下青海云杉林积雪消融过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

[10].欧建芳,祁海霞,黄志凤,王秀英.2013~2014冬半年达日地区积雪动态过程与气温关系分析[J].青海科技.2017

标签:;  ;  ;  ;  

积雪过程论文-王婷,李照国,吕世华,姚闯,马翠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