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
天府新区籍田中心卫生院四川成都610222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在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予以小气道功能测定诊断,研究组予以DR检查诊断,对比2组诊断效果。结果研究组胸部影像均显示局部病变不同程度存在,1例无明显异常,准确率97.5%,2种诊断方式准确度无差异,P>0.05。研究组DR胸部检查发现17例为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22例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FEF25%75%结果为(41.1±5.7)%,低于正常范围,体现小气道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大气道功能异常。结论DR技术方便、迅速、安全、准确度高且可重复性强,患者易配合,适用于早期慢性支气管炎筛查诊断。
【关键词】DR;慢性支气管炎;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是常见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之一,临床以慢性反复发作性咳嗽、喘息、咳痰等症状为主诉特征,具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如不能给予及时的诊断治疗,易对患者生活产生较严重影响,亟待合理优化[1]。近年来,数字化影像技术在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应用越来越多[1]。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的运用可获得高质量影像,迅速而可行。本研究定向选取了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8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形式,定向给予了研究组患者DR诊断技术,给予了对照组患者小气道功能监测诊断举措,旨在通过研究,更深层次掌握适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现将研究结论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8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3~79岁,平均年龄(61.1±2.4)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病程(2.7±0.3)年。研究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2.3±2.1)岁;病程4个月~12年,平均病程(2.3±0.6)年。
1.2方法
研究组使用直接数字化摄影系统设备进行检测分析,直接转换平面X线探测器设置像素为2560×3100,有效探测区域为20×20英寸。检查中使用直接转换技术,所得图像经过计算机系统处理分析,检查所用共2个诊断工作站显示器。
对照组使用肺功能仪设备进行检查,检查分析最大流量容积曲线,具体的检查项目有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F25%75%呼气中段流量、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溶剂占用肺活量百分比。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做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指标数据组间对比采取χ2检验,p<0.05,即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准确度
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气道变化,40例患者均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准确率100%);研究组胸部影像均显示局部病变不同程度存在,1例无明显异常,准确率97.5%,2种诊断方式准确度无差异,P>0.05。
2.2诊断表现
研究组DR胸部检查发现17例为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22例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前一种影像显示存在轻微胸廓变形和明显的支气管异常,影像显现扭曲、浓重的肺部纹理和潴留的支气管黏液、增厚的管壁、接近组织纤维化变化;后者显示存在明显弥漫性肺气肿病变与纹理异常,存在清晰的双轨征、小囊征与卷毛征,影像显现间距大、走向直、轮廓清晰和更细的肺部纹理,存在明显弥漫性肺气肿征象,有硬度较大的支气管管壁。影像检查中的肺纤维化表现主要是有粗细不等、三网格状、绳索状、纵横阴影交错分布;有1~2mm直径的点状阴影分布于条网影当中,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见弥漫性肺气肿、增粗的肺部纹理,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较少的弥漫性朦胧肺纹理存在;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见下降膈肌影像,而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则有基本正常的膈肌形态。
对照组VC肺活量平均值为(106.3±13.3)%结果正常,而FEV平均值为(80.1±11.4)%,结果正常,FEF25%75%结果为(41.1±5.7)%,低于正常范围,体现小气道功能异常。胸片显示异常的患者不仅有明显小气道功能障碍,同时存在大气道功能受损现象,FEV1%值显示气流受限;胸片未见慢性支气管炎变化的患者可见小气道障碍,而没有大气道功能异常。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高、中老年患者常见,易引发并发症,且临床诊疗难度大,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并影响正常生活[2]。不及时予以治疗会导致病情不断恶化、生活质量受严重影响、丧失劳动力,这也会增加家庭与社会的压力[3]。临床认为中,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边组织产生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代指,临床主诉表现为患者长期咳痰、咳嗽伴有喘息症状,具有反复发作特征,部分患者可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等,亟待临床作出合理治疗优化。早期诊断过程中,考虑到慢性支气管炎病变最初部位集中在小气道部分,通常会予以小气道功能监测分析,本研究提示,此种检查方式所得的呼气中段流量数据能灵敏反应小气道功能损伤情况。
X线摄影在DR临床应用数十年,效果较好,但有一定限制因素。DR技术弥补了传统X线检查技术的诸多缺陷,其获取的图像清晰度高、细节明显、层次丰富,设备所用平板探测器有更大、更清晰的视野,尽管患者体型和体质不同,检查效果均理想[4]。DR检查可帮助临床工作者明确肺肝重叠处、乳房影内、心后区的肺部纹理及脊柱、肋骨、软组织、气管、纵膈结构状态,能清楚方便地观察到胸部病变边缘特点与结构变化。此种检查方式所获影像有良好的线形特点、较大的灰阶动态范围和更丰富的层次表现,检查过程低辐射、利于患者健康、体弱者或特殊人群也适用。此种检测技术可实时查看病变部位影像,无需反复检查,进一步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准确度和患者依从度、减小了辐射危害。实际检查操作中,可随时根据需要调节窗位、窗宽等指标,实现影像的对比度翻转、缩小、放大及边缘增强、多幅显示,方便查看胸部特征及病灶内部特点,查看血管外周、病灶结果组成情况,对重叠部分识别度更高[5]。
对此从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即可知晓,研究组患者整体诊断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由此进一步表明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行DR技术的良好效果,相比其他临床诊断更佳,总之,DR技术在慢性支气管炎早期诊断的运用效果满意、前景广阔。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付孝根,崔现成,杨益等.探讨DR在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07,20(10):23-24.
[2]李西玲.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B型脑钠肽前体改变及对预后的评估[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2870-2871.
[3]蔡可宝,杨启丽.慢性支气管炎诊断及采用盐酸氨溴索序贯疗法治疗效果探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0):466-466.
[4]李和山.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治疗体会[J].医药前沿,2014,(13):7-8.
[5]潘小成.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炎嗜衣原体感染的检测诊断150例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3):28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