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学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实践美学,张玉能,人学思想,理论向度
人学美学论文文献综述
石长平[1](2019)在《论新实践美学的人学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实践美学的人学维度一直未被指证和敞亮。实际上,一个时期以来,以张玉能为代表的新实践美学与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阎国忠的新实践本体论美学一样,日益关注人的生存现实和精神状态,其美学思想中人学维度逐步凸显,这也表明新实践美学已经朝着人学向度演进。基于对其理论的整体审视,人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美学体系、理论品格、席勒美学研究、两种生产方式和深层审美心理的阐发以及新政治伦理主义文论建设等方面。这是新实践美学在历史和内在逻辑上的必然延展。(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杨文欢[2](2018)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人学谱系与文化启蒙》一文中研究指出审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导线索,人性、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构成重要的理论基石,并且成为推动社会革命、促使文化启蒙的核心。第一阶段是以毛泽东、鲁迅、瞿秋白等为代表的大众审美启蒙论,他们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中的阶级革命理论,将"为大众"视为美学和文学的最高目标,并以群体启蒙的方式建构全新的"人民美学"。第二阶段是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主体性理论,以朱光潜后期的实践美学改造、蒋孔阳的"美感论"以及李泽厚的"美是自由的形式"为代表。美学家试图发掘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有关个体主体、感性、形象、自由等维度的元素,完成美学从集体话语到个人主体、从物质实践到精神体验的理论谱系。第叁阶段则是在新时代呈现出集体性与个体性相互交融、审美愉悦和时代责任相互推进的场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人学话语释放了强大的理论包容性和生命力,能够进一步延续美学的主体性和人民性特质。(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8年07期)
裴萱[3](2017)在《从美学话语到人学启蒙:当代文艺美学的知识框架与历史谱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美学学科萌生并出现在中国1980年代思想解放和"美学热"的浪潮中,成为整个社会反思"文革"、思想解放、主体性确立、人性凸显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艺美学的知识话语来源主要有二,一是中国古典美学资源和中国现代美学家的理论探索成果,这些给20世纪80年代文艺美学理论体系的成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而西方美学资源则提供了文艺美学的基本学术框架;二是对人道主义的反思和美学知识场域伦理的建构,凸显出"审美反思历史"的时代价值。这两者相互融合,共同促使文艺美学知识和学科体系的成熟。"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与美学先驱们的探索,构成了文艺美学超越历史时空的呼应和架构。同时,文艺美学遵循了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内在理路,通过审美心理学、审美本体论以及价值论完成了从美学知识到主体启蒙,真正实现了"人的美学"的转型。文艺美学的人学启蒙和审美超越的理念将会一直延续在后现代场景中,并且在更为"敞亮"的空间中获得话语权的释放。(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兰希秀[4](2017)在《马克思人学存在论及其美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视域自始至终聚焦于现实的人之存在方式与意义上,其存在论是人学存在论。通过唯物史观和实践观的引入,马克思把人的存在问题从形而上的抽象问题变为形而下的现实问题,把理论问题变成一个实践问题,他的人学存在观具有鲜明的现实人道性、感性实践性、对象性关系的特征。这一革命性变革,使其完全超越了西方近代传统的抽象本体论及人学观,为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7年11期)
张盾[5](2017)在《政治美学与马克思的人学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拉图政治哲学的重大创意之一,是通过最美人性去反思"存在本身的完美性",并指出最美人性不是现实的人,而是对人的概念的彻底理解;哲学是创造人性之美的方法,即创造关于人之为人的知识的方法。柏拉图以此将政治哲学变成了政治美学。马克思把"在自由联合中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当作人的更高存在的概念,从而把现代政治哲学重新带入对最美人性的思考,恢复并光大了柏拉图政治美学的原初问题。但马克思对人的思考采取了与柏拉图不同的路线,即不是悬搁现实的人去直接呈现人性之美的概念,而是通过对现实的人的反思性规定去超越现实性。(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黄大军[6](2015)在《马克思实践空间观的美学维度及其人学面向——兼论马恩着作中的城市批判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过实践空间观的概念,但这并不等于马克思哲学缺少空间维度,实际上,马克思确立的实践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中逻辑地蕴含了实践空间观的基本内容及其人学规定。这具体表现为,马克思的实践空间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本源维度,以人的真实本质与具体特性为突破口,通过对人类以往各种空间观的自觉扬弃,从哲学观、城市观与劳动观等层面建构了人类空间观的崭新形态;同时,马克思深入阐发了实践空间观的美学意蕴及其社会政治内涵,真正从"社会人"角度开启了现代空间观的人学视野,图绘了此后空间研究的基本题旨,实现了空间观的现代转型与深刻变革。(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李向娜,吴伟强[7](2015)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苹果”产品的设计理念及美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简约、时尚为主要外在特征的"苹果"产品,其设计理念中蕴含着对极致科技理性的否定,将富有时代气息的美学价值融入到产品功能之中,与马克思主义否定人的异化和追求人性解放的精神不无相通之处。(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苏金萍[8](2015)在《试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人学旨趣》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四个维度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人学旨趣进行了审视:马克思美学思想以人的劳动、人的需要和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回答了美学的产生根源;以人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奠定了美学的理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定位了美学的价值取向;对基于人的美学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自由时间的争取和伸张,确定了美学的评价方式与标准。马克思美学思想是实践美学、人本美学等中国气派美学思想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5年02期)
王艳艳[9](2015)在《法美学何以为人学——从话语分析角度看法美学与法律英语翻译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法美学的人学之说,已经把"人类解放"作为法美学的使命。随着国内的法美学研究越来越从法学的边缘学科转向日趋强大的学科态势下,其人学的一面也同样在凸显。因此在法律翻译过程中,不但要体现了翻译的原则,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学精神的彰显。话语分析在法律文本翻译中,研究的文本对象是体现着人文关怀的法律条例及规章制度。无论法律语言是书面语还是口头语,在翻译过程和话语分析中,都受着法美学的人文倾向的影响和牵扯。(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邹岳军[10](2014)在《李泽厚本体论美学中的人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从人学的角度来研究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他的美学研究历经康德、马克思,最后回归传统儒学。他的美学每一个阶段的研究重点都和他对"人"的理解紧密相连。从实践到主体性再到情本体,与此相应的是他的人学思想以"人是什么"为逻辑起点论证人的本质;然后,从"如何活"、"为什么活"出发,分别从人类的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来追寻人活着的意义;最后追问"活的怎样"、"活在怎样的境界里",倡导建立情感本体,希望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归宿。(本文来源于《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人学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审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导线索,人性、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构成重要的理论基石,并且成为推动社会革命、促使文化启蒙的核心。第一阶段是以毛泽东、鲁迅、瞿秋白等为代表的大众审美启蒙论,他们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中的阶级革命理论,将"为大众"视为美学和文学的最高目标,并以群体启蒙的方式建构全新的"人民美学"。第二阶段是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主体性理论,以朱光潜后期的实践美学改造、蒋孔阳的"美感论"以及李泽厚的"美是自由的形式"为代表。美学家试图发掘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有关个体主体、感性、形象、自由等维度的元素,完成美学从集体话语到个人主体、从物质实践到精神体验的理论谱系。第叁阶段则是在新时代呈现出集体性与个体性相互交融、审美愉悦和时代责任相互推进的场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人学话语释放了强大的理论包容性和生命力,能够进一步延续美学的主体性和人民性特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学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石长平.论新实践美学的人学维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杨文欢.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人学谱系与文化启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
[3].裴萱.从美学话语到人学启蒙:当代文艺美学的知识框架与历史谱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兰希秀.马克思人学存在论及其美学价值[J].东岳论丛.2017
[5].张盾.政治美学与马克思的人学重构[J].哲学研究.2017
[6].黄大军.马克思实践空间观的美学维度及其人学面向——兼论马恩着作中的城市批判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7].李向娜,吴伟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苹果”产品的设计理念及美学价值[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苏金萍.试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人学旨趣[J].甘肃理论学刊.2015
[9].王艳艳.法美学何以为人学——从话语分析角度看法美学与法律英语翻译的关联[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
[10].邹岳军.李泽厚本体论美学中的人学思想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