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油论文-周欣,康希,唐丽婧,曲彤,郝慧汇

川芎油论文-周欣,康希,唐丽婧,曲彤,郝慧汇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芎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芎油,微囊,止痛,凝胶膏剂

川芎油论文文献综述

周欣,康希,唐丽婧,曲彤,郝慧汇[1](2019)在《D-最优混料设计制备川芎油微囊止痛凝胶膏剂及其药效学初步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将川芎挥发油制成微囊中间体应用到凝胶膏剂,以解决川芎油不稳定特性,并优化处方及评价体外透皮速率,对药效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通过Franz体外透皮试验仪,以藁本内酯为指标,研究凝胶膏剂的体外透皮行为。通过醋酸扭体实验初步评价药效。结果川芎油微囊止痛凝胶膏剂的最优处方为NP700、甘油、甘羟铝、高岭土、氮酮、酒石酸、PVPK30、0.5%卡波姆940分别为1.250、5.000、0.025、0.250、0.600、0.025、1.000、2.700 g。凝胶膏剂中藁本内酯透皮速率为5.129 7μg/(cm2·h),高温、高湿、强光照射实验于第5、10天保留率分别为93.17%、91.21%,98.94%、92.36%,68.03%、60.78%;镇痛率为63.14%。结论最优处方凝胶膏剂具有良好的黏性,解决了川芎油不稳定的特性,为挥发油类应用到凝胶膏剂等新剂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22期)

王月,刘露丝,刘娟,彭成,熊亮[2](2017)在《川芎油对氯化钴损伤PC12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川芎挥发油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氯化钴诱导PC12细胞建立神经损伤模型,通过MTT法、Hoechst染色法及乳酸脱氢酶试剂盒测定川芎及其单体成分对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从川芎挥发油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iligustilide(1)、endo-Z,Z'-(3a.7a',7a.3a')-双藁本内酯(2)、匙叶桉油烯醇(3)、(E)-丁烯基苯酞(4)、7-羟基-丁烯基苯酞(5)和洋川芎内酯I(6)。发现川芎挥发油及化合物1显着提高氯化钴损伤的PC12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内乳酸脱氢酶水平,抑制PC12细胞凋亡。表明川芎挥发油及化合物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为进一步阐述川芎挥发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11期)

刘露丝[3](2017)在《当归油和川芎油保护脑损伤的药效物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中药化学方法及药理活性筛选手段,对当归油及川芎油进行成分分离和鉴定,同时探究当归油及川芎油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寻找挥发油中对脑损伤保护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1.采用水蒸气提取法提取得到当归油和川芎油,以GC-MS成分分析方法,测定当归油和川芎油中的组成成分。2.利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色谱、薄层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当归油和川芎油进行成分分离和纯化;对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采用高分辨质谱、~1HNMR、~(13)CNMR进行结构确证,对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的结构以二维核磁共振谱、旋光测定等方法做进一步确定。3.考察当归油和川芎油对NaNO_2诱导的急性脑损伤小鼠模型的作用,测定脑匀浆上清液中Na~+-K~+-ATP,Ca~(2+)-Mg~(2+)-ATP和AchE的水平;采用MTT法考察当归油油和川芎油对正常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同时采用MTT法评价当归油和川芎油及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对谷氨酸和氯化钴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此外,采用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测定给药组对氯化钴损伤PC12细胞中LDH水平,采用Hochest染色法观察造模及给药后细胞形态。结果:1.在当归油和川芎油成分分析中,分别鉴别出14和16个成分,二者主要成分均为苯酞类、倍半萜类和脂肪族类化合物。在主要成分含量上,当归油中藁本内酯含量最高(54.36%),其次为Z-正丁烯基苯酞(16.81%);川芎油中藁本内酯含量为63.88%,其次为萜品烯-4-醇(9.79%)。2.经系统分离,从当归油中分离鉴定得到15个化合物,包括苯酞类化合物9个(1*-9),倍半萜类化合物1个(10),芳香族类化合物(11-15),包括新化合物2个,分别为(+)-(R)-3-butyl-7-hydroxy-3-methoxyphthalide(1~*)和Senkyunolide I-6,7-acetonide(2~*);从川芎油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包括4个苯酞类化合物(3,6,9,16),1个倍半萜化合物(10),芳香族类化合物2个(14和15)。3.NaNO_2导致小鼠急性脑缺氧损伤后,当归油和川芎油高剂量组能升高Na~+-K~+-ATP,Ca~(2+)-Mg~(2+)-ATP水平(P<0.01或P<0.05),各剂量组能降低AchE水平(P<0.01)。对正常PC12细胞,当归油在25、12.5、6.25和3.125μg/m L剂量下对PC12细胞存活率无影响,在50和100μg/mL剂量下具有抑制PC12细胞活力的作用(P<0.01),川芎油在12.5、6.25和3.125μg/mL剂量下对PC12细胞存活率无影响,在25~100μg/mL剂量下,能使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当归油在6.25μg/m L和12.5μg/m L剂量时,可提高细胞存活率(P<0.01或P<0.05),川芎油在3.125、6.25和12.5μg/mL剂量下保护作用呈递增趋势(P<0.01),化合物1~*、4、5、16在一定浓度下表现出升高谷氨酸损伤的PC12存活率的作用(P<0.01或P<0.05);对氯化钴损伤的PC12细胞,当归油在3.125、6.25、12.5、25μg/ml剂量下,能提高细胞存活率(P<0.01),且在3.125、6.25、12.5、25μg/ml剂量下,川芎油对细胞存活率的提高作用呈递增趋势(P<0.01),化合物3、7、10、11、16在一定浓度下,对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P<0.01或P<0.05)。同时,当归油、川芎油、化合物16和11在给药浓度下,均能降低氯化钴损伤后造成的细胞内LDH含量升高(P<0.01);Hochest染色后,当归油、川芎油、化合物16和11在给药浓度下,细胞形态较模型组更完整,且细胞荧光强度弱于模型组。结论:1.当归油和川芎油在主成分种类上相似,且主成分含量相近,但在微量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上具有差异。2.对当归油和川芎油的成分分离和结构确证后,发现二者苯酞类化合物相似性较高,且在分离过程中需要注意油的不稳定性。3.当归油和川芎油可调节NaNO_2诱导的小鼠脑损伤模型中ATP酶水平及AchE水平,是二者药材中保护脑损伤的的重要部分之一。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中,化合物1~*,3,4,5,7,11,16对谷氨酸或氯化钴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以苯酞类化合物为主,同时,可能是通过降低细胞内LDH水平、抑制细胞凋亡来发挥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4-01)

肖玲,崔同杰,王素娟,叶颖,张遂亮[4](2016)在《川芎油-齐墩果酸不同配方乳膏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川芎油-齐墩果酸四种不同配方乳膏剂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采用乳化法制备得到川芎油-齐墩果酸四种不同比例配方乳膏剂,然后分别对其稳定性指标进行考察,包括p H值、耐寒与耐热性、抗氧化性、失水性和离心后的稳定性。除此之外,还观察了四种乳膏剂在正置显微镜下的物理性状。结果成功获得四种不同配方的川芎油-齐墩果酸乳膏剂,并证明其各项稳定性指标均合格。结论四种配方川芎油-齐墩果酸乳膏剂符合制剂要求,均可用于后续动物实验,并可进一步进行成药性研究。(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6年08期)

黄乾龙,周一万,马志卿,冯俊涛,张兴[5](2013)在《植物源杀螨剂40%川芎油·冬青油环保型乳油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为供试害螨,采用玻片浸渍法,进行川芎油和冬青油的复配增效研究。结果表明:川芎油与冬青油以质量比(W∶W)为1∶1.5混用对朱砂叶螨具显着增效作用,LC50为622.93mg.L-1,共毒系数达616.94;通过溶剂、乳化剂等助剂筛选,确定了40%川芎油.冬青油环保型乳油的配方;质量检测表明以该配方配制的制剂符合商品农药的各项要求;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0%川芎油.冬青油环保型乳油对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和山楂叶螨(T.viennensis)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800mg.L-1处理药后7d防效均在90%以上,与对照药剂1.8%阿维菌素EC 9mg.L-1处理防效相当,值得在经济作物上推广。(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郭小藤,赵睁睁,容蓉,吕青涛,蒋海强[6](2012)在《两种方法测定川芎油中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和正丁基苯酞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川芎油中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和正丁基苯酞含量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分析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油,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内标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外标法测定,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SFE-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的出油率分别为10.49%,1.54%,以每克药材中提取得到的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和正丁基苯酞的量计算,SFE-CO2萃取法分别可得19.676,15.56,0.957 4 mg,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可得2.16,1.56,0.11 mg。GC-MS法测定结果较HPLC法低1%~4%,平均精密度高10%、检测限低10倍。结论:GC-MS内标法精密度、灵敏度都较好,对川芎油的含量的分析较为准确;HPLC法是一种相对方便、经济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2年13期)

李斌[7](2012)在《川芎油软胶囊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血瘀证)即刻止痛作用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川芎油软胶囊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血瘀证)即刻止痛作用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价其治疗偏头痛的即刻止痛作用的有效性。方法: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77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川芎油软胶囊治疗,对照组予安慰剂治疗,两组均痛时服用,首次服3粒,可加服1-2次;记录服药前和服药后0.5小时、2小时的头痛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头痛症状积分、头痛程度、有效率和24小时内再发率等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评价试验药物疗效。随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服药后0.5小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及组内比较,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症状积分及头痛程度两组均无明显降低(P>0.05)。服药0.5小时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6.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服药后2小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NRS评分、症状积分及头痛程度两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2小时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71.9%、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4小时内再发率比较,对照组再发率为34.4%,治疗组再发率为31.1%。两组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服药后0.5小时,川芎油软胶囊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无即刻止痛作用;而服药后2小时,川芎油软胶囊有即刻止痛作用,但与安慰剂比较无明显差异;(2)偏头痛的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4-01)

夏宇,徐如彦,张峻松[8](2011)在《川芎油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在卷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得到川芎挥发油,平均收率为6.86%。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川芎提取物成分分离和鉴定的49种化学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标明,超临界CO2川芎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3-丁基苯酞、3-丁叉苯酞、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棕榈酸、亚油酸等。卷烟加香试验表明,川芎油可有效地掩盖卷烟杂气,使烟气柔和,香气细腻,对改进烟气品质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学刊)》期刊2011年12期)

汪杨丽,严铸云,马云桐,陈新,宋杰[9](2010)在《不同品种和产地川芎油GC-M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川芎油进行气质联用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气质联用分析技术对不同产地和品种川芎油进行了比较,并初步比较了6个样品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确定了气质联用分析条件,共鉴定了44种成分,主要组分为藁本内酯。结论:不同产地和品种川芎油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其含量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0年08期)

刘云华,易进海,黄志芳,刘倩伶,陈燕[10](2009)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川芎油中的总内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测定川芎油中的总内酯。方法以藁本内酯作对照品,样品和对照品中加入4 ml 30 mg.ml-1的NaOH溶液,30℃保温反应30 min后,于305 nm测定吸光度。结果藁本内酯2.95~23.6μg.ml-1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36.8X+0.009(r=0.9998),总内酯的平均回收率为98.1%,RSD=1.1%。3批川芎油含量测定的结果分别为51.3%、53.0%、57.5%。结论所建方法可以作为川芎油中总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川芎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合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川芎挥发油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氯化钴诱导PC12细胞建立神经损伤模型,通过MTT法、Hoechst染色法及乳酸脱氢酶试剂盒测定川芎及其单体成分对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从川芎挥发油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iligustilide(1)、endo-Z,Z'-(3a.7a',7a.3a')-双藁本内酯(2)、匙叶桉油烯醇(3)、(E)-丁烯基苯酞(4)、7-羟基-丁烯基苯酞(5)和洋川芎内酯I(6)。发现川芎挥发油及化合物1显着提高氯化钴损伤的PC12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内乳酸脱氢酶水平,抑制PC12细胞凋亡。表明川芎挥发油及化合物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为进一步阐述川芎挥发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芎油论文参考文献

[1].周欣,康希,唐丽婧,曲彤,郝慧汇.D-最优混料设计制备川芎油微囊止痛凝胶膏剂及其药效学初步考察[J].中草药.2019

[2].王月,刘露丝,刘娟,彭成,熊亮.川芎油对氯化钴损伤PC12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

[3].刘露丝.当归油和川芎油保护脑损伤的药效物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4].肖玲,崔同杰,王素娟,叶颖,张遂亮.川芎油-齐墩果酸不同配方乳膏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考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6

[5].黄乾龙,周一万,马志卿,冯俊涛,张兴.植物源杀螨剂40%川芎油·冬青油环保型乳油的研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

[6].郭小藤,赵睁睁,容蓉,吕青涛,蒋海强.两种方法测定川芎油中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和正丁基苯酞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

[7].李斌.川芎油软胶囊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血瘀证)即刻止痛作用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8].夏宇,徐如彦,张峻松.川芎油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在卷烟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

[9].汪杨丽,严铸云,马云桐,陈新,宋杰.不同品种和产地川芎油GC-MS分析[J].中成药.2010

[10].刘云华,易进海,黄志芳,刘倩伶,陈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川芎油中的总内酯[J].华西药学杂志.2009

标签:;  ;  ;  ;  

川芎油论文-周欣,康希,唐丽婧,曲彤,郝慧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