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脉冲平顶磁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世界纪录,磁场强度,特斯拉,磁体,脉冲,华中科技大学,磁场系统,电源能量,重复频率,核磁共振
脉冲平顶磁场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伟,程远[1](2018)在《我刷新脉冲平顶磁场强度世界纪录》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武汉11月22日电 (刘志伟 通讯员程远)22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成功实现64特斯拉脉冲平顶磁场强度,创造了脉冲平顶磁场强度新的世界纪录。据悉,此次64特斯拉脉冲平顶磁场实验,磁体重量、电源能量不到国际同类型磁场系统的1/1(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11-23)
张锐,程远[2](2018)在《我实现脉冲平顶磁场重大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武汉11月22日电(张锐、通讯员程远)22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脉冲磁体,成功实现了64特斯拉强度的脉冲平顶磁场,刷新了此前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创造的60特斯拉脉冲平顶磁场强度的世界纪录。不同于伴随体积大、磁体冷却(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8-11-23)
李畅然[3](2018)在《基于磁通耦合滤波的脉冲平顶磁场补偿电源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磁场作为极端实验条件在很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核磁共振、太赫兹源等前沿科学,对强磁场的强度和稳定度同时提出了很高要求。平顶脉冲强磁场不仅场强高的同时还有很好的稳定度,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降低实现难度,高稳定度脉冲平顶磁场的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粗调,低频大功率电源形成初步强磁场波形,以满足磁场强度的需求;第二步进入平顶阶段后,利用高频小功率电源开始对磁场强度进行高速反馈控制,进一步提高磁场精度。本文提出了并联直流补偿电源实现高稳定度脉冲平顶磁场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将磁通耦合电路与可调阻抗器相结合的纹波抑制方案,以消除因补偿电源内部电力电子开关动作而产生高频的纹波。该方案利用变压器一二次侧电流反相的原理使输出纹波互相抵消,在理论上可以实现输出的零纹波,使得补偿电源输出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基于整流器主电源与移相全桥补偿电源的70A小型实验样机,实现了0.2%稳定度平顶电流波形,证明了本文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最后,本文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实验中仍然可以提高的地方,为进一步提升补偿电源性能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21)
黄永恒[4](2018)在《高参数平顶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的控制策略及拓扑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冲强磁场作为一种有利于揭示物质未知现象和效应的极端实验环境,被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前沿科学实验中。平顶脉冲强磁场结合了脉冲强磁场和稳态强磁场的优点,成为了强磁场研究领域内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对物质特性的探索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平顶脉冲强磁场的参数水平尚不能满足一些科学实验的严苛要求,因此提高平顶脉冲强磁场的参数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验价值。电源系统是平顶脉冲强磁场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主要类型包括脉冲发电机整流型电源、电容器型电源、蓄电池型电源等。平顶脉冲强磁场的主要参数(磁场峰值强度、平顶稳定度和平顶持续时间)与脉冲磁体供电方案的选择、控制策略的设计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现有电源系统,以实现高参数的平顶脉冲强磁场为目标,针对平顶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的关键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00 MVar脉冲发电机整流型电源供电平顶磁场系统的控制策略和动态无功补偿、平顶磁场系统的有源嵌入式磁场调控以及多电源组合供电平顶磁场系统。在脉冲发电机整流型电源的控制策略研究方面,从提高时变非线性复杂系统控制精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硬件电路解耦方案和两种高精度控制策略以提高平顶磁场的平顶稳定度。针对50 T双线圈磁体的电流耦合效应引起的磁场平顶阶段控制困难的问题,在线路中串联了互感与50 T磁体的互感相抵消的去耦变压器,通过硬件电路解耦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和鲁棒性;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复合控制策略,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参数,避免了BP神经网络初始参数整定困难,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针对单闭环PI反馈控制、双闭环带前馈控制和PI参数在线自整定等控制策略不能很好的适应非线性时变复杂系统的问题,通过建立12脉波整流器的外特性预测模型和磁体电阻非线性预测模型,提出了适用于12脉波整流器电源供电平顶磁场系统的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高精度控制策略;脉冲发电机整流型电源供电平顶磁场系统的数字仿真模型验证了硬件电路解耦方案以及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在脉冲发电机整流型电源的动态无功补偿研究方面,从减小整流器输入电压波动对控制策略精度影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15 MVar单调谐滤波器组和10 MVar STATCOM的无功补偿系统,通过减小整流器输入电压的下降幅值,解决了控制策略随着放电时间深入而出现的控制精度下降问题,延长了平顶磁场的平顶持续时间。在分析负载无功功率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单调谐滤波器组和STATCOM的无功补偿容量进行了优化设计,以保证无功补偿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提出了基于晶闸管投切并联电容器的单调谐滤波器组和利用移相变压器实现四重化结构的STATCOM电路拓扑结构,以补偿固定值的无功功率并兼顾特定次谐波的滤波功能;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方法的控制策略以精确跟踪负载消耗无功功率的变化;在脉冲发电机整流型电源供电平顶磁场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无功补偿系统的仿真模型,并结合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脉冲发电机整流型电源供电平顶磁场系统控制策略,分析了无功补偿系统的运行状况并验证了补偿效果。在有源嵌入式磁场调控系统的研究方面,从跟踪并补偿磁场在平顶阶段的磁场波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磁场迭加原理的有源嵌入式磁场调控系统以提高平顶磁场的平顶稳定度。提出了基于超级电容器的全桥MOSFET电路,以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并产生跟踪磁场波动的补偿磁场;在考虑科学实验要求、工程实现性和通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可嵌入原磁体的调控系统磁体线圈;提出了串联在放电回路中的平波电抗,避免了调控系统出现互感电压过大导致的过补偿现象;在采用高频率开关器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极性PWM的控制策略以满足调控系统对响应速度、补偿精度和鲁棒性的要求,并进一步提出了脉冲发电机整流型电源供电平顶磁场系统和有源嵌入式磁场调控系统的协同控制策略;利用数字仿真平台,分别结合电容器型电源供电平顶磁场系统、蓄电池型电源供电平顶磁场系统和脉冲发电机整流型电源供电平顶磁场系统分析了有源嵌入式磁场调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验证了调控效果。在多电源组合供电系统的研究方面,从利用多电源组合供电而发挥多种电源系统各自优点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多种组合供电系统,以在满足平顶持续时间和平顶稳定度的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平顶磁场的磁场峰值强度。初步设计了多种组合供电系统的电路拓扑和磁体参数;提出了考量组合供电系统磁体线圈经济性和工程实现性的评价函数;电容器型电源和脉冲发电机并联整流型电源组合供电系统的磁场峰值强度最高且磁体线圈的经济性和工程实现性最优,因此进一步针对基于该组合供电系统的65 T平顶磁场系统的电路拓扑结构和65 T双线圈磁体进行了优化设计;针对65 T平顶磁场系统中两种电源的输出电压差较大而可能出现的短路击穿故障,提出了多电源协同工作时的保护系统;提出了针对65 T平顶磁场系统的多电源协同工作控制策略,以实现线圈电流的高精度控制;在数字仿真平台上建立了65 T平顶磁场系统的仿真模型并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李辰[5](2017)在《高稳定度平顶脉冲强磁场直流补偿电源样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磁场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实验手段,它在很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太赫兹源、核磁共振等实验。这些前沿科学研究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强磁场的强度与稳定度提出了双重要求。平顶脉冲强磁场应运而生,它既具有脉冲磁场高场强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很高的磁场稳定度,因此这一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平顶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有多种,其中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由于其储能密度远远高于其他种类电源,并且输出波形可控性好,在平顶脉冲强磁场试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大容量的电源系统,通过脉冲发电机的反馈励磁调节后输出波形精度有限,仍然无法满足前沿科学研究的对磁场稳定度的要求。本文针对脉冲发电机电源系统特点,提出了一种高频开关补偿电源并联补偿脉冲发电机电源纹波的方案。本文着重对补偿电源与脉冲发电机电源配合工作模型进行了分析。根据电路理论知识,将电源配合模型简化为直流通路模型和谐波通路模型单独分析,详尽分析了电源功率配合问题以及纹波补偿问题,最后归纳总结,然后配合Simulink仿真对理论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本文搭建了小型实验平台,通过叁相整流电路模拟脉冲发电机电源,高频移相全桥电路做为补偿电源进行了电源配合的实验验证,其中高频移相全桥开关电路采用软开通的方式,降低开关损耗。在实验中详细分析了各种参数设计对波形的影响,证明了理论的可行性及正确性。实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双电源配合的共地问题,高频电路的电磁干扰问题等并对此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最后,本文对实验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实验中还有哪些不足,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实验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彭涛洋[6](2016)在《蓄电池供电的平顶长脉冲磁场有源补偿装置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稳定度平顶长脉冲强磁场作为一种科学实验环境,兼具稳态磁场纹波小与脉冲磁场强度高的优势,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武汉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WHMFC)建设了一套铅酸蓄电池供电的脉冲电源系统。该系统具有储能大且电压输出稳定的特点,适用于作为长脉冲磁场的电源,但因其能量输出不可控和磁体电阻在放电期间非线性变化的特点,无法实现高稳定度平顶波形。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平顶阶段脉冲磁场波形的调控方案,提高了脉冲磁场的稳定度。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提出了基于多支路并联的有源补偿方案,并设计补偿装置(蓄电池供电的基于IGBT-PWM控制的有源补偿装置)的电路拓扑与控制策略。在磁体脉冲电流峰值时刻,启动补偿装置,向脉冲磁体注入能量,补偿因磁体电阻上升而即将下降的脉冲电流。补偿装置由多个有源补偿支路组成,在平顶阶段,顺序开通补偿支路,可降低实验过程中IGBT开关频率,减小所受应力,有利于能量持续注入,并能延长平顶波形的持续时间。通过分析电源系统放电特性和平顶阶段磁体电阻变化的特点,补偿装置控制系统采用分段式PI控制策略。针对补偿装置控制系统对脉冲电流测量性能需求,提出一种16位AD与24位AD联合工作的高精度数据采集方案,通过缩小采样区间降低相对误差,提高磁场稳定度。其次,设计了控制系统软硬件方案并完成其样机的研制。考虑到控制系统计算冗余以及模块化并行处理能力,采用FPGA+DSP架构(FPGA型号EP3C40Q240,DSP型号TMS320LF28335)。FPGA实现数据采集、与DSP通信、人机界面数据交换功能。DSP实现数字滤波器功能和PI控制算法。本文控制系统软件开发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模式,对控制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细分,逐一进行模块化开发。利用Systemverilog进行底层软件开发,实现脉冲电流测量信号数据采集、支路IGBT触发、装置电流保护、与DSP实时数据交互等功能。最后,搭建实验电路并进行调试,得到了平顶阶段持续时间大于150ms、磁场强度大于15T、稳定度300ppm以内的平顶长脉冲磁场。分析实验结果,给出了装置改进方案,为今后实现更高性能的平顶长脉冲强磁场提供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皮洪文[7](2016)在《基于飞轮储能的重复平顶脉冲强磁场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复平顶脉冲强磁场具有磁场强度高、平顶纹波系数小、重复平顶和能够较长时间运行等优点,在中子衍射、太赫兹辐射、磁制冷、污水处理等研究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能够更好地满足一些科学实验对于磁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重复平顶脉冲强磁场将是未来磁场研究和发展的新方向之一。本文根据重复平顶脉冲强磁场的特点,并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现有电源及磁体条件,选择脉冲发电机作为电源,重点研究了重复平顶脉冲强磁场产生的实际电路设计、磁场平顶纹波分析及控制策略和远程监控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在重复平顶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设计方面,选择了储能高、可控性好的100MVA/185MJ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经串联12脉波整流器系统给长脉冲磁体供电产生磁场。并设计了逆变馈能阶段,在弥补飞轮脉冲发电机储能效率低的劣势的同时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在磁场平顶纹波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中,根据发电机电源特性及磁体电阻发热模型,采用了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引入分段前馈加闭环的控制系统,保持了反馈系统能克服多个不确定扰动和对被控制变量反馈检验,减少超调的同时提高了控制系统的跟踪性能,增加了反应的速度与精度。分别计算出重复脉冲磁场进入平顶阶段的初始触发角以及保持平顶磁场的补偿触发角。使得重复平顶脉冲磁场能够准确地达到磁场设定值,并快速地稳定于平顶磁场。在重复平顶脉冲磁场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方面,分析了实际设备及现场环境,采用了基于OPC和Profibus_DP现场总线的远程控制系统。以MCGS为上位机监控软件,PLC300与PLC200为主从站控制器,在MCGS与S7-300的通讯中,利用OPC服务器为中介平台,解决了西门子产品通信协议不公开的难题,而S7-300与S7-200之间采用Profibus_DP现场总线技术实现数据共享,搭建了控制实验平台。实现了对脉冲强磁场装置的充电、励磁、放电、泄能等工作的远程控制及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最后,在Matlab中对放电电路及相关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之后,通过实验调试得到了5T/10T/15T/20T(80ms)的阶梯平顶波形、重复四平顶20T/50ms脉冲磁场,平顶磁场的单次纹波系数达到千分之一,整体纹波系数达到千分之叁,证明了设计的可行性,具有实际的工程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李欢[8](2014)在《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的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磁场作为一种极端实验手段,其在科研、医疗和工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是直接得益于极端强磁场条件。根据磁场持续的时间可将强磁场分为脉冲强磁场和稳态强磁场等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磁场在各领域都已经有了重要的应用,但二者也都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平顶脉冲强磁场则是介于脉冲强磁场和稳态强磁场之间的一种强磁场装置,由于它综合了脉冲场的场强高和稳态场的纹波小的特点,而且造价成本比稳态场要低很多,所以平顶脉冲强磁场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青睐。由于平顶脉冲强磁场的场强高且脉宽长,磁体的功耗、温升和应力都很大,这对电源系统和磁体系统都是极大的挑战。另外平顶脉冲强磁场的电源系统和磁体系统之间存在电和热等耦合关系,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将电源和磁体进行迭代耦合计算,这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本文即以在综合考虑电源和磁体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平顶脉冲强磁场的系统优化设计为主要内容。在数学模型方面,文章基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中心现有的装置条件,建立了脉冲发电机-整流器型电源、电容器型电源和蓄电池型电源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其工作特性,同时将磁体系统的电磁学、热学和力学特性进行了解耦分析和建模。在建立的电源和磁体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平顶脉冲强磁场系统的设计流程和优化方法。以单目标优化设计为例分析了遗传算法在平顶脉冲强磁场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并用枚举法验证了遗传算法在进行平顶脉冲强磁场系统的优化设计时的可行性。针对单目标优化设计只单一追求磁场最高而使电源和磁体系统的其他参数都处于装置运行极限的情况,引入了差分进化算法进行平顶脉冲强磁场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将电源系统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等关键参数与磁体的磁场和温度等进行统一综合优化。分析了加权法在低维多目标优化设计中的优化设计流程及其所得最优解在Pareto前沿上的直观分布情况。在高维多目标优化设计方面,引入了根据各优化目标的优劣情况进行分层打分的可视化优化设计方法,并以发电机-十二脉波整流器电源给单线圈供电为例阐述了该优化方法的详细设计流程。根据武汉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现有几种电源供电特性,本文将武汉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现有的几种电源进行了各种有效组合,分析了各组合电源的可行性和工作特性,详细讨论了各组合电源分别给单线圈和双线圈磁体供电时的工作情况,并以差分进化算法对各种系统进行可视化的多目标优化设计,给出了每种组合能实现的最优平顶脉冲强磁场的设计方案。最后将所得最优设计方案进行对比,选出磁场场强最高的方案进行详细的仿真验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余庆[9](2013)在《脉冲平顶磁场纹波抑制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冲平顶磁场是既能达到相对高的场强,又能在其平顶阶段获得较高稳定度的磁场。随着脉冲平顶磁场的稳定度不断地提高,脉冲平顶磁场可以满足更多科学实验对磁场的要求。通常脉冲平顶磁场通过对相控整流器的控制来实现,相控整流器自身的输入输出特性会给电源直流侧带来较大的纹波电流,需要采用相应的滤波方案来抑制直流侧的纹波,国内外许多大电流高稳定度的直流电源系统采用直流有源滤波器对电流纹波进行抑制。本文介绍了脉冲平顶磁场电源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实际情况,通过测量磁体侧的谐波电流以用于直流有源滤波器的控制。同时给出了5个评价电流纹波抑制方案的指标,从纹波抑制效果,系统稳定性和方案经济性等方面来对电流纹波抑制控制系统进行分析。针对相控整流器与直流有源滤波器联合控制系统中因控制量不独立导致的大环流的问题,给出基于直流有源滤波器输出电流最小化的协调控制系统,在纹波抑制效果,系统稳定性和方案经济性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基于直流有源滤波器输出电流最小化的协调控制系统中,相控整流器相控角前馈信号对相控整流器和直流有源滤波器之间的环流有重要影响。为了获得更好的前馈信号,本文给出了通过反馈机理来修正相控整流器相控角前馈信号的方法,并根据脉冲平顶磁场电源系统放电的“重复性”特点来给出本方法的实施方案。给出了基于环流最小化的协调控制系统,建立了其控制系统模型,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经仿真证明,此控制系统不仅能抑制相控整流器与直流有源器之间的环流,也能抑制直流有源滤波器的输出电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2-01)
刘威葳[10](2011)在《高稳定度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的稳态强磁场和脉冲强磁场具有各自的优势及其局限性:稳态强磁场波动小、持续时间长,但场强通常低于50 T,且运行费用高昂;脉冲强磁场场强高,运行费用较低,但持续时间短,且磁场随时间变化。具有高稳定度平顶的长脉冲强磁场,能够较好地综合稳态和脉冲强磁场的优势,可以满足材料比热测试、高参数核磁共振等科学实验对磁场高场强和高稳定度的双重要求,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电源系统是产生强磁场的核心部件之一,其类型一般包括电容器型电源、电感储能型电源、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电网整流型电源等等。脉冲磁体供电方案的设计、电源参数的选型、控制策略的实施,将决定磁场的波形和质量,从而对科学实验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针对一些科学实验对强磁场高场强和高稳定度的双重要求,以高稳定度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由电动机和发电机共轴组成的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研究方面:建立了基于定子磁链定向的异步电动机等效模型,提出了将双闭环解耦控制策略应用于转子侧变频器的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脉冲发电机由于达不到额定转速而不能充分释放能量的问题;分析了交流侧系统阻抗对脉冲发电机型电源相控整流器的影响;针对交流侧电缆等值电路特性可能引起的系统谐振问题,提出了并联RC滤波支路以改变系统参数的方法来消除谐振;分析了相控整流器的输入输出特性,结合消除高频谐振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分时段投切单调谐滤波器组的措施,既能够改善相控整流器交流侧电流波形,又较好地解决了仅并联单调谐滤波器可能引起的无功倒送问题。在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纹波抑制研究方面:针对同轴电缆杂散电容引起的高频谐振现象,提出了并联RC滤波支路的方法来消除该谐振;针对相控整流器给直流侧负载带来的纹波电流,在对直流侧无源电力滤波器的方案设计、参数选择详细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消除高频谐振的要求,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衰减纹波的改进型组合滤波器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磁场的稳定度,提出了直流侧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滤波方案,对检测方法、控制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滤波方案的正确性。在由单线圈磁体产生的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研究方面:首先借助专业磁体设计软件设计了两套单线圈准稳态磁体;在充分考虑磁体电阻随温升而上升的因素上,将重复控制应用于触发角开环、磁体电流(或磁场)闭环的复合控制策略,通过逐次减小相控整流器跟踪误差来实现高稳定度平顶强磁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蓄电池组和相控整流器串联给单线圈准稳态磁体供电的新型供电拓扑结构,来产生平顶更宽的平顶长脉冲强磁场。在由双线圈磁体产生的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研究方面:结合准稳态磁体的设计要点,设计了一套双线圈准稳态磁体,阐述了双线圈准稳态磁体互感耦合问题;提出了采用去耦变压器来实现双线圈准稳态磁体互感解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与双线圈准稳态磁体配套的组合供电方案,包括相控整流器和电容器组合供电方案,相控整流器和蓄电池组合供电方案和两组相控整流器的组合供电方案;提出了一种双线圈平顶长脉冲磁场控制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串联去耦变压器,而是将重复控制策略应用于两组相控整流器,使其分别输出一个与互感压降大小相等的电压来抵消互感作用,从而实现内线圈和外线圈各自的平顶磁场;建立了仿真模型,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案的特点以及优缺点,为双线圈准稳态磁体的工程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10-30)
脉冲平顶磁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武汉11月22日电(张锐、通讯员程远)22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脉冲磁体,成功实现了64特斯拉强度的脉冲平顶磁场,刷新了此前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创造的60特斯拉脉冲平顶磁场强度的世界纪录。不同于伴随体积大、磁体冷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脉冲平顶磁场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志伟,程远.我刷新脉冲平顶磁场强度世界纪录[N].科技日报.2018
[2].张锐,程远.我实现脉冲平顶磁场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18
[3].李畅然.基于磁通耦合滤波的脉冲平顶磁场补偿电源方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4].黄永恒.高参数平顶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的控制策略及拓扑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5].李辰.高稳定度平顶脉冲强磁场直流补偿电源样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6].彭涛洋.蓄电池供电的平顶长脉冲磁场有源补偿装置控制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7].皮洪文.基于飞轮储能的重复平顶脉冲强磁场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8].李欢.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的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4
[9].余庆.脉冲平顶磁场纹波抑制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0].刘威葳.高稳定度平顶长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