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菌绿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动力治疗,菌绿素,光敏剂,宫颈癌
菌绿素论文文献综述
黄樱樱[1](2016)在《取代基对菌绿素类光敏剂的抗肿瘤活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的取代基对全新合成的菌绿素光敏剂的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运用定量构效关系探讨具有不同取代基12种菌绿素化合物的化合物结构与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杀伤肿瘤细胞效果的联系。不同极性的取代基对菌绿素光敏剂PDT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和亚细胞定位的具有不同的影响,为新型菌绿素光敏剂的开发提供重要线索。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二氰基取代基、不同的中心金属离子以及药物传递系统对合成菌绿素在体内和体外的PDT作用效果的影响。二氰基取代基增强了菌绿素作为光敏剂活性和光稳定性,而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胶束被用作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光敏剂减少聚集和增加PDT活性。第一部分:菌绿素PDT效果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研究。本研究是第一次将定量构效关系应用于合成的菌绿素光敏剂的活性研究。第一章研究了12种新合成光敏剂的吸收光谱、极性、细胞摄取量与细胞杀伤效果的定量构效关系,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菌绿素光敏剂在宫颈癌细胞Hela中的亚细胞定位情况。1.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菌绿素BC1-12的吸收光谱,结果表明菌绿素的吸收峰在730-780 nm之间。2.通过在搅拌法实验获得12种光敏剂在辛醇与水的分配系数(m Log P)值,在菌绿素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软件计算出理论分配系数(clog P值)。测得的分配系数(m Log P)值是-0.5-2.5之间。结果表明,12个菌绿素极性是具有多样性的,包括亲脂性(3个化合物),两亲性(4个化合物)和极性(5个化合物)。3.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菌绿素BC1-12在人宫颈癌细胞Hela中的吸收量。结果表明在给药浓度为20μM时,Hela细胞对菌绿素BC1-12的药物吸收量均在0.1-0.4μM/L 104 cells范围内。4.用MTT法检测化合物BC1-12对肿瘤细胞的PDT杀伤作用,而在光照条件下10J/cm2对体外培养的宫颈癌Hela细胞的半数致死量LD50来衡量PDT的杀细胞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BC1-12在0.25-1μM剂量范围内的暗毒性较小。最活跃的化合物具有100n M或更低的LD50值(BC3,12,4,6,2)。具有中间活动的化合物具有100n M至1μM的之间的LD50值(BC11,1,10,9)。活性较低的化合物LD 50值大于1μM(BC5,7,8)。5.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叁种不同不同结构特征及不同Log P值的菌绿素(BC4,6,8)在Hela人宫颈癌细胞中的定位情况。结果显示亲脂性较高的BC4定位于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中度亲脂性BC6主要主要定位在溶酶体,和低亲脂性的BC8主要定位于溶酶体。6.建立数学模型,采用理论脂水分布系数(c Log P)和测量脂水分布系数m Log P作为结构参数,采用每单位摄入半数致死量LD50作为PDT活性参数作为PDT活性参数,推算菌绿素结构与PDT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得到PDT细胞毒性与测量脂水分布系数m Log P相关性(R2=0.94)显着高于比理论脂水分布系数c Log P相关性(R2=0.61)。结论:定量构效关系的结果表明光敏剂取代基的极性与光敏剂的杀细胞效果具有高度相关性,两亲性的菌绿素光敏剂具有最大的光动力活性,可能是由于两亲性菌绿素光敏剂更倾向于在膜脂质双层含量高的线粒体和内质网定位。在这些关键细胞器中产生PDT作用诱导的损伤是最有可能触发细胞死亡。第二部分(第二、叁、四章):评价二氰基、中心金属离子(氢、锌、钯)以及聚氧乙烯蓖麻油胶束介导的药物转递系统对合成菌绿素的PDT活性的影响作用第二章首先研究四个新合成菌绿素母体菌绿素(BC)、二氰基菌绿素(NC)2BC、二氰基锌菌绿素(NC)2BC-Zn和二氰基钯菌绿素(NC)2BC-Pd的光化学特性,探讨了二氰基以及金属离子对菌绿素光敏剂光漂白和PDT活性的影响。第叁章研究纳米胶束药物载体(Cremophor?EL,CREL)包封对于提高菌绿素光敏剂的水溶性和PDT活性的作用的影响,以及比较游离菌绿素和胶束封包菌绿素介导的PDT对人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第四章测试了活性最佳二氰基钯菌绿素(NC)2BC-Pd的胶束制剂在异位人宫颈癌小鼠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对新型光敏剂的研发以及纳米胶束药物载体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提供实验依据。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被用来研究比较4个新菌绿素光敏剂吸收光谱和自聚集现象。结果表明:所有4个新菌绿素化合物之间740 nm至765nm的吸收峰在近红外范围。4个新菌绿素在培养基中都产生了自聚集现象,带金属离子的(NC)2BC-Zn和(NC)2BC-Pd自聚集现象较低。2.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菌绿素光敏剂的光谱,通过在不同光照剂量下光谱的峰值变化探讨光敏剂的光稳定性(光漂白)。结果表明,(NC)2BC和(NC)2BC-Pd比BC更稳定,不易发生光漂白,二氰基和钯金属的添加增加了吡咯环的光稳定性。3.使用单态氧和羟基自由基荧光探针测量活性氧的产量及类型,活性氧产量的顺序为(NC)2BC-Pd>(NC)2BC-Zn>(NC)2BC>BC。然而只有(NC)2BC-Pd和(NC)2BC发生I型光化学反应,产生了羟基自由基,激活羟基自由基荧光探针HPF。4.薄膜水合方法制备的Cremophor胶束药物递送系统。纳米胶束的储存浓度约为500μM。5.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度计测量各个化合物的细胞摄取量。菌绿素BC和(NC)2BC-Pd具有最高细胞摄取量,其次是(NC)2BC和(NC)2BC-Zn。使用纳米胶束封包技术降低了(NC)2BC-Pd和BC的摄取,但对(NC)2BC和(NC)2BC-Zn的摄取没有明显的影响。6.在10J/cm2的近红外光照能量下,MTT测量各个菌绿素对于人宫颈癌细胞的PDT活性(根据半数致死量LD50值)。PDT活性最高的化合物是(NC)2BC-Pd,LD50值为25 n M。(NC)2BC的活性居中,LD50值为60n M,而其中最不活跃的化合物是BC和(NC)2BC-Zn,它们的LD50值≥1μM。胶束封包都显着降低了光敏剂PDT作用的孵育时间,而且提高了4个光敏剂杀伤肿瘤细胞的PDT活性。活性较低BC的胶束封包制剂PDT活性提高了5倍,LD50浓度由1.8μM降至为350 n M。原本活性很强的(NC)2BC-Pd及(NC)2BC只显示了不到3倍的改进。7.共聚焦显微镜来测定BC,(NC)2BC和(NC)2BC-Zn及其纳米胶束制剂的亚细胞定位情况。标记溶酶体的吖啶橙和标记线粒体的罗丹明123被用来确定所造成的PDT与(NC)2BC钯使用直接稀释或纳米胶束递送的细胞内损伤的位置。胶束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可改变菌绿素光敏剂在亚细胞器的分布。8.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的BALB/c小鼠的人宫颈癌异种移植物模型来评价(NC)2BC-Pd-CREL介导的PDT疗效。荷瘤小鼠接受(NC)2BCPd-CREL尾静脉注射1毫克/千克体重的剂量。9.使用Hochest33342血管灌注染色研究PDT治疗后1小时,肿瘤血管灌注变化情况。与对照相比,(NC)2BC-Pd-CREL介导的PDT导致肿瘤的血管灌注的显着下降。10.荷瘤重度免疫缺陷小鼠尾静脉给予(NC)2BC-Pd-CREL注射后进行PDT处理。结果表明PDT治疗显着抑制了移植瘤的生长。结论:取代基团二氰基提高了菌绿素光敏剂的光稳定性以及光活性,中心金属离子降低了光敏剂自聚集现象。金属离子钯的添加促使光化学反应转为I型光化学反应,PDT活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本研究还发现菌绿素的亚细胞定位情况影响菌绿素PDT活性,定位在线粒体及内质网的光敏剂具有更强的PDT活性。聚氧乙烯蓖麻油纳米胶束载体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光敏剂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光敏剂自聚集现象,有效提高光敏剂的PDT活性。(NC)2BC-Pd-CREL介导的PDT治疗在裸鼠宫颈癌异种移植瘤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DT破坏肿瘤的血管灌注。(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胡锐[2](2010)在《新金属菌绿素对HL-60肿瘤细胞光毒作用的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叶绿素锌作为一类潜在的长波长光敏剂,具有重要生物医学研究价值.采用MTT法研究Zn-BCA-PDT灭杀HL-60细胞的浓度、暗孵育时间、照光时间和光波长等参数,总结对HL-60白血病肿瘤细胞进行Zn-BCA-PDT的较佳处理方案:细胞密度1×105个/mL,Zn-BCA浓度10μg/mL,暗室孵育3 h,照光时间50 min,光源波长为800 nm.(本文来源于《琼州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苏小睿[3](2007)在《锌菌绿素光动力作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动力疗法(PDT)是国际上新兴起的一种治疗手段,目前已广泛用于对各类癌症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光敏剂是影响PDT的重要因素,其光学特性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及其副作用,目前国际上所使用的第二代光敏剂的吸收峰为670nm或690nm,由于对生物组织穿透性不够,同时,由于其在可见光区有较宽的吸收谱,治疗后可见光光敏副作用大等不足,使得长波激发的光敏剂及与其相适应的光源成为该疗法所追求的目标。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找一种具有光动力学活性,在400-700nm的可见光区域没有吸收,吸收峰在750nm以上的光敏剂。若用于PDT治疗,可直接用于体内组织的诊断和治疗,并可大大增加了在组织中的穿透能力。同时,减少了治疗后的可见光光敏反应。并对其光动力学治疗方面的机理及其生物效应进行深入的研究。(1)以类球红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为材料,采用乙醇超声提取、滑石粉吸附去除杂质,并用DEAE-sepharose CL-6B(2.7×6.5)和sepharose CL-6B(2.7×18)柱层析分离,获得较纯的细菌叶绿素。在对前期工作总结的基础上,筛选出锌菌绿素做为后期的研究材料,以细菌叶绿素为配体,合成锌细菌叶绿素配合物(Zn-BCA),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1H NMR和~(13)C NMR核磁共振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细菌脱镁叶绿素与金属锌配位后,其特征吸收峰出现相应的红移和蓝移,~1H NMR和~(13)C NMR核磁共振数据与文献报道一致,分子式为C_(35)H_(36)N_4O_6Zn-R’。(2)金属细菌叶绿素极性较小,采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是提高靶向,减小副作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Zn-BCA脂质体包裹的研究中,通过100nm滤膜挤压法获得粒径<100nm脂质体,并与Zn-BCA进行孵化。该脂质体粒径均匀,相变温度达到50℃,回收率>95.00%;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5.84%,包封率>53.00%,且实验重现性良好。(3)采用MTT比色法研究了Zn-BCA-PDT灭杀HL-60细胞的浓度、暗孵育时间、照光时间和光波长参数,初步总结了对HL-60白血病肿瘤细胞进行Zn-BCA-PDT的较佳处理方案为:细胞密度为1×10~5个/mL,Zn-BCA浓度10μg/mL,暗室孵育3h,照光时间50min,光源波长为800nm。(4) Zn-BCA作为PDT光敏剂,其治疗效果除了与它本身的光动力学特性有关以外,能否高度选择性的聚集在肿瘤组织和细胞上也是影响其疗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光敏剂在动物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不仅会影响其治疗效果,而且会影响其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通过检测Zn-BCA的自发荧光来了解Zn-BCA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其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很快,5h后各个组织中的荧光强度已经很低。(5)在此基础上观察了Zn-BCA光敏剂对荷瘤小鼠的光动力疗效及光动力治疗后的光敏副作用。采用昆明种小鼠腹腔接种S180细胞制作裸鼠腹水瘤模型,分0.25mg/kg PDT组和1.0mg/kg PDT组,以存活时间为指标,探讨Zn-BCA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效。并以是否出现眼结膜水肿和皮肤红斑,及生存状态和存活时间为指标观察Zn-BCA光敏剂对正常裸鼠和荷瘤小鼠PDT前后的影响。结果发现,PDT后,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其中1.0mg/kg的Zn-BCA脂质体治疗组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比对照组生存时间平均延长8.1d。裸鼠经尾静脉注射Zn-BCA后,不经过暗孵育,立即到光反应室照光,那么光照组与其对照组相比表现出强烈的皮肤光敏作用,并且生存时间很短,提示Zn-BCA在PDT中具有较强疗效,而荷瘤小鼠经过4h的避光再进行PDT治疗,没有发现明显的皮肤光敏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7-06-01)
菌绿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菌叶绿素锌作为一类潜在的长波长光敏剂,具有重要生物医学研究价值.采用MTT法研究Zn-BCA-PDT灭杀HL-60细胞的浓度、暗孵育时间、照光时间和光波长等参数,总结对HL-60白血病肿瘤细胞进行Zn-BCA-PDT的较佳处理方案:细胞密度1×105个/mL,Zn-BCA浓度10μg/mL,暗室孵育3 h,照光时间50 min,光源波长为800 n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绿素论文参考文献
[1].黄樱樱.取代基对菌绿素类光敏剂的抗肿瘤活性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
[2].胡锐.新金属菌绿素对HL-60肿瘤细胞光毒作用的参数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0
[3].苏小睿.锌菌绿素光动力作用基础研究[D].山西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