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肌电活动特征论文-郑志荣

表面肌电活动特征论文-郑志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肌电活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面肌电,网球,正手击球,力量特征

表面肌电活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郑志荣[1](2017)在《不同水平网球练习者正手击球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利用肌电技术分析正手击球动作,通过结合不同的学科,直观的描述正手击球过程中,各肌肉的关系,为不同的网球练习者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不同的网球练习者在正手击球时会出现不同的错误,找出这些不足运用到教学或训练当中有助于提高不同练习者的击球水平。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网球不同网球练习者共30人,分为叁个组,每个组10人,并能熟练打出正手击球。普修为学过半年网球的学生,专修一年为学网球一年的学生,专修两年为学网球一年的学生。首先将电极片贴在受试者目标肌肉的肌腹上,电极的箭头指示方向与肌纤维的方向保持一致,然后固定电极。然后进行测试网球正手原地击球,正手击球成功的标准是,球速快,动作流畅,球打到界内指定的位置。根据网球正手击球的动作特征,选择身体右侧不同的16块肌肉,它们分别为右手肱桡肌、右手肱二头肌、右手肱叁头肌、右叁角肌、右胸大肌、右腹内斜肌、右腹直肌、右斜方肌、右背阔肌、右竖脊肌、右腿股直肌、右腿股内侧肌、右腿股外侧肌、右腿股二头肌、右腿腓肠肌内侧、右腿腓肠肌外侧。测试指标有:肌肉开始、结束、持续时间,肌肉均方根值、积分肌电值、肌力、肌力比例。研究结果:1在叁组学生正手击球放电的持续时间相对比可发现,普修与专修一年的的学生相比竖脊肌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普修学生放电时间过长,持续时间差值平均为0.46s。普修与专修两年的相比较,胸大肌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普修学生放电时间过长。专修一年与专修两年相比斜方肌和竖脊肌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总的来说,正手击球放电持续时间上呈现的规律是普修大于专修一年大于专修两年。2叁组学生正手击球均方根振幅值相互对比得到:普修与专修两年的学生对比可发现,股直肌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专修两年学生大于普修学生均方根值。股内侧肌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专修两年学生大于普修学生均方根值。专修一年与专修两年学生对比可发现腓肠肌外侧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专修两年学生大于专修一年学生均方根值。3普修学生与专修一年学生肌肉积分肌电值相比较,股外侧肌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普修学生积分肌电大于专修一年学生。普修与专修两年学生相比较,腓肠肌内侧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普修学生积分肌电小于专修两年学生。专修一年与专修两年学生相比较,股内侧肌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专修一年学生积分肌电小于专修两年学生。4普修与专修两年学生相比较,叁角肌和胸大肌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专修两年学生大于普修学生。股内侧肌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专修两年学生大于普修学生。专修一年与专修两年学生相比较,叁角肌胸大肌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专修两年学生肌力值大于专修一年学生。背阔肌和斜方肌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专修两年学生肌力值大于专修一年学生。专修两年学生肌力值大于专修一年学生。5普修学生与专修一年学生肌肉贡献率相比,股内侧肌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普修学生该肌肉贡献率大于专修一年学生。普修与专修两年学生相比较,肱桡肌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普修学生该肌肉贡献率小于专修两年学生。肱叁头肌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普修学生该肌肉贡献率小于专修两年学生。专修一年与专修两年学生相比肱桡肌、肱叁头肌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专修一年学生明显小于专修两年学生。结论:1.普修学生在整体上能够体现出网球正手击球的发力顺序,但是总的来说,肌肉之间的协调还不是很明确,存在力量脱节现象。尤其是躯干链接上下肢力量之间的传递。上肢力量肌力用力较大,对下肢力量的利用不够充分,造成了正手击球下肢蹬伸不完整,且重心明显偏高。动作不协调,稳定性差,动作的完成不够充分。击球点不准确,步伐不清晰。2.专修一年学生力量的传递有了明显的传递关系,已经能够学会用下肢力量来击球。但是下肢力量用的不充分,而且下肢力量比较弱。在重心降低时,蹬转不充分,也就是说力量发不出来,下肢的主动用力造成力量的协调传递出现滞后,上肢力量发力时间上过早。股直肌的力量不大。3.专修两年学生正手击球躯干肌肉的得发力比较小。在击球步伐和击球效果上明显高于其它两组。但是在正手击球过程冲也体现出了基础动作不扎实,虽然主要的用力肌肉没有问题,但是上肢肌肉用力相对于击球的主要肌肉用力还是偏大,这是因为太注重击球效果上,而忽略了正手击球基础的重要性。建议1.普修学生应当注重基础动作的练习,体会下肢用力击球的感觉。在练习时适当的降低上肢力量的发力,加大下肢力量的发力,加强对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力量练习。体会在正手击球时的转腰力量。加大网球步伐的练习,步伐不到位,正手击球的动作体现不出来。2.专修一年学生应当加强下肢力量的专项练习,在能够充分蹬直腿的情况下在适当降低重心,逐步加大下肢的发力力量,过多的降低重心只能让力量减弱,造成动作不协调。在练习时注意每个动作细节的练习,一定要充分发挥动作的合理性。同时结合专门的网球步伐的练习,提高在击球前的准备动作的协调。3.专修两年年学生应该注重细节动作的改正,经常进行基础动作的专门练习。尤其是肱叁头肌,肱桡肌,腹直肌,背阔肌的发力顺序,不要过多的将力量用在击球上,更应该注重将主要用力肌的力量显现出来。(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5)

王松[2](2014)在《五行拳典型击打动作的表面肌电活动特征及击打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与数理统计法,尝试运用运动生物表面肌电、第一代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假人)、高速摄影机等现代科学研究手段及器材,对形意拳中的母拳法——五行拳(劈、崩、钻、炮、横),进行击打假人的实验测试,并采集这五个击打动作的运动生物表面肌电、运动学以及击打效果指标,利用肌肉积分肌电、击打后假人各部位产生的加速度等参数,从科学的角度阐述形意拳中五行拳拳法的技法特征以及拳法之间的区别。不仅为传统形意拳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同时也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形意拳母拳法的特征与区别,进而加快传统形意拳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研究方法6位形意拳高手采用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的击打方式对假人进行叁次成功的上步击打实验。实验中肌电数据采集与处理主要选用美国产Noraxon16导遥测肌电DTS系统及配套处理软件,(NORAXON U.S.A INC.),采样频率为1500Hz;击打效果数据测试及分析仪器采用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上海体育学院和成都方拓仿真责任公司联合开发),采样频率为80000Hz/s;拳法的运动过程采集主要运用高速摄影机(美国Redlake MASD生产,MotionPro X-4型),采样频率为500f/s。研究结果从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五种拳法的表面肌电活动特征来看,五行拳在击打假人时上肢发力肌肉主要集中在肱二头肌与叁角肌,躯干部位的发力肌肉主要是胸大肌与右腹直肌。通过整理归纳得,劈拳击打假人时主要发力肌肉为叁角肌、肱二头肌、肱叁头肌和竖脊肌;崩拳击打时上肢主要发力肌肉为叁角肌,躯干部位肌肉则是整体发力;钻拳击打时主要发力肌肉为肱二头肌、肱叁头肌和背阔肌;炮拳击打时主要发力肌肉为叁角肌、肱桡肌和胸大肌;横拳击打时主要发力肌肉为叁角肌、肱二头肌和右腹直肌。从五行拳击打时上肢与躯干部位肌肉激活顺序来看,劈拳肌肉激活顺序为:肱叁头肌——右腹直肌——叁角肌——竖脊肌——肱二头肌——肱桡肌——胸大肌——背阔肌;崩拳为:叁角肌——肱叁头肌——肱二头肌——竖脊肌——右腹直肌——肱桡肌——背阔肌——胸大肌;钻拳为:叁角肌——肱桡肌——肱叁头肌——肱二头肌——胸大肌——背阔肌——竖脊肌——右腹直肌;炮拳为:肱二头肌——叁角肌——肱叁头肌——背阔肌——肱桡肌——竖脊肌——胸大肌——右腹直肌;横拳为:肱二头肌——叁角肌——竖脊肌——右腹直肌——背阔肌——胸大肌——肱叁头肌——肱桡肌。从拳法击打假人产生的加速度指标来看,崩拳的击打效果最好,尤其是肝脏与肺部;炮拳排其次,主要是心脏、肝脏与肺部;劈拳居中,主要是胸骨柄与肝脏;横拳较差,主要是肺部;钻拳最差,主要是胸骨柄位置。从加速度波前时间的特征来看,钻拳在各主要分析通道的力量传递时间均是最短;劈拳加速度波前时间较短部位主要是胸骨柄与肝脏;崩拳击打时加速度波前时间均较长;炮拳加速度波前时间较短的部位主要是心脏与胃部,横拳加速度波前时间较短的部位主要是左右肺部。研究结论1、劈拳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击打拳法,击打时右侧拳是以大臂作为发劲的着力点,目的是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倾跌,该拳法对假人直接接触部位具有较好的击打效果。2、崩拳是一种直线打击拳法,击打拳基本处于固定状态,躯干部位肌肉对击打拳起到固定并保持身体稳定性的作用,该拳法的击打力量具有很强的穿透与扩散能力。3、钻拳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击打拳法,其击打距离相对较长,击打效果较差,但击打力在假人各主要分析通道的力量传递速度最快。4、炮拳是一种曲线斜向的击打拳法,主打斜劲,该拳的击打效果仅次于崩拳,肱桡肌的发力产生螺旋劲使得该拳法具有较强的破防效果。5、横拳是一种横中有直的击打拳法,该拳法可以在格挡来拳的同时击打对方胸肋,可谓“攻防兼备”,对直接接触部位能够产生较好的击打效果。(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4-05-22)

梁雷超,危小焰[3](2013)在《不同负重方式进行全身振动力量训练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比较以屈膝静蹲、半蹲起、深蹲起叁种方式负荷相同重量进行全身振动力量训练时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活动特征,为全身振动力量练习负重方式的选择及其更加合理的应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在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选取14名无训练史的健康男性受试者为研究对象。负荷30%BW重量,采用随机的方式分别以屈膝静蹲(膝关节角度为120°)、半蹲起、深蹲起叁种方式附加频率为25Hz,振幅2mm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期刊2013-10-22)

段子才,张戈,汪东明,朱云[4](2013)在《递增负重卧推和卧推抛起的动力特征及表面肌电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卧推抛起(bench throw,BT)与卧推(bench press,BP)在动作的力、速度和功率等方面的差别,并分析BT练习的适宜负重;结合进行练习时有关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情况,探讨动作速度对抗阻工作时神经肌肉活动方式的影响。方法:12名男大学生以个人30%、50%、70%、90%1 RM的杠铃重量分别进行相等负重的BP和BT动作,测量两种动作时杠铃运动的力、平均速度和峰功率;同时记录胸大肌、肱叁头肌和肱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选取平均积分振幅(AEMG)、中位数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进行两动作和各负重等级之间的多重分析比较。结果:在相同重量的条件下,BT动作在各级负重上均产生了较BP更高的峰功率,在30%和50%1 RM负重时较BP具有显着更高的动作速度;在相等负重的BP和BT时,胸大肌和肱叁头肌的AEMG在动作之间差异不显着,但均与负重重量同步增加;在BT时,胸大肌的MF在所有负重等级上较BP时显着更大,在30%、50%1 RM负重时MPF较BP时显着更大。结论:BT动作更加有利于上肢爆发力的训练,以50%1 RM的负重进行BT练习较为适宜;肌肉工作时要实现更快的速度和产生更大功率,需要对主动肌激发更高频率的神经冲动。(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韩岳洋,李强,牛健壮[5](2012)在《不同级别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及肌肉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速摄像机、遥测机电仪两机同步测试法对3名不同级别男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动作现场测试,运用专门的分析软件,结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知识对高速摄像、肌电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发现最后用力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发现肌肉或肌群在此技术动作过程中肌电变化特征以及脚的用力特征,以及此技术动作的诸多基本规律,以期为教学和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数。(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袁艳,吴贻刚,苏彦炬,李玉章[6](2012)在《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和负重条件下半蹲运动中小腿肌群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在不附加振动,分别附加频率为25、30、35、40、45、50 Hz共计7种振动刺激条件,以及不负重和负重30%最大力量两种负荷条件下完成10次半蹲起的小腿表面肌电活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双因素方差分析,振动刺激对被检肌肉肌电均方根值(EM-Grms)有显着影响(P<0.05);负重对腓肠肌EMGrms有非常显着的影响(P<0.01),对胫骨前肌无显着影响;振动刺激和负重对各被检测肌肉均无明显交互作用。多重比较表明:45 Hz的振动频率可以显着提高被检肌群的EMGrms。结论:半蹲起练习时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提高小腿肌肉的激活程度;30%1RM负重可以显着提高腓肠肌激活程度,但不能增加胫骨前肌激活程度;无论是否负重,45 Hz的振动刺激可以显着增加小腿肌肉激活(P<0.05)。(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刘述芝,吴瑛[7](2010)在《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支撑腿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表面肌电和运动学同步测试,揭示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下肢肌肉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比目鱼肌、腓肠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是起跳腿的主要发力肌肉;所测肌肉最大发力时的顺序为:胫骨前肌首先发力,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次之,腓肠肌、比目鱼肌、股二头肌依次最后发力至最大;在整个起跳环节,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拮抗肌共激活水平较高,其中尤以缓冲阶段踝关节的共激活水平最高。上述特征提示,在专项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设计与跳远起跳用力特征相一致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以打造出良好的专项力量素质。(本文来源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蒋咸生,牛健壮,吕向明,许万林[8](2010)在《优秀男排主攻手4号位强攻助跑起跳技术的肌肉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6通道遥测肌电测试仪对优秀男排主攻手的上肢肌、下肢肌和躯干肌共计十二块肌肉进行现场测试,探讨4号位强攻助跑起跳过程中某肌肉在不同时程,以及不同肌肉在同一时程的肌电变化特征。测试结果表明:在所测阶段里,右侧肱二头肌的肌电振幅最大,放电最强,兴奋程度最高,这为排球4号位强攻助跑起跳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田进,周家颖[9](2009)在《跳深着地阶段下肢所测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ME6000T16和Kistler叁维测力台对12名一级运动员和12名叁级运动员在正常状态下和在相对疲劳状态下(完成较大负荷练习后)完成不同下落高度跳深的完整动作进行了同步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正常状态完成不同下落高度跳深时,同一名运动员下肢所测肌肉所表现出的表面肌电活动变化趋势和肌肉的协调模式是一致的;不同运动员在同一下落高度跳深时,同名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的强度和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尽管这块肌肉在下肢肌肉活动时所起的作用相同。相对疲劳状态下(完成较大负荷练习后)跳深时,着地阶段运动员所测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变化趋势和所测肌肉间的协同关系发生了较大改变等。(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周家颖,高琴心,徐利峰[10](2008)在《跳深着地前下肢所测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kistler叁维测力台和ME6000T16道便携式无线遥测表面肌电测试系统等仪器,同步对不同等级的跳跃类运动员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下落高度的跳深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正常状态下跳深时,运动员足着地前下肢所测的大部分肌肉均已"预激活";运动员足着地前下肢所测肌肉的"预激活"模式因人而异;运动员下肢肌肉"预激活"的个体模式,不随跳深下落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下肢肌肉疲劳会导致下肢所测肌肉的"预激活"模式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表面肌电活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与数理统计法,尝试运用运动生物表面肌电、第一代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假人)、高速摄影机等现代科学研究手段及器材,对形意拳中的母拳法——五行拳(劈、崩、钻、炮、横),进行击打假人的实验测试,并采集这五个击打动作的运动生物表面肌电、运动学以及击打效果指标,利用肌肉积分肌电、击打后假人各部位产生的加速度等参数,从科学的角度阐述形意拳中五行拳拳法的技法特征以及拳法之间的区别。不仅为传统形意拳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同时也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形意拳母拳法的特征与区别,进而加快传统形意拳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研究方法6位形意拳高手采用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的击打方式对假人进行叁次成功的上步击打实验。实验中肌电数据采集与处理主要选用美国产Noraxon16导遥测肌电DTS系统及配套处理软件,(NORAXON U.S.A INC.),采样频率为1500Hz;击打效果数据测试及分析仪器采用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上海体育学院和成都方拓仿真责任公司联合开发),采样频率为80000Hz/s;拳法的运动过程采集主要运用高速摄影机(美国Redlake MASD生产,MotionPro X-4型),采样频率为500f/s。研究结果从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五种拳法的表面肌电活动特征来看,五行拳在击打假人时上肢发力肌肉主要集中在肱二头肌与叁角肌,躯干部位的发力肌肉主要是胸大肌与右腹直肌。通过整理归纳得,劈拳击打假人时主要发力肌肉为叁角肌、肱二头肌、肱叁头肌和竖脊肌;崩拳击打时上肢主要发力肌肉为叁角肌,躯干部位肌肉则是整体发力;钻拳击打时主要发力肌肉为肱二头肌、肱叁头肌和背阔肌;炮拳击打时主要发力肌肉为叁角肌、肱桡肌和胸大肌;横拳击打时主要发力肌肉为叁角肌、肱二头肌和右腹直肌。从五行拳击打时上肢与躯干部位肌肉激活顺序来看,劈拳肌肉激活顺序为:肱叁头肌——右腹直肌——叁角肌——竖脊肌——肱二头肌——肱桡肌——胸大肌——背阔肌;崩拳为:叁角肌——肱叁头肌——肱二头肌——竖脊肌——右腹直肌——肱桡肌——背阔肌——胸大肌;钻拳为:叁角肌——肱桡肌——肱叁头肌——肱二头肌——胸大肌——背阔肌——竖脊肌——右腹直肌;炮拳为:肱二头肌——叁角肌——肱叁头肌——背阔肌——肱桡肌——竖脊肌——胸大肌——右腹直肌;横拳为:肱二头肌——叁角肌——竖脊肌——右腹直肌——背阔肌——胸大肌——肱叁头肌——肱桡肌。从拳法击打假人产生的加速度指标来看,崩拳的击打效果最好,尤其是肝脏与肺部;炮拳排其次,主要是心脏、肝脏与肺部;劈拳居中,主要是胸骨柄与肝脏;横拳较差,主要是肺部;钻拳最差,主要是胸骨柄位置。从加速度波前时间的特征来看,钻拳在各主要分析通道的力量传递时间均是最短;劈拳加速度波前时间较短部位主要是胸骨柄与肝脏;崩拳击打时加速度波前时间均较长;炮拳加速度波前时间较短的部位主要是心脏与胃部,横拳加速度波前时间较短的部位主要是左右肺部。研究结论1、劈拳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击打拳法,击打时右侧拳是以大臂作为发劲的着力点,目的是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倾跌,该拳法对假人直接接触部位具有较好的击打效果。2、崩拳是一种直线打击拳法,击打拳基本处于固定状态,躯干部位肌肉对击打拳起到固定并保持身体稳定性的作用,该拳法的击打力量具有很强的穿透与扩散能力。3、钻拳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击打拳法,其击打距离相对较长,击打效果较差,但击打力在假人各主要分析通道的力量传递速度最快。4、炮拳是一种曲线斜向的击打拳法,主打斜劲,该拳的击打效果仅次于崩拳,肱桡肌的发力产生螺旋劲使得该拳法具有较强的破防效果。5、横拳是一种横中有直的击打拳法,该拳法可以在格挡来拳的同时击打对方胸肋,可谓“攻防兼备”,对直接接触部位能够产生较好的击打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肌电活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郑志荣.不同水平网球练习者正手击球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的对比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2].王松.五行拳典型击打动作的表面肌电活动特征及击打效果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

[3].梁雷超,危小焰.不同负重方式进行全身振动力量训练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C].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2013)论文集.2013

[4].段子才,张戈,汪东明,朱云.递增负重卧推和卧推抛起的动力特征及表面肌电活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5].韩岳洋,李强,牛健壮.不同级别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及肌肉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

[6].袁艳,吴贻刚,苏彦炬,李玉章.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和负重条件下半蹲运动中小腿肌群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

[7].刘述芝,吴瑛.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支撑腿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

[8].蒋咸生,牛健壮,吕向明,许万林.优秀男排主攻手4号位强攻助跑起跳技术的肌肉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

[9].田进,周家颖.跳深着地阶段下肢所测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

[10].周家颖,高琴心,徐利峰.跳深着地前下肢所测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

标签:;  ;  ;  ;  

表面肌电活动特征论文-郑志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