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息县关店二中黄征
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从中发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合作学习表面上轰轰烈烈、热闹非凡,而实际上却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质量低下的现象。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症结何在?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应当如何处理好合作与高效的关系呢?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换不能彻底实现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管制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的领导,更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这一典型的师生关系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即使表面上的合作学习也被教师的一些特定的预设结果所束缚,造成“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很显然,预定的合作程序和预设结论使合作学习形同虚设,空洞而无意义。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少教师只片面追求表面上的轰轰轰烈烈,而忽略了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在课常教学中以所讨论的问题不加筛选,以教学活动不加取舍,简单的抛也几个毫无价值的问题,匆忙地交给学生讨论,也不管讨论结果如何便草草收场,用预设的结论来判断合作的成败,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甚至会严重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成功的感受。
3.合作学习活动缺乏多样性
笔者在日常教学观察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课堂合作学习活动形式只简单地呈现为单一化,小组成员的结合是固定,合作学习的模式是统一的,合作学习的程序是预设的,这样一种形式单一,模式程序化的合作学习很难使学生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活动的动力,常此以往,学生感觉乏味,思想松懈,积极性降低。
4.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入面”小,参与合作意识淡薄
在对开展合作学习的学生问卷中及日常课堂教学观察中,笔者发现,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参与合作讨论学习的意识淡漠,既不参与讨论,也不愿自主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参与讨论或发言的总是为数指可数的优等生或表现欲强的个别学生从而形成合作学习成了个别学生的独角戏,使合作学生失去基本质。
二、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实现角色转换,提高课堂组织的掌控能力
首先,合作学习使教师的课前准备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沛的课堂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注重学科知识的积累,以此添充所缺知识空白,方能厚积薄发;其次,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是合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合作学习的主宰者和讨论结果的预设者,师生活动应建立在平等、尊重、民主的基础上,既要体现教师的把关,又要能使学生在更加灵活、主动地范围中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第三,课前充分准备直接关节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势。教师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与合作学习中知识的广泛性这一矛盾,就需要教师去发挥、拓展、补充、延伸或升华教学内容,努力寻找组织合作学习的契合点。
三、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建立多角度的合作关系
合理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性别等,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兼顾男女生比例、成绩优劣比例、性格差异比例,以保证学生能最大限度的互补。在小组活动中,各成员要互有明确的分工,如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在具体活动中,根据不同教学对小组成员进行经营性的互换,这样既能增加小组学习的新鲜感,又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组内产生合作学习范围,组间产生竞争意识。
四、完善评价机制,坚持多元评价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许多好学生是教师评价的结果,适时的评价是激发学生新兴趣,新成功的动力,它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快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教与学的预期目标的实现,在对学生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辩证地看待学生;具体性——突出个性特征;真实性——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特点,诚恳地指出改进意见希望;鼓舞性——意在启发、引导、激励、鞭策中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教育,完善评价机制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全方位多元评价体系。1.评价主体多元整合,采取小组自评、组员互评等形式;2.坚持以“质性”评定为主,“量性”评价为辅。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对每个学生在完成合作任务中的作用给予积极评价而不是仅从完成任务的量上进行评价,以便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建立自信。3.坚持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并重。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还需要地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使合作学习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