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离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头孢地尼,四甲基氢氧化铵,立体异构体
分离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苏夕桐,何汇洋,吴蕾,高梓森,张鹏[1](2019)在《基于分子对接仿真技术研究头孢地尼杂质分离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结合分子对接仿真技术,研究反相离子对色谱法(reversed phase ion chromatography,RPIC)对头孢地尼立体异构体杂质I、J、K、L、T、U的分离机制。方法采用RPIC对各杂质进行分离,考察在流动相中加入四甲基氢氧化铵(tetramethylammonium hydroxide,TMAH),体积分数分别为0.01%、0.05%、0.1%、0.25%、0.3%、0.5%的色谱条件下以及流动相pH在4.5~6.5内变化时,各杂质间的分离度以及保留时间的变化。采用分子对接仿真技术,研究各杂质与TMAH分子的结合能力的差异,阐明了RPIC洗脱过程中,在TMAH作用下,各杂质的分离度及保留行为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 TMAH与杂质I、J、K、L的结合能力存在差异。与TMAH结合后,杂质I形成3个分子内氢键,杂质J形成2个分子内氢键,且与TMAH之间存在1个分子间氢键,杂质K形成1个分子内氢键,杂质L无分子内氢键,杂质I、J、K、L与TMAH分子之间均存在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TMAH与杂质T、U的结合能力无显着性差异。杂质T、U均可以形成3个分子内氢键,与TMAH之间均存在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随着流动相中的TMAH浓度的增大,杂质I、J、K、L的保留时间延长,分离度逐渐增大,杂质T、U的色谱行为无显着变化。结论采用分子对接仿真技术,在分析各杂质与TMAH自身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研究各杂质在流动相环境中与TMAH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加精确地阐述RPIC法中头孢地尼立体异构体杂质的分离机制。(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雅莉,张良子,景媛媛,苏晓敏[2](2019)在《分离机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改良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血离心后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白膜,经不同方式冲洗白膜导管对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血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方法对192份400 mL采集及运储均符合规范要求的全血,随机选取其中96份为对照组,用常规方法制备;剩余96份为实验组,用改良法:在分离白膜过程中改变冲洗导管的方法,即将用血浆冲管法改为用富血小板血浆冲管。2组全血均在8 h内分离出白膜,在20-24℃静置过夜,次日6袋同血型白膜汇集,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结果改良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汇集白膜重量分别为552±139 g、539±32.9 g(P>0.05),混合血小板的容量明显减少(315±15 mL、365±30.1 mL,P<0.05)。其他检测指标无差异(P>0.05),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改良法制备的混合血小板在临床输注方面更有优势。结论改良法的优点是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低,与单采血小板相当,且血小板计数能达到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的数量。(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杨圣贤,郭振海,张广福,王惠宇,杜庆军[3](2019)在《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化学驱色谱分离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组分化学复合驱过程中色谱分离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化学剂在地层运移过程中的质量浓度比例与实验室优化的质量浓度比例存在差异,影响最佳的驱油效果。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考虑多组分化学剂在多孔介质中渗流的路径运移差异、扩散运移差异、竞争吸附等机制特征,建立孔隙尺度的化学驱模拟方法,研究化学驱中的色谱分离问题。基于二维多孔介质刻蚀模型,以两种表面活性剂为例,定义无因次突破时间、无因次质量浓度分布区间、无因次质量浓度峰值和无因次质量浓度峰值时刻4个指标对色谱分离规律和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扩散运移差异是色谱分离现象的主要成因,扩散系数和注入速度是无因次突破时间差异的主控因素,最大吸附量和扩散系数是化学剂质量浓度峰值差异的主控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吕波[4](2019)在《气固分选流化床中多组分物质的扩散与分离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是我国重要的一次能源,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保障。但是煤炭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了煤炭产业的发展,也违背了我国环保国策的初衷。因此,开展洁净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符合我国国情,促进煤炭资源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我国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性,考虑到我国未来煤炭产业向西北部发展的战略,一系列的干法选煤技术特别是气固流态化干法选煤技术正逐渐得以发展和推广。目前,流态化干法选煤技术的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尤其是气固流化床层中复杂的多尺度多组分体系以及各组分物质的扩散行为并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提高流化床层的分选精度,促进流态化干法选煤技术的工业化推广是极其不利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气固流态化系统中多组分物质扩散行为及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的基础研究。基于PGM模型、Tanaka判定公式以及郭慕孙分级与混合转换理论等叁种混合判别公式,结合试验研究构建了适合于流态化分选的二元加重质流化床层。探索了二元加重质颗粒在流化床层中的混合机制:混合过程是以横向混合为主导,轴向混合为辅。其中气泡的上升过程促进了加重质颗粒的轴向混合,而气泡在床层表面的破裂抛洒作用及床层的起伏波动特性是加重质颗粒完成横向混合的关键。同时,利用库仑扩散方程拟合得出煤加重质颗粒的横向扩散系数,其有效横向扩散系数随气速呈指数关系递增,而与床层高度的关联性不明显。利用团聚机理阐述了加重质颗粒自身、煤炭与加重质颗粒之间的水分传递过程。基于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分析了外来水分在流化床层中的传递规律。水分主要是通过入选煤炭的携带从而进入到床层中,其存在方式主要为颗粒间的游离水分以及煤炭的外在水分,两者一般都是以团聚物的形式存在,所不同的是游离水所形成的团聚物主要是以加重质颗粒为主体,在自身重力及床层气泡的作用下倾向于向床层下边壁移动。而煤炭的表面水分所形成的团聚物是以黏附煤炭表面的形式为主,且由于自身密度的差异,其中低密度煤炭形成的团聚物主要集中于床层上部,而高密度煤炭形成的团聚物主要下落至床层的底部。最终,水分是随着团聚物的移动在流化床中完成传递过程。分析了煤炭颗粒在流化床层中的受力作用,进而研究了煤炭颗粒在流化床层中的分层过程:低密度煤炭在进入床层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达到最终位置,分选时间的延续对于低密度煤炭的影响作用较小。而高密度煤炭的沉降系数的演变规律主要分为叁类:低气速下(u<10.81cm/s)的快速降低区,中间气速下(10.81cm/s<u<12.78cm/s)时的动态平衡区以及高速下(u>12.78cm/s)的波动区。阐述了在分层过程中煤炭错配现象的形成机理,指出气泡对于煤炭的错配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揭示了煤炭分层过程中流化床层流化特性对其的响应机制。介绍了在连续式气固分选流化床中刮板附近区域流场的流体动力学特性,探讨了了刮板速度、流化气速等相关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了在刮板作用下不同区域的颗粒碰撞压力方向及大小,为预测颗粒的运动轨迹提供了依据。此外采用分区域取样法探索了煤炭颗粒在流化床层中的迁移分布规律,明确了煤炭颗粒在流化床层中的迁移分布主要是由大循环及小循环构成。其中大循环包括上层精煤流和下层矸石流,上层精煤流的主要运行动力是由精煤端的溢流及矸石端的加重质回流提供,而下层矸石流是由刮板的横向带动作用造成的。在煤炭颗粒在形成大循环迁移的过程中,由于刮板运行造成的旋涡存在,在刮板的附近区域中形成了中下部区域的涡流即小循环。煤炭颗粒在大循环和小循环的带动作用下最终完成了在整个流化床层中的迁移过程,从而实现了整个分选过程。最后,采用正交试验对多因素协调作用下煤炭在流化床层的分选效果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流化床层的分选精度提供理论依据。该论文有图103幅,表21个,参考文献209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汪瑞婷[5](2019)在《骨骼肌特异转录调控因子MyoD通过相分离机制调控基因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录调控因子,也被称为序列特异的DNA结合因子,通常包含一个或者多个DNA结合结构域,通过结合某个基因的DNA序列,进而调控一系列特定基因表达,在各种组织器官的谱系命运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录因子是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随着基因组研究的不断扩大,人们发现一个基因会受到多个不同的转录因子的调控,越来越多的转录因子被发现,这使得转录因子家族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目前来看,关于转录因子的研究,主要涉及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例如组织和器官的发育、细胞内信号转导等胞内的生物学过程、免疫应答及感官知觉等应激响应、代谢紊乱综合征或组织器官之间的互作以及细胞组织定位研究等诸多方面。但是关于转录因子通过相分离机制调控基因表达的研究较少,同时转录因子和长非编码RNA通过相分离共同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并不清楚。肌源性细胞的特异性和分化是由关键转录调控因子MyoD和其他肌源性调控因子共同决定的。本研究团队发现MyoD可以和长非编码RNALinc-RAM结合,募集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到生肌相关基因位点,调控生肌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分化。但是MyoD的转录活性是否受到相分离机制的调控以及Linc-RAM是否同样参与到这个过程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提出并探究的科学问题是:MyoD的转录活性是否受到相分离机制的调控?MyoD是否与其他蛋白或者RNA分子通过相分离的方式共同调控染色质高级结构?Linc-RAM是否会作为MyoD的cofactor,参与MyoD相分离机制的过程中呢?我们通过研究发现:MyoD主要定位于核基质中,并呈点状分布,通过对MyoD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其C端包含大量内在无序序列,体外液滴实验证明MyoD有相分离的现象。另外,根据之前实验室的研究结果,MyoD和骨骼肌特异表达的长非编码RNA Linc-RAM在体外结合,提示我们Linc-RAM可能作为MyoD的cofacor参与到其通过相分离机制所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过程。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Linc-RAM和MyoD两者在细胞内有共定位的现象,同时Linc-RAM和MyoD C端的IDR区域在体外结合,以上结果提示我们Linc-RAM有可能是一个潜在的MyoD的 cofacor。综上所述,我们发现MyoD有相分离的现象,该现象的发生是否受其他蛋白或者RNA分子,尤其是Linc-RAM的调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对MyoD的深入研究与解读除了进一步丰富转录因子转录调控进程,同时有望通过相分离的全新理念揭示基因表达调控新机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5-31)
王世旸[6](2019)在《人民陪审员制度下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确立以来,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2018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出台,其中规定了在七人合议庭中将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这是我国从立法层面确立了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从世界范围内陪审制度设计来看,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一直奉行的就是陪审团只认定事实,法官只适用法律。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事实审与法律审相分离的改革措施虽然与陪审团制度有所不同,在职权分配、议事规则、遴选机制上均存在差异,但应当看到的是,英美陪审制运行数百年,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运行规则,其中的制度设计值得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在事实审与法律审相分离的层面上进行借鉴。本文将从比较法的角度,详细分析英美法系陪审团的运作逻辑,以此对我国人民陪审员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机制的建构进行阐释,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下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机制提出完善建议。论文第一部分回顾了我国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的背景与原因。详细阐述了事实审与法律审的概念,并从我国以往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系统回顾了我国历次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尝试讨论我国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的原因。第二部分从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的基础上出发,讨论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陪审员认知困境,尽可能全面的描述了人民陪审员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第叁部分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路,系统考察了英美陪审制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从适用范围、议事规则、遴选制度、庭审推进、对抗制诉讼、证据展示、法官指示与问题列表等多个角度系统阐述了域外陪审制的运行模式,并提出了对我国人民陪审员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行问题的启示与借鉴。第四部分针对第二部分提出的相关问题,结合域外陪审制的经验,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下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机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解决包括理论障碍、实践障碍与制度障碍,并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后续发展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和晓晓[7](2019)在《低维碳复合材料的电荷分离机制及光电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碳复合纳米光催化材料被制备出来,其代表就是碳-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颗粒。碳材料资源丰富,化学性质稳定,并拥有较大的表面积,是优良的载体材料。由于碳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金属氧化物光生载流子可以迅速转移至碳材料,实现电子、空穴的分离;另外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碳复合纳米材料是基于石墨烯的二维范德华力异质结,这种异质结表现出许多新奇的特性,高效电荷分离就是范德华异质结表现出的特性之一,通过构建范德华异质结构,可以制备高灵敏光响应器件。以上所提及的无论是基于金属氧化物-碳复合纳米颗粒的光催化剂,还是基于二维范德华异质结构的光响应器件,其性能严重依赖于电荷分离效率。电荷分离是此类物质必须经历的过程,研究碳对于碳基复合纳米颗粒的电荷分离作用和二维异质结界面的电荷分离,对设计与制备碳复合纳米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这一科学问题,本论文基于碳复合纳米材料,从实验和理论入手,详细研究了电荷分离的机理及其在光催化,光电响应器件方面的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本文研究了以氧化亚铜纳米颗粒为光敏材料的碳复合纳米颗粒的激发态载流子动力学。并利用电子捕获剂甲基紫精(MV~(2+))确定了其瞬态吸收信号的来源,研究表明:氧化亚铜受激发后,电子会很快被缺陷态捕获,不利于电荷分离以及进行催化反应;进一步发现了利用掺氮多孔碳包裹氧化亚铜以及掺氮碳框架负载氧化亚铜复合纳米颗粒等手段实现了电子向碳材料的转移并聚集,在8 ns的时间窗口内未发现衰减趋势,可以有效的提高电荷分离效率。2、本文选取了二氧化钛作为光敏材料的来研究“氮”掺杂对激发态载流子运动的影响。发现了氮掺杂不仅可以增加二氧化钛空穴型载流子的浓度,而且可以增加空穴被价带上方浅缺陷能级捕获的几率,提高催化效率。证明了掺氮碳框架的负载,可以促进电子从二氧化钛导带向碳框架的转移;对具有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钛研究中进一步发现,电子更趋向于二氧化钛(101)晶面的聚集,而对于石墨烯负载二氧化钛的复合纳米颗粒而言,(101)面的低表面势,可能导致电子的回传,电荷分离效率反而不高,(100)晶面接触石墨烯后,电荷分离时间可以有效延长至数微秒(>4.2?s)。3、本文利用氧化石墨烯为前驱物,通过“溶剂热剪切法”制备了具有迭层结构的石墨烯纳米片。提出了迭层石墨烯纳米片存在能带间异质结的构想,由于其具有近100%的电荷分离效率,观察到了迭层石墨烯纳米片在307 nm的紫外发光现象。进一步发现了,在极性溶剂中通过紫外光照射可以将迭层石墨烯纳米片剥离为单层石墨烯纳米片;以及长时间的紫外光照射可以激活石墨烯边缘,使其水平聚集成大尺寸的还原性石墨烯纳米片等新现象。4、本文将所发展的基于碳-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颗粒高效电荷分离的新技术分别应用于“交叉脱氢偶联”、“胺氧化”的光催化反应中,实现了高达99%产物生成率,表现出了十分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基于石墨烯异质结的光响应器件,证明了迭层石墨烯纳米片光电器件可以用作高性能的日盲区紫外响应材料,其开关电流比可达5.2。(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龙龙[8](2019)在《基层央行行政执法查处分离机制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金融监管改革趋势,在对查处分离机制的法理基础和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基层人民银行查处分离机制的初步构想。基层央行执法检查与行政处罚中存在的问题查处分离概念及人民银行相关规定查处分离,是指在行政监管过程中,将调查(检查)与审理(处理)相分离,实现对行政权力的有效制约,查处分离制度(本文来源于《当代金融家》期刊2019年01期)
孙小钧,何杰,王中原,赵九洲,张丽丽[9](2018)在《Ce-Zr基合金液-液相分离机制及双相块体非晶合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一均匀的Ce-Zr二元合金熔体在冷却过程中发生液-液相分离,形成富Ce和富Zr两液相.当Ce-Zr合金中添加元素Cu和Co时, Cu与Co分别富集在富Ce和富Zr液相中,形成富Ce-Cu和富Zr-Co两液相.富Ce-Cu和富Zr-Co两共存液相的化学成分与温度相关.在冷却过程中,两分离液相的双非晶形成能力随温度而变化.本文研究了Cu和Co合金元素在Ce-Zr二元液-液分离体系中的偏聚行为;考察了Al元素对富Ce-Cu和富Zr-Co两液相的双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元素Al在两分离液相中的浓度相当,而且Al元素可同时促进富Ce-Cu和富Zr-Co两液相的非晶形成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富Ce-Cu-Al和富Zr-Co-Al两液相各自非晶形成能力,建立了通过化学性质相似混合稀土RE部分替代Ce来提高两液相双非晶形成能力的方法,并探索了稀土基双相块体非晶合金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柴德望,丁千,张泉[10](2018)在《一种利用重迭分离机制进行纸张分离的变形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纸张在重迭分离送纸机构中所受变形力的特点,为纸张运动摩擦分析提供依据。方法首先推导公式得出纸张正常分离条件,把纸张作为弹性梁模型,利用Clapeyron叁弯矩定理分析纸张表面的变形力。结果纸张在重迭区域变形力正比于交迭量;剥离轮的宽度越大,变形力越大;变形力随着剥离轮与送钞轮的左边距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送钞轮宽度对变形力的影响不大。结论通过对弹性梁模型的分析,获得了纸张在重迭区域变形力随结构参数变化的影响规律,并得到了能使纸张受力均衡的剥离轮和送钞轮的左边距值,为重迭机构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8年21期)
分离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全血离心后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白膜,经不同方式冲洗白膜导管对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血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方法对192份400 mL采集及运储均符合规范要求的全血,随机选取其中96份为对照组,用常规方法制备;剩余96份为实验组,用改良法:在分离白膜过程中改变冲洗导管的方法,即将用血浆冲管法改为用富血小板血浆冲管。2组全血均在8 h内分离出白膜,在20-24℃静置过夜,次日6袋同血型白膜汇集,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结果改良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汇集白膜重量分别为552±139 g、539±32.9 g(P>0.05),混合血小板的容量明显减少(315±15 mL、365±30.1 mL,P<0.05)。其他检测指标无差异(P>0.05),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改良法制备的混合血小板在临床输注方面更有优势。结论改良法的优点是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低,与单采血小板相当,且血小板计数能达到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的数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离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苏夕桐,何汇洋,吴蕾,高梓森,张鹏.基于分子对接仿真技术研究头孢地尼杂质分离机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9
[2].张雅莉,张良子,景媛媛,苏晓敏.分离机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改良方法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9
[3].杨圣贤,郭振海,张广福,王惠宇,杜庆军.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化学驱色谱分离机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吕波.气固分选流化床中多组分物质的扩散与分离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5].汪瑞婷.骨骼肌特异转录调控因子MyoD通过相分离机制调控基因表达[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6].王世旸.人民陪审员制度下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7].和晓晓.低维碳复合材料的电荷分离机制及光电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8].张龙龙.基层央行行政执法查处分离机制构想[J].当代金融家.2019
[9].孙小钧,何杰,王中原,赵九洲,张丽丽.Ce-Zr基合金液-液相分离机制及双相块体非晶合金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8
[10].柴德望,丁千,张泉.一种利用重迭分离机制进行纸张分离的变形力研究[J].包装工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