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电气设备的隔振抗冲击

船舶电气设备的隔振抗冲击

一、舰船电器设备的隔振抗冲(论文文献综述)

姚冬磊[1](2019)在《天线框架隔冲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线框架在工程上常采用刚性连接的方式实现与基座的固定,但是天线在工作中会承受强烈的冲击载荷,这种刚性连接的方式会使冲击载荷通过天线框架直接作用在天线上,影响天线的正常工作。基座产生的低频振动载荷也会通过天线框架作用于天线上,而天线框架由于工作需要不能在振动载荷下与基座产生相对位移。所以研究既能在强冲击环境下隔离冲击又能在振动环境下保持刚性的冲击隔离器结构及其相关技术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针对天线框架隔冲器的结构设计、仿真分析、试验研究和复位精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研究天线框架隔冲器结构方案。根据天线框架的基本参数与隔冲器的技术要求,分析天线框架隔冲器的功能要求,研究天线框架隔冲器总体结构方案。在天线框架隔冲器总体结构方案的基础上分析天线框架隔冲器杆件的功能要求。为满足天线框架隔冲器杆件既能在振动载荷下保持刚性又能在强冲击载荷下呈现柔性的功能要求、30’的复位精度功能要求和双向隔冲功能要求,研究天线框架隔冲器杆件的总体结构方案。为使天线框架隔冲器能在大温差的环境下正常工作,研究天线框架隔冲器杆件的隔冲元件。为使天线框架隔冲器杆件能相对铰点万向运动,研究天线框架隔冲器杆件的连接元件。为使天线框架隔冲器能安装在技术要求的空间内,改进天线框架隔冲器杆件结构方案。(2)研究天线框架隔冲器结构设计与性能仿真。为以后可以根据不同承载要求设计满足要求的天线框架隔冲器结构,阐述天线框架隔冲器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为给本文天线框架隔冲器的仿真分析奠定基础,阐述本文设计的天线框架隔冲器结构。为减少试验研究的成本,研究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天线框架隔冲器性能仿真技术。为验证本文设计的天线框架隔冲器的性能是否满足技术要求,研究天线框架隔冲器性能仿真的结果。(3)研究天线框架隔冲器实际的特性与性能。为研究组合碟簧预紧力理论计算值相对实际值的误差和验证组合碟簧的实际预紧力是否满足抗振功能要求,设计试验装置测量组合碟簧的实际预紧力。为验证单个隔冲器杆件在多次冲击下的刚度阻尼特性是否一致和隔冲器杆件之间刚度阻尼特性是否一致,为研究隔冲器杆件刚度阻尼特性理论值相对实际值的误差,通过万能试验机测量隔冲器杆件实际的刚度阻尼特性。为研究隔冲器杆件性能仿真分析结果相对试验结果的误差,通过跌落式冲击试验测量隔冲器杆件的冲击响应。为验证隔冲器杆件能否在技术要求的振动载荷下保持刚性,通过扫频抗振试验测量隔冲器杆件在技术要求振动载荷下的响应。为研究天线框架隔冲器性能仿真结果相对试验结果的误差,通过摆锤冲击试验测量天线框架隔冲器的响应。(4)研究天线框架隔冲器复位精度。为解决本文设计的天线框架隔冲器由于尺寸过大复位误差难于直接测量的问题,研究通过关节轴承间隙与隔冲器杆件复位误差计算天线框架隔冲器复位误差的方法。由于本文设计的天线框架隔冲器隔冲杆件与关节轴承数量过多难以逐一测量,为通过概率分析法得到全部的关节轴承间隙与隔冲器杆件的复位误差,研究通过样本试验数据估算总体关节轴承间隙与隔冲器杆件的复位误差的方法,设计相应的试验装置测量样本数量的关节轴承间隙与隔冲器杆件的复位误差。为验证天线框架隔冲器在冲击、振动环境下的角位移是否小于30’,计算天线框架在振动、冲击环境下的复位误差。

黄伍德[2](2017)在《船用隔振抗冲系统优化仿真及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舶设备隔振抗冲对于船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隐蔽性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从振动模型、设计参数和隔振理念入手,对船舶隔振抗冲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改善,为工程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传统隔振抗冲理论中普遍将基础和设备视作理想刚体,而这与实际有所不符,对此,本文建立了柔性隔振系统的一般数学模型,包含了模型状态的描述、各组成部分动力学描述矩阵以及模型的动力学响应,并以功率流作为系统隔振性能的评价指标,详细讨论了隔振缓冲系统中基础的柔性对主动隔振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也着重分析了设备的柔性对系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首先回顾了传统冲击模型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其局限性,然后建立了柔性梁多弹性支撑冲击响应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了详尽的理论求解,给出该模型在任意激励下的半解析半数值解,并分析了隔振器布置、数量、设备刚度等参数对系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并做了柱状体跌落试验以验证理论分析的可靠性。正确计算和检测元件的特性参数对于隔振系统的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的隔振器主要采用静刚度、动刚度和冲击刚度来描述隔振器的强度,然而实际情况下,隔振器的刚度会随着振动频率的变化而变化。为此,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了橡胶隔振器刚度随频率的变化公式,由此可得到更为准确的橡胶隔振器刚度和阻抗。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度测量的阻抗测试方法,用较为成熟的加速度测量技术代替传统测试方法中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的使用,避免了后者测量精度有限,有效频带较窄的缺陷。最后,本文提出隔振器结构设计的新理念,基于波形转换理论,根据橡胶材料对剪切波吸收能力强的特性,将以往隔振器中传播的纵波尽可能多地转换成剪切波,从而增加橡胶对剪切波和振动能量的吸收,以达到提高隔振效率的目的。对设计样品的测试初步验证该隔振理念有效可行。

曾诚[3](2012)在《橡胶隔振器非线性抗冲击理论建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顺应现代战争基于高科技的发展思路,舰船上安装了许多高精尖的机械电子设备,比如高精度的电器电子集成装置和电子检测设备仪器等;另外一方面,当代战争中,武器的命中率和破坏威力都在不断提高,而舰船上的机电设备又比较脆弱,所以提高舰船机电设备的抗冲击能力,保护这些机电设备免受冲击破坏成为了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为此,需要使用如非线性橡胶隔振器此类,具有足够的弹性刚度和阻尼,并能产生大变形的隔冲元件以达到更好的隔离效果。随着各种相关实验设备的推陈出新,冲击落锤法,振动台扫频法等试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确定隔振器的冲击响应特性和冲击刚度等;而有限元理论及大型有限元软件的发展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合理的数值模拟仿真求解冲击响应的方法。但是由于非线性隔振器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刚度和非线性阻尼特性等,导致其在系统理论建模时模型的确定、数值计算方法或数值仿真模型的选择、以及非线性刚度和非线性阻尼参数的拟定方面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方法会导致计算结果的明显差异,本论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水面舰艇设备抗冲击研究的国内外进展状况,并给出论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对常见的水下冲击形式和特点作了大致介绍,并对冲击隔离和振动隔离的区别作了分析与比较。本章重点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具有不同刚度特性非线性隔振器,以及这些隔振器在冲击工况下的响应计算方法。最后举例介绍了橡胶隔振器、钢丝绳隔振器等一些典型的常用非线性隔振器的各自特点及适用范围。第三章首先从分子运动学的角度,对非线性橡胶隔振器超弹性和粘弹性特性的产生作了相关分析,并对其本构特性方程作了初步介绍,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几种常用的本构方程的模型。接着介绍了力与位移迟滞回线理论,并举例分析了最常见的双折线迟滞模型。本章基于Pan-Yang迟滞回线理论模型,推出了八参数法描述非线性橡胶隔振器冲击响应的模型,并作了各个参数因子对方程的灵敏度分析。第四章介绍了冲击实验的两种常用方案:规定脉冲波形法和规定冲击速度法。然后选取某大型跌落式冲击试验机,对隔振器在额定载荷下做不同脉宽、不同冲击高度值的冲击实验,得出冲击响应,获取模型参数,代入八参数多项式迟滞回线模型,与实测冲击响应作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表达隔振器非线性冲击响应特性。第五章对于第三章中提出的超弹性和粘弹性理论,推出了橡胶隔振器在高应变率下的粘超弹性本构方程建模的表达方式,通过单轴实验获取模型参数。基于ANSYS大型商业软件建立数值模型,采用大质量法施加加速度冲击激励模拟现实环境激励,结果表明,粘超弹性本构方程能够较好的描述非线性橡胶隔振器冲击响应。第六章对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作了比较,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周擎坤[4](2011)在《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设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围绕自动武器站系统的轻量化、小型化这一重要问题,以高精度、高动态性能、高缓冲效能的新型集成式柔顺缓冲机构为研究目标,针对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的设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自动武器站运动学模型和误差分析是论文的研究基础,分析了自动武器站系统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其各部分的基本功用,运用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建立了光电搜跟单元与武器随动单元的运动学关系模型,分析了自动武器站指向误差成因机理,借助旋转矩阵理论建立了垂直度误差与武器站火力线指向精度的关系模型,提出了武器站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制造与装配的精度要求,为柔顺缓冲机构设计奠定了基础。(2)针对缓冲系统参数优化目标的理论问题,分析了缓冲器在速度阶跃激励下的冲击响应和最大储能能力变化规律,提出了自动武器站摇架缓冲系统响应特性要求:最大后坐力、最大后坐位移和快速复位能力,推导出相应的加速度峰值、位移峰值、稳态振幅等特性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了不同约束条件下和不同阻尼比范围内的单自由度缓冲系统冲击响应的特性,建立了缓冲系统参数优化设计目标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获得了同时满足三个性能指标的最佳刚度、阻尼参数,为柔顺缓冲机构提供优化设计目标。(3)为解决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的构型设计问题,分析了各种柔顺梁单元的运动学特性,采用模块化方法构建了各种柔顺梁和柔顺直线导向机构的拓扑结构型式,提出了大位移柔顺缓冲机构的设计约束和设计原则,设计了具有导向功能和缓冲功能的改进型Roberts柔顺缓冲机构和多折叠柔顺梁缓冲机构,具有结构对称、工作行程大、导向精度高的特点,该方法为柔顺缓冲机构设计提供快速有效的设计手段,解决了柔顺机构设计过程中依赖于设计者的经验和灵感的问题。(4)针对导向刚度与缓冲刚度的理论计算问题,提出了对称简化方法,根据结构的对称性,利用半结构模型建立了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的导向刚度、缓冲刚度力学模型,分析了侧边直梁弹性变形和剪切内力对导向刚度、缓冲刚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能量法的直梁、柔曲梁柔顺单元的力-位移特性分析方法,基于位移叠加原理推导了精确的导向刚度和缓冲刚度系数理论计算公式;选用性能优越的金属橡胶作为特定阻尼器,分析了金属橡胶的非线性缓冲刚度特性,建立了柔顺缓冲机构与金属橡胶阻尼的组合力学模型,为综合动力学特性与缓冲效能分析提供理论基础。(5)为了提高动力学建模与参数计算准确度,将柔顺梁分布质量的动能计入系统的总动能,采用瑞利能量法求解了柔顺悬臂梁单元、固定导向柔顺梁单元、圆弧柔顺梁单元、侧边直梁单元的集中质量参数计算公式。建立了以柔顺梁单元为主要特征的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的动力学模型,推导出一阶固有频率与各参量之间的关系式,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计算的准确性,并分析了各设计参数对于固有频率的影响,对优化结构参数、提高柔顺缓冲机构的固有频率、运动精度和改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6)建立了柔顺缓冲机构实验测试系统,进行了柔顺缓冲机构进行静态力学性能测试、模态实验和金属橡胶阻尼器非线性刚度测试与阻尼系数辨识,完成了柔顺缓冲机构与金属橡胶构成的组合型缓冲系统的仿真与实弹射击测试,对论文各章节提出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了验证。

朱静[5](2010)在《可搬移机箱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系统装备高机动性的要求,本文着手进行了新型可搬移机箱的研制开发。本文首先对机箱的设计需求进行了分析,然后从结构形式、刚度、强度、隔振缓冲等几个方面对可搬移机箱进行了分析、仿真、设计,最终建立了可搬移机箱的三维通用模型,保证了设计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共享、继承和变更。应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可搬移机箱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计算,得到了各阶振型和固有频率,根据相关标准的要求,对其进行了瞬态动力学分析和随机振动谱分析,模拟实际要求的激励实现对冲击和振动的仿真分析,得到了机箱各部位的应力和应变值,找出了机箱结构的薄弱部位,为其结构动态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吕福庭[6](2010)在《机载机箱结构分析与仿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机载机箱设计中结构分析需要,本文研究了机载机箱结构CAE分析关键技术,开发了CAD/CAE集成结构分析模块,实现了机箱模型结构分析与仿真的自动化。论文首先完成了Ansys Workbench的二次开发,分别对DM模块、DS模块的二次开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二次开发的方法,编写了各模块二次开发所涉及的代码。其次,论文解决了机载机箱结构CAE分析与仿真实现的两个关键技术。研究了国军标正弦振动试验,冲击振动试验和随机振动试验环境在有限元仿真软件中的实现技术;基于等效惯性力法,给出了简谐基础振动加速度激励的有限元仿真方法,编写了激励加载程序,并用算例证明了该方法及程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完成了基于高斯分布和Miner线性累计损伤定律的三区间法对机载机箱进行疲劳寿命分析的程序实现,探讨了疲劳点寿命显示方式;制定了机载机箱模块快速设计仿真专家系统的结构分析模块中实现各种分析类型的数据流程和工作流程。最后,利用开发的CAD/CAE集成结构分析模块,对机载机箱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冲击响应分析、谐响应分析和随机振动分析,通过检查各分析结果,验证响应结果基本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了该结构分析模块的有效性。

张影[7](2010)在《船用齿轮箱抗冲击计算方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下非接触爆炸产生的冲击对舰船设备的威胁越来越大,齿轮箱作为主要部件之一,其抗冲击能力直接关系到舰船的生命力。因此,对齿轮箱进行抗冲击性能及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有的齿轮箱抗冲击分析方法,即等效静力法、动态设计分析方法和时域模拟法,分别从理论和数值模拟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对三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以期给出较系统的数值实验方法,同时研究齿轮箱动态响应特性与结构特点、冲击载荷参数之间的关系,寻求同类型箱体的动态响应特性规律;开发齿轮箱抗冲击分析软件,可对齿轮箱在不同设计阶段进行冲击性能评估。首先,分析了舰船设备抗冲击等效静力法、动态设计分析方法和时域模拟法三种计算方法的相关理论,以同一齿轮箱为例,诠释了应用三种抗冲击方法的冲击仿真实现过程,同时分析了该齿轮箱的动态响应特性,在此基础上,对三种抗冲击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其特点和适用性;其次,在研究齿轮箱时域模拟抗冲击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冲击方向上,加速度冲击强度、冲击时间对齿轮箱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以三个同类型箱体为计算模型,寻求其动态特性响应规律,为此类齿轮箱抗冲击设计提供参考;第三,编制齿轮箱抗冲击校核评估软件,对齿轮箱等效静力抗冲击分析方法,动态抗冲击分析方法及时域模拟法三种抗冲击计算方法进行集成,实现可视化输出及直接调用功能。

朱兵[8](2008)在《制导炮弹电子系统冲击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单元方法为基础,以制导炮弹的电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其有限元数学分析模型;并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MCEF,采用隐式算法对弹体发射过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弹体的冲击瞬态响应加速度、全弹体的等效应力分布,电子系统的印制板的应力—应变等计算结果。对仿真结果分析后,提出电子系统抗冲击结构设计优化方向。另一方面,本文采用落锤冲击塔和火药发射模拟作为冲击发生装置,分别采用不同材料封装的电子系统模拟试验件进行高冲击试验研究,对获得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有限元分析的可信性;从试验结果表明以空心玻璃微珠作为颗粒填充物来提高电子的抗高冲击能力是可行的,是一种有潜力的抗高冲击技术。

丁旭杰[9](2008)在《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设计与建模研究》文中认为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受周期性的振动载荷,而且经常还会受到冲击载荷,冲击作用对设备造成的破坏往往比振动造成的破坏更严重。为了减小冲击造成的损坏,必须对设备作冲击防护或隔离。冲击防护和隔离的效果好坏取决于隔离器件的性能和系统参数的匹配。大多数情况下进行系统设计时很少考虑其抗冲击能力,因此对隔振系统的抗冲击性能研究以及新型隔振抗冲击元器件的研究与开发是非常必要的。在十一五海军装备预研项目“新型抗冲隔离器性能、建模理论和开发研究”的资助下,本文对含不同阻尼的单自由度系统的抗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推导了抗冲击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系统的抗冲击性能进行了比较。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种结构新颖的,多机理同时作用的非线性隔振抗冲元件,建立了器件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对模型中的待定参数进行了辨识,并对其抗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论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系统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参数优化问题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减振抗冲击元器件的作用原理、结构特点、数学模型和它们在各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对非线性减振抗冲击器件建模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2.利用微分方程理论和不等式理论对线性阻尼系统(线性刚度和线性阻尼并联)、平方阻尼系统(线性刚度和平方阻尼并联)以及库仑阻尼系统(线性刚度和库仑阻尼并联)等的抗冲击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推导了上述系统具有最优抗冲击性能的条件,以及抗冲击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导出了系统具有最优抗冲击性能时的系统参数。对不同系统的最优抗冲击性能进行了比较。3.设计了一种多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构新颖的非线性隔振抗冲元件,器件的回复力由弹性体材料的弹性提供,利用弹性体材料的粘性和接触面间的摩擦来提供阻尼。然后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利用有限元模型对其关键参数进行了设计。对器件进行了动静态特性仿真,获得了器件的刚度特性—非线性硬特性。4.根据对所设计隔振抗冲器件的仿真结果,建立了两中不同的研究器件振动性能的数学模型,一种是基于力-位移关系曲线的非线性模型,同时将Bouc-Wen迟滞曲线模型引入到非线性隔振抗冲器件的建模中,另一种是基于频率响应曲线的非线性模型,并研究了各模型中的待定参数对器件振动性能的影响。5.提出了所建立振动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加工制作了试验样机,测试了器件的动静态特性,特性曲线的趋势与有限元仿真结果非常一致,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利用试验数据和辨识方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辨识。对两种模型在相同初始条件下的自由振动响应和在不同频率下激励的受迫振动响应进行了数值求解,结果表明这两种模型的自由振动的频率非常一致,而受迫振动的振幅基本相同,这说明用这两种模型来模拟器件的振动性能是可行的。6.建立了器件的抗冲击数学模型,计算了在典型冲击脉冲激励下,系统的冲击响应。在跌落试验台上对其进行了冲击性能测试,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杨林硕[10](2008)在《车载电子设备振动分析与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车载电子设备的振动冲击特点,进行了有关隔振缓冲设计的理论分析与讨论,并结合某工程实例,考虑车载电子设备隔振缓冲系统各参数的不确定性,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通过工程车的跑车实验,了解车载电子设备隔振缓冲系统在运输过程中的实际响应状态和设计中的薄弱环节。重点结合隔振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讨论了隔振器的正确选型和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在设计并完成实际工程电子设备隔振缓冲系统的基础上,对工程设计中典型的机柜整机隔振缓冲系统进行了相关的随机振动、正弦扫频试验测试与研究。最后,就车辆改装、车载站和机柜隔振器的总体布局,以及机柜内部隔振设计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本工程中的隔振缓冲系统的改进方法和有关结构进一步设计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性研究。

二、舰船电器设备的隔振抗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舰船电器设备的隔振抗冲(论文提纲范文)

(1)天线框架隔冲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隔冲器结构研究现状
    1.3 隔冲响应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天线框架隔冲器结构方案研究
    2.1 引言
    2.2 天线框架基本参数与隔冲器技术要求
    2.3 天线框架隔冲器总体方案研究
        2.3.1 技术要求分析
        2.3.2 天线框架隔冲器总体结构方案研究
    2.4 天线框架隔冲器杆件结构方案研究
        2.4.1 隔冲器杆件功能分析
        2.4.2 天线框架隔冲器杆件总体结构方案
        2.4.3 天线框架隔冲器杆件隔冲元件选用
        2.4.4 天线框架隔冲器杆件连接元件选用
        2.4.5 隔冲器杆件结构方案改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线框架隔冲器结构设计与性能仿真
    3.1 引言
    3.2 天线框架隔冲器结构设计
        3.2.1 天线框架隔冲器结构设计流程
        3.2.2 天线框架隔冲器结构设计结果
    3.3 天线框架隔冲器冲击响应仿真分析
        3.3.1 天线框架隔冲器动力学模型
        3.3.2 天线框架隔冲器响应仿真分析方法
        3.3.3 天线框架隔冲器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线框架隔冲器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隔冲器杆件特性试验研究
        4.2.1 组合碟簧预紧力测量试验
        4.2.2 隔冲器杆件刚度阻尼特性测量试验
    4.3 隔冲器杆件性能验证试验
        4.3.1 隔冲器杆件冲击试验研究
        4.3.2 隔冲器杆件低频抗振试验
    4.4 天线框架隔冲器摆锤冲击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线框架隔冲器复位精度分析
    5.1 引言
    5.2 天线框架隔冲器精度模型研究
    5.3 关节轴承间隙与隔冲器杆件复位误差测量试验
        5.3.1 关节轴承间隙测量试验
        5.3.2 隔冲器杆件复位误差测量试验
    5.4 天线框架隔冲器复位误差计算
        5.4.1 基于正态分布方法的天线框架隔冲器复位误差
        5.4.2 基于极限方法的天线框架隔冲器复位精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船用隔振抗冲系统优化仿真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船舶减振抗冲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船舶主要隔振系统形式
        1.2.2 考虑基础柔性的船舶主动隔振
        1.2.3 设备非刚性对船舶冲击隔离的影响
        1.2.4 船用隔振器阻抗研究
        1.2.5 新型隔振器设计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考虑基础柔性的主动隔振模型研究
    2.1 元件动力学特性的矩阵表达
        2.1.1 离散元件
        2.1.2 杆
        2.1.3 梁
        2.1.4 双层隔振算例
    2.2 柔性基础耦合隔振一般模型
        2.2.1 模型状态描述
        2.2.2 设备导纳矩阵
        2.2.3 支撑系统四端参数传递矩阵
        2.2.4 柔性基础导纳矩阵
        2.2.5 系统导纳分析
        2.2.6 功率流及功率流传递率
    2.3 柔性隔振单点支撑模型
        2.3.1 柔性梁基础
        2.3.2 圆形柔性板基础
    2.4 柔性隔振多支撑模型
    2.5 相关参数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及设备非刚性的抗冲击模型分析
    3.1 传统刚体隔冲模型
    3.2 柔性梁冲击响应模型
    3.3 参数分析
    3.4 柱状柔性体跌落试验
        3.4.1 实验描述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隔振器阻抗的测试与计算
    4.1 阻抗-隔振元件的重要指标
    4.2 传统隔振器阻抗计算方法
    4.3 考虑刚度频散的阻抗计算方法
    4.4 隔振器阻抗仿真计算
        4.4.1 有限元建模
        4.4.2 相关计算参数
        4.4.3 仿真计算结果
    4.5 基于加速度测量的阻抗测试
        4.5.1 测试原理
        4.5.2 测试台架设计
        4.5.3 数据采集系统
        4.5.4 测试结果
    4.6 各计算方法结果
        4.6.1 数值仿真与实测
        4.6.2 传统理论计算与实测
        4.6.3 改进理论计算与实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隔振器结构优化设计
    5.1 基于波动理论的隔振思想
        5.1.1 阻抗变化引起波的反射
        5.1.2 结构突变引起波形转换
    5.2 隔振垫结构优化设计
    5.3 隔振元件短路及其优化
    5.4 隔振垫样品实测
        5.4.1 实验装置介绍
        5.4.2 实验方法
        5.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橡胶隔振器非线性抗冲击理论建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冲击的现象及危害
        1.1.2. 抗冲击的研究背景
    1.2. 抗冲击规范与研究意义
        1.2.1. 欧美海军舰船机电设备抗冲击研究历史与规范制定
        1.2.2. 我国舰船设备抗冲击研究现状
        1.2.3. 抗冲击研究意义
    1.3. 隔振设备抗冲击评估研究方法体系
        1.3.1. 时域方法--瞬态设计分析方法(TDAM)
        1.3.2. 频域方法--动力学设计分析方法(DDAM)
    1.4. 舰船设备冲击试验研究综述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常用隔振器及冲击隔离计算方法
    引言
    2.1. 冲击的特点与冲击隔离特性
        2.1.1. 冲击特点描述
        2.1.2. 冲击隔离概述
    2.2. 非线性隔振器特性及响应计算
        2.2.1. 冲击隔振器非线性刚度特性
        2.2.2. 非线性隔振器响应计算
    2.3. 常见隔振器功能特性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线性橡胶隔振器特性分析及迟滞建模
    引言
    3.1. 橡胶的超弹性特性
    3.2. 橡胶的粘弹性特性
        3.2.1. 聚合物的分子特性
        3.2.2. 线性粘弹性
        3.2.3. 非线性粘弹性
    3.3. 非线性迟滞系统建模
        3.3.1. 工程中的迟滞现象
        3.3.2. 迟滞恢复力模型
        3.3.3. 橡胶隔振器冲击响应迟滞模型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橡胶隔振器冲击实验及结果分析
    引言
    4.1. 跌落式实验法
        4.1.1. 冲击实验装置
        4.1.2. 规定冲击速度法
        4.1.3. 规定脉冲实验法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载荷和波形选择
        4.2.2. 实验步骤设计
        4.2.3. 实验结果
        4.2.4. 实验结果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橡胶隔振器冲击响应数值建模
    引言
    5.1. 本构方程数值建模
        5.1.1. 超弹性模型方程
        5.1.2. 非线性粘弹性模型
        5.1.3. 非线性粘超弹性模型方程
    5.2. 数值建模分析
        5.2.1. 大质量法的基本理论
        5.2.2. 数值模型
        5.2.3. 数值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设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自动武器站发展现状
        1.2.1 自动武器站的介绍
        1.2.2 后坐冲击对自动武器站性能的影响
        1.2.3 缓冲系统的技术现状
        1.2.4 缓冲系统参数优化目标
    1.3 柔顺缓冲机构研究现状
        1.3.1 柔顺机构研究状况
        1.3.2 柔顺机构在缓冲系统中的应用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第二章自动武器站运动学建模与火力线指向误差分析
    2.1 引言
    2.2 自动武器站结构设计
        2.2.1 车载自动武器站系统组成
        2.2.2 光电搜跟单元
        2.2.3 武器随动单元
        2.2.4 俯仰缓冲摇架设计要求
    2.3 自动武器站运动学建模
        2.3.1 随动单元运动学模型
        2.3.2 搜跟单元运动学模型
    2.4 基于旋转矩阵理论的火力线指向误差分析
        2.4.1 自动武器站误差源分析
        2.4.2 矩阵旋转理论分析
        2.4.3 垂直度误差对自动武器站火力线指向精度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第三章缓冲机理及参数优化目标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后坐冲击力模型简化
        3.2.1 射击后坐力
        3.2.2 后坐冲击力模型的速度阶跃简化
    3.3 缓冲系统储能极限分析
        3.3.1 无阻尼线性弹簧单自由度缓冲系统
        3.3.2 线性弹簧+粘性阻尼缓冲系统
    3.4 基于响应特性约束的参数优化目标理论研究
        3.4.1 响应特性多目标约束问题描述
        3.4.2 约束问题数学分析
        3.4.3 不同阻尼比范围的冲击响应求解
        3.4.4 参数优化目标数学模型
        3.4.5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第四章柔顺直线导向机构设计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柔顺直线导向机构构型设计
        4.2.1 柔顺单元建模
        4.2.2 构型设计与优缺点分析
    4.3 基于能量法的直梁柔顺单元导向刚度分析
        4.3.1 能量法分析过程
        4.3.2 关于剪切效应的考虑
        4.3.3 直梁柔顺单元力学模型
        4.3.4 弯矩作用下直梁柔顺单元导向刚度特性
        4.3.5 剪切作用下直梁柔顺单元导向刚度特性
        4.3.6 直梁柔顺单元导向刚度计算公式
    4.4 基于能量法的曲梁柔顺单元导向刚度分析
        4.4.1 O 型柔顺梁在横力作用下的导向刚度特性
        4.4.2 O 型柔顺梁在纯弯矩作用下的导向刚度特性
    4.5 基于等效系数法的柔顺直线导向机构导向刚度分析
        4.5.1 两端固定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导向刚度分析
        4.5.2 L 型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导向刚度分析
        4.5.3 折叠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导向刚度分析
        4.5.4 U 型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导向刚度分析
    4.6 导向性能有限元分析与验证
        4.6.1 导向刚度有限元分析
        4.6.2 线性行程分析
        4.6.3 侧边梁对导向性能影响的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第五章柔顺缓冲机构设计与缓冲功能研究
    5.1 引言
    5.2 设计约束分析
        5.2.1 线性行程约束
        5.2.2 导向性能约束
        5.2.3 其他约束
        5.2.4 设计原则
    5.3 柔顺缓冲机构构型设计
        5.3.1 基于折叠梁柔顺单元的柔顺缓冲机构构型设计
        5.3.2 基于Roberts 机构原理的柔顺缓冲机构构型设计
    5.4 基于对称简化的柔顺缓冲机构缓冲刚度计算
        5.4.1 改进型Roberts 柔顺缓冲机构缓冲刚度理论计算
        5.4.2 多折叠梁柔顺缓冲机构缓冲刚度理论计算
    5.5 复杂支撑梁柔顺缓冲机构性能比较
        5.5.1 等刚度设计流程
        5.5.2 有限元分析
        5.5.3 导向性能分析
    5.6 柔顺缓冲机构缓冲功能分析
        5.6.1 缓冲功能分析
        5.6.2 金属橡胶阻尼器建模
    5.7 本章小结
6 第六章柔顺缓冲机构综合动力学建模与参数理论计算
    6.1 引言
    6.2 柔顺直线导向机构集中参数建模
        6.2.1 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6.2.2 导向方向单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6.2.3 导向方向固有频率理论计算
    6.3 分布柔顺梁单元集中质量参数理论计算
        6.3.1 柔顺悬臂梁单元
        6.3.2 固定导向柔顺梁单元
        6.3.3 柔顺侧边梁
        6.3.4 柔顺圆弧梁单元
    6.4 柔顺直线导向机构固有频率理论计算
        6.4.1 两端固定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
        6.4.2 折叠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
        6.4.3 U 型柔顺梁直线导向机构
    6.5 柔顺缓冲机构模态特性分析
        6.5.1 缓冲功能方向固有频率计算
        6.5.2 柔顺缓冲机构模态特性有限元仿真
        6.5.3 设计参数与固有频率的关系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第七章柔顺缓冲机构实验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系统介绍
        7.2.1 柔顺机构制造工艺
        7.2.2 实验仪器与分析软件
    7.3 柔顺缓冲机构静态特性研究
        7.3.1 测试原理与系统组成
        7.3.2 缓冲刚度测试结果分析
        7.3.3 横向静态刚度特性测试结果
    7.4 柔顺缓冲机构模态测试分析
        7.4.1 测试原理
        7.4.2 测试过程
        7.4.3 模态分析结果
    7.5 金属橡胶阻尼器特性测试
        7.5.1 金属橡胶静刚度特性测试
        7.5.2 金属橡胶阻尼特性测试
        7.5.3 金属橡胶阻尼与柔顺缓冲机构速度阶跃激励响应
    7.6 柔顺缓冲机构实弹射击测试
        7.6.1 实验原理
        7.6.2 测试过程与实验数据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5)可搬移机箱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可搬移机箱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可搬移机箱的设计指导思想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可搬移机箱的设计需求分析
    2.1 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的设计需求
    2.2 轻型化的设计需求
    2.3 刚强度和隔振缓冲设计需求
        2.3.1 振动试验条件
        2.3.2 冲击试验条件
        2.3.3 跑车试验条件
    2.4 人机工程学需求
    2.5 工艺性设计需求
    2.6 本章小结
3. 可搬移机箱结构设计
    3.1 可搬移机箱的基本结构
        3.1.1 骨架
        3.1.2 箱体
        3.1.3 箱盖
        3.1.4 箱体密封设计
        3.1.5 导轨的选用
        3.1.6 箱体的组合工作模式设计
        3.1.7 可搬移机箱的隔振缓冲设计
    3.2 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的设计
        3.2.1 机箱的通用化设计
        3.2.2 机箱的系列化设计
        3.2.3 机箱的组合化(模块化)的设计
    3.3 机箱的人机工程学设计
        3.3.1 人体测量值
        3.3.2 人的视觉特征
        3.3.3 操控台的设计
    3.4 机箱的轻型化设计
    3.5 机箱的工艺性设计
        3.5.1 钣金件的结构工艺性
        3.5.2 板壳的连接设计
        3.5.3 铝合金焊接工艺
    3.6 便携式可搬移箱在工程中的应用
        3.6.1 地面固定式的应用形式
        3.6.2 帐篷式指挥所的应用形式
        3.6.3 固定/可搬移指挥所平台结构
        3.6.4 车载/可搬移系统平台结构
    3.7 本章小结
4. 可搬移机箱的仿真分析
    4.1 机箱的有限元模型
        4.1.1 单元选择
        4.1.2 连接部位的建模
        4.1.3 可搬移机箱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4.2 机箱的静力学分析
        4.2.1 搬运工况
        4.2.2 贮存工况
    4.3 机箱的模态分析
        4.3.1 可搬移机箱的模态分析及软件实现
        4.3.2 机箱模态分析
    4.4 机箱的冲击响应分析
    4.5 机箱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
    4.6 测试验证
        4.6.1 振动试验
        4.6.2 冲击试验
    4.7 本章小结
5. 可搬移机箱通用三维模型的实现
    5.1 可搬移机箱通用模型实现的功能
    5.2 可搬移机箱通用模型实现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法
    5.3 可搬移机箱通用模型的使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机载机箱结构分析与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1.3 课题意义
    1.2 电子设备结构有限元分析的意义
    1.3 电子设备结构有限元分析的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Ansys Workbench 二次开发研究
    2.1 引言
    2.2 Ansys Workbench 介绍
    2.3 Ansys Workbench 的二次开发研究
        2.3.1 应用 VB 辅助开发
        2.3.2 启动和工程管理界面
        2.3.3 DM 模块的二次开发
        2.3.4 DS 模块的二次开发
    2.4 小结
第三章 结构分析理论及其有限元仿真技术
    3.1 引言
    3.2 结构分析相关理论
        3.2.1 结构固有特性分析理论
        3.2.2 结构冲击响应分析理论
        3.2.3 正弦振动响应分析理论
        3.2.4 随机振动响应分析理论
    3.3 结构分析有限元仿真技术
        3.3.1 有限元法分析的一般过程
        3.3.2 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与求解
        3.3.3 有限元分析的后处理与结果分析
    3.4 Ansys Workbench 用于结构分析的可行性
        3.4.1 模态分析验证
        3.4.2 正弦振动响应分析验证
        3.4.3 冲击响应分析验证
        3.4.4 随机振动响应分析验证
        3.4.5 结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机载机箱结构 CAE 分析与仿真实现的关键技术
    4.1 引言
    4.2 振动试验环境在仿真中的实现
        4.2.1 冲击试验环境在仿真中的实现
        4.2.2 正弦振动试验环境在仿真中的实现
        4.2.3 随机振动试验环境在仿真中的实现
    4.3 基于高斯分布和 Miner 线性累计损伤随机疲劳分析在系统中的实现
        4.3.1 Miner 线性累计损伤定律
        4.3.2 基于高斯分布和 Miner 线性累计损伤定律的三区间法
        4.3.3 随机疲劳分析实现
    4.4 机载机箱模块快速设计仿真专家系统结构分析模块的实现
        4.4.1 结构振动分析数据流程
        4.4.2 结构分析工作流程
    4.5 小结
第五章 机载机箱结构分析案例
    5.1 引言
    5.2 CAD/CAE 集成结构分析系统
        5.2.1 CAD/CAE 集成结构分析系统模块
        5.2.2 机载机箱 CAE 模型的快速建立
        5.2.3 各种振动试验环境的模块化
    5.2 机载机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 机载机箱结构分析
        5.3.1 模态分析
        5.3.2 冲击响应分析
        5.3.3 谐响应分析
        5.3.4 随机振动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研究成果

(7)船用齿轮箱抗冲击计算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抗冲击分析研究现状
    1.3 抗冲击分析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等效静力法
        1.3.2 动态设计分析方法
        1.3.3 时域模拟法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船用齿轮箱抗冲击等效静力法分析
    2.1 等效静力法
        2.1.1 静力学基本理论
        2.1.2 校核载荷确定方法
    2.2 校核部件的选定
    2.3 齿轮箱模型
        2.3.1 齿轮箱有限元模型
        2.3.2 材料模型
    2.4 载荷处理
        2.4.1 螺栓预紧力的施加
        2.4.2 冲击载荷及边界条件
    2.5 结果分析
    2.6 齿轮箱等效静力理论计算方法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用齿轮箱抗冲击动态设计分析方法研究
    3.1 动态设计分析方法
        3.1.1 动态设计分析方法基本理论
        3.1.2 设计冲击谱
    3.2 齿轮箱计算模型
    3.3 冲击输入载荷
    3.4 齿轮箱冲击响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用齿轮箱时域模拟抗冲击方法分析
    4.1 时域模拟抗冲击方法基本理论
    4.2 设计冲击输入谱及时域转化方法
        4.2.1 设计冲击输入谱
        4.2.2 时域转化方法
    4.3 计算实例
        4.3.1 齿轮箱有限元模型
        4.3.2 冲击载荷
        4.3.3 结果分析
    4.4 齿轮箱抗冲击分析方法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齿轮箱冲击响应特性分析
    5.1 齿轮箱计算实例1
        5.1.1 冲击载荷
        5.1.2 数据无量纲化
        5.1.3 齿轮箱响应规律分析
    5.2 齿轮箱计算实例2
        5.2.1 齿轮箱模型
        5.2.2 载荷及边界条件
        5.2.3 冲击响应应力规律分析
        5.2.4 加速度响应规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齿轮箱抗冲击分析软件界面实现
    6.1 齿轮箱抗冲击分析软件定义
        6.1.1 软件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6.1.2 软件的开发原则
    6.2 软件系统的设计
        6.2.1 软件的结构及界面设计
    6.3 仿真验证
        6.3.1 齿轮箱静态抗冲击分析
        6.3.2 齿轮箱DDAM抗冲击分析
        6.3.3 齿轮箱时域模拟抗冲击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制导炮弹电子系统冲击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综述
        1.1.1 国内外制导炮弹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1.1.2 制导炮弹涉及的关键技术
        1.1.3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电子设备(系统)振动冲击动力响应研究概况
    1.3 非线性有限元在火炮发射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1.4 高冲击试验研究
        1.4.1 高冲击试验装置
        1.4.2 高冲击试验技术概况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内容
第二章 弹体动力学有限元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弹体受力分析
    2.3 基本假设
    2.4 弹体动力学有限元数学模型
        2.4.1 位移模式
        2.4.2 应变矩阵
        2.4.3 应力矩阵
        2.4.4 单元刚度矩阵
        2.4.5 结构刚度矩阵
        2.4.6 弹体所受载荷的等效节点力和载荷列阵
    2.5 动力学有限元模型的离散方程
        2.5.1 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学方程求解方法
        2.5.2 隐式方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
        2.5.3 有限元动力学方程直接积分方法的选择
    2.6 材料破坏与失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弹体冲击动力学仿真和分析
    3.1 全弹动力学有限元分析
        3.1.1 全弹体实体模型的建立和简化
        3.1.2 导引舱模型的建立
        3.1.3 有限元模型的假设
        3.1.4 全弹体有限元网格划分
        3.1.5 发射载荷分析
        3.1.6 边界条件
        3.1.7 接触类型
        3.1.8 计算结果和分析
    3.2 导航舱封装仿真分析
        3.2.1 导引舱封装模型的建立
        3.2.3 材料特性
        3.2.4 网格划分
        3.2.5 载荷加载
        3.2.6 计算结果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冲击试验
    4.1 空心玻璃微珠的材料特性及冲击动力学特性
    4.2 落锤冲击试验
        4.2.1 弹舱模拟试验件的设计
        4.2.2 固定模式试验结果与分析
        4.2.3 自由模式试验结果与分析
        4.2.4 试验结论
    4.3 火药模拟发射冲击试验
        4.3.1 试验件设计
        4.3.2 抗高冲击设计方案
        4.3.3 冲击载荷的测量
        4.3.4 试验结果测量
        4.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6 试验结论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有限元分析软件SAMCEF介绍
    1.1.1 SAMCEF软件的主要特点
    1.1.2 SAMCEF Field运行环境

(9)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设计与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隔振系统抗冲击研究综述
        1.2.1 隔振系统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系统参数的优化设计
        1.2.2 常用减振抗冲元件
        1.2.3 非线性减振器的建模研究概况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含不同阻尼的单自由度系统抗冲击性能研究及参数优化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极限隔离能力问题
    2.4 单自由度系统的抗冲击性能及参数优化
        2.4.1 线性系统
        2.4.2 平方阻尼系统
        2.4.3 干摩擦阻尼系统
    2.5 小结
第三章 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设计及响应计算
    3.1 引言
    3.2 隔振抗冲击器件的设计
        3.2.1 弹性体的有限元建模基本理论
        3.2.2 接触建模
        3.2.3 隔振抗冲器件的有限元建模
    3.3 隔振器动态性能仿真
        3.3.1 瞬态响应
        3.3.2 稳态响应
    3.4 小结
第四章 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振动建模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力-位移关系曲线的隔振抗冲器建模研究
        4.2.1 Bouc-Wen 模型
        4.2.2 基于力-位移关系曲线的的隔振抗冲器件的数学模型
        4.2.3 α对迟滞环形状的影响
        4.2.4 参数β和γ对迟滞环形状的影响
        4.2.5 n 对迟滞环形状的影响
    4.3 基于频率响应曲线的隔振抗冲器的建模与求解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模型求解
        4.3.3 模型参数对隔振器频率响应曲线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非线性隔振抗冲器振动模型的参数辨识及性能试验
    5.1 基于力-位移关系曲线模型的参数辨识
        5.1.1 α的辨识
        5.1.2 n 的辨识
        5.1.3 β和γ的辨识
    5.2 基于频率响应模型的参数辨识
    5.3 隔振抗冲器的性能试验
        5.3.1 静态性能试验
        5.3.2 动态性能试验
    5.4 模型参数的计算及验证
    5.5 两种模型的比较
        5.5.1 自由振动
        5.5.2 受迫振动
    5.6 小结
第六章 隔振抗冲器的抗冲击建模、试验与仿真
    6.1 引言
    6.2 冲击载荷的表述
    6.3 隔振抗冲器的抗冲击建模与仿真
        6.3.1 隔振抗冲器的抗冲击建模
        6.3.2 隔振抗冲器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响应计算
    6.4 隔振抗冲器冲击试验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的贡献和创新
    7.3 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博士期间完成(参与)的科研项目

(10)车载电子设备振动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隔振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隔振技术的研究概况
        1.2.2 随机参数结构研究概况
        1.2.3 电子设备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简况
    1.3 课题的来源和依据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车载电子设备振动理论分析
    2.1 车载电子设备振动特点
        2.1.1 路面谱函数
        2.1.2 汽车车厢和机柜振动情况
    2.2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的理论分析
        2.2.1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的振动响应
        2.2.2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的冲击响应
    2.3 隔振系统的刚体多自由度力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随机参数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研究
    3.1 具有随机参数车载机柜隔振系统的振动模型
    3.2 系统的固有频率
    3.3 系统的响应
    3.4 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隔振器的选型和振动试验分析
    4.1 隔振器的选型
    4.2 振动试验和分析
        4.2.1 振动试验设计
        4.2.2 随机振动试验
        4.2.3 正弦振动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隔振系统结构改进
    5.1 车辆改装及设备总体布局
    5.2 隔振器总体布局
    5.3 机柜结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四、舰船电器设备的隔振抗冲(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线框架隔冲器研究[D]. 姚冬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3)
  • [2]船用隔振抗冲系统优化仿真及设计研究[D]. 黄伍德.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3]橡胶隔振器非线性抗冲击理论建模与试验研究[D]. 曾诚.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4]柔顺直线导向与缓冲机构设计问题研究[D]. 周擎坤.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5]可搬移机箱设计[D]. 朱静.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6]机载机箱结构分析与仿真技术研究[D]. 吕福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1)
  • [7]船用齿轮箱抗冲击计算方法分析[D]. 张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2)
  • [8]制导炮弹电子系统冲击动力学研究[D]. 朱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9]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设计与建模研究[D]. 丁旭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10]车载电子设备振动分析与控制[D]. 杨林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船舶电气设备的隔振抗冲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