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石油烃降解论文-高鹏飞,刘虹,丛唯一,曾繁城,杜小彦

总石油烃降解论文-高鹏飞,刘虹,丛唯一,曾繁城,杜小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总石油烃降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油烃,降解菌株,复配,降解特性

总石油烃降解论文文献综述

高鹏飞,刘虹,丛唯一,曾繁城,杜小彦[1](2019)在《石油烃降解菌株的复配及其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松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种高效降解石油烃的菌株分别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YH、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TM和红球菌(Rhodococcus sp.)K1,对其菌落、菌体形态进行观察,并将3种菌株以不同比例进行复配,研究了3种单菌株及其复配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以及其间的协同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复配菌株与单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有所差异;3种菌株具有协同降解石油烃的作用;3种菌株的复配比例(YH∶TM∶K1)为1∶0.5∶1.5时,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最好;初始浓度为2 000 mg/L的石油烃,加入3 mL复配菌株,在130 r/min、30℃下振荡培养6 d后,石油烃的降解率达94.3%;当石油烃的初始浓度为2 000 mg/L时,复配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动力学曲线与零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效果良好,其降解动力学方程为y=-309.6x+2 045.0(R~2为0.931),降解半衰期为3.4 d。(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袁林杰,彭芃,申泰铭,解庆林[2](2019)在《石油烃降解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归纳了细菌、真菌和藻类对石油烃的降解作用;讨论了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因素,包括微生物种类、石油烃种类、温度、pH、营养物质、电子受体等;总结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降解石油烃领域的应用;最后,提出今后生物降解石油烃的研究重点可能是开发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群联合体。(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娜,刘志敏,宋东辉[3](2019)在《石油烃降解菌对邻苯二酚、苯甲酸钠降解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邻苯二酚和苯甲酸是苯类化合物代谢过程中两种常见的中间产物,也是工业废水中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为了高效去除苯类污染物,考察了高效降解石油中芳香烃组分的菌株Acinetobacter sp. Tust-DM21对邻苯二酚和苯甲酸钠的降解,并通过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12O)的粗酶特性和苯甲酸1,2-双加氧酶的酶活初步研究其代谢过程。在不含碳源无机盐培养基中,菌株Tust-DM21能够分别以邻苯二酚和苯甲酸钠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通过改变接菌量、底物浓度、pH、温度等方面对该菌降解这两类苯类物质的特性进行研究,对C12O的最适pH、温度和动力学参数以及苯甲酸1,2-双加氧酶的酶活进行分析。菌株对邻苯二酚的最大耐受浓度为700 mg/L,菌株降解600 mg/L邻苯二酚的最佳条件为:接菌量5%、pH6.0、温度35℃,降解率达92%以上。菌株可耐受4 500 mg/L苯甲酸钠,降解浓度为1 500 mg/L苯甲酸钠的最佳条件为:接菌量3%、pH8.0、温度35℃,降解率达95%以上。C12O的最适p H为8.0,温度35℃,其动力学参数为Km=25.68μmol/L,Vmax=0.131 mol/(mL·min);苯甲酸1,2-双加氧酶的酶活为3.53 U。该菌对邻苯二酚、苯甲酸钠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师辰艺,徐源,范梦婕,陈英文[4](2019)在《生物电化学技术降解石油烃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原理及生物电化学技术降解石油烃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生物电化学降解石油烃的技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崔航[5](2019)在《碱活化过硫酸钠和硫酸亚铁活化过碳酸钠工艺降解地下水总石油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碱活化过硫酸钠(PS)和硫酸亚铁(Fe(Ⅱ))活化过碳酸钠(SPC)两种工艺分别降解地下水中的总石油烃,考察了两种氧化工艺对地下水中TPHs的降解效果并分析了降解特点的异同。结果表明:碱活化PS工艺中药剂投加量的提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有利于TPHs降解效果的提高,Fe(Ⅱ)活化SPC工艺中TPHs的降解更加迅速,但延长反应时间难以提高TPHs降解效果;在两种氧化工艺中,消耗相同药剂量时,地下水中TPHs浓度越高,氧化剂利用效率最高;两种氧化工艺对不同浓度TPHs各碳段组分(C10-C16、C17-C28、C29-C36)的降解率不同。(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张博凡,徐文斐,王加华,熊鑫,韩卓[6](2019)在《菌糠炭与微生物协同吸附-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菌糠为原材料,在不同热解温度(250~650℃)下限氧热解制备菌糠炭,通过分析菌糠及菌糠炭结构的差异,探究其对微生物、石油烃的吸附性能及固定化菌株苍白杆菌Q1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菌糠炭对微生物吸附效果提高,其中550℃菌糠炭吸附固定化量最高为1.582×10~(10) CFU/g,SEM扫面电镜结果显示菌株主要吸附在材料表面。高温炭对石油烃吸附较好,其中550℃菌糠炭对胶质、沥青质吸附率最高,分别为36.33%、25.59%;吸附效果均与孔结构、芳香性相关显着,其协同微生物对石油烃四组分总体降解效率高,均优于其他热解温度下制备的菌糠炭组,pH值和有机碳含量对微生物吸附-降解影响较明显,550℃菌糠炭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具有强化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9年04期)

张一梦,郑泽旭,段继周[7](2019)在《海洋中石油烃类降解与微生物腐蚀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程实践中,国家重要的海洋工程设施(如海底输油管线和船舶燃料系统等)发生的腐蚀破坏案例常常涉及到油水环境,并与微生物腐蚀作用密切相关,而了解海洋含油环境中石油烃类的生物转换机制是了解微生物腐蚀的关键。阐述了海洋环境中降解石油烃类的主要微生物及其降解机制,其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特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即为接受电子,该过程将生物无法直接利用的化学能转换成可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即腺苷叁磷酸(ATP)。有氧条件下的烃类降解以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而在缺氧条件下可利用硝酸盐、铁离子、硫酸盐等作为电子受体。海洋环境中的石油烃类会促进腐蚀性硫化物的生成,因此油水环境下的微生物腐蚀机理以硫化物的腐蚀破坏为主。此外,烃类降解过程产生的琥珀酸等酸性中间代谢物也会加剧腐蚀的发生。但目前关于海洋油水环境中微生物群落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出的功能性及其对钢铁设施的破坏机理,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而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微生物组学研究技术将成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樊黎黎,徐兴健,韩雪容,李海彦,王娜[8](2019)在《莫莫格湿地石油污染土壤中耐盐碱石油烃降解细菌的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位筛选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可以用来修复受石油污染的盐碱土壤。本研究从莫莫格湿地的石油污染土壤中,以菲(Phe)作为唯一碳源,分离出一株多环芳烃耐盐碱的Phe高效降解细菌株,通过形态学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系统发育进化地位;系统研究了该菌株对Phe的降解特性及其降解动力学,为湿地石油污染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菌种资源。研究结果表明,耐盐碱的Phe降解细菌S1-8菌株,属于盐单胞菌,命名为Halomonas sp. S1-8; Halomonas sp. S1-8降解Phe的最适盐浓度(Na Cl)为5%,p H为8. 0,温度为30℃。在盐浓度低于5%时,随着盐度的增加,菌株S1-8在盐碱胁迫下对Phe的降解动力学,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菌株S1-8对盐浓度和环境酸碱度具有较广的适应范围,分别为Na Cl含量0~30%和p H 6. 0~11. 0。Halomonas sp. S1-8在湿地油田污染的生物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2期)

帅异莹[9](2019)在《舟山海域石油烃污染调查及相关石油烃降解微生物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舟山海域近海及潜在石油烃污染源的船舶修造厂、石油储运与转运基地、客运与货运码头附近的海水与沉积物石油烃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舟山近海海水与沉积物呈现越靠近舟山群岛、或者采样点周围船厂、码头和石油储运基地分布越密集,石油类含量越高的特征。其中,潮间带海水与底质中石油类含量较高,且潮间带底质中烷烃与多环芳烃(PAHs)浓度高于我国其他同类海域。说明船舶修造厂、码头附近海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石油烃污染。因此,为了解来源于船舶的常见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状况,本文通过在实验室驯化并制作石油烃降解微生物制剂,对受船舶用油与船舶清舱油泥污染的海水进行了模拟降解实验。结果显示,模拟降解至第7d时,相对于空白对照组,船舶用油与船舶清舱油泥中的烷烃与PAHs已经基本降解殆尽,说明该石油烃降解微生物制剂具有海洋船舶用油和船舶清舱油泥污染的生物修复应用潜力。本文接着验证了该微生物制剂应用于模拟海岸带石油烃污染修复的潜力。在实验室进行了简化的、不同底质类型的潮上带、潮间带与潮下带船舶清舱油泥污染模拟修复。降解7d的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混合底质潮上带石油类降解率最高(65%),泥质底质潮间带石油类降解率最高(85%),沙质底质潮下带石油类降解最高(86%)。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微生物制剂中的石油烃降解机制,从上述微生物菌群中分离、纯化出9株细菌,其中Leclercia sp.B45的正十六烷降解率为91%,Halomonas sp.A2为64%。且A2与B45在生长过程中均可能产生了表面活性剂。由于这两株菌的烷烃降解功能与产表面活性剂能力均未见报道,因此选其进行进一步的烷烃降解功能基因研究。本研究使用筒并引物首次扩增出Leclercia sp.B45的alkB功能基因。通过培养实验明确Leclercia sp.B45的烷烃最佳降解浓度后,在该浓度下诱导培养,然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以分析alkB基因的转录模式。实验结果表明,Leclercia sp.B45中的aakB基因转录水平在C10、C16、C28诱导时表达量显着上调,这为alkB基因底物调节范围的扩充提供了新的信息。结合本节其他实验结果,推测alkB基因的表达上调与菌株B45对低浓度碳源的高效利用有关。分离纯化得到的Halomonas sp.A2是一株盐单胞菌,属于嗜盐菌。实验结果表明,Halomonas sp.A2能够降解C10、C16与C28,培养7d的降解率最高可达71%。qRT-PCR结果表明,Halomonas sp.A2内的细胞色素P450-5单加氧酶与mono-1单加氧酶基因可能参与催化该菌株正癸烷的代谢。海洋石油烃降解菌剂因其耐高盐的特征,有应用于降解陆源高含盐采油废水的潜力。因此,本研究接着将该石油烃降解菌剂应用于新疆重油公司的微生物接触氧化池进行高含盐采油废水的降解,并采用高通量测序对3个级别3个不同深度的微生物膜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微生物菌剂顺利挂膜,运行后出水总石油类、硫化物、氨氮、COD、BOD5、pH均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二级标准(GB8978-1996),达到了微生物膜法处理较低COD采油废水的目标,且COD平均去除率为65.4%,BOD5平均去除率为46.6%,石油类平均去除率为54.9%,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79.2%,硫化物平均去除率为62.1%。(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高鹏飞[10](2019)在《降解石油烃混合菌剂的研制及室内模拟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在生产、加工、运输及使用过程中,由于泄露及未按规定排放等原因,会伴随着石油烃类混合物的溢出和渗透,造成了石油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使得石油烃污染修复迫在眉睫。微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安全、低成本、无二次污染、经济有效的石油污染修复技术,在过去的几年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由于微生物菌株在实际污染环境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容易保存等因素,导致降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微生物混合菌剂的制备技术,是指利用载体携带目标菌株,不仅可以有效的排除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可以屏蔽土着菌等对其产生的抑制作用,最终提高对石油污染物的降解率,因而有很广泛的应用潜力。本课题从松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种高效降解石油烃菌株,并对菌株进行鉴定,随后对3种菌株进行复配,将优化后的复配菌株在特定的载体上进行发酵培养,制备混合微生物固体菌剂,并从5个方面研究混合菌剂的制备条件,分别是考察(1)pH;(2)烘干温度;(3)载体比例;(4)料水比;(5)接菌量。通过5个方面研究,获得最好的石油烃降解菌剂制备条件,随后按照最优的条件制备石油烃降解菌剂,最后将该菌剂用于后续的室内模拟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本课题所得出如下结论:1、筛选出3种菌株,鉴定结果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YH(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 strain)、类产碱假单胞菌TM(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train)和红球菌K1(Rhodococcus sp.)。2、3种菌株具有协同降解石油烃的作用,3种菌株(YH:TM:K1)配比为1:0.5:1.5时,对石油烃降解效果最好。初始浓度为2000 mg/L的石油烃,加入混合菌株,130 r/min、30℃下振荡培养6天后,石油烃降解率达94.3%。其降解石油烃动力学曲线与零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良好。3、菌剂在载体(稻壳:木屑:硅藻土)比例80%:10%:10%、pH=8、烘干温度35℃,料水比1:2、载体接菌量80%的条件下制备的固体菌剂降解石油烃效果最好。初始浓度为2000mg/L的石油烃,加入菌剂,在130 r/min、30℃下振荡培养6天后,总石油烃降解率高达98.8%。4、混合菌剂模拟修复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研究表明,运行30天后,石油烃浓度由34.6mg/L变化为3.3 mg/L,石油烃修复效果显着。污染的地下水中石油烃降解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期刊2019-06-01)

总石油烃降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归纳了细菌、真菌和藻类对石油烃的降解作用;讨论了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因素,包括微生物种类、石油烃种类、温度、pH、营养物质、电子受体等;总结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降解石油烃领域的应用;最后,提出今后生物降解石油烃的研究重点可能是开发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群联合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总石油烃降解论文参考文献

[1].高鹏飞,刘虹,丛唯一,曾繁城,杜小彦.石油烃降解菌株的复配及其降解特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2].袁林杰,彭芃,申泰铭,解庆林.石油烃降解菌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9

[3].刘娜,刘志敏,宋东辉.石油烃降解菌对邻苯二酚、苯甲酸钠降解特性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9

[4].师辰艺,徐源,范梦婕,陈英文.生物电化学技术降解石油烃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9

[5].崔航.碱活化过硫酸钠和硫酸亚铁活化过碳酸钠工艺降解地下水总石油烃[J].绿色科技.2019

[6].张博凡,徐文斐,王加华,熊鑫,韩卓.菌糠炭与微生物协同吸附-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9

[7].张一梦,郑泽旭,段继周.海洋中石油烃类降解与微生物腐蚀关系研究[J].表面技术.2019

[8].樊黎黎,徐兴健,韩雪容,李海彦,王娜.莫莫格湿地石油污染土壤中耐盐碱石油烃降解细菌的降解特性研究[J].土壤与作物.2019

[9].帅异莹.舟山海域石油烃污染调查及相关石油烃降解微生物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9

[10].高鹏飞.降解石油烃混合菌剂的研制及室内模拟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效果[D].吉林化工学院.2019

标签:;  ;  ;  ;  

总石油烃降解论文-高鹏飞,刘虹,丛唯一,曾繁城,杜小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