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阔叶次生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根茎比,器官分配,施肥管理,抚育间伐
阔叶次生林论文文献综述
翁闲[1](2019)在《不同森林管理措施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生物量增长和分配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层生物量增长和分配变化直接影响该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和碳库。2013-2018年,对33个典型样地进行定点监测,研究采取施肥(FZ)、抚育间伐(TF)、施肥和抚育间伐措施(FZ+TF)等3种不同的管理方案,对乔木层生物量增长和器官分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全部样地生物量密度分别为283. 59t/hm2、303. 64 t/hm2和341. 46 t/hm2;②样地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为干>根>叶>枝,器官生物量分配并未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几乎保持一致;③在叁种不同的森林经营方式下,施肥经营的样地乔木层生物量增长显着高于抚育间伐和施肥兼抚育间伐的样地,主要是由于树干和地下部分的增长造成的。不同类型样地的平均根茎比随着时间增加变化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林业勘察设计》期刊2019年02期)
闫玮明,孙冰,裴男才,王旭,李非凡[2](2019)在《粤北阔叶人工林和次生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人工林林分质量,发挥人工林生态效益,以亚热带优良乡土树种壳斗科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林下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及其差异,明确土壤中制约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理化性质指标。结果表明,(1)灌木层中,红锥与含笑人工林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指数(1.61±0.51,1.23±0.30)低于天然次生林(1.95±0.40),且二者林下物种成分与天然次生林有显着差异,人工林植物优势种以(Maesa japonica)、石楠藤(Piper puberulum)为主,天然林优势种以广东润楠(Machilus kwangtungensis)、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等乔木幼苗为主。草本层红锥与含笑人工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2.55±0.50,2.53±0.31)高于天然次生林(2.34±0.38)。(2)0-20 cm土层内,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表现为红锥人工林[(34.74±13.29)g·kg~(-1),(1.56±0.49)g·kg~(-1),(0.43±0.13)g·kg~(-1)]>含笑人工林[(28.20±9.97)g·kg~(-1),(1.27±0.34)g·kg~(-1),(0.30±0.10)g·kg~(-1)]>天然次生林[(22.78±8.52)g·kg~(-1),(1.07±0.33)g·kg~(-1),(0.25±0.04)g·kg~(-1)];20-40 cm土层内,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仍表现为红锥人工林[(24.22±7.51)g·kg~(-1),(1.23±0.32)g·kg~(-1),(0.42±0.11)g·kg~(-1)]>含笑人工林[(21.80±8.34)g·kg~(-1),(1.04±0.28)g·kg~(-1),(0.29±0.11)g·kg~(-1)]>天然次生林[(16.15±6.42)g·kg~(-1),(0.83±0.23)g·kg~(-1),(0.24±0.04)g·kg~(-1)]。除硝态氮外,其余土壤理化性质均因林分类型不同而呈现显着差异(P<0.05)。(3)有机质、氮、磷叁者是影响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相关性最强(P<0.05),氮、磷含量与草本层的相关性显着(P<0.05),草本层与灌木层相比,更易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华晨,高菲,李斯雯,高雷,王明哲[3](2019)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氮的协同积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次生演替是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库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以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为例,通过成对样地途径,研究了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的数量分布及其协同积累特征,探讨了次生演替导致的温带森林土壤碳库和碳汇效应变化及其碳氮耦合机制.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比原始阔叶红松林在土壤表层和亚表层(0~20 cm)积累了更多的有机碳和氮,其土壤C/N值也显着低于阔叶红松林;相对于阔叶红松林,杨桦次生林土壤(0~20 cm)有机碳储量平均增加了14.7 t·hm~(-2),相当于29.4 g·m~(-2)·a~(-1)的土壤碳汇增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不同林型的不同土层中均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二者具有明显的协同积累特征.与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相比,相对富氮的杨桦次生林生态系统的上部土层中氮对有机碳的决定系数明显高于阔叶红松林,说明杨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含氮有机质积累.在有机质最丰富的表层(0~10 cm),两种林型间轻组有机碳、氮储量无显着差异,但杨桦次生林重组有机碳、氮的含量、储量及分配比例均显着高于阔叶红松林,其中,重组有机碳储量平均增加了8.5 t·hm~(-2),表明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氮库的增加主要在于矿物质结合态稳定性土壤有机碳、氮库的增容.凋落物分解和稳定性土壤有机质形成中的碳氮耦合机制是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氮库变化的重要驱动机制.(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宇,彭天驰,李顺,周培,王婷[4](2019)在《模拟氮沉降对湿性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碳氮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氮沉降对次生林土壤碳氮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华西雨屏区湿性常绿阔叶次生林为对象,从2014年1月起进行野外定位模拟氮沉降试验,分别设置对照(CK,+0 g/(m~2·a))、低氮(LN,+5 g/(m~2·a))和高氮(HN,+15 g/(m~2·a))3个氮添加水平。在氮沉降进行27个月后,按照腐殖质层和淋溶层表层进行取样,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浸提溶解性有机碳(EDOC)、易氧化碳(ROC)、全氮(TN)、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含量以及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显着增加该次生林腐殖质层土壤的TOC和NH_4~+—N含量,显着增加腐殖质层和淋溶层表层土壤的NO_3~-—N含量,腐殖质层土壤C/N显着升高。淋溶层表层土壤TOC、NH_4~+—N、C/N以及2层土壤的EDOC、ROC、TN和NH_4~+—N/NO_3~-—N均无显着影响。2层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随着氮添加量的升高而降低,其中淋溶层表层达到显着差异。模拟氮沉降对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腐殖质层中,NH_4~+—N和NO_3~-—N含量与TOC含量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2层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与NO_3~-—N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结果说明,模拟氮沉降使该次生林中原本较高的腐殖质层土壤TOC含量进一步显着增加,并且促进土壤无机氮的积累,而模拟氮沉降对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更加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希大[5](2019)在《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技法作出全面总结,具体内容包括诱导恢复原则、诱导恢复技法和严格质量监管等,以期为加速相关技法的推广应用进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左政,郑小贤[6](2019)在《不同干扰等级下常绿阔叶次生林林分结构及树种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人为干扰对福建将乐林场常绿阔叶次生林林分结构及树种多样性的影响,为常绿阔叶次生林的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将乐林场常绿阔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踏查选择试验区立地条件相似且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25块(0.04~0.12 hm~2)固定样地,采用相对影响法将常绿阔叶次生林分为5个干扰等级,采用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干扰等级林分结构及树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干扰等级下常绿阔叶次生林直径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干扰等级Ⅴ各径阶个体数显着小于其他干扰等级(P=0.022),林分潜在更新能力和生产力较低;干扰等级Ⅰ~Ⅳ树高呈单峰山状曲线,干扰等级Ⅴ为多峰山状曲线,林分垂直结构不稳定。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角尺度(P=0.045)逐渐增大,大小比数(P=0.039)和混交度(P=0.017)逐渐减小。α多样性指数随着干扰等级的升高呈递减的趋势(P<0.05), Simpson优势度指数随着干扰等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P=0.000)。不同干扰等级林分之间物种相似度较低(Jaccard’s相似指数<47%)。不同干扰等级常绿阔叶次生林林分结构差异显着,随着干扰等级的增加,乔木多样性及林分结构稳定性降低,不利于植被恢复及多样性保护。(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晓敏,魏江生,智宇[7](2019)在《大兴安岭南段落叶阔叶次生林土壤水势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大兴安岭南段天然次生林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土壤水势特征,以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赛罕乌拉这一落叶阔叶次生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RIME-T3管式TDR土壤水分仪和TEN机械式土壤张力计,对其2016年6月初~9月底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势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各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用Gardner模型幂函数方程进行拟合,拟合参数a值大小为20 cm(0.1475)>30 cm(0.1322)>10 cm(0.0901);b值大小为10 cm(0.222)>30cm(0.138)>20 cm(0.121)。(2)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0.89%和11.59%,最大有效水范围平均达9.3%。比水容量为10 cm>30 cm>20 cm。(3)深度20 cm、30 cm土壤水势值相对变异较大,变化明显;10 cm、40 cm土壤水势值相对变异较小,变化平缓。(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9年01期)
梁政,马豪宇,涂利华[8](2018)在《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典型群落样地调查法,对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物种共计17种,隶属10科16属;(2)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层的优势种为扁刺栲(Castanopsis platyacantha)和中华木荷(Schima sinensis),主要伴生树种为硬壳柯、细梗吴茱萸五加、野桐、小叶青冈等阔叶树种;(3)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在1.25~2.68之间,生态优势度在0.17~0.45之间,均匀度指数在0.26~0.47之间;(4)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在演替进化中,正由双优群落朝着多优群落的格局演替变化。(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陈荣[9](2017)在《常绿阔叶次生林与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该试验对福建顺昌常绿阔叶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各层次具有比杉木林更低的容重,更高的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渗透系数。次生林0~10cm、10~20cm、20~40cm和40~60cm土层的容重分别为0.839g·cm~(-3)、0.928g·cm~(-3)、1.106g·cm~(-3)和1.125g·cm~(-3),仅分别为杉木林的84.14%、82.38%、91.61%和88.50%,而总孔隙度分别为:62.60%、55.14%、54.90%和51.63%,分别是杉木林的1.111、1.073、1.094和1.056倍,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19.54%、17.51%、15.90%和10.33%,分别是杉木林的1.208、1.317、1.385和1.767倍,土壤渗透系数分别为12.15mm·min~(-1)、10.62mm·min~(-1)、6.53mm·min~(-1)和2.95mm·min~(-1),分别是杉木林的1.537倍、2.231倍、3.908倍和5.465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15期)
吴瑶,张怡春,秦凯伦,廉毅[10](2017)在《小兴安岭阔叶次生林典型树种单木生长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兴安岭过伐林区阔叶次生林典型类型(杨桦林、硬阔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阔叶次生林典型类型(柞树、白桦、黑桦)的单木生长模型,对小兴安岭过伐林区阔叶次生林主要树种的生长进行预测,直接判定各单木树种的生长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林木直径是影响阔叶次生林主要树种单木生长量的最主要因素,直径越大,定期直径生长量也越大;林木直径是影响林木枯损的主要因子,林木直径越大,枯损概率越小。(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7年04期)
阔叶次生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升人工林林分质量,发挥人工林生态效益,以亚热带优良乡土树种壳斗科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林下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及其差异,明确土壤中制约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理化性质指标。结果表明,(1)灌木层中,红锥与含笑人工林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指数(1.61±0.51,1.23±0.30)低于天然次生林(1.95±0.40),且二者林下物种成分与天然次生林有显着差异,人工林植物优势种以(Maesa japonica)、石楠藤(Piper puberulum)为主,天然林优势种以广东润楠(Machilus kwangtungensis)、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等乔木幼苗为主。草本层红锥与含笑人工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2.55±0.50,2.53±0.31)高于天然次生林(2.34±0.38)。(2)0-20 cm土层内,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表现为红锥人工林[(34.74±13.29)g·kg~(-1),(1.56±0.49)g·kg~(-1),(0.43±0.13)g·kg~(-1)]>含笑人工林[(28.20±9.97)g·kg~(-1),(1.27±0.34)g·kg~(-1),(0.30±0.10)g·kg~(-1)]>天然次生林[(22.78±8.52)g·kg~(-1),(1.07±0.33)g·kg~(-1),(0.25±0.04)g·kg~(-1)];20-40 cm土层内,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仍表现为红锥人工林[(24.22±7.51)g·kg~(-1),(1.23±0.32)g·kg~(-1),(0.42±0.11)g·kg~(-1)]>含笑人工林[(21.80±8.34)g·kg~(-1),(1.04±0.28)g·kg~(-1),(0.29±0.11)g·kg~(-1)]>天然次生林[(16.15±6.42)g·kg~(-1),(0.83±0.23)g·kg~(-1),(0.24±0.04)g·kg~(-1)]。除硝态氮外,其余土壤理化性质均因林分类型不同而呈现显着差异(P<0.05)。(3)有机质、氮、磷叁者是影响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相关性最强(P<0.05),氮、磷含量与草本层的相关性显着(P<0.05),草本层与灌木层相比,更易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阔叶次生林论文参考文献
[1].翁闲.不同森林管理措施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生物量增长和分配变化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9
[2].闫玮明,孙冰,裴男才,王旭,李非凡.粤北阔叶人工林和次生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
[3].赵华晨,高菲,李斯雯,高雷,王明哲.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氮的协同积累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9
[4].孙宇,彭天驰,李顺,周培,王婷.模拟氮沉降对湿性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碳氮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王希大.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
[6].左政,郑小贤.不同干扰等级下常绿阔叶次生林林分结构及树种多样性[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7].李晓敏,魏江生,智宇.大兴安岭南段落叶阔叶次生林土壤水势特征[J].现代农业.2019
[8].梁政,马豪宇,涂利华.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8
[9].陈荣.常绿阔叶次生林与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比较[J].安徽农学通报.2017
[10].吴瑶,张怡春,秦凯伦,廉毅.小兴安岭阔叶次生林典型树种单木生长模型的建立[J].林业调查规划.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