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文化论文-简圣宇

身体文化论文-简圣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身体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代早期,女性内衣,身体审美,规训

身体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简圣宇[1](2019)在《身体的规训与审美:文化史视域中的中国现代早期女性内衣》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学界对现代女性内衣的研究起步很早,而且基本与当时的世界主流保持同步。现代女性内衣进入大众视野跟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有着深层关联,是以审美来反对身体规训的文化武器。身体美学在服饰领域的显现,包含美观和舒适这两个方面。为了反对束胸的"小马甲",中国的知识阶层从20世纪初就开始从社会动员的角度关注现代女性内衣。女性内衣并不仅仅是女人自己的贴身之物,而且是一部穿在身上的文化史,体现了身体文化政治与审美意识。中国社会对现代女性内衣的接受史,同时是一部女性解放运动不断深入的社会史,以及女性内衣从束缚走向自由和呵护的审美史。(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琼[2](2019)在《身体控制与文化失控——论厄德里克的《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本土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2017年出版的反乌托邦长篇小说《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展现了一幅并不遥远的未来图景,揭示了人类在进化发生逆转的生态境遇中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周围的政治文化失控状态。本文从文化失控和文化建构的视角,分析小说中揭示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从小说人物在身体控制上的挣扎和反思,诠释作品中蕴藏的族裔文化隐喻和文化意义,并指出,厄德里克的创作从女性身体的生物特征出发,关涉了生态、族裔、政治和文化建构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赵高辉,冯叶露[3](2019)在《光韵、身体在场与生产权力:5G影像传播的文化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5G时代的信息生产模式将掀起一场内容变革。快速的移动互联将鼓舞受众更加多样的信息接收欲望,推动传媒内容生产的进一步变革。本文从"光韵"这一概念入手,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考察受众信息消费中"身体"对于信息环境的疏离以及传播效果中"精神涉入"的漠视,并通过分析5G技术在影像传播中对于"身体在场"和内容生产权力的影响,来指认专业影像传播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9年06期)

贺甜[4](2019)在《从“减重”意识到“塑形”追求——浅析大众传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减肥成为中青年女性探讨的热门话题,从追求"骨感美"到追求"凹凸有致",对身体的审美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由女性自身独立完成的,它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中,长期受社会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结果。本文主要从女性"减重"到"塑形"的审美心理变化之中,探析大众传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控制。(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1期)

冯果[5](2019)在《当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身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女性的身体似乎从来不是被看的客体,我们的身体是主体和客体的混合,是道德和物质、佛性和人性、万物和自然的结合体。(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11期)

暴丽霞[6](2019)在《“工具—玩具—农具”:石球文化身体叙事的人类学寻绎》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球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我国学术界视野,一度成为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学者研究人类文明的聚焦热点。"石球"一词最早出现于1955年,由考古学者裴文中提出,随后,先后有贾兰坡、黄慰文、耀西、兆麟等学者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被广大学者认同和采纳,体育学者对石球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偏少。笔者从中国知网以"石球"并含"体育"为主题词,搜索到相关文献仅有37篇。最早见于1981年赵延益以石球为例,对中国古代球类运动的研究;到90年代先后有王其慧、丁玲辉、杭化雨等分别对我国岩画、西藏地区球类体育进行了理论梳理;进入21世纪,以石球为例对体育的起源进行过理论探索的学者以吕利平、崔乐泉为典型。关彬、李俊温学者最先以山西文物古迹中的体育元素为区域研究个案,进行了整理与探索。纵观所有的研究成果,束广就狭:"人类狩猎工具""生产工具的滥觞""球类运动的鼻祖"是对其功能多元的文化认同;旧石器时代是其时间项度肇始的学术共识;文化遗址是其空间存在的考古佐证。质疑是研究的动力,分析上述研究成果:有关石球的泛象理论研究居多,具象个案研究偏少;历时性纵向研究居多,共时性横向研究偏少;时间性历史叙事居多,空间性深度描述偏少。研究体育文化,只有研究载体所处的时空系统、剖析载体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分析载体所处文化序列的文化内涵,方可找到解开载体密码的钥匙。因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以石球为个案,截取旧石器时代为时间序列,以晋地史前文化遗址为空间叙事载体,回溯与厘清石球文化在叁晋大地从"狩猎工具"到"游戏玩具"再到"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脉络。通过对物化的石球外在形态"工具——玩具——农具"的考古学嬗变过程,从身体叙事视角,透析与蠡测人类自然意识——前意识——自我意识的内在心理机理和自然行为——自我行为——自觉行为的身体觉醒过程,寻绎两者生存——娱乐——生产的文化融合路径,补阙石球文化空间深描的纰漏,实践人类学、体育学由西方理论联姻嫁接转向本土回归的学术反思到学术自觉,探寻体育人类学内生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本土转化的学术范式。研究结论:(1)石球内涵的界定:有关石球的定义与内涵,国内外学者们先后用过"球状器""球形石""球形器"等多种称谓,对外形为球形、表面光滑的石制品都公认为石球这点达成共识。但是对于与多面体石核相仿的、片疤间棱脊明显的石制品却始终莫衷一是,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学术争鸣:一种同意将此类统归为石球,另一种又根据其大小、重量、形状细化分为多种。总体分析,称谓虽不尽相同,但对其内涵却有极大共同性。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同时,又借鉴陈哲英学者的观点,统一将整体呈球形,无论形状是否正圆,成品或半成品的球状石制品统称或代称为"石球"。(2)山西境内从距今18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西侯度文化发端,经距今60-7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匼河文化和距今10万年的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再到距今2.4-1.6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峙峪文化、下川文化,构成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整个序列。上述文化勾勒出一幅连绵完整的原始社会生活图景,而石球是唯一一个贯穿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文化遗址的主要遗存物。(3)石球作为人类文明的物化表征,是人类智慧在身体活动中的折射,山西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石球文化的空间叙事载体,工具——玩具——农具是人类自然意识——前意识——自我意识的内在心理机理外化为自然行为——自我行为——自觉行为身体叙事的物化表征,生存——娱乐——生产是将内在心理、外在行为、物化表征叁者融为一体的文化融合路径(4)真正实现中国体育史学、体育人类学内生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本土转化的学术理想,还需以石球为个案,以点带面,将中国体育文化的诸多案例放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宏大场域中进行再发现、再出发、再阐释,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实现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孙悦,刘欣然[7](2019)在《狂欢的背后:身体运动与节庆文化的体育哲学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身体运动作为体育的一种重要且特殊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所独有的行为文化,是人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是标记着人类生命历程的符号。作为彰显身体运动的节庆文化,在节庆狂欢的背后,身体运动深深的印刻在节庆文化之中,节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在身体的参与之下,孕育出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证明。而作为参与实践活动的人,通过对节庆活动中考察身体运动对人的作用,以及对人类自身认识生命价值所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节庆文化中对身体运动进行考察,可以建立起两者之间的体育哲学联系,探究"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在身体运动的行为模式中,与节庆文化的现象表征内,探讨人类文明狂欢背后的体育哲学话语。研究结果:一、身体运动与节庆文化的体育哲学关系研究结果。人在体育之中,人的存在是体育的本质所在,节庆文化下的身体运动彰显的是人的主体性,体现的是人的主体价值需求,实现的是人的生存、发展与完善的根本价值。1)在宗教的祭祀中,研究节庆文化中的身体程式。宗教祭祀广泛存在于希腊人的生活之中,对神灵的祭祀从侧面反映的是一种身体的程式,身体作为程式内容是不可缺少的中心环节,背后隐藏的是希腊人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崇拜。2)在风俗的习惯中,研究节庆文化中的身体秘仪。裸体竞技的风俗习惯是古希腊竞技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风俗习惯在当时的地中海不仅是空无觉有,即使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古希腊的裸体竞技运动是一种为古希腊人所广泛接受的社会风俗习惯,同时也成为标记人类强健、勇敢、青春、热情、舞动的身体符号。裸体竞技乃是一种身体艺术,是对人自身的积极肯定,在这裸体竞技艺术背后彰显的是希腊人本能的释放,身体的自然流露。3)在节日的庆典中,研究节庆文化中的身体展演。在希腊的所有节日中,背后是身体的娱乐和展示,每个肢体动作显示的是古希腊人直面生活时的勇敢和刚毅、力量与充盈、野蛮与强大。节日庆典诠释的是人对身体的肯定与赞扬,让人的身体获得了自由,身体的展演,身体最为自然、简单的表达是人对于身体自由的实现过程,以及对生命的呵护与养育!4)在运动的赛会中,探究节庆文化中的身体竞技。竞技本身是不具有知识性的,竞技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经过学习,知识的经验总结和累积。竞技的本质内涵并非是一个技术、技能传授的过程,将竞技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和认识,竞技是培育人的美,展示人的真,是呵护人生命的重要向导!二、身体与节庆的体育哲学内涵研究结果。1)在身体运动与节庆文化的主体性证明中,探索生命行为的体育表达。人在欢快的节日中通过行为的语言,表达出流动的生命体的本原特征,人的主体性成为生命活动而涌现出来。因有人的存在,即人的主体性得到证明。2)在身体运动与节庆文化的内在性认识中,探索文化信仰的体育追求。节庆文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信仰,其中渗入着体育的因素。内在性的实现需要通过外在的手段去践行,作为身体性运动体能实践行为的体育就是实现内在性的重要方式。体育通过外在的手段让内在的精神、内在的思想、内在的观念得以显现,让生命体验自由的存在价值。3)在身体运动与节庆文化的外在性呈现中,探索公共空间的体育场域。体育是张扬人性的公共场域,是塑造个性的直接手段,是心灵交换的自由空间,是审视自身的现实路径。节庆文化下身体运动形成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的体育场域,在节庆活动中,自然的肉体得以呈现,人的个性得以发挥,"人之为人"的意义得到彰显。研究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一个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问答的存在物。"人不仅仅是思想上的人,而且是活动中的人、更应该是运动中的人,人类只有将自己置身于体育运动之中才能够称得上是完整的、健全的、理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身体运动让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正真意义上的人。在节庆狂欢这个过程中,身体运动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能够探寻生命的价值所在,以及人对自身的充分肯定和人主体性的彰显,在肢体的舒张、牵拉过程中为人的身体谱写了生命了乐章。节庆是一场对探寻人生命的考察、对身体的肯定、对人自我价值寻觅的盛大活动,节庆活动通达人的本真、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在节庆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身体能够得到回归,保持激情和神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冉海波[8](2019)在《身体—文化—身体:民族传统体育身体回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时下健康中国俨然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同时在体育行业亦是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健康中国旗帜的引领下,全民健身运动随即铺展开来,体育运动的健康时效性成为了大众的真实诉求,于是民族传统体育回归身体运动已是大势所趋。不可否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民族传统体育被裹挟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普通群众难以企及的运动,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在名义上被尊为民族特色体育运动和民族特殊的身份符号,实际上已严重脱离于群众,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根基。纵观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难发现其中的局限,技术与文化的分离已愈发明显,且由于竞技体育长期主导的因素,致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开展与研究明显滞后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速度。在全民健身的时代语境中,民族传统体育回归身体运动已是不可否认的重要发展趋势,或许这正是民族传统体育摆脱西式科学实证体育思想,回归民族本源的适当时机,因此探讨其对身体的回归或将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意义。试图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演化路径的梳理,推理出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寻觅突破民族传统体育当前困境的破壁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对查阅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寻找以及推理出与之相应的必然联系与演化规律。比较研究法:纵向比较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形态和价值属性,从而认识运动特点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其历史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自然属性是催生民族传统体育最原始的动机,一些看似为娱乐而生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实则多是由于身体的自然属性所致。作为有机的生物集合体,好动是人类的天性,主要显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类需要一定的运动来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一是部分身体运动被作为生存技能加以运用。民族传统体育与华夏民族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或是庆祝佳节时日,或是祭祀先祖神灵,亦或是纯粹的愉悦身心。能歌载舞似乎已成为华夏民族的身份象征,总之民族生活情境的多可以从身体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信息中获取。于是简单的自然身体行为逐渐演化为了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文化属性也随即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在特定时期的重要身体表征。而对于身体的回归俨然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态势,然而回归的旅程依旧困难重重,较大一部分的运动项目还深陷囵圄。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社会各界的极力诉求之下,民族传统体育势必完成向身体的回归,继而有望成为大众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身体语言之一。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回归并非简单的折线式反弹,而是赋予了身体社会属性,建构起了身体符号化互动的程式。研究结论:中国的多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都经历了从自然属性到文化属性再到社会属性的演进历程,即便不然,也至少涵盖了文化与社会两重属性,否者则无法将其认定为具有民族身份标识的传统体育运动。当前对于身体性回归的诉求,实质上是大众对运动本身社会属性的一种追求,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也早已将身体的自然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集于一身,不可单一的进行剥离。于是,运动的躯体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民族身份符号的象征,民众在运动参与中既实现了对体质健康的提升,又得以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属性认知的探讨发现:一方面健康中国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回归似乎已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这种对于身体的回归又绝非简单的折线式反弹,而是基于社会化的身体需求,对自我身体再认知的过程。民族传统体育回归身体并非自然属性的重现而是社会属性的开始,把身体从物化中解脱出来"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一种回归身体本源、同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身体与精神相统一的努力。"回归身体即是调和身体与精神的关系,使之为健康服务。自然属性阶段,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仅仅为生活所需,是身体对环境的应激性反应,少有接受思想意识的加工和支配,是人类本质需要的映射。文化属性阶段,则似乎更强调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份象征性,将运动项目抽象化和符号化,升华至国家民族的高度。而社会属性阶段,或许能够实现对民族传统体育精神与身体的统筹发展,以身体回归为实物,兼以文化理论为指导,发挥其多维价值作用,继而实现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使之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助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国忠,和春云[9](2019)在《纳西族摩梭达巴舞蹈的原始身体动作文化符号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参与性观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了录像回放与典型动作截图分析、原始身体动作文化符号归纳与解释等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分析法,全面分析了纳西族摩梭达巴舞蹈身体动作文化符号的文化意蕴、动作形态;同时,以达巴舞蹈为中介初步分析了早期自然崇拜、晚期自然崇拜及鬼神崇拜时期原始宗教舞蹈与原始身体动作互为发展的内在关系,为原始身体文化起源研究积累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原始文化价值的类比性实证材料。(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罗亮,易平,王飞[10](2019)在《身体技术视域下现代格斗技术项目的文化探析——以UFC格斗赛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项目本身所蕴含的规律中凸显出人类身体技术与文化的特征,并通过竞技体育运动表现出来。在文明时代,身体的原始搏杀现象在一些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推崇下开始强势回归,这使得人们开始担忧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技术的走向。以UFC赛事为例来探讨现代格斗项目价值追求的演变。从技术的角度看,我们发现人的身体发展的趋势被束缚在囹圄境遇。从文化的角度看,探讨如何借助体育的力量进行突破和回归。通过探寻,我们在技术寻根中牵引智化技术未来的回归。(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身体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本土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2017年出版的反乌托邦长篇小说《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展现了一幅并不遥远的未来图景,揭示了人类在进化发生逆转的生态境遇中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周围的政治文化失控状态。本文从文化失控和文化建构的视角,分析小说中揭示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从小说人物在身体控制上的挣扎和反思,诠释作品中蕴藏的族裔文化隐喻和文化意义,并指出,厄德里克的创作从女性身体的生物特征出发,关涉了生态、族裔、政治和文化建构的重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身体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简圣宇.身体的规训与审美:文化史视域中的中国现代早期女性内衣[J].文化研究.2019

[2].张琼.身体控制与文化失控——论厄德里克的《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J].国外文学.2019

[3].赵高辉,冯叶露.光韵、身体在场与生产权力:5G影像传播的文化考察[J].当代传播.2019

[4].贺甜.从“减重”意识到“塑形”追求——浅析大众传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控制[J].视听.2019

[5].冯果.当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身体[J].当代电影.2019

[6].暴丽霞.“工具—玩具—农具”:石球文化身体叙事的人类学寻绎[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孙悦,刘欣然.狂欢的背后:身体运动与节庆文化的体育哲学意向[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冉海波.身体—文化—身体:民族传统体育身体回归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李国忠,和春云.纳西族摩梭达巴舞蹈的原始身体动作文化符号解析[J].文化学刊.2019

[10].罗亮,易平,王飞.身体技术视域下现代格斗技术项目的文化探析——以UFC格斗赛事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  

身体文化论文-简圣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