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质硬壳海堤设计和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翟羽佳[1](2021)在《海上漂浮旅馆设计研究》文中提出
袁姣[2](2020)在《《追忆似水年华》的轻逸之维》文中指出《追忆似水年华》由20世纪法国文学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创作,为世界文学增添了绚烂的光彩。本文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七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并对其进行整体的观照,以“轻逸”作为切入口,以叙事学、美学、哲学为基础对小说进行阐释,拟从小说轻逸的文本体现、轻逸的艺术形式、轻逸的价值意义三个层次来探究,分析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一章:轻逸的文本质感。本章讨论轻逸在文本中的体现,探究小说在形象、感觉和情绪、持续变更的幻象三方面的描写所给人的轻逸的感觉,以此体现小说在美感创造方面的独特之处。第二章:轻逸的叙事建构。本章从叙事层面分析小说,回忆性的叙事建构和比喻、幽默、心理描写是《追忆似水年华》主要的写作手法,是在艺术形式层面构筑了轻逸之维的“功臣”。第三章:轻逸的价值意义。小说的轻逸具有深度的语言学、美学价值意义,它引领人们脱离繁杂的世俗生活、回归生命的本真,它脱胎于重,但有着深厚的现实根基,不致于陷入虚无,是对人生的重负和虚无之感的双重抵抗。
牛昴懿[3](2015)在《泡沫轻质土用于软基上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文中提出针对东南沿海地区软土地基上的高速公路拓宽工程,通过分析其病害机理及不协调变形的控制手段,结合目前广泛推广采用的轻质填料,提出应转变处理角度:从提高拓宽路基下软基的承载力或固结度转变为降低其上覆附加荷载,以期通过控制拓宽路基填料的性质来减小对软基的处理强度并合理优化挡墙结构。本文以唐津高速扩建工程为研究载体,结合现场对泡沫轻质土拓宽路基的土压力实际监测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首先,对泡沫轻质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特性及其工程应用机理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有效应力原理及硬壳层效应对软基固结沉降的控制措施进行原理性探究,且重点研究了泡沫轻质土用于软基上路基拓宽的力学机理,明确指出土工合成材料用于板体性轻质土拓宽衔接时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其次,从岩土材料产生塑性变形的内在机制出发研究其区别于金属材料的弹塑性理论,并根据泡沫轻质土的力学特性指出其对DP理想弹塑性模型的适用性。结合路基拓宽的施工阶段影响及轻质土本身的施工特点,利用旧路基及地基自重荷载产生的初应力场施加及旧路边坡开挖、轻质土分层浇筑的单元生死技术,对轻质土拓宽路基在施工过程中及不同拓宽断面尺寸下的应力响应进行非线性结构分析,提出了轻质土板体在浇筑层间及基底处类似于刚性基础的传力机制,并结合硬壳层效应及轻质土荷载分布特点对拓宽路基不同位置处的位移发展趋势进行探索,以明确轻质土拓宽路基的受力薄弱区及位移发展集中区。最后,通过强度折减原理,对轻质土拓宽路基的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从轻质土的材料参数、软基的抗剪强度、硬壳层三个因素探究其对拓宽后路基整体的塑性区贯通、侧向位移发展的影响,并重点对比研究了高窄型与低宽型拓宽路基的塑性区形成特点及失稳破坏机理,从而指导拓宽时轻质土材料设计参数的调整、土工材料衔接处理的重要位置确定及软基的针对性加固。
申昊[4](2013)在《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塑性变形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交通荷载引起的沉降问题随着城市化发展,低路堤设计的普及、交通工具时速和载重增加越来越受到重视。现有的交通荷载引起沉降计算模型大多是基于不排水循环试验建立的经验公式,对于超静孔压消散的过程和循环荷载作用下剪切应变的累积与超静孔压消散的耦合缺乏考虑。因此本文从这一问题着手,提出了循环荷载作用下一维固结和径、竖向组合固结的计算模型,并对比循环三轴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所提模型是将循环荷载作用下的不排水经验模型、体变硬化理论、一维固结理论和径、竖组合固结理论综合而提出的。相比于基于不排水循环试验建立的经验模型,所提模型在理论上更为合理地考虑超静孔压消散和剪切应变累积与超静孔压消散的耦合,在表达形式上不排水经验模型的循环应变增量系数A为第一次循环应变,而在所提模型中A是第N次循环应变增量系数。对于交通荷载引起的地基动力响应,采用了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了分析,并与现场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然后结合动力响应计算结果、所提的循环荷载作用下一维固结和径、竖组合固结模型和分层总和的方法,对于实例中交通荷载引起的沉降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由塑性剪切应变引起的沉降占到了交通荷载引起沉降的70%左右,其余30%左右为由塑性体积应变引起的沉降。最后基于控制地基剪切应变引起的沉降和延缓地基固结沉降的设计思路,以公路维修寿命为控制目标,提出了运用门式水泥搅拌墙处理桥头跳车问题的工法,并利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其有益效果是控制地基的侧向变形和延缓地基的固结沉降以满足在一个大修期间将桥台与路堤相邻处的差异沉降控制在lOcm以内的目标。
吴良勇[5](2012)在《软基轻质硬壳堤坝应力分析与工程应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沿海滩涂淤泥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差、埋藏深厚、承载力低、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固结时间长等。若在此基础上筑堤,易出现沉陷、滑移、倒塌、施工难、工期长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轻质硬壳筑堤结构。该结构采用高强度材料作为外壳,以轻质材料、松散材料填充坝体,通过减轻堤坝的重量来减小地基的荷载,并优化设计方案,增强整体稳定性,使堤坝刚中有柔,刚柔并济、与地基融为一体、降低和消除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在水闸围堰、钻探平台、人工岛、养殖场堤坝等局部领域解决空间与场地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进行了堤坝(围堰、路基、挡土墙)的设计理论研究、轻质硬壳堤坝坝体抗风浪研究、轻质硬壳堤坝坝身与地基的整体性研究、轻质硬壳堤坝构件工厂化制造及机械化快速筑堤方法研究。建立一套初步的计算理论,采用多种有限元分析程序分析评定坝体自身的稳定特性、合理体型及地基对坝体的受力影响,从而研究堤坝与地基的整体稳定特性。根据地基和工程实际情况,坝体型式及相关几何尺寸,进行抗滑稳定计算,满足水平抗滑稳定条件轻质垫层区最大面积的确定,整体稳定性计算分析,抗渗透性能,抗水平推力等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工程实用的参量控制指标,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黄小梅[6](2008)在《路用水泥基复合稳定土材料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土壤固化技术至今已形成一门综合了力学、结构分析、胶体和表面化学等理论并应用到基础设施、公路建设、堤坝工事、防尘固沙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土壤固化剂是掺加到土壤中能够与土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的外加剂,它能改善和提高土的工程性质。土壤固化剂加固土是利用产量多、分布广的当地土料为主要原料,而土的开采和加工比较容易,因此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长沙地区的两种土样,以水泥为主剂,添加一定比例的水玻璃、氯化物和表面活性剂作辅料,按公路建设行业标准中的实验方法,对其加固土的性能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原材料水泥(A)、水玻璃(B)、氯化物(C)和表面活性剂(D)的性质分析,以及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反应机理研究。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利用这些原材料来稳定土壤。2.单纯用B、C及D来稳定土壤,其强度较低,水稳定性较差,固土效果不理想。通过对A的性质分析,将其掺入到B、C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玻璃氯化物稳定土抗压强度低的问题,且抗压强度提高较明显,为不掺水泥时强度的4倍多。3.运用正交设计理论,在给定范围的条件下安排试验,得到了固化剂(由水泥、水玻璃、氯化物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最佳配合比。其最优配方为水泥65%,水玻璃25%,氯化物15%,表面活性剂0.6%。4.以10%的固化剂(最优配方下)固化土样1(黏土)和土样2(粉质黏土)时,其抗压强度分别为0.88Mpa和1.35Mpa。以10%的水泥掺量固化土样1(黏土)和土样2(粉质黏土)时,其抗压强度分别为0.78Mpa和1.28Mpa。同等掺量条件下,最优配方条件下的固化剂比单纯的水泥稳定土强度稍高。5.最优配方下的固化剂10%掺量固土时,两种土样的水稳性及耐干湿循环性效果都不是很好,但黏土稍优于粉质黏土。6.利用事故树原理可以很好地分析路基路面结构破坏的直接和间接原因。通过分析结果表明,可以根据破坏原因的先后顺序及重要程度,并结合实际,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周鹏忠[7](2008)在《深层搅拌桩在海堤软基处治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普及、提高和发展,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复合地基理论的发展却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其理论与试验有待深入分析。为此,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复合地基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及工程实践,对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在海堤软基处治中的理论与应用开展研究,以期丰富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在海堤软基处治中设计计算理论。本文首先针对海堤软基的工程特性,深入分析了海堤软基的成因,提出采用深层搅拌桩处治技术,继而基于基桩荷载传递基本方程和荷载传递函数,引入荷载传递法,分别采用双折线模型和双曲线模型,导得了可考虑土体分层特性和桩侧阻力发挥非线性特性的解析解,提出用边界条件协调法计算基桩荷载-沉降关系,从而实现了按桩顶沉降控制基桩竖向承载力的设计思想,并将其应用于某试桩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其次,根据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点,对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进行探讨,系统地分析了水泥、水及土体的硬化机理,水泥加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加固原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处治饱和软土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工程措施。最后,探讨了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从承载力、沉降、土坡稳定性三个角度出发,考虑工程的经济性与安全性,对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的选取和承载力计算进行优化。并结合工程实际,对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施工方法和质量检测方法。工程实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李昭晖[8](2007)在《水泥搅拌桩加固桥头软基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河北省沿海高速公路唐山段水泥搅拌桩处理桥头软土地基为工程背景,在简要介绍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软土路基试验观测方案和试验观测方法,结合试验所取得的地表沉降、侧向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土压力观测数据和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数据,对水泥搅拌桩的变形与受力特性、加固效果进行深入分析。试验表明: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采用深层搅拌法打穿软弱土层、通过变桩距设计形成沉降过渡段,经过超载预压后大大降低了桥台与引道之间的工后沉降差,对于预防桥头跳车有良好的效果;地基经过桩体的加强作用抗侧向变形能力增强,减小了土体在外荷载作用下对桥台桩的侧向挤压力;经水泥搅拌桩加固所形成的复合地基在承载时,桩土应力比随着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桩体很好的发挥了承担的荷载作用等。最后,本文在现有的文献和试验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双曲线法和星野法对沉降数据进行了良好的拟合,预测出工后沉降,确定了预压土卸载和铺筑路面的时间,指导了该高速公路软土地基路段的施工。
陈勇[9](2006)在《交通荷载对低路堤高速公路路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低路堤高速公路中,交通荷载未在路堤中得到充分扩散就传递到软土路基上的实际情况,本文从交通荷载模拟,建立路基计算模型和数值分析等方面,开展了交通荷载对低路堤高速公路路基影响的研究;作为研究成果的论证,进行了相应的现场试验研究,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今后高速公路低路堤设计提供了一些借鉴依据。主要工作如下: (1)开展了交通荷载的理论研究,即对交通荷载特性、描述方法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适合低路堤的交通荷载描述方法。 (2)对交通荷载作用下,高速公路低路堤路基的动力响应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交通荷载作用下低路堤路基的耦合动力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交通荷载从路面向路基的扩散情况和横向传递情况。 (3)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各种模型参数的选取方法,并根据交通荷载对低路堤的影响特点,提出了合理选择计算参数的方法。 (4)开展了交通荷载作用下低路堤高速公路路基响应的数值计算工作。即对不同路堤高度、不同荷载、不同路面基层刚度等工况下的地基响应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出了低路堤高速公路在交通荷载作用下,不同深度范围内动应力和动响应的变化规律。 (5)作为计算模型的可靠性验证,开展了相应的现场试验研究,并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详细的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 (6)根据数值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对影响路堤填筑高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合理降低路堤高度的方法。
黄井武[10](2006)在《广东沿海软土地基上海堤稳定性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沿海堤防工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堤坝的稳定性分析以及优化设计是加强海堤工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堤坝位于软基之上时,由于软土变形时效特性的影响,建立有效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调研可知,相当数量软基上海堤失事是由于软土变形造成,因此在对这一类海堤进行分析时应该将堤基和堤身作为整体,既考虑堤身重量及所受各类荷载对堤基变形和稳定的影响,又要考虑由于堤基变形对堤身所产生的附加应力及附加变形的影响。所以,基于共同作用的理论对软基上海堤进行稳定分析和优化设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对软基上海堤的破坏特征、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性状和应力水平以及整体稳定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通过广泛调研,阐述了广东沿海的海堤地质状况,分析了软土地基对海堤结构产生的影响,系统归纳了海堤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指出软基上海堤的优化设计应该从堤坝结构型式、筑堤材料、软基加固、和施工工序等四个方面考虑。 2.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软土变形时效特性,以及渗流场和应力场共同作用的原理,建立了软土地基上海堤数值分析模型,并以珠海某导流堤工程作为验证实例进行了数值分析和实测值对比,计算结果表明了所建模型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3.根据所建模型和上下部共同作用理论,选择典型断面形式把坝身和坝基视为整体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所获得的大量计算结果对广东省沿海软土地基上海堤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应力场和应变场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自重荷载作用下,当地基比较均匀时,应力场和应变场的分布都是比较均匀的;当考虑渗流、波浪力等外力和自重荷载共同作用时应变场的均匀性发生明显变化,位移矢量向下游方向发生偏移,应力水平也出现局部高值。这些变化在水力梯度较大的坝身出逸处和浅层基础部分尤为明显,表明自重应力场和渗流场的耦合分析在堤坝稳定评价中是有重要意义的。 4.根据有限元强度折减理论,分别对自重情况下和渗流情况下海堤整体稳
二、轻质硬壳海堤设计和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质硬壳海堤设计和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追忆似水年华》的轻逸之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国外研究 |
二 国内研究 |
三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导言 |
“轻逸”的内涵 |
第一章 轻逸的文本质感 |
第一节 轻逸的形象 |
第二节 感觉与情绪的细小微粒 |
第三节 持续变更的幻象 |
第二章 轻逸的叙事结构 |
第一节 记忆之轻与现实之重 |
一、反刍对象后的澄明 |
二、纵横双向的减负 |
第二节 轻逸灵动的表达方式 |
一、喻指与实像的张力 |
二、幽默的轻松瓦解沉重 |
三、心理景象的原子化 |
第三章 轻逸的价值意义 |
第一节 唤醒生命的本真 |
第二节 对生活重负的反作用力 |
第三节 由虚无进入存在 |
一、通往过去的密道 |
二、爱与美的芬芳留存 |
三、时间催生的主观意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泡沫轻质土用于软基上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病害机理分析及控制 |
1.1.1 高速公路的常用加宽方式 |
1.1.2 高速公路拓宽的常见病害 |
1.1.3 加宽路基的病害机理研究 |
1.1.4 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的控制技术 |
1.2 高速公路加宽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老路基沉降控制标准的研究 |
1.2.2 传统填料拓宽工程的沉降受力研究 |
1.2.3 土工合成材料用于新老路基衔接处理的研究 |
1.2.4 软基上改扩建工程的地基协调处理研究 |
1.3 轻质填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轻质填料的常见种类与特点 |
1.3.2 泡沫轻质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泡沫轻质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 |
2.1 泡沫轻质土的材料组成分析 |
2.2 泡沫轻质土的物理性能分析 |
2.2.1 容重 |
2.2.2 渗透性 |
2.2.3 干缩性 |
2.2.4 流动性 |
2.2.5 隔热性能 |
2.3 泡沫轻质土的力学性能分析 |
2.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
2.3.2 弹性模量及CBR特性 |
2.3.3 压缩模量及抗剪强度 |
2.3.4 抗拉强度及抗弯强度 |
2.4 泡沫轻质土的耐久性能 |
2.4.1 循环荷载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2 干湿循环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3 冻融循环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4 腐蚀环境及暴露使用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5 泡沫轻质土的水稳定性 |
2.5 泡沫轻质土的工程应用 |
2.6 泡沫轻质土的质量控制 |
2.6.1 泡沫轻质土的配合比设计及质量检测 |
2.6.2 泡沫轻质土的浇筑及衔接控制 |
2.6.3 泡沫轻质土的防水处理及水环境下的性能控制 |
2.7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泡沫轻质土拓宽路基的机理及应力监测分析 |
3.1 泡沫轻质土用于软基上拓宽路基填料的力学原理 |
3.1.1 拓宽路基下软基固结沉降的控制原理 |
3.1.2 泡沫轻质土作为拓宽路基填料的力学机理 |
3.1.3 软土地基中的硬壳层效应 |
3.1.4 土工材料用于轻质土拓宽路基的衔接处理初探 |
3.2 唐津高速扩建中泡沫轻质土拓宽路基的设计概况 |
3.2.1 唐津高速扩建工程概况 |
3.2.2 泡沫轻质土拓宽路基的标准断面布置及现场施作 |
3.3 唐津高速泡沫轻质土拓宽路基的土压力监测分析 |
3.3.1 土压力计的使用及其现场埋设 |
3.3.2 轻质土拓宽路基的现场应力监测分析 |
3.4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岩土工程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
4.1 岩土塑性理论的特点 |
4.1.1 弹性理论与塑性理论的比较 |
4.1.2 岩土塑性理论与传统(金属)塑性理论的比较 |
4.2 岩土材料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
4.2.1 加卸载准则、硬化规律及流动法则 |
4.2.2 传统塑性理论的常用屈服准则 |
4.2.3 岩土塑性理论的常用屈服准则 |
4.2.4 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 |
4.3 ANSYS中的岩土非线性结构分析 |
4.3.1 非线性分析中的DP准则应用 |
4.3.2 非线性结构分析的求解过程 |
4.4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泡沫轻质土拓宽路基的有限元应力位移分析 |
5.1 泡沫轻质土拓宽路基的有限元模拟要点 |
5.1.1 泡沫轻质土本构模型及基本假设的确定 |
5.1.2 初始应力场的模拟 |
5.1.3 旧路边坡开挖卸荷及轻质土分层浇筑的过程模拟 |
5.1.4 几何模型及计算参数的设置 |
5.2 泡沫轻质土拓宽施工过程中的应力位移响应 |
5.2.1 旧路基荷载作用下的应力位移分布特点 |
5.2.2 轻质土拓宽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分布特点 |
5.2.3 轻质土拓宽施工过程中的位移分布特点 |
5.3 不同轻质土拓宽宽度下的应力位移响应 |
5.3.1 拓宽宽度对新旧路基基底沉降的影响 |
5.3.2 拓宽宽度对新旧路基顶面沉降及侧向位移的影响 |
5.3.3 拓宽宽度对拓宽路基基底附加应力的影响 |
5.3.4 拓宽宽度对浇筑层附加应力的影响 |
5.4 不同轻质土填筑高度下的应力位移响应 |
5.4.1 填筑高度对新旧路基基底沉降的影响 |
5.4.2 填筑高度对新旧路基顶面沉降及侧向位移的影响 |
5.4.3 填筑高度对拓宽路基内外侧坡脚下地基侧向位移的影响 |
5.4.4 填筑高度对拓宽路基基底附加应力的影响 |
5.4.5 填筑高度对浇筑层附加应力的影响 |
5.5 不同硬壳层厚度的轻质土拓宽路基位移响应 |
5.5.1 硬壳层厚度对新旧路基基底沉降的影响 |
5.5.2 硬壳层厚度对地基侧向位移的影响 |
5.5.3 硬壳层厚度对新旧路基顶面沉降及侧向位移的影响 |
5.6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泡沫轻质土拓宽路基的稳定性分析 |
6.1 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的路基稳定性分析 |
6.1.1 路基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
6.1.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
6.1.3 加宽路基稳定性的失稳判据 |
6.1.4 ANSYS中有限元强度折减的分析过程 |
6.1.5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中屈服准则的选用 |
6.2 泡沫轻质土拓宽路基的稳定性特点分析 |
6.2.1 拓宽路基整体的位移分布变化分析 |
6.2.2 拓宽路基整体的剪应变及塑性应变分布变化分析 |
6.2.3 泡沫轻质土拓宽路基的稳定系数确定 |
6.2.4 泡沫轻质土拓宽路基内的裂缝发展特点 |
6.3 轻质土拓宽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1 泡沫轻质土力学参数的影响 |
6.3.2 拓宽路基下软基参数的影响 |
6.3.3 拓宽路基填筑高宽比的影响 |
6.4 轻质土与普通填料拓宽时的失稳特点对比 |
6.5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致谢 |
(4)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塑性变形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公路软基工后沉降研究现状 |
1.2.1 工后沉降的组成及机理 |
1.2.2 交通荷载引起沉降的研究现状 |
1.3 交通荷载引起沉降计算的研究现状 |
1.3.1 基于循环本构模型的数值方法 |
1.3.2 基于拟静力法的计算模型 |
1.3.3 基于不排水循环三轴试验的经验模型 |
1.3.4 考虑排水条件的计算模型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循环荷载作用下一维固结模型 |
2.1 引言 |
2.2 循环荷载作用下一维固结模型 |
2.2.1 饱和软粘土的不排水经验模型 |
2.2.2 不排水循环试验及经验模型的分析 |
2.2.3 循环荷载作用下一维固结模型 |
2.3 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
2.3.1 模型验证 |
2.3.2 模型参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循环荷载作用下径、竖向组合固结模型 |
3.1 引言 |
3.2 固结方程及其解 |
3.3 模型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交通荷载引起沉降计算实例分析 |
4.1 引言 |
4.2 交通荷载引起的动应力分析 |
4.2.1 计算模型 |
4.2.2 连盐高速公路现场试验算例 |
4.2.3 日本佐贺机场高速断面Ap-A算例 |
4.3 日本佐贺机场高速一号测点工后沉降计算 |
4.3.1 工程背景 |
4.3.2 沉降计算 |
4.4 澳洲桑盖特铁路工后沉降计算 |
4.4.1 工程背景 |
4.4.2 列车荷载引起的动应力计算 |
4.4.3 沉降计算 |
5 门式水泥搅拌墙处理桥头跳车 |
5.1 引言 |
5.2 门式水泥搅拌墙方法 |
5.3 沉降影响因素有限元分析 |
5.3.1 计算模型及初步验证 |
5.3.2 桩体及地基模量的影响分析 |
5.3.3 桩长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成果列表 |
(5)软基轻质硬壳堤坝应力分析与工程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本项研究的意义 |
1.2 软基堤坝筑坝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软基堤坝筑坝相关技术现状 |
1.2.2 软基堤坝筑坝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1.2.3 本研究的技术创新与先进性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软基堤坝结构稳定分析及其主要快速筑坝技术 |
2.1 软土地基堤坝结构稳定分析 |
2.1.1 极限平衡法 |
2.1.2 有限单元法 |
2.1.3 极限分析法 |
2.1.4 滑移线法 |
2.2 软基堤坝的主要快速筑坝技术 |
2.2.1 软弱地基海堤高效立体施工法 |
2.2.2 塑料排水板和土工织物加固水下软基处理技术 |
2.2.3 爆破法处理海堤软基和抛石基床技术 |
2.2.4 软基加固与软基堤坝筑造技术 |
3 轻质硬壳堤坝筑坝机理与结构稳定分析 |
3.1 轻质硬壳堤坝概念及其结构形式 |
3.1.1 轻质硬壳堤坝概念 |
3.1.2 轻质硬壳堤坝的结构类型 |
3.1.3 轻质硬壳堤坝材料的选择 |
3.2 轻质硬壳堤坝的结构设计及其稳定分析 |
3.2.1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
3.2.2 防渗轮廓设计 |
3.2.3 结构稳定分析 |
3.3 筑坝技术及其特点 |
3.3.1 筑坝方法 |
3.3.2 技术特点 |
4 堤坝结构有限元分析 |
4.1 案例工程——舟山市东港开发-期工程概况 |
4.2 普通堤坝结构有限元分析 |
4.2.1 计算采用的物理力学参数及典型断面 |
4.2.2 断面L/H=1.5普通土石坝有限元分析 |
4.2.3 断面L/H=1普通土石坝有限元分析 |
4.2.4 普通土石坝有限元分析成果分析 |
4.3 轻质硬壳堤坝的有限元分析 |
4.3.1 断面L/H=1.5时轻质硬壳堤坝有限元分析 |
4.3.2 断面为H/L=1时的轻质硬壳堤坝有限元分析 |
4.3.3 轻质硬壳堤坝有限元分析结论 |
4.4 轻质硬壳堤坝与普通土石坝有限元比较分析 |
5 研究成果应用与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成果应用 |
5.2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2.1 结论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路用水泥基复合稳定土材料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土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路基路面结构破坏的事故树分析及防治措施 |
2.1 公路工程中主体结构的质量问题 |
2.1.1 路基的变形、破坏及其原因分析 |
2.1.2 路面的变形、破坏及其原因分析 |
2.2 路基路面结构破坏的事故树分析 |
2.2.1 事故树概念及分析步骤 |
2.2.2 路基结构破坏的事故树分析 |
2.2.3 路面结构破坏的事故树分析 |
2.3 路基结构破坏的防治措施 |
2.3.1 路基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
2.3.2 特殊地质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
2.4 路面结构破坏的防治措施 |
2.4.1 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
2.4.2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稳定土材料的室内试验研究 |
3.1 原材料性质分析及处理 |
3.1.1 土样分析及种类 |
3.1.2 水泥的性质分析 |
3.1.3 其他原材料 |
3.2 稳定土材料配比试验 |
3.2.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3.2.2 土的液塑限试验 |
3.2.3 土的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量的测定 |
3.2.4 稳定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3.2.5 稳定土试件破坏形式分析 |
3.3 稳定土其他性能试验 |
3.3.1 稳定土水稳定性能试验 |
3.3.2 稳定土干湿循环性能性能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壤固化剂固化机理分析 |
4.1 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分析 |
4.2 加固土基本原理 |
4.3 固化土各组分的固化机理 |
4.3.1 土壤中水的脱除 |
4.3.2 水泥的固化作用 |
4.3.3 水玻璃的固化作用 |
4.3.4 氯化钙的固化作用 |
4.3.5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固化剂稳定土道路基层施工工艺及经济效益分析 |
5.1 原传统半刚性基层施工工艺 |
5.2 固化剂稳定土施工工艺 |
5.3 经济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在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
在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的实践活动 |
附录 实验图片 |
(7)深层搅拌桩在海堤软基处治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海堤软基处治技术研究现状 |
1.2.1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 |
1.2.2 海堤软基处治研究现状 |
1.3 深层搅拌桩发展概况 |
1.3.1 历史发展概况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海堤软基的工程特性 |
2.1 概述 |
2.2 海堤软基的成因分析 |
2.2.1 气候、水文 |
2.2.2 地形地貌 |
2.2.3 软土的普遍性 |
2.2.4 软土的复杂性 |
2.3 海堤软基的工程特性 |
2.3.1 工程特点 |
2.3.2 工程性质 |
2.4 海堤软土存在的工程问题及常用处治技术 |
2.4.1 工程问题 |
2.4.2 常用处治技术 |
第3章 深层搅拌桩加固机理 |
3.1 概述 |
3.1.1 复合地基的概念 |
3.1.2 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的分类 |
3.2 深层搅拌桩加固机理 |
3.2.1 水泥加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3.2.2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原理 |
3.3 海堤软基深层搅拌桩荷载传递法基本原理 |
3.3.1 荷载传递函数 |
3.3.2 基桩荷载传递基本方程 |
3.4 海堤软基基桩荷载传递计算方法 |
3.4.1 基于双折线模型的荷载传递计算方法 |
3.4.2 基于双曲线模型的荷载传递计算方法 |
第4章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研究 |
4.1 设计思路 |
4.2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4.2.1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受力性状 |
4.2.2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 |
4.3 深层搅拌桩及复合地基设计参数选取 |
4.3.1 有效加固深度 |
4.3.2 搅拌次数 |
4.3.3 粉体含量 |
4.3.4 施工方法的选择 |
第5章 深层搅拌桩施工技术及监控方法 |
5.1 概述 |
5.2 施工工艺和方法 |
5.2.1 施工工艺 |
5.2.2 注意事项 |
5.3 施工质量监控 |
5.3.1 施工准备工作 |
5.3.2 注意土层的变化 |
5.3.3 泵送量 |
5.3.4 施工精度要求 |
5.4 复合地基质量检测方法 |
5.4.1 施工其质量检测 |
5.4.2 工程竣工后质量检测 |
第6章 工程实例分析 |
6.1 工程概况 |
6.1.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
6.2 设计计算 |
6.2.1 工程计算参数 |
6.2.2 地基处理方案比选 |
6.2.3 深层搅拌桩地基处理方案设计及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水泥搅拌桩加固桥头软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桥头跳车及处理措施 |
1.1.1 桥头跳车的产生及其危害 |
1.1.2 防止桥头跳车的措施 |
1.2 水泥搅拌桩概述 |
1.2.1 水泥搅拌桩的概念 |
1.2.2 水泥搅拌桩的技术发展简史 |
1.2.3 水泥搅拌桩的适用范围 |
1.2.4 水泥搅拌桩的作用 |
1.3 本文的任务 |
1.3.1 问题的提出 |
1.3.2 本文的任务 |
第二章 水泥土加固原理与物理力学性质 |
2.1 水泥加固土的原理 |
2.2 水泥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2.3 影响水泥土搅拌桩强度的主要因素 |
第三章 软土地基处理方案设计与施工 |
3.1 试验段工程概况 |
3.2 软土、软弱土路段总体处理方案 |
3.3 软土地基处治设计标准和计算方法 |
3.4 水泥土搅拌桩处治方案设计 |
3.5 水泥搅拌桩的施工 |
3.6 水泥搅拌桩检测方法与分析 |
第四章 软土地基试验工程观测方案及仪器埋设 |
4.1 软土地基试验工程观测方案 |
4.2 仪器埋设及观测要点 |
4.2.1 地表沉降 |
4.2.2 深层水平位移 |
4.2.3 土压力 |
4.2.4 孔隙水压力 |
4.3 小结 |
第五章 软土地基处理效果分析 |
5.1 地表沉降观测结果及分析 |
5.2 侧向水平位移观测结果及分析 |
5.3 孔隙水压力观测结果及分析 |
5.4 土压力观测结果及分析 |
5.5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及结果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沉降预测分析 |
6.1 双曲线法及星野法沉降预测模型 |
6.2 工程实例分析 |
6.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功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9)交通荷载对低路堤高速公路路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低路堤研究的意义 |
1.3 低路堤的研究现状 |
1.3.1 交通荷载模拟的研究 |
1.3.2 路基模型及其振动响应的研究 |
1.3.3 数值计算方面的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交通荷载对低路堤高速公路路基影响的计算模型 |
2.1 交通荷载理论分析 |
2.1.1 交通荷载特性 |
2.1.2 交通荷载对路基动力影响的特点 |
2.2 交通荷载模型的简化 |
2.2.1 交通荷载的特点 |
2.2.2 交通荷载简化 |
2.3 低路堤路基的计算模型 |
2.3.1 模型原理 |
2.3.2 低路堤路基的简化 |
2.3.3 计算模型 |
2.4 计算参数的选取方法 |
2.4.1 k值的选取 |
2.4.2 c值的选取 |
2.5 小结 |
第三章 交通荷载对低路堤路基影响的数值模拟计算 |
3.1 动力方程的建立 |
3.1.1 基本运动方程 |
3.1.2 离散质量块运动方程 |
3.1.3 耦合运动方程的建立 |
3.2 方程的求解 |
3.2.1 状态方程的建立 |
3.2.2 变步长龙格-库塔积分法 |
3.3 实际计算参数的选取 |
3.4 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分析 |
3.4.1 荷载大小对路基的影响 |
3.4.2 不同路堤高度对路基的影响 |
3.4.3 不同地质条件对路基的影响 |
3.4.4 不同路面基层刚度对路基的影响 |
3.4.5 不同加载方式对路基的影响 |
3.4.6 车速对路基竖向动应力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模型可靠性论证 |
4.1 现场试验目的 |
4.2 工程背景 |
4.2.1 连盐高速公路基本情况 |
4.2.2 地质情况 |
4.2.3 试验断面K6+200地质情况 |
4.3 现场试验 |
4.3.1 方案简介 |
4.3.2 现场试验情况 |
4.3.3 现场试验结果 |
4.4 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4.4.1 本文计算结果 |
4.4.2 结果与实测值对比 |
4.5 误差原因分析 |
4.5.1 数值计算方面的误差 |
4.5.2 现场试验的误差 |
4.6 小结 |
第五章 合理降低路堤高度的措施研究 |
5.1 合理路堤高度 |
5.1.1 工程技术因素 |
5.1.2 社会、经济因素 |
5.2 有效降低路堤高度的措施 |
5.2.1 概述 |
5.2.2 降低路堤高度措施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广东沿海软土地基上海堤稳定性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软土的定义及性质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现状 |
1.3.1 从减轻堤坝重量提高坝体稳定性出发 |
1.3.2 从消浪方面出发 |
1.3.3 从提高地基承载力出发 |
1.4 发展方向 |
1.4.1 设计具有最好消能效果的堤型 |
1.4.2 设计具有最小沉降和最小不均匀沉降的堤型 |
1.4.3 设计具有整体最优的堤型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广东沿海海堤现状分析 |
2.1 地质特征及对堤(坝)结构产生的影响 |
2.2 沿海海堤现有结构型式分析 |
2.2.1 斜坡式 |
2.2.2 陡墙式 |
2.2.3 混合式 |
2.3 沿海软弱堤基上海堤破坏的主要特点 |
2.3.1 台风暴潮对海堤的危害 |
2.3.2 软基过量变形和变形的不均匀性对海堤结构的影响 |
第3章 软基上海堤分析模型 |
3.1 软土本构模型 |
3.1.1 土的流变现象及影响因素 |
3.1.2 流变模型理论 |
3.2 渗流有限元模型 |
3.2.1 连续性方程及微分方程 |
3.2.2 渗流有限元法 |
3.2.3 定解条件 |
3.2.4 有限元计算的说明 |
3.3 应力场和渗流场耦合模型 |
3.4 波浪力计算模型 |
第4章 有限元建模及模型验证 |
4.1 有限元程序ANSYS简介 |
4.2 建模过程 |
4.3 加载和求解 |
4.4 后处理 |
4.5 APDL语言 |
4.6 模型正确性的实例验正 |
4.6.1 工程概况 |
4.6.2 有限元网格划分和计算模型 |
第5章 软土堤基上海堤变形特性分析 |
5.1 典型断面的选取 |
5.2 堤身自重作用下的变形特性 |
5.3 渗流作用特征 |
5.4 自重应力和渗流力耦合作用下的变形特性 |
第6章 软基上海堤整体稳定分析 |
6.1 整体稳定分析模型 |
6.1.1 瑞典条分法 |
6.1.2 简化Bishop法 |
6.1.3 强度折减法 |
6.2 整体稳定分析结果 |
第7章 软基上海堤结构优化设计 |
7.1 优化目标 |
7.2 结构型式优化分析 |
7.2.1 渗流特性分析 |
7.2.2 应力应变特性及整体稳定分析 |
7.3 填筑材料优化分析 |
7.4 软基加固效果优化分析 |
7.5 施工工序优化分析 |
第8章 结语 |
8.1 结论 |
8.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轻质硬壳海堤设计和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海上漂浮旅馆设计研究[D]. 翟羽佳.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追忆似水年华》的轻逸之维[D]. 袁姣. 青岛大学, 2020(02)
- [3]泡沫轻质土用于软基上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D]. 牛昴懿.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3)
- [4]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塑性变形的分析[D]. 申昊. 浙江大学, 2013(05)
- [5]软基轻质硬壳堤坝应力分析与工程应用问题研究[D]. 吴良勇.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3)
- [6]路用水泥基复合稳定土材料初步研究[D]. 黄小梅. 中南大学, 2008(12)
- [7]深层搅拌桩在海堤软基处治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周鹏忠. 湖南大学, 2008(12)
- [8]水泥搅拌桩加固桥头软基试验研究[D]. 李昭晖. 长安大学, 2007(S1)
- [9]交通荷载对低路堤高速公路路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 陈勇. 河海大学, 2006(03)
- [10]广东沿海软土地基上海堤稳定性分析及优化研究[D]. 黄井武. 暨南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