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理护理的探讨

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理护理的探讨

牛倩(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消化内窥镜中心安徽芜湖241001)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理护理的降压效果,以提高其治愈率。方法: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接受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试验组除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外同时辅以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心理护理,观察其血压改变。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降低,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同时辅以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心理护理组(A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超过常规药物治疗护理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规药物治疗护理过程中辅以健康信念模式等心理护理,可有效、显著的控制血压,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050-02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复杂,既与年龄、职业有关,又与情绪、活动、饮食、遗传等有关[1]。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它的发生有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等因素。单纯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不能消除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障碍可能使降压效果不满意,临床上高血压治疗有时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重视不够[2]。本文对100例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分药物控制血压组与药物加心理护理组,分别观测血压控制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32~92岁,平均年龄(59.2±14.6)岁。患者的选择均为意识清晰,思维正常,依从性高,无耳聋、痴呆及精神疾患,并能很好的进行语言交流。

1.2方法将100例符合条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均接受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试验组除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外同时辅以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心理护理,2周为一个疗程。血压采用相同环境下间隔10分钟3次所测血压均值。血压下降幅度以治疗前后血压差值表示。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A、B组各5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为181.8±17.5mmHg/117.2±10.1mmHg、183.4±14.6mmHg/119.4±12.3mmHg,治疗后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为138.8±9.8mmHg/85.4±10.9mmHg、151.2±9.0mmHg/100.4±6.8mmHg,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P<0.05

2.2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下降幅度比较

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同时辅以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心理护理组(A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超过常规药物治疗护理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下降幅度比较

*P<0.05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高血压又是一种慢性疾病,需终身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目的是将其血压降至最大耐受程度和理想水平,同时还应注意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1995年5月在巴黎举行的一次欧洲会议上,专家们将“病人教育”定义为“病人教育应考虑所有指导病人的教育活动,包括治疗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4]。广义上称之为“教育活动”,狭义为“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之一健康信念模式是遵照认知的理论原则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健康信念的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5]。

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原因不明,但社会环境应激因素、不良行为因素、心理因素通过神经系统作用,在高血压发病中处于主导作用。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不良刺激,引起长时间、强烈和反复的焦虑和抑郁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紊乱,使皮质对下丘脑和延髓等处的血管运动中枢的调节作用失常,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引起小动脉紧张度增高,血压升高。在现代医学模式中,认为疾病的发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学的问题,其治疗和康复也不再单纯依赖于药物治疗。因此,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采用健康信念模式的观点,灵活机动的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改变个体不利于健康的概念,促成其采取健康行为模式。向患者讲解有关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转归及影响因素等,帮助患者提高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讲解认知行为治疗的原理,进行健康指导纠正他们不正确的思维及行为模式,改变其不良的性格及生活方式[6]。据观察统计,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正常人低,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8等个方面,而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可提高血浆儿茶酚氨水平及交感神经活性,可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病情,从而影响高血压病的转归、预后及治疗效果。适时的行为训练和音乐放松法可使身心放松,使患者在轻柔的音乐及引导词带领下,置身于轻松与美的意境中,从而达到身体和心理上的放松,有效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而使血压下降。在临床健康教育中带动和发挥患者家属、同事共同参与,动员家庭、单位及社会的支持系统,展开患者之间成功经验的交流,发挥患者的角色榜样作用,正确宣泄不良情绪,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提高患者的自我功效[7]。

本实验研究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住院期间运用相同药物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基础与心理护理,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降低,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同时辅以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心理护理组(A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超过常规药物治疗护理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此次研究及及相关文献复习,我们认为心理护理目标已不局限在病人和疾病本身,而是扩大到病人家属、扩大到社区、扩大到预防保健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多方面。护士应尽可能支持、理解病人,并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帮助他们。心理护理从宣教式的经验之谈过渡到注重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发挥和运用。护理工作者开始关注不同病情、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理念,拓展心理护理的深度。高血压病患者发病年龄不同,合并的疾病不同,性别不同,发病的背景不同,故需要我们不能得完善和深入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方式。准确的心理评估是心理护理的前提。若使心理护理具备科学性和可信度,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科学的心理评估方法,科学地测定病人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护理,真正使病人受益。

综上所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规药物治疗护理过程中辅以健康信念模式等心理护理,可有效、显著的控制血压,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复发率与住院率。

参考文献

[1]杨威风,王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理卫生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1(4):310~311

[2]朱志先,梁虹.现代心身疾病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10~111

[3]贾坤,王明生,杜秀丽,等.心理护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疗效的影响.中国医药导刊,2008,l0(3):444~445

[4]戴俊明,张蓓燕.新华街道部分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初探.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2,l03(5):38

[5]徐立萍,杨文东,贾灵芝.原发性高血压230例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齐鲁护理杂志,2008,14(7):84~85

[6]张海燕,张美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护理研究,2001,15:3l1~312

[7]李红艳刘晓波辛红菊等.健康信念模式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河北医药,2009,34(5):633~634

标签:;  ;  ;  

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理护理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