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子代论文-闫静

转基因子代论文-闫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基因子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野芥菜(Brassica,juncea,var.gracilis),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Brassica,napus),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Brassica,napus),回交1代子代

转基因子代论文文献综述

闫静[1](2016)在《两种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的回交1代子代的染色体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油菜属于常异花授粉作物,且能产生大量的花粉,同时在自然环境中存在许多野生近缘种,因此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apus,2n=38=AACC)的抗性基因能否渗入(introgression)到野生近缘种,特别是近缘杂草中倍受关注。一旦成功渗入,将会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抗性基因能否成功渗入到野生近缘种除取决于转基因作物能否和近缘种发生初始杂交外,还和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转基因在杂交和回交后代中的持续传递及表达能力;(2)后代染色体的重组、整合和遗传的稳定性;(3)携带转基因的后代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定植能力。国内外对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向近缘种的漂移频率、抗性基因在后代中的传递规律及后代适合度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多报道,但对后代染色体的组成和遗传稳定性尚没有连续的跟踪报道。在我国野芥菜(B.junceavar.gracilis)是与转基因油菜亲缘关系最近的杂草。本实验室前期对抗草甘膦和草丁膦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在后代中的传递规律及后代的适合度进行了研究,发现经除草剂筛选后,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的后代存活率明显高于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的后代,同时发现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携带抗草甘膦基因后代的适合度提高速度快于携带抗草丁膦基因的后代。但对两种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后代的染色体组成和稳定过程尚未开展研究。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DS-Roughrider,Roundup Ready,event RT73,抗性基因位于A-染色体组)与野芥菜的正反回交1代子1-4代(BClmFR2-5和BClpFR2-5),以野芥菜为母本的回交称为正向回交,用m表示,以野芥菜为父本的回交称为反向回交,用p表示)和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Swallow,Liberty Link,event HCN92,抗性基因位于C-染色体组)与野芥菜的正反回交子1-5代(BClmFL2-6和BClpFL2-6)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细胞遗传学方法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后代染色体数量及组成,并对回交1代子4代植株的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通过上述研究,期望获得携带抗性基因的后代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染色体的变化和稳定过程,并为两种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向野芥菜的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存在差异提供细胞遗传学上的证据。主要结果如下:1.抗草甘鳞转基因油莱与野芥莱的回交1代自交后代为混倍体,其染色体的稳定方向是 2n=36(AABB)供试的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回交1代的自交后代植株均为混倍体。从回交1代子1代到子4代,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染色体数量变化范围逐渐缩小,染色体数为36的细胞比例逐渐增加,植株的混倍体程度逐渐降低,表现出2n=36的稳定趋势。对正反回交1代子4代各3个单株染色体数为36的细胞采用BAC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分析染色体组成,结果表明,这些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均为20A+16B,其染色体组成与亲本野芥菜(AABB)相同。2.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1代自交后代为混倍体,其染色体的稳定方向是2n=37(AABB+1C),为野芥菜-甘蓝型油菜单体异附加系。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1代的自交后代也均为混倍体。从回交1代子1代到子5代,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染色体数量变化范围逐渐缩小,染色体数为37的细胞比例逐渐升高,植株的混倍体程度逐渐降低,表现出明显的2n=37的稳定趋势。对正反回交1代子4代各5个和7个单株染色体数为37的细胞采用BAC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分析染色组成,结果表明,这些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0A+16B+1C,只在反向回交1代子4代一个单株中观察到有2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0A+15B+2C,占观察细胞的1.83%。因此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1代子4代为野芥菜-甘蓝型油菜单体异附加系。3.减数分裂异常行为观察通过对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观察,发现两种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1代子4代各植株均显示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微核等异常现象。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观察到有不能正常配对的染色体散落在赤道板外,在两次减数分裂后期均观察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有的落后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在减数分裂末期形成微核。虽然两种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1代子4代中均存在减数分裂异常行为,但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1代子4代异常分裂的细胞比率明显高于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1代子4代;抗草甘膦转基因与野芥菜的反向回交1代子4代异常行为的细胞比率高于正向回交1代子4代,而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正反回交1代子4代异常行为的细胞比率相差不大。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1代子4代植株的减数分裂指数变幅在94.97-99.5之间,表现出一定的遗传稳定性;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1代子4代中,除反向回交1代子4代一个植株的减数分裂指数为91.3外,其余植株的减数分裂指数介于61.64-87.86之间,表现出遗传的不稳定性。4.角果长和每角饱粒数调查两种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1代自交子代的角果长和每角饱粒数统计结果表明,同代中的不同植株间每角饱粒数不同,总体上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呈提高的趋势。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1代子1代到子4代的平均角果长与野芥菜均无显着性差异;虽然回交1代子1代的平均每角饱粒数只有3.6粒和3.03粒,显着低于野芥菜,但回交1代子2代到子4代的平均每角饱粒数介于10.82粒到17.12粒之间,与野芥菜无显着性差异。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1代子1代的平均角果长显着低于野芥菜,但回交1代子2代到子5代的平均角果长与野芥菜无显着性差异;正向回交1代子1代到子3代,反向回交1代子1代到子5代的平均每角饱粒数都显着低于野芥菜,只有正向回交1代子4代和正向回交1代子5代的平均每角饱粒数与野芥菜相当,分别为14.75粒和14.67粒。因此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后代生殖能力的提高速度快于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后代。这一结果与染色体组成的观察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芦春斌,周文,刘标[2](2013)在《喂食转基因大豆对子代雄鼠生殖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亲代小鼠分别喂食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饲料,120 d后组内交配获得子一代小鼠。以转基因饲料喂食的亲代所繁殖的子代小鼠作为实验组,断乳后子鼠继续喂食转基因大豆饲料;对照组子鼠为亲代非转基因喂食组所繁殖,断乳后继续喂食非转基因大豆饲料。分别于喂食30、60、90、120 d取子代小鼠的睾丸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伊红法染色检测精子存活率与畸形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睾丸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睾丸系数、精子存活率与畸形率均无显着性差异;组织切片镜检未发现两组小鼠的睾丸出现明显病理损伤。实验结果说明转基因大豆饲料喂食120 d未对子代雄鼠精子质量和睾丸组织病理造成影响,表明亲代长期喂食转基因大豆饲料后无潜在遗传毒性及积累效应。(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王伟强,刘红雨,宋志涛,王玉丽,王竞[3](2011)在《Vegfr2-luc转基因子代小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 Vegfr2-luc转基因小鼠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 tor 2,VEGFR2)的表达可以驱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iferase,luc)的表达,是活体动物水平实时监测血管生成情况的有利工具。本研究旨在对子代Vegfr2-luc转基因小鼠进行鉴定,以确定能否用于血管生成研究。方法 PCR检测新生小鼠基因组内luc基因;利用活体成像技术观察新生Vegfr2-luc转基因小鼠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及皮肤伤口修复过程中 luc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成年(8周龄)转基因小鼠各脏器荧光素酶的活性和Real-time PCR检测各器官VEGFR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PCR结果显示50%(56/112)的新生小鼠携带luc基因。活体成像结果显示随着Vegfr2-luc转基因小鼠发育成熟,luc表达量逐渐降低(P<0.001);在皮肤伤口修复过程中, 伤口处luc表达水平先增强后降低(P<0.001)。雌性成年转基因小鼠各脏器VEGFR2 mRNA的表达水平与荧光素酶活性呈正相关(r=0.948,P<0.001)。将睾丸组织除外,雄性成年转基因小鼠各脏器VEGFR2mRNA的表达水平与荧光素酶活性同样呈正相关(r=0.836,P<0.001)。结论 Vegfr2-luc转基因子代小鼠体内luc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VEGFR2 的表达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肺癌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宋海云,陈登庭,侯建峰,介晓阳[4](2009)在《叁羟异黄酮对孕期乳腺癌(MMTV)-ErbB-2转基因子代小鼠乳腺肿瘤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叁羟异黄酮干预孕期乳腺癌(MMTV)-ErbB-2转基因小鼠对其子代小鼠乳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按叁羟异黄酮20μg、100μg溶于2%二甲基亚砜(DMSO)和0.05mL植物油中,对照组给予等量植物油处理,将孕鼠随机分为低、高剂量叁羟异黄酮给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0只,自孕期第13~19天采用母鼠后腿外侧皮下注射,观察叁羟异黄酮给药组子代雌性小鼠和对照组子代雌性小鼠乳腺肿瘤的潜伏期和乳腺成瘤率是否存在差异,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方法检测子代小鼠乳腺肿瘤组织p53的表达情况。结果高剂量组乳腺肿瘤潜伏期、乳腺成瘤率与其他各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p53的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孕期使用高剂量异黄酮可以延长子代雌性小鼠肿瘤发生的潜伏期,降低乳腺成瘤率,并且可以降低子代小鼠乳腺肿瘤中p53的阳性表达水平,提示叁羟异黄酮对乳腺癌(MMTV)-ErbB-2转基因小鼠乳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张广平,段瑞华,侯建峰,介晓阳,冯笑山[5](2009)在《(MMTV)-ErbB-2转基因鼠孕期使用叁羟异黄酮对子代小鼠乳腺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叁羟异黄酮(genistein)对Erb-2转基因小鼠乳腺肿瘤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剂量:15mg/(kg·d)、中剂量:5.0mg/(kg·d)、低剂量:1.0mg/(kg·d)叁羟异黄酮对孕期第13~19天小鼠皮下注射,观察其子代雌性小鼠和对照组子代雌性小鼠乳腺肿瘤的潜伏期和乳腺成瘤率是否存在差异,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方法检测子代小鼠乳腺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高剂量组乳腺癌肿瘤潜伏期、乳腺成瘤率与其它各组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高剂量组VEGF的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高剂量异黄酮孕期的使用能够延长子代雌性小鼠肿瘤发生的潜伏期,降低乳腺成瘤率,降低子代小鼠乳腺肿瘤中VEGF的阳性表达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09年31期)

钱晶晶[6](2009)在《转基因白桦微繁子代中外源基因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30个7年生转基因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株系为起始研究材料。通过不同无性繁殖方式,不同培养条件及添加去甲基化试剂处理,采用多重PCR、Northern杂交、RT-PCR、与ElISA检测等研究手段,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转基因木本植物无性子代植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尤其是添加去甲基化试剂后外源基因表达及整合稳定性,从而揭示外源基因的遗传表达规律和甲基化等影响转基因表达的各因素的变异模式,及转基因树木中外源基因的转录水平的沉默机制,进一步丰富了树木基因工程理论。结果如下:1.腋芽增殖和愈伤组织分化的两种繁殖方式都可获得转基因白桦的微繁子代。检测30株转基因无性系,在四个继代内,叁个外源基因bgt(蜘蛛杀虫肽基因与Bt基因C肽的嵌合基因)、nptⅡ(新霉素磷酸转移酶Ⅱ基因)、gus(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均未发生丢失,即在转基因白桦微繁过程中均能保持整合稳定。对于转录水平的分析表明,四个继代后转基因白桦微繁子代中外源基因转录水平与亲本一致。微繁子代进行gus报告基因的跟踪检测,显示其表达稳定,说明转基因白桦无性繁殖可行。2.继代时间对外源基因在微繁子代中表达的影响研究表明,九次继代(持续培养10个月)后外源基因出现了沉默的现象,且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外源基因转录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从gus报告基因检测的分析可知不同无性系植株的微繁子代的外源基因沉默程度不同,占总无性系50%植株在初始继代(4次)时,外源基因沉默率为0;九次继代后,部分植株出现沉默现象,沉默率为0-6%;十五次继代(持续培养1年半)后,微繁子代gus报告基因出现较高沉默率;而占总无性系30%植株的沉默率与继代次数相关性不大;TP91的gus报告基因则一直未沉默,直到15次继代后,才开始出现外源基因沉默现象,其沉默率为8.3%。3.不同环境条件对外源基因表达影响不尽相同。高温(37℃)处理0-72h可导致外源基因转录表达下降,暗胁迫在一定时间(48-72h)内外源基因转录水平表达可增加,而低温(4℃)处理0-24h及不同光质(红光、黄光、绿光)处理0-96h外源基因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4.5-AzaC能够使微繁子代的外源基因沉默恢复表达。不同浓度5-AzaC处理外源基因沉默的微繁子代的结果表明,对于叶腋增殖方式多次继代后导致外源基因沉默的植株,通过低浓度5-AzaC(50μmol·L~(-1))处理一代即可恢复外源基因的表达,且随浓度升高表达水平增强。对于外源基因在白桦转基因亲本中沉默的植株,腋芽增殖后的外源基因并未恢复表达;但是在高浓度5-Azac(100μmol·L~(-1)、500μmol·L~(-1)和1000μmol·L~(-1))处理下,部分沉默株系诱导的愈伤组织中gus和bgt基因均能够恢复表达,且表达水平随着5-Azac浓度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9-03-01)

徐冰[7](2008)在《转基因草地早熟禾植株及其子代种子抗旱耐盐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验证并比较CMO-BADH双基因、CMO基因和DREB1A基因的抗旱和耐盐性功能,评定各转基因株系抗旱和耐盐能力,本研究通过对非转基因草地早熟禾、转CMO-BADH双基因草地早熟禾、转CMO基因草地早熟禾和转DREB1A基因草地早熟禾进行干旱胁迫试验和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试验,测定了其叶片相对含水量、细胞膜的透性、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结果表明:CMO-BADH双基因、CMO基因和DREB1A基因的转化均能提高草地早熟禾的抗旱性和耐盐性。本研究还通过测定转基因T1代种子和非转基因商品种在PEG胁迫条件下的相对发芽率,评定了转基因T1代种子和非转基因商品种子的抗旱能力,结果表明:转基因T1代种子的抗旱能力大于非转基因商品种子的抗旱能力。上述研究为草地早熟禾抗旱耐盐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植物材料。(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8-05-01)

闫学春,孙效文,梁利群,曹顶臣[8](2005)在《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的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解剖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二倍体鲤和鲫鱼各30尾,观察并测定了其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其主要性状为: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 5~1 9;臀鳍条Ⅲ,5~6;侧线鳞31~38;侧线上鳞5~6;侧线下鳞5~7;鳃耙2 8~33;下咽齿2行,1. 4~4 .1 ;口须2对;肠长44~46;体长为体高的2 . 0 6~2 .5 4倍,为头长的2 .83~3. 46倍,为尾柄长4. 86~8 .43倍,为背鳍基长2 . 1 8~2 .80倍;头长为吻长的2. 60~3 .71倍,为眼径的4. 2 0~5 .2 0倍,为尾柄高的1. 85~2 .0 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 . 97~1 .36倍;体高为头高的1. 5 6~1 . 84倍。结果表明,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鲤鱼。(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闫学春,梁利群,贾智英,曹鼎臣,孙效文[9](2004)在《转基因鲤鲫杂交(F_1)回交叁倍体子代红细胞大小与DNA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细胞遗传学方法对转基因鲤鲫杂交 (F1)回交叁倍体子代鱼进行了红细胞及其核大小的测量和DNA含量的测定 ,结果为 :采用血涂片法测量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红细胞面积和体积分别是二倍体红鲫鱼的 1.4 3倍和 1.5 7倍 ,接近叁倍体的理论预期值 1.5倍 ;通过流式细胞仪对鲤鲫杂交子代细胞和二倍体细胞进行相对DNA含量测定 ,结果为 :在所测的 12尾鱼中 ,有 9尾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的DNA含量是对照鱼的 1.5倍 ,占总鱼数的75 % ,在 2~ 3倍体之间非常接近叁倍体 (非整倍叁倍体 )的鱼有 3尾 ,占总鱼数的 2 5 % ,本结果与其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闫学春,孙效文,梁利群,曹顶臣[10](2004)在《转基因超级鲤及子代的生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作转基因材料 ,获得了一批转基因鲤鱼和 1尾“超级鲤”鱼。经分子检测证实外源基因整合到了受体鱼的基因组中并在体内表达出外源生长激素。连续多年的池塘生长实验表明 ,转基因鲤鱼的快速生长效应比正常鲤鱼明显 ,在试验鱼群体中最大个体体重比对照组群体中最大个体体重 ,分别提高了 5 2 5 % ,46 0 % ,76 0 % ,而且由性成熟的超级转基因鲤鱼繁殖的F1 代和F2 代鱼 ,仍表现出快速生长的特性(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04年01期)

转基因子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亲代小鼠分别喂食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饲料,120 d后组内交配获得子一代小鼠。以转基因饲料喂食的亲代所繁殖的子代小鼠作为实验组,断乳后子鼠继续喂食转基因大豆饲料;对照组子鼠为亲代非转基因喂食组所繁殖,断乳后继续喂食非转基因大豆饲料。分别于喂食30、60、90、120 d取子代小鼠的睾丸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伊红法染色检测精子存活率与畸形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睾丸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睾丸系数、精子存活率与畸形率均无显着性差异;组织切片镜检未发现两组小鼠的睾丸出现明显病理损伤。实验结果说明转基因大豆饲料喂食120 d未对子代雄鼠精子质量和睾丸组织病理造成影响,表明亲代长期喂食转基因大豆饲料后无潜在遗传毒性及积累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基因子代论文参考文献

[1].闫静.两种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的回交1代子代的染色体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2].芦春斌,周文,刘标.喂食转基因大豆对子代雄鼠生殖系统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3

[3].王伟强,刘红雨,宋志涛,王玉丽,王竞.Vegfr2-luc转基因子代小鼠的鉴定[J].中国肺癌杂志.2011

[4].宋海云,陈登庭,侯建峰,介晓阳.叁羟异黄酮对孕期乳腺癌(MMTV)-ErbB-2转基因子代小鼠乳腺肿瘤的干预作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5].张广平,段瑞华,侯建峰,介晓阳,冯笑山.(MMTV)-ErbB-2转基因鼠孕期使用叁羟异黄酮对子代小鼠乳腺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9

[6].钱晶晶.转基因白桦微繁子代中外源基因稳定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7].徐冰.转基因草地早熟禾植株及其子代种子抗旱耐盐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8

[8].闫学春,孙效文,梁利群,曹顶臣.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的形态特征研究[J].水产学杂志.2005

[9].闫学春,梁利群,贾智英,曹鼎臣,孙效文.转基因鲤鲫杂交(F_1)回交叁倍体子代红细胞大小与DNA含量测定[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

[10].闫学春,孙效文,梁利群,曹顶臣.转基因超级鲤及子代的生长研究[J].水产学杂志.2004

标签:;  ;  ;  ;  ;  ;  ;  

转基因子代论文-闫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