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根腐病论文-马英玲,罗丽蝉

油茶根腐病论文-马英玲,罗丽蝉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茶根腐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茶,根腐病,致病菌,田间试验

油茶根腐病论文文献综述

马英玲,罗丽蝉[1](2019)在《油茶根腐病致病菌分离·检测与防治药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病株组织分离培养,分离到镰孢属(Fusarium)真菌纯菌株,通过人工诱发试验,结果表明,镰孢属(Fusarium)真菌是油茶根腐病主要致病菌。通过几种药剂室内抑菌试验,筛选抑菌效果较好的3种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75%白色甲托的田间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达79.3%;其次是50%完美WP,防治效果为68.8%。这些药剂在市场上容易买到,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黄长文,肖承义[2](2015)在《恩施油茶根腐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根腐病在恩施从6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8月发生严重,9月下旬基本停止,9月~10月苗木出现立枯。病害发生与气候、土壤关系较大,夏季高温发生重,土壤湿度大发病重,土壤贫瘠、粘重板结发病重。可用50%根腐灵WP 8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WP 800倍液等药剂防治。(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2015年05期)

黄长文,肖承义[3](2015)在《恩施市油茶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根腐病从6月上旬开始发生,7—8月发生严重,9月下旬基本停止,9—10月苗木出现立枯。病原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osii)。病害发生与气候、土壤关系密切,夏季高温、土壤湿度大、土壤贫瘠、粘重板结则发病重。可用50%根腐灵WP 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WP 800倍液防治。(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5年12期)

黄长文,肖承义[4](2015)在《恩施油茶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根腐病在恩施从6月上旬开始发生,7—8月发生严重,9月下旬发病基本停止,9—10月苗木出现立枯。油茶根腐病的病原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病害发生与气候、土壤有关,夏季高温,土壤湿度大,土壤贫瘠、黏重板结,发病重。可用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本文来源于《植物医生》期刊2015年03期)

刘叁宝[5](2011)在《油茶根腐病病原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结构和组成非常符合人体营养需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素有“东方橄榄油”之美誉,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油茶根腐病是油茶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为根际土壤习居菌。本病在油茶育苗期间发生危害较为普遍,通常导致苗床嫁接苗根部和茎基腐烂,造成大量死苗。带病株移栽后,油茶低矮株幼苗生长发育不良,植株逐渐枯死。根腐病的发生危害,对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构成潜在威胁。本文在对我省鄂州市林科所林场油茶育苗期根腐病发生危害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发病植株在室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和相关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根据病菌培养性状和产孢特点,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对油茶根腐病病原菌分类学地位进行了鉴定。同时,研究测定了几种化学药剂对油茶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效果。课题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病菌培养性状: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25℃条件下培养,菌菌落呈棉絮状,白色至淡粉色,边缘整齐,气生菌丝较发达,菌落较浓厚;菌落背面有紫红色色素,后期形成轮纹。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叁种类型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型,有4-5个隔膜,大小35-44×3.5-5.5μm;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卵圆形,数量较多,有的小孢子有1-2个隔膜,大小5-12×1.5-2.5μ,=m;厚垣孢子呈球形或近球形,生长在菌丝中,数量较少。2.病菌生物学特性:病菌在25℃~30℃之间,菌丝生长状况及产孢状况较好,25℃时病原菌产孢量最大,而35℃时大孢子产量占总产孢量的百分比最高;病菌在pH4-pH10的范围内均可生长,在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在连续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而连续黑暗条件下产孢量及大孢子所占比例最高;病菌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是淀粉,最适氮源是氯化铵,随着碳氮比的逐渐升高,菌丝生长逐渐加快,但产孢量是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病菌菌丝生长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而加快加快;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3.致病性测定:将油茶根腐病菌接种健康油茶植株根部后,油茶植株表现出典型的根腐病症状,接种后部位在分离病菌,其菌落培养特性和产孢类型与接种菌一致,证明该菌为油茶根腐病致病菌。4.病菌分类学地位:根据病菌培养特性和相关生物学特性,结合ITS序列分析,通过比对结果显示,病菌的ITS序列与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同源性达99%,初步鉴定该菌的分类学地位属无性孢子类镰刀菌属层生镰刀菌。5.几种化学药剂对病菌的室内毒力效果:供试7种化学药剂对病菌室内毒力效果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化学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90%多菌灵对油茶根腐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抑制率为81.35%;其次是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平均抑制率分别76.12%和74.01%,其它药剂抑制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宋光桃,周国英,刘君昂,李河,李琳[6](2010)在《油茶根腐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防治油茶根腐病的高效拮抗菌的拮抗机制,采用研磨法从健康油茶根、茎、叶、果等组织中分离内生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和抑菌谱检测试验筛选对油茶根腐病菌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内生菌,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从油茶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75株,对油茶根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18株,其中抑菌圈半径在5mm以上的6株。这6株细菌的发酵液对油茶根腐病菌等6种供试病原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R6的抑菌效果最好,对各病原菌的抑菌圈半径均在10mm以上。根据对R6的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初步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李河,周国英,何末军[7](2008)在《油茶根腐病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油茶腐根中分离得到病原菌,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的观察及该菌r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测定,与Genbank中经Blastn搜索获得的部分菌株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树,确定引起油茶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属李瑟组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还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是6.0~7.0,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NH4Cl.(本文来源于《西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曹福祥,吴光金,田再荣,胡求凡,张才学[8](1994)在《油茶根腐病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根腐病是油茶林的新病害,植株自发病至死亡为2~3年,其病菌为根际土壤习居菌,喜酸性和较低温度,病菌侵入植株的途径主要是伤口,潜育期20d左右.防治本病的关键是保护幼树根颈部及主根不受伤害,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此外,用熟石灰在根际处与表土层拌匀覆盖和用多菌灵、退菌特等杀菌剂及时进行防治,并辅以营林技术措施治理,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南林学院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曹福祥,吴光金,田再荣,胡求凡,张才学[9](1993)在《油茶根腐病病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工程是联合国无偿援助我国的第一个经济林项目。自1984年以来,工程所涉湖南3县(市)的耒阳、常宁,永兴已更新老残林1万ha,改造低产林6000ha,收到巨大成效。但近年来,在部分更新幼林中,不断发现有死株现象;在一些林地还比较严重,这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作者1990年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油茶幼树的死亡情况,仅广西文凤芝等1988年报道过的油茶青枯病。针对这一情况,作者对工程的幼树死亡进行了野外调查、定点定株观察、病原物分离、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鉴定,旨在找出死树原因,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1993年S1期)

油茶根腐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茶根腐病在恩施从6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8月发生严重,9月下旬基本停止,9月~10月苗木出现立枯。病害发生与气候、土壤关系较大,夏季高温发生重,土壤湿度大发病重,土壤贫瘠、粘重板结发病重。可用50%根腐灵WP 8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WP 800倍液等药剂防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茶根腐病论文参考文献

[1].马英玲,罗丽蝉.油茶根腐病致病菌分离·检测与防治药剂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黄长文,肖承义.恩施油茶根腐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试验[J].湖北植保.2015

[3].黄长文,肖承义.恩施市油茶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

[4].黄长文,肖承义.恩施油茶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医生.2015

[5].刘叁宝.油茶根腐病病原学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6].宋光桃,周国英,刘君昂,李河,李琳.油茶根腐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及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0

[7].李河,周国英,何末军.油茶根腐病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

[8].曹福祥,吴光金,田再荣,胡求凡,张才学.油茶根腐病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4

[9].曹福祥,吴光金,田再荣,胡求凡,张才学.油茶根腐病病原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1993

标签:;  ;  ;  ;  

油茶根腐病论文-马英玲,罗丽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