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类论文-王晨曦

松柏类论文-王晨曦

导读:本文包含了松柏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松柏,配置,学习,感悟

松柏类论文文献综述

王晨曦[1](2019)在《成都园林松柏类植物配置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柏类植物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对于松柏,我们常赞叹它顽强的生命力,也用它来比喻坚韧不拔的精神。松柏在园林中非常常见,与各种物种建筑搭配在一起,非常美观。于是对松柏的配置情况非常好奇,所以通过对成都几个园林的松柏类植物的配置进行观察,写出这篇文章。本文先通过对松柏类植物的了解,学习松柏类植物的知识。再通过赏析几个园林松柏类植物的配置特点写出总的配置情况,最后写出感悟和总结。通过学习,了解了松柏类植物配置的各种方式及技巧,提出建议和注意事项。从而感受到植物的配置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配置,而是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尤其是与人文景观的结合,更加凸显人文情怀。可见艺术与自然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更"美"的景观!(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2期)

王雪莲,季彦钊,华一帆,李义杰,杜宝霞[2](2018)在《甘肃永昌早二迭世松柏类植物微细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柏类植物从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是世界上各大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分子,在植物进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松柏类植物的针叶形态都很接近,仅依据叶片形态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必须依靠叶片的角质层特征和连生的繁殖器官加以区别。其中斯氏枝属(Szecladia)和假鳞杉属(Pseudoullmannia)根据目前研究程度将其归为松柏类植物,但因缺乏繁殖器官和详细的微细构造特征其系统分类位置尚不清楚。甘肃永昌龙首山东段早二迭世地层中保存有大量较为完整的松柏类植物化石,对其中保存有枝叶和繁殖器官的Szecladia属和Pseudoullmannia属进行了宏观特征和微细构造特征分析,与已知化石种对比分析后定为两属叁种,建立了两个新种:Szecladia yongchangensis sp.nov.,Pseudoullmannia hexiensis sp.nov.和一个已知种Pseudoullmannia bronnioides。Szecladia yongchangensis sp.nov.保存有营养枝和顶端的雌性繁殖器官,营养枝分枝不规则,叶序螺旋状,叶小,迭瓦状着生;叶长约5mm,宽3mm,顶端钝圆,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排列,气孔呈带状遍布于整个下表皮;繁殖器官呈椭圆形,长1.5cm,宽0.5cm,苞鳞呈卵圆形,迭瓦状排列,长2mm,宽1mm,苞片较为稀少,顶端较尖具平行脉,微细构造特征未见花粉,极有可能为雌性繁殖器官。Pseudoullmanniahexiensissp.nov.仅保存有雄性繁殖器官而区别于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枝叶化石Pseudoullmannia bronnioides。其中Pseudoullmannia hexiensis sp.nov.可育鳞片长1.5mm,宽1mm,迭瓦状排列;花粉(prepollen)呈椭圆形,大约为100um长,70um宽,具有一个单独的气囊位于花粉中心,具单缝并有褶皱;苞片具平行脉,无中脉,表皮细胞较小,呈长方形,排列整齐。Pseudoullmannia bronnioides枝条羽叶状,叶呈狭长叁角形,假轮状排列,叶脉纤细平行无中脉,叶端尖锐;上表皮无气孔,细胞呈长条状,气孔呈带状分布于下表皮,形态为椭圆形单环式。根据前人对Szecladia属木质部的分析以及对Pseudoullmannia属枝叶形态的对比,结合本文对该类化石微细构造以及繁殖器官的研究,确定其为松柏类植物无疑。依据Szecladia属枝叶形态、表皮气孔以及雌性繁殖器官特征,将其置于松柏目(Coniferales)的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依据Pseudoullmannia属雄性繁殖器官微细构造以及早期松柏类花粉特征,以及枝叶具有walchian性质的特征,将其置于伏脂杉目(Voltziales)的Emporiaceae科。(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朱志鹏[3](2018)在《辽西建昌侏罗纪髫髻山组松柏类木化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西地区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是我国北方最为重要的侏罗纪木化石产出层位之一,其产出的木化石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类型十分多样。以往辽西地区髫髻山组木化石的研究多集中在北票地区,而建昌地区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本文对建昌地区髫髻山组木化石进行了木材解剖学及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共计描述木化石共3属5种,均为松柏类裸子植物。其中,罗汉松科1属1种(Protophyllocladoxylon jianchangense sp.nov.),柏科1属1种(Protaxodioxylon liaoningense sp.nov.),分类位置不明松柏类植物1属3种(Xenoxylon peidense Zheng et Zhang、X.latiporosum(Gramer)Gothan、X.conchylianum Fliche)。上述木化石新材料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建昌地区髫髻山组木化石的多样性,有助于增进对辽西地区中-晚侏罗世植物群性质尤其是森林植被组成特征的认识。此外,部分木化石木材组织内部还发现有保存完好的真菌菌丝化石。这些菌丝多平直或弯曲,常以不同角度作不规则分枝,具典型的锁状联合(clamp-connection)以及繁殖器官(厚垣孢子)。当前菌丝化石因具有典型的锁状联合,推断其属于担子菌类。值得关注的是,含菌丝木化石木材组织表现出明显的木材腐朽特征(木材管胞壁中间层被选择性腐朽),与现代真菌造成的木材白腐一致,推断当前真菌化石为木材白腐菌。当前真菌菌丝化石代表了我国辽西建昌地区首次发现侏罗纪担子菌化石,为探究侏罗纪时期森林生态系统真菌与植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木化石具有重要的古气候指示意义,通过分析木化石植物群属种类型及木化石年轮特征来恢复古气候是陆相古气候重建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建昌地区产出的木化石中,异木属木化石数量分丰富、类型多样,属于优势类群。异木属往往被认为是温凉、潮湿气候的典型指示性植物。建昌地区丰富的异木属木化石的发现,指示该地区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沉积时期可能盛行温凉、湿润气候。建昌地区木化石均具有明显的生长轮,反映其生长时期的古气候具有季节性变化。此外,对部分木化石进行了年敏感度AS、平均敏感度MS(多数低于0.3)以及早晚材比率E/L的测算,数据显示建昌地区髫髻山组沉积时期年降水量或水供应量相对较均匀。(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0)

安鹏程[4](2018)在《云南腾冲上新世松柏类化石与古生物地理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柏植物是现生最繁盛的裸子植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不同纬度和不同海拔高度的平原、山区。由于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为被子植物的繁盛提供了适度的湿度条件,使被子植物在晚白垩世晚期迅速兴盛,而繁盛于中生代的松柏植物逐渐被其所替代。新生代时期,气候总体呈现变冷,变干的趋势性变化,期间也经历了多次变暖变冷时期,植物分布范围随之扩张或撤退,最终形成如今的地理分布。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由于青藏高原大规模的隆升和解体过程,使这里河川密布,峰峦迭翠,地貌结构复杂,使其具有独特的植被景观和立体的气候特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新生代气候变冷期间常成为植物避难所,并且在山间盆地中,地层层序发育完全,化石保存丰富,是研究新生代植物演化分布的理想场所。本文研究的松柏类化石采自云南腾冲团田盆地的上新统芒棒组,通过对叶片宏观形态以及角质层微细特征综合分析,本文共鉴定了松柏类3科4属4种化石,其中松科1种:Pinus plioarmandii为作者已正式发表新种;罗汉松科2属2种:Podocarpus cf.forrestii,Nageia cf.nagi为现生植物相似种;柏科1种:Calocedrus lantenoisii为已知化石种。根据本文化石及之前的化石记录,推测了植物古地理:(1)至少在晚始新世单维管束亚属(Subgen.Strobus)植物就已传播至中国南部,化石种如今在云南西部并没有分布,推测由于更新世的多次冰期,化石种从云南西部的高山区撤退至避难区,而造山运动快速抬升形成的高山以及深切的山谷,成为其在间冰期基因交流的地理障碍。(2)罗汉松属(Podocarpus)植物广泛分布于始新世时的南半球,之后向北迁移,在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时已分布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此后向中低纬度分化,至中新世-上新世时在中国南部已有分布。竹柏属(Nageia)植物在早白垩世时起源于东亚东北部地区,之后向南迁移,始新世时分布于中国南部,中国南部热带地区可能是其早期分化地区。此后随着气候变冷,而逐渐消失,直到中新世至上新世气候逐渐变暖而重新分布于中国南部。(3)翠柏属(Calocedrus)在北美与东亚植物区系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欧洲区系亲缘关系较远,可能是新生代时期北美与东亚植物通过白令陆桥迁移的结果,而大陆内部南北向的海道阻隔植物传播使其成为独立的植物区系。松属单维管束亚属、罗汉松属、竹柏属以及翠柏属植物指示温暖湿润的气候,并且在上新世其分布范围较现在广泛,推测腾冲上新世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可能比现在高。(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董俐,何小弟[5](2018)在《蓝彩叶松柏类树种景观应用(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接上期)冷杉属(Abies)冷杉属植物发生于晚白垩世,至第叁纪中新世及第四纪种类增多,分布区扩大,经冰期与间冰期保留下来,繁衍至今。该属约50种,分布于亚、欧、北美、中美及非洲北部的高山地带,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土壤以山地棕壤、暗棕壤为主。我国有19种3变种,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浙江、台湾各省区的高山地带,多为耐寒、耐荫性较强的树种。常绿乔木,树干端直。枝条轮生,小枝对生。冬芽卵圆形(本文来源于《花木盆景(花卉园艺)》期刊2018年02期)

董俐,何小弟[6](2018)在《蓝彩叶松柏类树种景观应用(上)》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感或称冷暖感,通常称之为色性,在色彩感觉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从物理角度出发,色彩感觉有冷暖色调区分:在光谱中近于红端区的颜色为暖色系,如红、橙色等;近于蓝端区的颜色为冷色系,如蓝、紫色等。但是,色性的产生主要还在于人的心理因素,由色彩感受联想到相关事物而产生的温度感:如由红色联想到寒冬的太阳,暖意融融;由蓝绿色联(本文来源于《花木盆景(花卉园艺)》期刊2018年01期)

陈风杰[7](2017)在《松柏类植物景观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柏类植物是裸子植物中最重要的类群,具有较高的经济与景观价值,但在园林景观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本文通过研究松柏类植物的自然资源、观赏特性、文化特性等方面,从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角度总结这一专类植物。研究结合典型案例的调查,挖掘松柏类植物在实际景观运用中的独特个性,总结各园林尺度及类型下松柏类植物的配置模式,突破松柏类植物景观运用中的传统局限,为今后松柏类植物的景观营造提出建议。本文以文献检索入手,结合大量的案例调研,紧密围绕松柏类植物景观资源、景观特征与营造模式展开定性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从景观资源上,松柏类植物在我国呈现出“历史起源古老、森林面积广袤、资源分布不均”的总体特征。物种数量上,松科植物在松柏类植物资源中占据绝对优势;分布面积上,松科、杉科、柏科植物组成了广袤的针叶林,通常占据群落顶层,在同一生态位中优势明显,与伴生的植物形成鲜明层次。松柏类植物的自然景观差异性大,有阴暗针叶林、明亮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地带特征明显的森林类型。2、从观赏特性上,松柏类植物一般呈塔形或圆锥形,树冠对称、树体高大。松科、杉科等以疏松明快的质感为主。柏科则多表现为稠密郁闭的特征。松柏类植物的叶和球果是辨别具体种的重要特征,并与树皮、根系一道成为松柏最具观赏价值和艺术情趣的特征。松柏类植物在经历物候变化时可产生松涛、雾凇等自然奇观;落叶松属、水杉属、落羽杉属下的松柏类植物是季相变化显着的松柏类植物。3、从景观应用上,松柏类植物在“面状”、“片状”、“线状”、“点状”等不同尺度下可形成了其他类型植物所不可替代的植物景观。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皇家园林等类型中常表现出面状与片状的植物群体美;在陵园、道路等景观类型中常以规则的形式线状布置,形成具有引导性与对称性的序列景观;在古典私家园林、城市公园、植物专类园中通常以点状形式栽植,注重植物的文化性与单体姿态。4、从配置模式上,松柏类植物以“乔木—灌丛地被”的模式最为常见,主要运用于草坪类景观、郊野森林景观及滨水的大尺度景观类型中;“乔木—灌木—地被”的复层结构主要运用于中小尺度的纪念型景观与园林空间中。为保持景观统一性,突出高耸挺拔特征,同一群落层内不建议松柏类植物与其他类型的植物相搭配;在不同层次内,配置鲜艳的观花及观果的乔灌木则会衬托出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7-05-31)

许玄武[8](2016)在《浅探日本松柏类盆景的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盆景始创于我国,后于唐代传至日本。时至今日,盆景在日本已经形成其独有的文化特点。在日本,初学者制作松柏类盆景的树种主要有黑松、五针松、赤松、虾夷松、杜松、真柏等。这些树种在我国均有分布。(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6年13期)

宋路有,唐东芹,汤珧华[9](2016)在《上海闵行地区松柏类古树名木土壤性状分析与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并综合评价上海闵行地区松柏类古树名木土壤性状,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方法]以上海闵行区松柏类植物样株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测定其p H、EC值、速效氮磷钾、有机质、通气孔隙度等理化特性,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闵行区松柏类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的土壤中大多数p H均值高于8.0,为中性偏碱性的土壤环境;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值为13.40 g/kg,均值为17.57g/kg,处于中等肥力水平;速效氮、有效磷的含量也明显供应不充足,但速效钾含量较丰富,平均为160.25 mg/kg。[结论]上海闵行地区松柏类古树名木土壤总体含水率偏高,部分样株的土壤通气孔隙度低,通气性较差,这些不利因素会造成植物根系活力不足、土壤盐渍化等,对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韩晓蓉[10](2015)在《松柏类滞尘能力强 配置须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叶树种尤其是松柏类叶片具有更强的滞尘能力,适合种植在交通道路隔离带,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最窄至少应达到20米……近日,上海交发布城市绿化吸霾数据,有望帮助缓解城市大气污染。  叶片滞尘能力有差异   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城市森林调研团(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报》期刊2015-04-16)

松柏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松柏类植物从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是世界上各大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分子,在植物进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松柏类植物的针叶形态都很接近,仅依据叶片形态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必须依靠叶片的角质层特征和连生的繁殖器官加以区别。其中斯氏枝属(Szecladia)和假鳞杉属(Pseudoullmannia)根据目前研究程度将其归为松柏类植物,但因缺乏繁殖器官和详细的微细构造特征其系统分类位置尚不清楚。甘肃永昌龙首山东段早二迭世地层中保存有大量较为完整的松柏类植物化石,对其中保存有枝叶和繁殖器官的Szecladia属和Pseudoullmannia属进行了宏观特征和微细构造特征分析,与已知化石种对比分析后定为两属叁种,建立了两个新种:Szecladia yongchangensis sp.nov.,Pseudoullmannia hexiensis sp.nov.和一个已知种Pseudoullmannia bronnioides。Szecladia yongchangensis sp.nov.保存有营养枝和顶端的雌性繁殖器官,营养枝分枝不规则,叶序螺旋状,叶小,迭瓦状着生;叶长约5mm,宽3mm,顶端钝圆,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排列,气孔呈带状遍布于整个下表皮;繁殖器官呈椭圆形,长1.5cm,宽0.5cm,苞鳞呈卵圆形,迭瓦状排列,长2mm,宽1mm,苞片较为稀少,顶端较尖具平行脉,微细构造特征未见花粉,极有可能为雌性繁殖器官。Pseudoullmanniahexiensissp.nov.仅保存有雄性繁殖器官而区别于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枝叶化石Pseudoullmannia bronnioides。其中Pseudoullmannia hexiensis sp.nov.可育鳞片长1.5mm,宽1mm,迭瓦状排列;花粉(prepollen)呈椭圆形,大约为100um长,70um宽,具有一个单独的气囊位于花粉中心,具单缝并有褶皱;苞片具平行脉,无中脉,表皮细胞较小,呈长方形,排列整齐。Pseudoullmannia bronnioides枝条羽叶状,叶呈狭长叁角形,假轮状排列,叶脉纤细平行无中脉,叶端尖锐;上表皮无气孔,细胞呈长条状,气孔呈带状分布于下表皮,形态为椭圆形单环式。根据前人对Szecladia属木质部的分析以及对Pseudoullmannia属枝叶形态的对比,结合本文对该类化石微细构造以及繁殖器官的研究,确定其为松柏类植物无疑。依据Szecladia属枝叶形态、表皮气孔以及雌性繁殖器官特征,将其置于松柏目(Coniferales)的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依据Pseudoullmannia属雄性繁殖器官微细构造以及早期松柏类花粉特征,以及枝叶具有walchian性质的特征,将其置于伏脂杉目(Voltziales)的Emporiaceae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柏类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晨曦.成都园林松柏类植物配置浅析[J].风景名胜.2019

[2].王雪莲,季彦钊,华一帆,李义杰,杜宝霞.甘肃永昌早二迭世松柏类植物微细构造[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朱志鹏.辽西建昌侏罗纪髫髻山组松柏类木化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4].安鹏程.云南腾冲上新世松柏类化石与古生物地理意义[D].兰州大学.2018

[5].董俐,何小弟.蓝彩叶松柏类树种景观应用(下)[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8

[6].董俐,何小弟.蓝彩叶松柏类树种景观应用(上)[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8

[7].陈风杰.松柏类植物景观调查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

[8].许玄武.浅探日本松柏类盆景的制作[J].科技与创新.2016

[9].宋路有,唐东芹,汤珧华.上海闵行地区松柏类古树名木土壤性状分析与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6

[10].韩晓蓉.松柏类滞尘能力强配置须科学[N].中国花卉报.2015

标签:;  ;  ;  ;  

松柏类论文-王晨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