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论战论文-刘孔喜,许明武

中西文化论战论文-刘孔喜,许明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西文化论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语言自觉,阿诺德与纽曼翻译论战

中西文化论战论文文献综述

刘孔喜,许明武[1](2018)在《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之思——以中西两场翻译论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中坚持"文化自觉"意识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揭示很多译论争端的根源。以英国阿诺德与纽曼翻译论战、中国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对比为例,从社会文化背景、学术渊源、直接动因与目的等方面的异同考察发现,文化自觉意识差异决定了译者的翻译选材与翻译策略选择,也是导致翻译批评的根源。翻译中所应具备的文化自觉意识要从宏观上有文化"自知之明"与"他知之明",从微观上还要有语言自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文化自信。(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许高勇[2](2017)在《广告、文本与中西文化论战:浅析商务印书馆十大杂志广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方杂志》与《新青年》为中国近代两大名刊。两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中西文化论战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具体言之,杜亚泉时期的《东方杂志》认为"中西文化调和",而陈独秀时期的《新青年》认为"中西文化断然不能相容"。从表征上看,商务印书馆"十大杂志"广告是应对陈独秀等新文化派的攻讦而提出的应对措施。从文本分析看,"东西文化论战问题"是反映出《东方杂志》与《新青年》谁更"趋新"的问题。应该来说,应将《东方杂志》归于新文化运动应有的地位。(本文来源于《文化与传播》期刊2017年06期)

俞丽君[3](2016)在《关于五四新文化时期中西文化论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在西方入侵的压力下,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五四新文化时期的中西文化论战试图在两种文明的比较中为近代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并将其与国家的发展变革相联系成为诸多知识分子思考的重点。一战及十月革命后,论战的变化昭示了近代中国的变革有了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6年09期)

伍光良[4](2016)在《中西文化交流语境的生成与流变——兼论“科玄论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转折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语境的考察,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经历了由强渐弱、触底反弹并力求突破的流变。其中,"科玄论战"可以看成是对这一流变的梳理和总结,并以此确立其在文化交流史上的转折点地位。同时也会发现中国文化一直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开放系统,它总能不断吸收与融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优秀因子。这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6年09期)

余爱青[5](2016)在《同文馆论战:中西文化的首次交锋》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与守旧派围绕着同文馆是否增设天文算学馆和招收科甲正途士人而进行了一场激战。本文认为,此次论战的最大意义在于为西学传播创造了条件,中西文化开始正面碰撞、融合,中西学关系问题就此提上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6年09期)

介江岭[6](2015)在《胡秋原与20世纪60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中西文化论战是我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大事件,其对台湾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论战的代表人物,胡秋原在论战中从被动卷入到主动迎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超越西化与传统而复兴中国文化的文化观。这一文化观不仅有思想史的价值,对于反思今天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王振滔,王娟娟[7](2013)在《对台湾中西文化论战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着眼于台湾上世纪50—60年代的文化转型时期的思想与文化思潮,重点关注"中西文化论战"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试图梳理、辨析当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东方与西方发生碰撞时社会所做出的文化价值选择。(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3年08期)

李传玺[8](2006)在《中西文化论战——胡适最后的关注》一文中研究指出1961年底,台湾发生了一场中西文化论战。一方以李敖等人为代表,主张“我们面对西方现代文化,就好像面对一个美人,你若想占有她,她的优点和缺点就得一块儿占有。”另一方以胡秋原等人为代表,主张人们不可在“复古”、“西化”中选其一,“因复古只足以促成洋化,而洋(本文来源于《江淮文史》期刊2006年02期)

范泓[9](2005)在《四十年前的一场"中西文化论战"——《文星》杂志与一桩诉讼》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十多年前,在台湾文化界有一场掀起轩然大波的"中西文化论战"。 这场为时二十一个月的论战,从最初所希冀的试图推动一次新的中国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发展到后来论战出现"质变",竟以"诽谤罪"互控于法庭而"偃旗息鼓",让人始料未及。但它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影像及反思意义却远远超出了论战本身,确也可成为自中华民国初年以来,中国社会一连串文化(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05年02期)

唐巧天[10](2003)在《五四时期与叁十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关于西化论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和叁十年代两次中西文化大论战是中国现代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两次论战中西化理论的提出与阐释,体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本土文化的反映与选择,以及国人对西方文化从表层到内核的认识发展过程,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转型、民族的命运及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本文拟用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辅以文化学、社会学及现代化原理等理论对中国近代历史上这两次大论战中的西化理论进行初步研究与系统比较,梳理其前后承继与发展变化的脉络,探索这二十年间中国西化思想发展的轨迹,从中总结历史上对待西方文化的经验和教训,以为今天的文化转型和现代化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本文共分叁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西化理论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最后发展到思想层面的发展历程。其中侧重介绍在五四时期与叁十年代两次中西文化大论战中西化论的发展。 第二部分:将五四时期与叁十年代中西文化大论战中的西化论观点进行较系统的比较,从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态度等方面考察其异同,以探索这十余年间中国思想界西化理论的变迁。 第叁部分:从五四时期与叁十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西化论的比较中得出的结论,及从“西化”到“现代化”概念的变化,并从中总结对于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为当前面对的文化现代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中西文化论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方杂志》与《新青年》为中国近代两大名刊。两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中西文化论战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具体言之,杜亚泉时期的《东方杂志》认为"中西文化调和",而陈独秀时期的《新青年》认为"中西文化断然不能相容"。从表征上看,商务印书馆"十大杂志"广告是应对陈独秀等新文化派的攻讦而提出的应对措施。从文本分析看,"东西文化论战问题"是反映出《东方杂志》与《新青年》谁更"趋新"的问题。应该来说,应将《东方杂志》归于新文化运动应有的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西文化论战论文参考文献

[1].刘孔喜,许明武.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之思——以中西两场翻译论战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2].许高勇.广告、文本与中西文化论战:浅析商务印书馆十大杂志广告[J].文化与传播.2017

[3].俞丽君.关于五四新文化时期中西文化论战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6

[4].伍光良.中西文化交流语境的生成与流变——兼论“科玄论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转折点[J].学术探索.2016

[5].余爱青.同文馆论战:中西文化的首次交锋[J].青春岁月.2016

[6].介江岭.胡秋原与20世纪60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

[7].王振滔,王娟娟.对台湾中西文化论战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再认识[J].文学教育(上).2013

[8].李传玺.中西文化论战——胡适最后的关注[J].江淮文史.2006

[9].范泓.四十年前的一场"中西文化论战"——《文星》杂志与一桩诉讼[J].书屋.2005

[10].唐巧天.五四时期与叁十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关于西化论的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3

标签:;  ;  ;  ;  

中西文化论战论文-刘孔喜,许明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