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语表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语表征,L2词汇熟悉度,跨语言掩蔽启动,非熟练中-英双语者
双语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司家玲[1](2019)在《词汇熟悉度视角下的双语表征认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双语者人群数量的与日俱增,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该人群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研究焦点则主要集中于双语表征问题。双语表征(bilingual representation)是指在同一大脑内两种语言的储存与组织方式。虽然多数研究者一致认为,双语表征包含词汇层面与概念层面,其中概念表征共享而词汇表征分离(Potter,So,Eckardt,&Feldman,1984),但是在该领域中,有关L2熟悉度如何影响两种语言词汇表征及其和共有的语义表征之间联结的问题依旧存在争议。本文主要目的是探究L2词汇熟悉度是否能够影响双语表征动态发展的认知机制,如果有影响,那么L2词汇熟悉度又是如何影响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之间及其L2词汇和共有的语义表征之间的联系模式的,另外这种影响对于熟练、非熟练双语者的影响机制是否一致?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利用跨语言掩蔽启动范式,共设计4个实验,实验1和实验2以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为研究对象,实验3与实验4以熟练中-英双语者为研究对象。实验1与实验3让两类双语者进行词汇判断任务(LDT),实验2与实验4则让两类双语者进行语义范畴任务(SCT),通过四个任务来研究非熟练与熟练中-英双语者对高熟L2词汇和L1词汇的跨语言掩蔽启动模式是否有差异,如果高熟词汇与低熟词汇之间存在差异,则说明L2词汇熟悉度影响中-英双语者的双语表征;并且,如果L2词汇熟悉度对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之间及其L2词汇和共有的语义表征之间的联系模式影响机制存在差异,那么同一熟悉度水平的L2词汇在词汇判断任务与语义范畴任务之间的跨语言启动模式会存在差异;另外,如果L2词汇熟悉度对非熟练双语者与熟练双语者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那么非熟练、熟练双语者在词汇判断任务与语义范畴任务对不同熟悉度L2词汇的跨语言启动模式会存在差异。对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而言,实验1(词汇判断任务)结果发现,不同熟悉度的L2词汇存在着不同的跨语言启动模式,即高熟L2词汇为跨语言启动对称性,而低熟L2词汇为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但是实验2(语义范畴任务)结果发现,无论L2词汇熟悉度如何,两个任务中都出现了典型的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综合实验1与实验2研究结果表明L2词汇熟悉度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双语表征有调节作用,但是这种调节作用只发生在双语词汇表征的联系层面,并不发生在L2词汇-语义表征的联系层面。对于熟练中-英双语者而言,实验3(词汇判断任务)结果发现,不同熟悉度的L2词汇存在着相同的跨语言启动模式,即高熟L2词汇与低熟L2词汇都为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但是实验4(语义范畴任务)结果发现,不同熟悉度的L2词汇存在着不同的跨语言启动模式,即高熟L2词汇为跨语言启动对称性,而低熟L2词汇为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综合实验3与实验4研究结果,L2词汇熟悉度对熟练中-英双语者的双语表征也有调节作用,但是这种调节作用却只发生在L2词汇-语义表征的联系层面,并不发生在双语词汇表征的联系层面。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L2词汇熟悉度对熟练中-英双语者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双语表征均存在影响,但是L2词汇熟悉度对两类双语者的双语表征调节作用发生在双语表征不同的联系模式上,即非熟练双语者发生在词汇表征的联系层面,而熟练双语者发生在L2词汇-语义表征的联系层面。(2)对于低熟L2词汇而言,即使个体有较高的L2个体熟悉度,但是熟练中-英双语者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对于该类词汇的双语表征方式依旧相同;然而,对于高熟L2词汇而言,熟练中-英双语者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对于该类词汇的双语表征方式存在质的差异。(3)在修正层级模型(Kroll&Stewart,1994)、意义模型(Finkbeiner,Forster,Nicol,&Nakamura,2004;Wang&Forster,2010)和二语叁阶段模型(Jiang,2001)的基础上,建立熟悉度模型来具体解释L2词汇熟悉度、L2个体熟悉度与双语表征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康玉君[2](2017)在《从学习DRM范式关联词表引发虚假记忆看英汉双语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二语学习者在学习DRM范式中的意义相关的英语词表后会产生跟本族语者相似的虚假记忆(18%)和虚假再认(53%)。这说明第二语言的心理词库与一语的心理词库类似,主要按照意义进行组织排列,高水平双语者的心理词库属于复合型,第二语言的关联词表在引起虚假记忆和虚假再认方面没有本族语强势。一语与意义表征(概念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所以可以引发更多的虚假记忆和虚假再认,而二语与意义表征(概念层)之间的联系则相比之下稍弱。(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吴菁菁[3](2014)在《跨语言句法启动中语义与句法的双语表征机制——以题元角色为视角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借鉴Potter和Lombardi的句法启动及语言间句法启动的实验范式,针对高、低水平英语学习者设计了不同的句法启动,在启动句和目标句的题元顺序一致与不一致的条件下进行汉-英(C-E)句法启动实验,旨在考察句子产生过程中的语义功能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表征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证明了句子加工过程中的语义作用,发现启动句和目标句的题元顺序在句法启动的效应大小中起了主导作用,同时也证实了中国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以及母语对其外语通达效率存在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乌日娜[4](2014)在《双语表征研究现状及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双语表征的研究背景进行了简要概括,之后从被试选取、实验材料选取及实验范式选取叁个方面对目前双语表征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今后双语表征研究应注重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宏观性研究,同时也应注重从双语表征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微观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王勇[5](2013)在《双语表征和双语语码转换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语表征和双语语码转换问题是近50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双语研究得出的表征理论主要有:共同表征、独立表征、混合表征等理论.每种理论都提出了各自的模型,共同表征的理论模型有:词汇连接模型、概念中介模型、拓展的等级模型;独立表征理论模型有:独立模型;混合表征理论有:词汇/概念分布式模型、双语交互激活模型、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BIA模型、BIA+模型等.双语语码转换的核心是抑制控制,主要的模型是抑制控制模型.该模型主要解释了双语语码转换的代价问题.双语表征和语码转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多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24期)
陈玉生[6](2012)在《双语表征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双语表征研究中的各种模型——独立表征说、共同表征说和意义创构说进行回顾,然后揭示汉外双语表征的不同模型,最后阐释了其对汉外教学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2年10期)
陶正桔,王柳琪,王薇[7](2012)在《基于双语表征视角的ESP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心理语言学中比较典型的双语记忆表征与加工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研究,主要运用双语表征理论对ESP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剖析。作为一项理论应用研究,旨在为今后的实证性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不仅如此,文章通过将心理语言学之双语表征理论研究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相结合,以求顺应当前时代对交叉学科研究的需要,为ESP教学研究寻找到新的跨学科突破口和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金晓兵[8](2012)在《双语表征的神经机制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语表征指两种语言信息在个体大脑中的存在形式。从神经语言学视角出发,双语表征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型有独立表征、共同表征、修正层级以及义项模型;常用实验方法有行为学测量和神经学测量;造成双语表征差异的影响因素有二语习得年龄、二语语言水平、二语接触程度和二语书写系统等。双语表征的神经机制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入了解大脑的语言功能,同时也为探索语言、思维以及行为的本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张金香[9](2011)在《双语表征及双语切换的脑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语脑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双语的表征是否具有相同的脑皮层表达区域?基于这一问题,本文对12名被试双语图片命名范式下采集的脑电数据,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与标准低分辨率电磁断层成像方法(low-resolution 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LORETA)分析。ERP包含大脑后部分布的P1(50-110ms)、N1(164-200ms)成分,大脑额叶分布的N2(244-324ms)及大脑顶部分布的P3(400-600ms)成分。统计结果表明,ERP各个成分在中文和英文图片命名模式下没有显着性差异。进一步利用sLORETA进行皮层定位,发现中英文图片命名激活了相同的皮层区域,但是,P3部分激活区域的激活强度在中文命名与英文命名模式下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熟练度不平衡的双语者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熟悉、简单的第二语言(L2)词汇的表征与第一语言(L1)的表征也许具有相同的皮层机制。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双语控制机制的神经基础。这里采用双语混合语境下,不平衡双语者对图片进行双语命名的实验范式,对两种线索刺激间隔(短准备间隔750ms,长准备间隔1500ms)下采集的脑电数据进行事件相关电位分析,并通过标准低分辨率电磁断层成像方法对激活区域进行皮层定位。对行为数据进行成对组分析t检验,发现第一语言的命名时间显着长于第二语言的命名时间(语言怪诞效应);短准备间隔和长准备间隔条件下均发现语言切换条件下的图片命名时间显着大于语言重复条件下的图片命名时间,第一语言的切换代价显着大于第二语言的切换代价(不对称切换代价)。对脑电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刺激锁定的ERP中的慢波成分(295~400ms)在中文切换、中文重复、英文切换及英文重复情况下均具有显着的间隔效应;线索锁定的ERP包含两个ERP成分,前期成分(175~205ms)与后期成分(260~290ms270~310ms),中文的这两个ERP成分在额叶,顶叶及颞叶位置存在切换效应,英文仅在顶叶与颞叶位置存在切换效应。sLORETA分析发现,两种语言的控制机制在顶叶的楔前叶与枕叶的楔叶、楔前叶存在显着性差异因此。这里支持双语抑制假说,在内隐控制起主要作用的过程中,第一语言的切换机制与第二语言的切换机制在顶叶后部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1-04-01)
吕纪增[10](2009)在《双语表征研究视角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双语研究的词汇、句子、认知过程、二语学习的年龄和掌握二语的熟练程度的视角进行综述性研究,可以发现,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今天,双语表征研究视角在不断地发展。发展的趋势是:从词汇研究扩展到句子、课文研究;从静态研究扩展到动态研究;从客观因素研究扩展到个体因素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双语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的二语学习者在学习DRM范式中的意义相关的英语词表后会产生跟本族语者相似的虚假记忆(18%)和虚假再认(53%)。这说明第二语言的心理词库与一语的心理词库类似,主要按照意义进行组织排列,高水平双语者的心理词库属于复合型,第二语言的关联词表在引起虚假记忆和虚假再认方面没有本族语强势。一语与意义表征(概念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所以可以引发更多的虚假记忆和虚假再认,而二语与意义表征(概念层)之间的联系则相比之下稍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语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1].司家玲.词汇熟悉度视角下的双语表征认知机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康玉君.从学习DRM范式关联词表引发虚假记忆看英汉双语表征[J].宜宾学院学报.2017
[3].吴菁菁.跨语言句法启动中语义与句法的双语表征机制——以题元角色为视角的实证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
[4].乌日娜.双语表征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5].王勇.双语表征和双语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陈玉生.双语表征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
[7].陶正桔,王柳琪,王薇.基于双语表征视角的ESP教学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8].金晓兵.双语表征的神经机制研究综述[J].当代外语研究.2012
[9].张金香.双语表征及双语切换的脑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10].吕纪增.双语表征研究视角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