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源数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移动通信用户,行为识别,顾客契合,个性化推荐
移动源数据论文文献综述
肖朔晨[1](2018)在《基于多源数据的移动通信用户行为识别及个性化推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快速发展,并从消费领域向产业领域广泛渗透,引发了移动通信用户行为深刻而显着的改变。在此背景下,基础电信运营商如何利用自身大数据优势挖掘用户行为变化的内在规律,充分理解用户需求;如何在此基础上通过用户行为识别进行用户区隔;如何利用用户行为识别结果向其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从移动通信用户行为研究及应用方向出发,从用户行为识别的理论模型、算法优化、实证分析以及用户个性化推荐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相应研究,但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移动通信用户行为识别体系。上述研究大多基于传统的移动通信业务使用行为进行模型构建,指标选择多为用户基本属性类指标、语音业务使用行为类指标和消费类指标,缺少创新业务相关指标,未能有效体现用户行为变化趋势,且以多源数据为基础的定量研究较少。移动通信用户个性化推荐方面,以单纯的套餐推荐为主,缺少系统性推荐方法。因此,本文通过对移动通信行业现状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面临的诸多挑战等现实背景的综合梳理,和对现有研究提出的问题解决路径的对比分析,利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大规模数据优势,对用户使用行为、用户行为识别、顾客契合行为以及用户个性化推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用户行为理解和需求发现的视角,为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业务创新及产品优化、提升用户管理水平、加强客企互动及实现收入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移动通信用户语音数据业务使用现状及趋势分析基础上,基于改进的混合聚类算法,构建了移动通信用户语音数据业务使用行为识别模型,并以260000个4G移动用户为样本,通过Python语言编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全面分析了当前移动通信用户语音、数据业务使用行为模式、业务需求特征以及消费特点。(2)在对移动通信用户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使用行为现状研究基础上,提出用户移动互联网应用兴趣社区发现方法,并以260000个4G用户为样本,通过Python语言编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挖掘用户移动互联网应用兴趣社区,及用户移动互联网应用兴趣偏好。(3)结合移动通信业务与用户行为特点,将顾客契合研究引入移动通信领域,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小规模的用户深度访谈,归纳总结了移动通信用户顾客契合行为驱动机制。(4)结合本文用户行为识别研究,构建了基于用户行为识别的用户个性化推荐模型,结合用户契合驱动因素和形成机理,提出用户个性化推荐策略建议,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构建了移动通信用户语音数据业务使用行为识别模型,并通过大规模移动用户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目前移动通信用户语音数据业务需求特征及消费特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型用户取代了传统的语音型用户,但是,以往移动通信用户业务使用行为模式识别指标过于侧重语音业务,因此,本文在指标选择时对用户业务类型、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进行综合考虑,从不同维度对用户行为进行描述,充分挖掘用户行为规律的差异性;算法方面,综合主成分分析(PCA)、K-means++算法及轮廓系数(SC)算法对K-means算法进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了当前移动通信用户业务使用行为识别在模型构建的不足;模型实现方面,鉴于Python与MATLAB相比具有计算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扩展性强的特点,更符合目前大规模移动通信用户数据处理需求,本文采用了Python语言编程,以260000个4G用户作为实证研究样本实现模型计算,发现了8个具有不同移动通信语音数据业务使用行为模式的用户群。(2)构建了基于社区发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使用行为识别模型,通过改进的TF-IDF算法对用户的不同类别移动互联网应用使用特征进行提取,并对提取后的特征进行聚类与兴趣社区的划分,为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分析用户互联网应用使用行为特征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以260000个4G用户移动互联网应用访问频次数据作为实证研究数据集,对上述方法和模型进行了验证,将用户移动互联网兴趣社区发现结果与移动通信语音数据业务使用行为模式相结合,得到了包含业务与内容的移动通信用户使用行为特点。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10种不同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中,仅有视频类和新闻资讯类应用能够对用户进行有效区隔。(3)将顾客契合行为研究引入移动通信领域,采用扎根理论法归纳出移动通信用户顾客契合行为驱动机制。移动通信业是典型的服务业,用户使用行为和购买行为同时发生,研究购买行为也同时研究了使用行为,但是,仅研究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文将顾客契合研究引入移动通信领域,针对移动通信用户非购买行为,以扎根理论研究法归纳出移动通信用户顾客契合行为驱动机制,扩展了移动通信用户行为研究范畴。在理论方面,本文通过模型的构建和改进,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当前对移动通信用户行为识别及个性化推荐研究的不足;在实证方面,本文基于移动通信用户多源数据进行了建模与编程实现,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实现了移动通信用户行为特征挖掘,为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实现精准营销和差异化竞争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2-10)
方义治,林钰灵,赵尊慧[2](2018)在《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电力试验用移动作业终端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现场作业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满足电力现场作业需求,需要做好移动作业终端的管理工作。本文提出试验数据从试验现场发送到后台的数据传输方案以及在后台的数据存储方案(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提出电力现场移动作业多源数据多维度融合方案,实现移动应用终端软件将试验数据上传后与状态监测主站以及生产MIS系统数据自动关联的数据拼接模型。(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8年10期)
陈志刚,方卉[3](2018)在《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移动商务个性化服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分析多源数据的抽取及整合,然后基于用户情景本体的行为感知,运用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的融合算法,构建以Hadoop为大数据平台的实时个性化服务方案。研究发现,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关联自适应架构,技术上能够与Hadoop平台密切衔接,从而为用户提供动态更新、精准感知的便携服务,有效避免了当下移动商务个性化研究面临的"情境缺失"、"信息孤岛"、"数据价值密度低"等问题,提高了移动商务平台的竞争实力。(本文来源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4期)
谢洪,吴博义,胡晓斌[4](2017)在《一种车载移动海量多源数据管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管理方法无法有效支持车载移动激光扫描多源数据联合后处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城市街区尺度下海量车载多源数据的管理与调度方法。在分析各类数据空间分布特性基础上,通过有机联合瓦片索引与随机采样八叉树等空间索引结构,并结合数据库进行元数据管理及动态调度控制,建立一套面向车载移动扫描点云、全景影像、POS轨迹、DOM等海量异构多源数据的高效管理及调度机制。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支持城市街区尺度下海量车载多源数据的高效调度、交互查询、动态更新等过程。(本文来源于《遥感信息》期刊2017年05期)
张端阳[5](2017)在《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室内移动机器人定位与建图》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环境下移动机器人的定位与环境感知是机器人实现自主移动的基础。基于激光传感器的定位与地图构建系统以其测量精度高、抗干扰、鲁棒性好等优点迅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二维激光扫描仪采集点云信息为基础,融合里程计与惯性导航位姿数据研制一套高精度的室内实时地图构建系统,实现室内叁维空间信息的高效采集。本文主要内容如下:为了实现二维点云数据与位姿数据的高精度融合,即多源数据融合,研制基于精密时间协议(PTP)的时钟同步,并在局域网内测试同步时间精度为600ns。通过里程计与惯性传感器组合导航方案,提供了移动机器人的位姿信息,并使用该组合导航方法标定了里程计。基于时间同步协议,融合点云数据与位姿信息,应用了扫描匹配算法,实时构建室内叁维点云地图,并将该地图实时的显示。该地图构建系统优势是提高室内点云数据采集的效率。由于位姿数据中的累积误差以及轨迹估计算法误差,当在大尺度环境中运行该系统构建地图与实际地形有一定偏差。为了消除上述偏差,本文提出了差分里程计和标靶识别算法来修正叁维点云地图。本文开发以STM32F407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据采集子系统,实现在Qt平台的上位界面的编写。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地图构建系统可以高效的采集室内空间信息,并离线的构建全局一致叁维点云地图。(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张继东,李鹏程[6](2016)在《融合多源数据的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感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户行为感知是移动社交网络中的关键前沿技术,对服务的提供者和被提供者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论文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多源数据的收集和融合的方式,使用高斯混合模型,并引入概率密度函数等多种算法建立多源信息融合模型来对多源信息进行融合、聚类及特征提取,进而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的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感知方案,从而使根据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特征性完成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定制和服务推送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刘云飞[7](2016)在《移动GIS中多源数据的集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提出的“互联网+”的概念,正深刻影响着各种不同的专业领域,由GIS和移动互联网结合产生的移动GIS成为GIS的新的应用领域。空间数据作为GIS的核心,因此获取所需要的空间数据对于根据系统的功能设计和使用GIS是至关重要的。移动GIS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有不同的数据来源,因此本文在总结移动GIS多源数据集成方法和集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多源数据的集成,并针对在线数据和多源本地矢量数据分别设计了数据集成的技术架构实现多源数据的集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移动GIS多源数据集成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移动GIS数据集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其次,研究移动GIS多源数据的组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关于在线数据和多源本地矢量数据的集成的总体架构,提出了关于在线数据集成的统一模型接口的数据集成方法。再次,分别深入研究了在线数据和多源本地矢量数据的数据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集成的详细技术架构的设计,对于在线数据集成设计的统一在线数据接口,能够更好的实现在线数据的集成访问。多源本地矢量数据集成实现了过程中的数据格式转换、投影统一和矢量数据的瓦片化处理,完成了本地矢量数据的移动端的集成显示设计。最后,分别就在线数据集成和多源本地矢量数据集成进行系统实现。(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李宇生[8](2015)在《移动通信中多源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企业除了要维持其赖以生存的传统业务之外,也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增值业务。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扩展的业务使企业不得不根据业务需求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子系统,其中包括一系列数据系统、业务系统、管理系统等等。然而,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过去搭建的各种系统如今存在着过于分散、管理混乱等情况,若要进行综合的管理和呈现,则需要花费昂贵的成本。本文结合了移动通信企业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不良现状,详细介绍了移动通信中多源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使用Java语言进行系统搭建,为解决各业务系统数据碎片化、实现系统资源整合提供了思路。通过对采集系统的需求进行细化的分析,阐述如何利用软件工程中的相关技术、管理方法设计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以及采用关键技术实现系统各部分的功能。系统功能实现后,设计详尽的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严谨的测试,确保最终向用户交付一个具有分布式部署能力的高可扩展性的多源数据采集系统产品。(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2)
盛喜玉,张小垒,韩勇,陈戈[9](2012)在《面向多源数据融合的移动GIS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Android嵌入式操作平台的移动GIS进行了探索;研究了系统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包括地理空间表达的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适合嵌入式系统特点的叁维景观电子地图的渲染和显示;通过获得HTTP网络服务,实现与服务器端的数据通信,并将系统应用于校园移动拼车服务平台。(本文来源于《地理空间信息》期刊2012年03期)
余柳[10](2010)在《基于移动源数据的城市快速交通事件检测W-CUSUM算法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事件是引发城市路网中各种偶发性拥挤的关键因素,在造成交通延误、交通设施服务效率下降、交通使用者利益损失的同时,也对交通安全、交通环境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快速路是城市快速交通发展的趋向和城市路网主骨架,对城市快速路的交通事件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测和响应,既是快速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降低事件损失、减少路网交通拥堵的有效方法。同时,移动检测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也为交通事件自动检测(Automatic Incident Detection,简称AID)提供了新的实时、动态、准确的交通流信息。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提出基于移动源数据的城市快速路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算法,同时对算法的性能进行评价与验证,并提出算法的实施方法,从而为交通管理者进行城市快速路网的事件检测、管理和响应以及事件检测算法的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包括:1、现有AID算法主要基于固定源数据开发,存在误报率高、实际应用效果不佳等缺陷,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移动源数据的W-CUSUM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算法。该算法充分考虑了移动源数据的采集特点及事件条件下快速路交通流的时空特性,并采用具有时频分析特性的小波分析方法与基于似然比的CUSUM算法相结合的思想,使得所开发的W-CUSUM算法在改善所用数据源质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事件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度。2、现有的误报率指标未能直观、有效的反映事件检测算法的误报情况,同时传统的算法性能包络曲线只能定性、粗略的描述算法的检测性能,缺乏对事件检测算法的综合、量化评价。鉴于此,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时间和空间指数的误报率指标,使得该指标与传统的误报率指标相比更具有直观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期望成本的概念,将检测率和误报率指标相结合,建立了基于期望成本的事件检测综合评价指标。该综合指标不仅能够实现不同AID算法性能的综合、量化评价及比选,还可以用于确定不同AID算法的最优检测阈值及最优检测性能点,从而为交通管理者进行算法的比选以及算法参数的标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3、分别利用仿真数据和实际数据对W-CUSUM算法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下W-CUSUM算法性能的差异,并将所提出的W-CUSUM算法与现有的SND算法、CUSUM算法、UCB算法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1)不同阻塞车道数条件下W-CUSUM算法性能的差异最为明显,影响最不明显的是事件的持续时间;(2)相对于SND算法、CUSUM算法和UCB算法而言,W-CUSUM算法的检测性能更优,优化程度分别提高了33.7%、19.5%和38.3%。4、基于实验交通工程法(ETEM),提出了面向事件检测的移动源数据样本量确定模型,弥补了现有方法难以针对事件检测进行移动源数据样本量研究的不足,并通过仿真实例研究得出了满足事件检测一定精度水平所需要的路网浮动车比例以及较优的事件检测间隔,从而为确定面向事件检测的浮动车合理发展规模和检测间隔提供了有效的建议。5、建立了基于分层结构的事件检测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在所建的融合模型中,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可用数据源所包含的事件信息特性,并将W-CUSUM算法与神经网络模型以及交通决策者的经验有效的结合起来,一方面既增强了W-CUSUM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同时也为进一步提高事件检测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奠定了坚实的方法与理论基础。6、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W-CUSUM事件检测算法的实施框架与流程,对事件检测系统开发、安装及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建议,从而对W-CUSUM事件检测算法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建立了相应的方法和流程。(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0-05-01)
移动源数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现场作业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满足电力现场作业需求,需要做好移动作业终端的管理工作。本文提出试验数据从试验现场发送到后台的数据传输方案以及在后台的数据存储方案(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提出电力现场移动作业多源数据多维度融合方案,实现移动应用终端软件将试验数据上传后与状态监测主站以及生产MIS系统数据自动关联的数据拼接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源数据论文参考文献
[1].肖朔晨.基于多源数据的移动通信用户行为识别及个性化推荐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2].方义治,林钰灵,赵尊慧.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电力试验用移动作业终端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8
[3].陈志刚,方卉.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移动商务个性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
[4].谢洪,吴博义,胡晓斌.一种车载移动海量多源数据管理方法[J].遥感信息.2017
[5].张端阳.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室内移动机器人定位与建图[D].华中科技大学.2017
[6].张继东,李鹏程.融合多源数据的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感知研究[J].情报科学.2016
[7].刘云飞.移动GIS中多源数据的集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8].李宇生.移动通信中多源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5
[9].盛喜玉,张小垒,韩勇,陈戈.面向多源数据融合的移动GIS的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2
[10].余柳.基于移动源数据的城市快速交通事件检测W-CUSUM算法与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