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叁大效益,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
城市基础设施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孙钰,崔寅,冯延超[1](2019)在《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产生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叁大效益,叁大效益的协调发展水平对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至关重要。以我国四大直辖市为例,对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叁大效益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大直辖市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叁大效益协调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指导政策与建设水平,是影响其叁大效益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四大直辖市可以采取提高建设水平、制定可持续发展方案等方式,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叁大效益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陶玉丽[2](2019)在《基于Malmquist-Tobit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同时有利于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数量及存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理想的效果。因此,提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评价领域已取得研究进展,但主要集中于单项设施的效益评价,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系统视角下对其效益展开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多集中于静态评价。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效益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因此从动态视角下对其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可以丰富现有研究。另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具有协调性,需与城市的发展步伐保持协调一致,目前学者们对单项设施的影响因素评价领域已取得研究进展,比如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但鲜有用定量的方法深入分析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系统视角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的影响研究。基于上述现实背景及研究背景,本文以X—效率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进行动态评价,以35个大中城市为例,分析评价我国2007-2016年十年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的变动情况。通过对效率值的分解,深度识别效率变动的原因。结果表明,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7-2016年间的年均效率呈下降状态,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技术水平的退步。部分城市由于投资规模及管理水平的原因,导致效益水平不佳。在此基础之上,结合Tobit回归模型评价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环境基础设施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的影响显着。京津冀、珠叁角及长叁角经济圈内几个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及产业结构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影响显着。根据研究结果,从如下四大方面提出提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的对策建议:合理规划设施投资规模,促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基于X—效率理论视角下,提高管理运营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分布城市功能;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带动技术进步创新。(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陶玉丽,陈景[3](2019)在《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动态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7年-1016十年间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通过效率分解找出了效率进步或下降的原因,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近十年来呈波动状态,但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技术水平和技术管理方面均对其效益产生了影响,而技术水平是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09期)
陶玉丽,陶志梅[4](2019)在《基于Malmquist-Tobit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Malmquist指数模型结合Tobit回归模型旨在探索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水平是否存在一定影响,如果存在,存在怎样的影响?希望通过这一探索,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水平的提高提出更全面、系统的决策。(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08期)
孙梦,潘剑彬,王若晨[5](2018)在《国外绿色基础设施对提升城市环境效益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城市生态体系建设的新型技术,能够缓解城市气候,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1世纪以来欧美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实践成果,对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现阶段的研究与规划具有借鉴启示意义.从城市气候与生物多样性两方面分析国外绿色基础设施应用案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系统评述了国外绿色基础设施在场地和城市空间尺度下的实践内容,希望对我国目前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孙梦敏[6](2018)在《安徽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安徽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的对策建议。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区域协同发展;发挥城市带头作用;重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长期效益。(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8年18期)
陶志梅,孙钰[7](2018)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供给效益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其各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形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系统,共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环境状况的改善。本文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系统相互依赖性入手,构建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系统和子系统供给效益VAR模型,分析基础设施供给效益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发现,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城市发展具有长期、持续影响;基础设施子系统存量及相互依赖性影响其供给效益。以北京为例,北京邮政电信设施供给会对其他子系统供给产生推动作用;能源设施供给水平提升会明显改善城市发展水平;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和能源设施供给存在较强的相互依赖关系。(本文来源于《财经问题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盛硕[8](2018)在《综合效益导向下的城市新区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持续扩张侵占大面积自然空间,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弹性降低、服务能力下降,引发社会脆弱性增加、热岛效应、灰霾、水体污染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十叁五规划纲要提出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要求,作为环境、社会及经济发展的生态框架,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是控制城市粗放增长、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态、缓解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新数据时代,多元化研究数据、多维度分析方法及可视化平台使兼顾研究范围和研究单元的“大尺度、精细化”研究成为可能,为城市尺度下以较小单元为研究对象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途径优化提供基础。本研究在厘清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发展脉络及主要研究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以济南市西部新城为例,进行城市新区绿色基础设施景观生态评价及综合效益导向下的格局构建、优化策略研究。首先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景观格局指数为指标因子构建评价体系,评估西部新城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城市生态风险动态变化情况,同时采用谢高地提出的当量因子法,测度西部新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价值量,耦合高社会效益绿色基础设施与其周边道路可达性、城市功能密度等,评价西部新城绿色基础设施社会价值发挥潜力及效力。在此基础上,针对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核心功能区空间差异(城市边缘区与建成区内部)及效力发挥需求(刚性控制、较少干扰与弹性控制、服务范围内高活力需求),从生态效益最优出发,在西部新城全局层面关联城市生态过程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满足生态效益的西部新城绿色基础设施,从社会效益协同出发,以地块为研究单元关联使用者休闲聚集行为、步行感知行为与绿地休闲空间、街道步行空间,识别绿色基础设施社会效益供需分异区,从满足居民休闲活动、慢行活动两方面,提出设计引导策略。本研究主要结论与成果如下:(1)景观生态评价发现,西部新城建设导致区域生态风险水平明显增加,城郊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效益普遍较高,受可达性、周边城市活力限制,缺少足够服务对象,社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城市建成区内部绿色基础设施具有高生态风险、高社会效益、较低生态价值的特征,在现有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模式下易被忽略。(2)模拟西部新城水文调节、生物迁徙、热岛效应缓解及特色景观保护生态过程,得到单因子生态安全格局,迭加分析得到西部新城生态效益最优格局,构建底线(16.5%)、满意(45.6%)、理想(65.4%)叁层级保护水平下的综合绿色基础设施,梳理生态空间结构,形成“一心、两片、叁带”的区域生态保护格局,作为城市精明增长控制手段,维护城市生态安全。(3)识别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步行活动与绿地休闲空间、街道绿化感知供给,发现西客站片区、长清老城区等人口密集区绿地休闲空间提供、街道绿化视觉感知两方面,皆存在供给缺失;大学科技园片区基本实现社会效益供需平衡。针对评价结果,宜在西客站片区东侧、南侧进行空置地功能置换及老旧小区更新引导,增加绿地休闲空间;对建筑密度较大的长清老城中心区,充分利用“口袋”空间增加休闲空间及街道绿化。(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8-04-01)
崔维利,刘艳,晋君[9](2017)在《四平:牵住“牛鼻子” 发力“补短板”》一文中研究指出4月18日,四平又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这是四平“4·18”项目节的第9个年头,是全面落实我省“叁抓”大会精神的“四平版”。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四平市牵住“牛鼻子”,发力“补短板”,剑指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服务业短板、产业链高端短板。(本文来源于《吉林日报》期刊2017-04-21)
黄慧霞[10](2016)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益优化模型与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运行的支撑体系和物质载体,提高它的利用效益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用水资源的污染、内涝的增加、道路交通的拥堵、雾霾范围的扩大等等已成为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重大阻力。为了更好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就有必要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加强合理的投资布局研究,以减少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现象的发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首先,本文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相关概念和属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国内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效益评价方法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述评。然后,简单阐述了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相关的投资决策理论以及效益评价方法理论。选择了代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各项指标,给出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多属性群体决策模型、投资组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博弈交叉效率模型下的评价方法。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撑。其次,本文以城市公共基础六大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系统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指标,根据多属性群体决策模型得到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六大系统的评估权重,建立了公共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最优模型。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属于生产性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系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进行资金投资时,应重点考虑交通设施系统,然后再考虑其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系统的投资情况。第叁,本文从投资组合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模糊投资组合规划模型。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经济、社会、效益权重进行了重新定义,同时加入了叁角模糊数对投资组合模型,构建了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对象的模糊投资组合规划模型,并利用粒子群算法进行了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逐年增加,其次是上海、天津和重庆,国家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仍然放在的经济发达地区。第四,数据包络分析(DEA)常常被用来评价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益。在固定的资金投资情况下,为了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故本文借鉴了博弈的思想,将博弈论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EA)交叉效率模型中,构建了数据包络分析博弈交叉效率模型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中国30个省会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博弈交叉效率值要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博弈交叉效率值。然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的分配权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最后,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高速公路承包商的评价与选择显的尤为重要。在考虑政府决策的期望前提下,针对高速公路承包商的选择与评价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损失厌恶理论的数据包络分析博弈交叉效率模型的评价方法。为此,构建了一套较为全面的高速公路承包商指标评价体系,根据前景理论中价值函数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各个高速公路承包商的效用函数值,最后根据效用函数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和选择。将考虑损失厌恶心理与不考虑损失厌恶心理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损失厌恶心理对决策者的选择决策产生了影响,突出了本文研究的创新性,验证了损失厌恶理论解决决策选择问题的可行性,同时也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选择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城市基础设施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同时有利于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数量及存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理想的效果。因此,提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评价领域已取得研究进展,但主要集中于单项设施的效益评价,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系统视角下对其效益展开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多集中于静态评价。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效益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因此从动态视角下对其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可以丰富现有研究。另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具有协调性,需与城市的发展步伐保持协调一致,目前学者们对单项设施的影响因素评价领域已取得研究进展,比如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但鲜有用定量的方法深入分析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系统视角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的影响研究。基于上述现实背景及研究背景,本文以X—效率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进行动态评价,以35个大中城市为例,分析评价我国2007-2016年十年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的变动情况。通过对效率值的分解,深度识别效率变动的原因。结果表明,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7-2016年间的年均效率呈下降状态,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技术水平的退步。部分城市由于投资规模及管理水平的原因,导致效益水平不佳。在此基础之上,结合Tobit回归模型评价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环境基础设施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的影响显着。京津冀、珠叁角及长叁角经济圈内几个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及产业结构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影响显着。根据研究结果,从如下四大方面提出提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的对策建议:合理规划设施投资规模,促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基于X—效率理论视角下,提高管理运营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分布城市功能;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带动技术进步创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基础设施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1].孙钰,崔寅,冯延超.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评价[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
[2].陶玉丽.基于Malmquist-Tobit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评价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3].陶玉丽,陈景.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动态评价[J].现代商业.2019
[4].陶玉丽,陶志梅.基于Malmquist-Tobit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商业.2019
[5].孙梦,潘剑彬,王若晨.国外绿色基础设施对提升城市环境效益的启示[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8
[6].孙梦敏.安徽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分析[J].新西部.2018
[7].陶志梅,孙钰.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供给效益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8
[8].盛硕.综合效益导向下的城市新区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8
[9].崔维利,刘艳,晋君.四平:牵住“牛鼻子”发力“补短板”[N].吉林日报.2017
[10].黄慧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益优化模型与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6
标签: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 叁大效益; 协调发展; 耦合协调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