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二脒论文-宋晨

芳香二脒论文-宋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芳香二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因药物,分子对接,芳香二脒,结合性质

芳香二脒论文文献综述

宋晨[1](2014)在《芳香二脒类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药物的出现带给人们征服更多疾病的可能,基因药物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芳香二脒类药物分子良好的生物活性使其成为基因药物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DNA序列的选择性结合是芳香二脒类药物分子作为药物分子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尽管已有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芳香二脒类药物分子与DNA的作用信息,然而,由于实验条件的局限,这类药物分子如何发挥药效及与病态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目前人们从本质上理解这些重要的信息仍然是比较困难的事情,除非我们能从分子水平上得到更多信息。芳香二脒类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分子水平的信息,可以为设计新型高反应活性和特异性的药物候选分子提供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研究芳香二脒类药物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芳香二脒类药物分子与DNA的分子对接研究,主要探究影响二者结合能力的因素;第二部分是对具有不同末端基团的药物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选取有代表性的四个芳香二脒类分子DB75,DB293,DB921和DB884,以这四个分子为母体,共构造出40个芳香二脒类分子模型,然后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这些小分子与DNA的结合模式和结合能力。对接结果表明,芳香二脒类分子结合位点主要位于DNA小沟的AATT碱基区域。进一步数据分析发现,影响芳香二脒小分子结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分子曲率、分子长度、分子末端基团和杂原子取代。芳香二脒分子的曲率越接近于DNA的曲率,其小沟结合能力越强;适当的分子长度对其小沟的结合能力有利,过长或过短的分子长度都不利于小沟结合;将小分子的末端基团脒基换为咪唑环或者嘧啶环对其小沟结合能力的提升是明显的;杂原子的取代对其小沟的结合能力也有重要影响。在本部分的最后,我们设计出了一个分子曲率,分子长度,末端基团,杂原子取代都满足最佳条件的小分子,计算结果表明,它与DNA分子有很强的结合能力。第二部分内容是叁个不同末端基团的小分子DB1883,DB1803,DB1804与DNA加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在整个动力学模拟过程中,配体小分子稳定地结合在DNA小沟的AATT碱基区域,没有脱离DNA小沟和在小沟中移动的现象。DB1803和DB1804相比DB1883,末端基团环上的C原子也可以与DNA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氢键数目更多,氢键作用力更强,结合更紧密。叁个小分子除了直接与DNA形成氢键作用外,还可以由水分子做媒介形成氢键作用。DB1803末端基团咪唑环上的四个碳原子和DB1804末端基团吡啶环上的六个碳原子,都可以通过水做媒介与DNA形成氢键作用,这也是DB1803和DB1804与DNA结合更为紧密的原因之一。采用MM_PBSA的方法计算了叁个小分子与DNA的结合自由能,结果表明叁个小分子与DNA的结合受到焓的驱使,而且有熵惩罚的作用。所有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提供有用的分子水平的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芳香二脒类分子的结合特性,也可为新型的候选药物设计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5-01)

刘辉[2](2009)在《芳香二脒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期研究表明芳香二脒类化合物具有不同于其它类杀菌剂的特征,并已筛选研制出高效、低毒新型杀菌剂丙烷脒;同时研究表明对芳香二脒类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修饰和衍生合成有望发现更高抑菌活性的化合物。鉴于此,在前期基础上,本文对芳香二脒类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合成,并系统测定合成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得到了如下结果:1.以芳香二脒类化合物骨架为基础,合成芳香二脒类似物9个,并采用波谱学方法确定了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A3(4,4’-二(N-苯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A4(4,4’-二(N-苯甲酰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A5(4,4’-二(N-甲酰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A7(4,4’-二(N-叔丁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A8 (4,4’-二(N-环丙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A10(4,4’-二(N-甲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B4(4,4’-二(N-苯甲酰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丁烷)、B9(4,4’-二(N-乙胺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丁烷)、C9(4,4’-二(N-乙胺基)脒基1,3-二苯氧基戊烷)。2.生长速率法测试表明,在10 mg/L浓度下,各合成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白菜黑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A8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毒力最高,EC50为1.46 mg/L,与丙烷脒相当;A3、A4、A5、A7、A10、B4、B9、C9等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毒力较低,EC50在12.99 mg/L~153.77 mg/L之间。3.黄瓜子叶法试验表明,各合成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均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效果。10mg/L下,A8 3d的保护、治疗效果分别为49.01%、63.09%,与丙烷脒相当;A10 3d的保护效果为52.15%,相当于丙烷脒,而治疗效果为30.69%,低于丙烷脒;20mg/L下,A8、A10 3d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均相当于丙烷脒处理;其他化合物的药效均显着低于丙烷脒。4.番茄幼果穿刺法试验表明,化合物A8、A10和丙烷脒对番茄幼果有较高的药效。50mg/L剂量下,二者的分别为69.85%和59.80,59.92%和49.97%,均相当于丙烷脒处理;100 mg/L剂量下,二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与相应剂量下丙烷脒处理相当。5.初步定性构效关系分析表明,芳香二脒类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与化合物结构存在明显相关性:醚基碳链为3时,其抑菌活性高于醚基碳链为4和5的化合物;脒基取代的不同其抑菌活性差异明显,当醚基碳链为3时,环丙基取代的芳香二脒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明显较高;而脒基上引入苯酰基、苯基等芳香性基团时,化合物活性则明显降低。对此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廉应江,陈安良,冯俊涛,张兴[3](2005)在《芳香二脒类化合物合成及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氰基苯酚与α,ω-二溴烷烃为原料,合成了15个芳香二脒类化合物A2~A6,B2~B6和C2~C6,其结构均经1H-NMR和MS确定。初步杀菌试验结果表明,各化合物在质量浓度为10mg/L时,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brassicae)和苹果干腐病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等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特别是对番茄灰霉病菌,在10mg/L质量浓度下有8个化合物对其抑制率超过90%。(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7期)

芳香二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前期研究表明芳香二脒类化合物具有不同于其它类杀菌剂的特征,并已筛选研制出高效、低毒新型杀菌剂丙烷脒;同时研究表明对芳香二脒类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修饰和衍生合成有望发现更高抑菌活性的化合物。鉴于此,在前期基础上,本文对芳香二脒类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合成,并系统测定合成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得到了如下结果:1.以芳香二脒类化合物骨架为基础,合成芳香二脒类似物9个,并采用波谱学方法确定了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A3(4,4’-二(N-苯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A4(4,4’-二(N-苯甲酰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A5(4,4’-二(N-甲酰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A7(4,4’-二(N-叔丁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A8 (4,4’-二(N-环丙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A10(4,4’-二(N-甲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B4(4,4’-二(N-苯甲酰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丁烷)、B9(4,4’-二(N-乙胺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丁烷)、C9(4,4’-二(N-乙胺基)脒基1,3-二苯氧基戊烷)。2.生长速率法测试表明,在10 mg/L浓度下,各合成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白菜黑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A8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毒力最高,EC50为1.46 mg/L,与丙烷脒相当;A3、A4、A5、A7、A10、B4、B9、C9等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毒力较低,EC50在12.99 mg/L~153.77 mg/L之间。3.黄瓜子叶法试验表明,各合成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均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效果。10mg/L下,A8 3d的保护、治疗效果分别为49.01%、63.09%,与丙烷脒相当;A10 3d的保护效果为52.15%,相当于丙烷脒,而治疗效果为30.69%,低于丙烷脒;20mg/L下,A8、A10 3d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均相当于丙烷脒处理;其他化合物的药效均显着低于丙烷脒。4.番茄幼果穿刺法试验表明,化合物A8、A10和丙烷脒对番茄幼果有较高的药效。50mg/L剂量下,二者的分别为69.85%和59.80,59.92%和49.97%,均相当于丙烷脒处理;100 mg/L剂量下,二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与相应剂量下丙烷脒处理相当。5.初步定性构效关系分析表明,芳香二脒类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与化合物结构存在明显相关性:醚基碳链为3时,其抑菌活性高于醚基碳链为4和5的化合物;脒基取代的不同其抑菌活性差异明显,当醚基碳链为3时,环丙基取代的芳香二脒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明显较高;而脒基上引入苯酰基、苯基等芳香性基团时,化合物活性则明显降低。对此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芳香二脒论文参考文献

[1].宋晨.芳香二脒类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4

[2].刘辉.芳香二脒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廉应江,陈安良,冯俊涛,张兴.芳香二脒类化合物合成及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标签:;  ;  ;  ;  

芳香二脒论文-宋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