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万州,经济增长,就业
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赵佳渝[1](2019)在《万州区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讨论万州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运用SPSS统计工具对万州区1998年至2016年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万州区的经济增长对该地区的就业率影响并不大,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未能带动就业率提高,针对这样的现象,结合万州区的实际情况,发现了万州区出现就业问题的几个因素,并且针对目前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01期)
金红丽[2](2018)在《论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两个时期的变化,从劳动密集增长到资本深化的转变,劳动密集增长呈现出产出和就业双重增长,但是在劳动报酬方面不如产出增长,资本化模式能够促进劳动报酬有所到提高,从可实现性来考虑,资本深化模式比劳动密集增长模式更具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商》期刊2018年09期)
王晓芳,谢贤君[3](2018)在《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双重视角下区域一体化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区域一体化对就业效应的影响,本文基于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双重视角,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的代理变量——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进行测度,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产业集聚和就业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总体就业效应方面: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对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因此,区域一体化通过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对就业产生间接作用,区域一体化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要素匹配效应,提高了对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进而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区域一体化带来产业的集聚效应,促使区域协同发展,降低了运输交易成本,实现了劳动力的均衡就业。长江经济带地区异质性效应方面:上游地区商品市场一体化对就业具有显着抑制作用,而资本市场一体化对就业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的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就业,且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具有均衡协调功能。(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18年06期)
刘兴胜[4](2018)在《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总量增长是社会发展和政府调控的首要目标,是创造就业岗位、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而就业则是人们获得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途径,是民生之本。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两个首要指标成为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综合来看,就业的增长需要依靠经济增长的带动,与此同时,就业的不断增长可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两者紧密相连。但是两者能否在发展中产生良性互动,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处理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非常重要。经济增长是促进就业的基本前提。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呈反向变化即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低失业率源于经济的高增长率,高失业率伴随着经济的低增长率。然而,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却并没有遵循这一规律。90年代以后,吉林省的失业率一直在较高的水平徘徊,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就业的高增长。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的关注,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分析。本文认为,导致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足的原因与我省目前特定的改革和发展时期有重大关系,吉林省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加快是引起就业效应不足的主要原因。本文首先明确了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国内外理论界对经济增长与就业效应问题的研究基础上,对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吉林省经济增长情况、吉林省经济增量和增速特征、吉林省就业增长情况和吉林省就业增长率特征,以及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吉林省就业增长与吉林省经济增长相关性及特征。紧接着对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开展实证研究,利用实证分析法,通过建立模型进行估计和验证,对经济和就业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运用简单回归模型,进而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参数及其稳定性,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研究基本结论并分析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影响因素,从科技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吉林省经济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加快调整、新常态下新经济带动就业增长效果等角度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影响因素开展具体分析。最后为吉林省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期刊2018-06-01)
辛冲冲,陈志勇[5](2018)在《FDI持续流入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驱动效应研究——基于LMDI模型的再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1~2015年中国31个省份FDI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样本数据,采用LMDI分解模型对FDI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动态驱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变动总效应分解后的活动效应、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呈显着差异性特征,即FDI的活动效应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变动的总效应贡献最大,整体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是造成总效应显着为正的主要原因;FDI的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变动的总效应贡献不够显着且呈微弱的非显性正相关关系,地区投向结构不尽合理现象依旧凸显;FDI的效率效应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变动的总效应贡献显着为负,多数省份仍处于外资低效率利用状态。(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许建伟,郭其友[6](2016)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就业与工资的交互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1994—2013年制造业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一个开放经济的实证模型,采用差分矩估计的方法(GMM)实证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就业与工资的交互效应,进一步解释FDI经济效应的非均衡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的效应显着,但对我国的工资效应不显着。从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经济增加的作用较为明显,但对就业量的影响却显得较弱。中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不是十分明显,但其创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对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建议强化招商引资的结构导向,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工资的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家》期刊2016年06期)
梁达[7](2016)在《扩大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联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多项经济指标下滑之时,就业形势却表现良好,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联动效应较明显。未来经济发展仍将面对经济下行和稳定就业的双重压力。要继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继续扩大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效应。(本文来源于《金融与经济》期刊2016年04期)
梁达[8](2016)在《扩大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联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眼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在各项指标中就业情况却表现良好,说明这两年大力提倡的创业创新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有效联动。——亚夫(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16-03-30)
王巍,曹文佳,姚永志[9](2015)在《经济增长与产业就业的联动效应分析——以北京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讨论是一个传统的话题,两者的相互关系也是众说纷纭。在实践层面进行量化分析将会得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选择北京市经济总量、叁次产业就业人数,以及叁次产业产值作为研究指标,采集1990年到2013年北京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研究变量,构建状态空间模型进行检验和估计,分析产业就业人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产业就业人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辅之以验证所得结果。以此分析两者之间的联动效应,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对经济增长呈现负向影响,程度较弱约为0.025%~0.045%;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对经济增长呈现负向影响,程度较强约为1.18%~1.20%;第叁产业就业人数对经济增长呈现正向影响,程度较平稳约为0.62%~0.64%。(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期刊2015-12-12)
谢归鸿[10](2015)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长期以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就业的增加,同时劳动力总量供求失衡压力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压力使得我国现阶段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本文认为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效应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以及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就业效应的影响,有助于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就业效应的实际状况、特点做出基本判断,为我国准确把握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首先,本文利用就业弹性分阶段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效应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为我国就业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就业人数的总量在不断扩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不明显。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整体就业效应偏低。其次,本文从经济增长要素变动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效应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包含要素增强技术进步的标准化CES生产函数对中国资本-劳动力要素替代弹性进行测算,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要素正在逐渐被资本要素所替代。同时,技术进步也是在短期内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效应偏弱的重要原因。再次,本文深入分析中国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调整对经济增长就业效应的影响,重点剖析第二、叁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最后,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效应做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为提高就业效应提出一定的政策启示。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偏低是由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要素被资本要素所替代、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以及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存在等因素所导致的。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长期推进,中国吸纳就业的能力正不断增强。同时,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仍存在上升的空间,吸纳就业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4-15)
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两个时期的变化,从劳动密集增长到资本深化的转变,劳动密集增长呈现出产出和就业双重增长,但是在劳动报酬方面不如产出增长,资本化模式能够促进劳动报酬有所到提高,从可实现性来考虑,资本深化模式比劳动密集增长模式更具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赵佳渝.万州区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J].农家参谋.2019
[2].金红丽.论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J].中国民商.2018
[3].王晓芳,谢贤君.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双重视角下区域一体化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8
[4].刘兴胜.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8
[5].辛冲冲,陈志勇.FDI持续流入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驱动效应研究——基于LMDI模型的再检验[J].软科学.2018
[6].许建伟,郭其友.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就业与工资的交互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6
[7].梁达.扩大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联动效应[J].金融与经济.2016
[8].梁达.扩大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联动效应[N].上海证券报.2016
[9].王巍,曹文佳,姚永志.经济增长与产业就业的联动效应分析——以北京市为例[C].第十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2015
[10].谢归鸿.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