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垂直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带非洲,肯尼亚山,植物物种丰富度,驼峰模型
垂直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Ochola,Anne,Christine[1](2019)在《东非肯尼亚山植物多样性垂直格局和Rapoport海拔法则的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垂直格局研究是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等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肯尼亚山是非洲第二高峰,为东非最为着名的一个死火山之一,但其在物种丰富度海拔格局和沿着海拔梯度的Rapoport海拔规则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研究试图解释肯尼亚山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海拔格局,以及通过史蒂文斯方法(Stevens' method)检测不同的植物组分(包括习性和地理分布)的Rapoport海拔法则。我们首先收集有关肯尼亚山植物分布的各种书籍和文献资料,以及鉴定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植物标本馆的标本数据,同时结合我们多年的在肯尼亚山的考察结果,获得肯尼亚山的维管植物名录。我们将肯尼亚山海拔1200米至5000米,分为38个100米的海拔梯度,统计每个海拔带的物种多样性;同时我们将所有植物按植物的习性和地理分布分为12个不同组分,并使用史蒂文斯方法(Stevens'method)检测不同的植物组分的Rapoport海拔法则。我们的结果显示沿海拔梯度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呈现出驼峰状的分布,在中部海拔处丰富度达到峰值。年平均温度(AMT)是线性回归模型中最具影响力的解释变量,但物种丰富度也与面积密切相关。归一化的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年平均降水量(AMP)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不大。尽管所有变量都可以解释驼峰模型,但AMT、面积和AMP最好地解释了物种丰富度的单峰模式以及中部海拔峰值。在海拔高度时,环境条件是合适的,特别是温度和降水,因此允许许多不同物种的生长和存活。相反,在高海拔地区,温度太低,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而在较低海拔时,由于环境温度,物种丰富度与较高海拔相比相对较高。尽管温度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但所有变量效应在丰富模式的形成中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的研究结果量化了面积、AMT、AMP和NDVI对沿海拔梯度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影响。在关于物种丰富度模式和海拔Rapoport规则(ERR)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总物种的物种丰富度沿着海拔梯度显示出的驼峰形模式像是,不同的习性和地理分布的植物组分也显示出与总物种相似的驼峰形状。总物种和草本植物的平均海拔范围大小沿着海拔梯度呈现增加的模式,而在高海拔地区达到峰值后,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以及木本植物显示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我们的结论是,广泛分布的草本植物种类也具有较宽的海拔范围,更适用于ERR,而在较高海拔地区出现的海拔范围较小的狭窄分布的木本植物可以逆转ERR。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ERR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生物组合并不一致。因此,该规则不是用于理解沿山地梯度的物种丰富度垂直模式的一致预测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9-06-01)
邰志娟,孟格蕾,史国强,冯秀春,郭艳双[2](2019)在《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白山是我国境内唯一一座种质资源保存完整的高山冻原名山,是世界植物区系及种质资源开发研究重要基地。本文主要通过对长白山区域内的植物标本进行采集和鉴定探讨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以体现长白山植物之间的联系,为广大同仁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曹智,李裕瑞,刘正佳,杨凌帆[3](2019)在《1995–2015年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垂直分布格局测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safety and production in China. However, recent studies have poorly characterized the parallel structure of land use in the valleys of the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 using topographic factors(e.g.elevation, slope, aspect). Here,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is used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area to analyz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nd-use conversion using the relative elevation concept and the HAND index. The differences i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land-use conversion between absolute elevation and relative elevation were compared. We foun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s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elevation had similar proportions of each relative elevation grade in each absolute elevation grade. Cropland,woodland, and grassland were distributed evenly in each grade of absolute/relative elevation,while water body, built-up land and unused land were more likely to spread in low grades of relative elevation than those of absolute elevation. The land-use conversion(i.e. loss of cropland and gain in woodland and built-up land) showed an apparently stepped distribution with relative elevation classification, suitable for revealing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land-use conversion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Cropland transformed to woodl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high grade of relative elevation, decreasing with a decrease in grades, while built-up land transformed from cropland and grassl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low grade of relative elevation, decreasing with increases in grades. The grade of relative elevation where cropland transformed to woodland descend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is better to analyz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and-use conversion with relative elevation classification in hilly regions.(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5期)
钟娇娇,陈杰,陈倩,姬柳婷,康冰[4](2019)在《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MRT数量分类、CCA排序及多样性垂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元回归树(MRT)对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进行排序,分析了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275个样方共有种子植物195种,隶属61科128属。乔、灌、草3个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单峰模型;(2)经交叉验证认为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可分为2类,Ⅰ冬瓜杨(Populus purdomii)+陇东海棠(Malus kansuensis)+蛇莓(Duchesnea indica)群落,Ⅱ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黄栌(Cotinus coggygria)+茜草(Rubia cordifolia)群落;(3) CCA排序结果揭示了群落生境的分布范围,反映出生态轴的排序意义,较好地反映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其结果表明,海拔、坡向、凋落层厚度和干扰情况4个变量对该地区次生林群落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徐翔,张化永,谢婷,孙青青,田永兰[5](2018)在《西双版纳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格局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利用西双版纳植物专着资料,结合高分辨率的地形和气候等数据,探讨了面积、边界限制和现代气候对西双版纳野生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密度海拔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物种丰富度呈单峰分布格局,面积(81.9%)、边界限制(17.5%)和气候(60.0–69.3%)都不同程度地解释了物种丰富度的单峰格局;(2)利用幂函数种–面积关系计算的物种密度沿海拔大致呈减小的分布趋势,气候的解释率降低为32.6–40.6%,与边界限制无显着相关关系;(3)利用等面积高度带划分得到的物种密度沿海拔呈单峰变化趋势,物种密度与边界限制无显着相关性,但气候对物种密度的解释率为81.6–89.9%。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全面地理解物种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机制,为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07期)
倪东萍,邓洪平,顾梨,何松,李宗峰[6](2018)在《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多样性垂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南方向沿海拔梯度选择的20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等级聚类分析,结合物种重要值、物种丰富度、区系分化强度和α、β多样性指数等方面的分析,以揭示其森林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20个样方中,共记录到维管植物97科226属335种;随着海拔上升,各样地植物科、属、种总数大体上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植物群落在垂直梯度上差异显着;综合群落生长型和等级聚类分析结果,将群落沿海拔梯度划分为4个类型:海拔1 0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和偏暖性针阔混交林,1 000~1 600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600~2 100m为偏暖湿性针阔混交林,海拔2 100m以上为暗针叶林。(3)α多样性指数具有垂直变化规律;Simpson优势度和Pielou均匀度随海拔变化较小,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随海拔升高有明显降低的趋势,混交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分化强度较高。(4)β多样性指数在低海拔区段起伏较大;随着海拔升高,乔木层Cody指数的变化格局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邻群落间物种异质性逐渐减小,物种的替代速率下降,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彬,布买丽娅木·吐如汗,艾比拜姆·克热木,刘旭丽[7](2018)在《新疆天山南坡中段种子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的研究可以有效揭示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本文通过野外调查、查阅标本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天山南坡中段种子植物区系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区域尺度上,科属种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最高值出现在中低海拔1900~2000 m处;不同生活型植物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格局有所不同,其中,乔木、一年生草本、藤本及寄生植物表现出随海拔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的趋势,灌木、多年生草本及二年生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从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来看,世界分布所占的比重沿海拔梯度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温带地理成分所占的比重沿海拔梯度升高呈缓慢上升趋势;古地中海地理成分所占的比重沿海拔梯度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热带地理成分所占的比重沿海拔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东亚地理成分所占的比重沿海拔梯度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对该分布格局与当地干旱的气候条件及海拔梯度上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变化相适应。(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吕友,陈能成,陈泽强[8](2018)在《GF-1垂直干旱指数的土壤湿度空间格局分析——以秭归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在表征空间异质性较大地区的土壤湿度空间格局存在较大误差问题,该文探讨了基于高分辨率影像在小尺度上分析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及变异规律的可行性。首先利用高分一号WFV数据构建垂直干旱指数来反映秭归县土壤湿度干湿状况,然后进一步分析了该县土壤湿度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空间格局和分异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野外同步土壤表层水含量测试数据同垂直干旱指数两者表现出较好的相关程度。(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胡一鸣,梁健超,金昆,丁志锋,周智鑫[9](2018)在《喜马拉雅山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山地生态系统生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高,适合研究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机制。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缘,是全球生态热点区域。其地形复杂,海拔落差大(100–8,844 m),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本研究通过整合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系统地分析了10目23科160属313种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发现该区域哺乳动物总体及其子集的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都为左偏倚的中峰格局,物种多样性在海拔900–1,400 m之间最高,不同物种子集的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的模式有所不同。UPGMA聚类分析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群落沿海拔梯度可以划分为5个聚类簇(海拔100–1,500 m、1,500–2,000 m、2,000–3,000 m、3,000–4,200 m以及4,200–6,000 m的地区),大致与该地区植被的垂直带分布相吻合。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在中低海拔最为丰富,可能跟东洋界与古北界生物群扩散后的交汇地带相关。喜马拉雅山区贯通南北的沟谷是生物扩散和迁移的通道,沟谷内水热资源较好,气候稳定性高,为高山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创造了栖息条件。综上,喜马拉雅山沟谷地区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生物扩散和交流关键的"生态走廊",应加强对喜马拉雅山沟谷地区的保护,以维系该区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02期)
朱文超,阮俊杰,黄宇驰,王敏[10](2017)在《宁德市土壤侵蚀及其垂直格局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宁德市土壤侵蚀进行模拟,分析了该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及其垂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宁德市年土壤侵蚀总量为2.82×10~7t,平均侵蚀模数为22.12 t/(hm~2·a),属于轻度侵蚀。土壤侵蚀空间异质性明显,总体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中部略高的格局特征。土壤侵蚀格局与高程存在明显相关性,且在垂直梯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高度与土壤侵蚀程度、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多样性正相关,与土壤景观形状复杂性和连通性负相关;低、中、高海拔之间土壤侵蚀差异性显着;在较低和较高海拔地区,土壤侵蚀格局变化幅度较大,而在中等海拔地区较为稳定。(本文来源于《上海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垂直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白山是我国境内唯一一座种质资源保存完整的高山冻原名山,是世界植物区系及种质资源开发研究重要基地。本文主要通过对长白山区域内的植物标本进行采集和鉴定探讨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以体现长白山植物之间的联系,为广大同仁的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直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Ochola,Anne,Christine.东非肯尼亚山植物多样性垂直格局和Rapoport海拔法则的检验[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
[2].邰志娟,孟格蕾,史国强,冯秀春,郭艳双.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9
[3].曹智,李裕瑞,刘正佳,杨凌帆.1995–2015年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垂直分布格局测度(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4].钟娇娇,陈杰,陈倩,姬柳婷,康冰.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MRT数量分类、CCA排序及多样性垂直格局[J].生态学报.2019
[5].徐翔,张化永,谢婷,孙青青,田永兰.西双版纳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格局及机制[J].生物多样性.2018
[6].倪东萍,邓洪平,顾梨,何松,李宗峰.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多样性垂直格局[J].西北植物学报.2018
[7].刘彬,布买丽娅木·吐如汗,艾比拜姆·克热木,刘旭丽.新疆天山南坡中段种子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分析[J].植物科学学报.2018
[8].吕友,陈能成,陈泽强.GF-1垂直干旱指数的土壤湿度空间格局分析——以秭归县为例[J].测绘科学.2018
[9].胡一鸣,梁健超,金昆,丁志锋,周智鑫.喜马拉雅山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J].生物多样性.2018
[10].朱文超,阮俊杰,黄宇驰,王敏.宁德市土壤侵蚀及其垂直格局特征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