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发展合作经济

制度创新:发展合作经济

一、体制创新:发展合作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翟新花[1](2015)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历史变迁中的农民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的发展既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人是发展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衡量指标和价值尺度。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凸显人的发展的主体地位,把握人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促进人的活动的丰富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追求的价值目标。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人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义,并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农民发展是当代中国人的发展中的特殊部分,是人的发展在农民这一群体的具体体现。农民是当代中国人数众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反哺和扶持的最大弱势群体,农民发展在当代中国占据特殊的地位和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之故,农民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尺,农民群体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中国人的整体发展程度与水平,昭示着中国人真正的和充分的发展。然而,农民发展既是历史的、延续的,也是动态的、曲折的,更是现实的、具体的,它不是在想象的、理想设定范围内的孤立存在物,而是在现有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受现实物质利益关系和现行经济体制制约之下的合理存在。这意味着农民的发展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即在与特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不同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农民的本质力量和本质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调整和变动影响下农民在主体性的确立、自主意识的提升、劳动范围的拓展、劳动方式的变化、社会交往的改变、需要的满足、需求层次的提高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发展内容。现阶段,对农民发展的关注和研究,毕竟与我国的“三农”问题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关于“三农”问题,研究日趋深入和细化,至今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多种解决思路,可是理论研究向政策实践的转化却并不尽如人意。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发展是农村社会稳定的核心和基础,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钥匙在于农民发展,这样一个看似简单而基本的逻辑,多年来并未达致一种理想的状态。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农民群体虽然得到高度重视、普遍关注和大力扶持,但他们至今依然受到诸多体制因素的限制而并未获得平等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仍然处于社会发展的底端,并未走出相对贫困的境地,甚至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凸显农民发展问题探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选取中国的农民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分析和综合相统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农民发展内嵌于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历史变迁的维度之中,以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确立、演进、改革、发展的清晰脉络为背景,阐述历史变迁中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对农民发展的影响;探究农村集体经济演变的不同时期农民发展的主要方面;挖掘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与农民发展的关联性和规律性,进而探索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调整以促进农民发展的具体路径。全文共分为导论和六章内容。导论重点阐述研究的缘起和意义,梳理与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发展问题相关的国内外理论,分析评述与之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确定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和研究重点、难点,论述所采用的主要研究和分析方法,指出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与农民发展的概念解析。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概念界定,必然是以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解为基础的。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概念内涵,是目前争议较大、分歧较多、理解多元,故而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内涵、理论内涵和现实内涵的一个概念。厘清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质内核,需要对其相关理论、历史演化、实践创新做全方位考察,以形成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关于农民发展的基本概念,是从对“农民”的多元认识开始梳理,以此为基础,进而提出农民发展的内涵。并结合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农民发展的主要内容、层次体系、理论依据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同时,对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与农民发展的关系予以归纳和概括,以奠定全文的理论研究基础。第二章,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初建时期的农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选择和建立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本章重点探寻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诞生和逐步形成的源头,考察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在初步确立时期对农民发展的影响。建国前,农村集体经济的萌芽是基于广大农民生产劳动需求基础之上的农村互助合作。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实现了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下,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促使互助组向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不断升级转变。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由初级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标志着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由萌芽到雏形,直至完全确立。此间,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由旨在解决困难农户基本生存需求的简单劳动互助向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加强劳动协作的转变,农民实现了由传统分散小农向集体农民的转变,获得了初步发展。第三章,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固化时期的农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稳定持续、单一刚性演进是在人民公社时期,人民公社借助“政社合一”的组织形式,以强大的组织动员力量将广大农民“联合”起来,蕴含着促进农民发展的合理性。方面,集中统一的经营模式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激发了农民“战天斗地”的革命意志,调动了农民饱满的建设热情,肯定了农民参加生产劳动所获得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意义,赋予农民更加明确的存在价值、尊严和体面感,以集体主义意识和精神感召农民,奠定了农民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但人民公社体制的合理性并未得到有效实现,不仅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强化了生产的组织性和计划性,盲目追求“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而且忽视和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与要求,形成农民对集体和国家的全面依附等,事实上阻碍了农民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第四章,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农民发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标志着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发展进入改革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极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赋予农民相对独立的经营权利和财产权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民潜力的合理挖掘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发展。然而,由于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过分强调了“分”,而忽视了“统”,导致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关系失衡。一方面,集体统一经营的日渐“衰微”,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服务功能的缺失,削弱了保护农民的集体实力,无法成为农民发展的有效“保护伞”;另一方面,家庭承包经营的日益“薄弱”,经营规模过小、组织程度较低、资源配置低效、市场信息较少、交易成本过高等加大了农户所需面对的市场风险,势单力薄的农户无力承担市场风险所引发的后果。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在改革初期释放了蕴藏在广大农民之中的巨大潜力和生产热情,然而,其自身在实践中的推行演进,也对现实中的农民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第五章,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创新时期的农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突破双层经营体制“统”与“分”失衡的困局,不断寻求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以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创新型的实现形式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规模经营”和“纵横联合”,培养和造就了农民新的发展。农民自主意识提高,利于克服人的依附关系,增强农民的个性独立;经济价值取向增强,利于强化社会地位的平等,促进农民独立人格的形成;价值实现途径多元化,利于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增强农民的社会交往能力。与此同时,农民发展也面临着新的现实困境,农民的发展目标模糊,自主意识和主体意识淡薄,主体性尚未完全确立;与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农民意识长期存在,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先进理念和思维方式长期缺位,阻碍着农民的市场化步伐;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低,劳动技能、素质的制约,决定了农民难以获得更高层面的发展;农民的发展权益未得到有效的、合理的保护,致使农民发展困难重重。总之,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发展,既给当前的农民发展带来了“福音”,也使农民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困惑,亟需探索和解决。第六章,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变迁中农民发展的现实反思。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历史变迁的深刻考察,以及不同体制下农民发展状况的详细梳理,形成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历史变迁中农民发展的深度反思,即农村集体经济地位不容置疑,不容否定,其体制调整的核心并非是所有制关系越高越纯就好,就会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健康发展,而必须坚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自信”。农民发展是“三农”问题的靶心,其理性追求需不断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需良性互动才能相得益彰。与此同时,总结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历史变迁中促进农民发展的重要启示,即必须深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解,坚持农民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民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重视人的因素,确保农民发展的核心地位;必须以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构筑农民发展的重要舞台;必须正视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明确的政府责任保障农民发展的基本权益。最后,提出了以“利益”为核心调整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以实现农民“内源发展”的现实路径。

王伟,陈家泽[2](2014)在《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主要障碍与核心问题——基于四川省典型地区调研资料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建立的"统分结合"双层农村经营体制,"分"之后"小生产"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得以延续,农村产权制度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导致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植入困难,无法顺利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四川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日益多样化,农户的农业专业化与兼业化生产经营并存;虽然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方式使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表现出多样化,但农村产权制度仍然是制度创新的主要障碍。因此,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应坚持"分",创新"统";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统"的层面,关键是要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刘励敏,刘茂松,彭新宇[3](2013)在《引导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策研究——如何引导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文中认为中国已进入工业社会,其农业也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目前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主导模式仍然是小农户直接面向大市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户经营规模全国平均约7.4亩,只相当于日本的41%、法国的1.7%、美国的0.38%;劳动力人均农业增加值292美元,也只相当于日本、法国和美国的1.51%;而

王波[4](2005)在《中国都市农业创新论》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处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周边的农业受到严峻挑战,即传统的农业生产难以适应快速城市化的需要,特别是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传统农业所受到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面临这样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为适应建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这些城市先后提出了加快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随后,深圳、广州、北京、武汉、南京、济南、成都、西安、沈阳、大连等这些特大城市,先后明确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在市场的拉动下,都市农业迅速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成都市等地方在发展都市农业发展探索出许多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中国都市农业发展问题,现有文献比较缺乏。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市农业的作用地位将更加突出和重要,正逐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方面,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撑和产业带动力量。本文结合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意见,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中国都市农业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研究,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都市农业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原因,从都市农业要素入手分析如何进一步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全文共分为导论和正文10章。第一章主要探讨都市农业的起源、内涵、特征和功能问题。在本章中,笔者从都市农业概念的提出和演化入手,分析了都市农业的四个基本内涵,指出都市农业具有城乡一体化、功能多样化、高度集约化、市场一体化等基本特征,并区分了都市农业与市区农业、郊区农业和现

戴一群[5](2004)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现实途径——苏州市发展合作经济的调查》文中提出

戴一群[6](2004)在《体制创新:发展合作经济》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是世界上农民组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可是"归大堆"、"共产风",农民没有发言权,农民没有得到实惠。最后,还是"一盘散沙"。如今,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组织由于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应运而生。它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这种新的合作组织,最大的特点在于农民在市场上真正有了发言权,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但,千万不能"刮风",不能搞"行政命令";量力而行,水到渠成,才是正道。

居德里[7](2003)在《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最近,江苏省黄莉新副省长要求各地抓住时机,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运用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导向作用,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予以指导、协调和服务,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上海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专门召开座谈会,重点研究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问题,

戴一群[8](2003)在《实行体制创新 发展合作经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最近,苏州市合作经济研究会、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会同分布在各县(市、区)的常务理事,就“实行体制创新,发展合作经济”的主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初步的探讨。 各类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着不可阻挡之势。我们应该热情相待,因势利导,扶其发展,促进壮大,并使之与国际合作制逐步接轨,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寻找一条现实的途径。

黄选高[9](2003)在《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内涵、性质及特征作了初次解释与界定,并对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作用,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启示,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和模式选择,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提出了广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今后发展的对策。

李殿平[10](2003)在《刘少奇合作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文中提出刘少奇同志关于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及办社原则的论述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合作社经济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 ,供销合作社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必须从政策、法律等方面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体制创新:发展合作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制创新:发展合作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历史变迁中的农民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与农民发展概述
    1.1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内涵
        1.1.1 农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内涵
        1.1.2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概念
    1.2 农民发展的内涵
        1.2.1 农民发展的理论依据
        1.2.2 农民发展的概念界定
        1.2.3 农民发展的主要内容
    1.3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与农民发展的关系
        1.3.1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是实现农民发展的重要形式
        1.3.2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是规制农民发展的要素载体
        1.3.3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是决定农民发展方向的现实依据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初建时期的农民发展
    2.1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初建
        2.1.1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初建的社会历史条件
        2.1.2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2.2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初建前的农民发展
        2.2.1 土地改革前的农民发展
        2.2.2 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发展
    2.3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初建时期的农民发展
        2.3.1 农业合作化对农民发展的正面提升
        2.3.2 农业合作化对农民发展的负面影响
    2.4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初建时期的农民发展评析
        2.4.1 集体化道路突破了个体小农的历史局限
        2.4.2 农业合作社提供了农民发展的坚实平台
        2.4.3 梯级组织化夯实了农民发展的物质基础
        2.4.4 优先工业化弱化了农民发展的主体地位
        2.4.5 “赶超”冒进超越了农民发展的实际需求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固化时期的农民发展
    3.1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演变
        3.1.1 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背景
        3.1.2 人民公社体制的主要特点
        3.1.3 人民公社体制的基本调整
    3.2 人民公社体制蕴含着促进农民发展的价值诉求
        3.2.1 农业工业化开辟农民发展的新途径
        3.2.2 “以粮为纲”、综合经营强化农民发展的物质基础
        3.2.3 社内供销、信用合作构建农民发展的服务保障
        3.2.4 多层次教育普及承载农民发展的智力支持
        3.2.5 集体福利普遍推行惠及农民发展的基本需求
    3.3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固化时期的农民发展
        3.3.1 人民公社体制促进农民发展的现实性
        3.3.2 人民公社体制阻碍农民发展的局限性
    3.4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固化时期的农民发展评析
        3.4.1 人民公社体制促进农民发展的合理性
        3.4.2 人民公社形式超越农民需求的阶段性
        3.4.3 忽视经济规律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4.4 拔高生产关系制约农民发展的能动性
第四章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农民发展
    4.1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改革
        4.1.1 “包产到户”的实践探索
        4.1.2 “双层经营体制”的宏观设计
        4.1.3 “家庭承包制”的稳固发展
    4.2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农民发展
        4.2.1 双层经营体制对农民发展的正负影响
        4.2.2 家庭承包制对农民发展的重要影响
    4.3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农民发展评析
        4.3.1 变革集体所有制结构打破农民发展体制束缚
        4.3.2 尊重农民发展意愿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4.3.3 增强经济自主性实现农民社会地位理性复归
        4.3.4 兼业经营的多种形式鼓励农民的多样化发展
        4.3.5 良性互动体制创新形成农民发展的激励机制
第五章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创新时期的农民发展
    5.1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创新发展
        5.1.1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创新的历史必然
        5.1.2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多样化创新
    5.2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创新时期的农民发展
        5.2.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利农民发展的促进因素
        5.2.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农民发展的现实困境
        5.2.3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影响农民发展的制约因素
    5.3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创新时期的农民发展评析
        5.3.1 “人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5.3.2 社会理性追求日趋鲜明
        5.3.3 多元深度分层持续加速
        5.3.4 社会心理交融推进变迁
第六章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变迁中农民发展的现实反思
    6.1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变迁中农民发展的深度反思
        6.1.1 农村集体经济地位不容置疑,其具体体制需不断完善
        6.1.2 农民发展是“三农问题”靶心,其理性追求需不断实现
        6.1.3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需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6.2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变迁中农民发展的重要启示
        6.2.1 必须深化理解农村集体经济,坚持农民发展的正确方向
        6.2.2 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民发展的物质基础
        6.2.3 必须重视经济发展中人的因素,确保农民发展的核心地位
        6.2.4 必须依托灵活多样的实现形式,构筑农民发展的重要舞台
        6.2.5 必须正视发展中的集体经济问题,保障农民发展的基本权益
    6.3 调整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促进农民发展的现实路径
        6.3.1 满足经济利益,奠定农民发展的物质根基
        6.3.2 维护政治权利,保证农民发展的共富方向
        6.3.3 增进社会福利,提供农民发展的制度保障
        6.3.4 丰富文化需求,孕育农民发展的价值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4)中国都市农业创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1 都市农业概述
    1.1 都市农业概念的提出
        1.1.1 都市农业概念的提出及演化
        1.1.2 都市农业的基本内涵
        1.1.3 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1.1.4 都市农业概念辨析
    1.2 都市农业功能
        1.2.1 都市农业的基本功能
        1.2.2 都市农业对传统农业功能的扬弃
2 都市农业的理论溯源
    2.1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理论
        2.1.1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2.1.2 马克思农业理论的新发展
        2.1.3 马克思的合作制理论
    2.2 西方经济学的农业理论
        2.2.1 都市农业理论的发端
        2.2.2 西方经济学都市农业理论的发展
3 都市农业的产生、发展和主要模式
    3.1 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3.1.1 都市农业的产生
        3.1.2 都市农业的发展概况
    3.2 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模式
        3.2.1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3.2.2 国内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4 都市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创新
    4.1 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和理论基础
        4.1.1 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4.1.2 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
    4.2 都市农业产业化创新路径
        4.2.1 都市农业产业化的瓶颈解析
        4.2.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功能
        4.2.3 构建都市农业的全程产业化机制
5 都市农业发展与组织形式创新
    5.1 都市农业的组织形式
        5.1.1 组织形式种类的基本划分
        5.1.2 都市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5.1.3 都市农业组织形式的问题分析
    5.2 都市农业组织形式创新路径
        5.2.1 都市农业组织形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5.2.2 都市农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创新的原则
        5.2.3 都市农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路径
6 都市农业发展与投融资体制创新
    6.1 都市农业的投资体制创新
        6.1.1 现行投资体制对都市农业的制约
        6.1.2 创新都市农业投资体制的理论分析
        6.1.3 都市农业投资体制创新路径抉择
    6.2 都市农业融资体制创新
        6.2.1 现行融资体制对都市农业的制约
        6.2.2 金融体制障碍的原因分析
        6.2.3 都市农业融资体制创新路径抉择
7 都市农业发展与人力资本创新
    7.1 都市农业人力资本的理论基础
        7.1.1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7.2 都市农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7.2.1 都市农业人力资本现状和问题
        7.2.2 都市农业人力资本的问题分析
    7.3 都市农业人力资本创新路径
        7.3.1 加大对都市农业各类教育的投入
        7.3.2 加大个人和企业对人力资本投入
        7.3.3 建立和健全人力资本市场
        7.3.4 改革和创新教育培训机制
8 都市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制度创新
    8.1 都市农业土地利用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8.1.1 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8.1.2 现行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8.1.3 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的问题分析
    8.2 农村集体土地的不可转让性问题分析
        8.2.1 不可转让性问题的提出
        8.2.2 土地非转让性下实现土地资源有效配置
    8.3 都市农业土地利用制度创新
        8.3.1 都市农业土地利用制度创新的原则
        8.3.2 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主体
        8.3.3 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创新
9 都市农业发展与科技体制创新
    9.1 都市农业科技体制创新
        9.1.1 都市农业科技体制现状与问题成因
        9.1.2 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
        9.1.3 科技体制创新的内在机理及创新路径
    9.2 都市农业科技体制创新路径
        9.2.1 创新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9.2.2 都市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
    9.3 都市农业服务体制创新
        9.3.1 都市农业服务体制现状与问题成因
        9.3.2 都市农业服务体制创新路径
10 都市农业提速升级与创新的探索: 以郫县为例
    10.1 郫县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
        10.1.1 郫县都市农业的产生
        10.1.2 郫县都市农业的发展
    10.2 郫县都市农业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10.2.1 郫县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0.2.2 郫县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探析
    10.3 郫县都市农业提速升级与创新对策
        10.3.1 科学发展观导向都市农业的新境界
        10.3.2 城乡统筹催化都市农业的结构创新
        10.3.3 新型组织模式促进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声明
后记

(8)实行体制创新 发展合作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形式多样
效应初现
对策思考

(10)刘少奇合作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合作经济要优先发展供销合作社
二、发展合作经济需要政府必要的保护和扶持

四、体制创新:发展合作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历史变迁中的农民发展[D]. 翟新花. 山西大学, 2015(02)
  • [2]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主要障碍与核心问题——基于四川省典型地区调研资料的思考[J]. 王伟,陈家泽. 西部论坛, 2014(06)
  • [3]引导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策研究——如何引导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A]. 刘励敏,刘茂松,彭新宇. 湖南财政与“三农”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13
  • [4]中国都市农业创新论[D]. 王波. 四川大学, 2005(06)
  • [5]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现实途径——苏州市发展合作经济的调查[J]. 戴一群. 江南论坛, 2004(02)
  • [6]体制创新:发展合作经济[J]. 戴一群. 中国老区建设, 2004(01)
  • [7]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思考[J]. 居德里. 苏南科技开发, 2003(10)
  • [8]实行体制创新 发展合作经济[J]. 戴一群. 上海农村经济, 2003(08)
  • [9]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探索[J]. 黄选高. 计划与市场探索, 2003(06)
  • [10]刘少奇合作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J]. 李殿平.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01)

标签:;  ;  ;  ;  

制度创新:发展合作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