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宏基因组学,反馈
基因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杜雄峰,于皓,王尚,邓晔[1](2019)在《宏基因组方法揭示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响应全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在生物圈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而草地土壤微生物又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的关键要素之一。过去十几年间,宏基因组方法的进步为微生物群落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综述了宏基因组方法应用于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响应全球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针对气候变化、大气组成变化、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外来物种入侵等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响应规律和反馈机制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十分重要,同时也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我们对未来应用宏基因组方法研究草地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过雯婷,陈师师,何中央,薛静,戴志远[2](2019)在《基于宏基因组学分析气调包装中华鳖贮藏期间菌相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气调包装中华鳖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相变化,为中华鳖贮藏保鲜提供参考。采用宏基因组学法研究气调包装(50%CO_2/50%N_2,3 mL∶1 g)的中华鳖4℃贮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结果表明:整个贮藏过程中,气调包装样品的群落丰富度逐渐上升,物种多样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气调包装的优势腐败菌属为希瓦氏菌属,在贮藏末期占29.68%;气调包装能有效抑制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等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微生物,维持产品新鲜品质,是中华鳖包装贮藏的优良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谢秋,李才华,王滔,孙正怡,郁琦[3](2019)在《利用染色质开放性测序技术探讨叶酸缺乏对胚胎干细胞基因组结构变化调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染色质开放性测序技术(ATAC-seq)探讨叶酸缺乏对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全基因组染色质结构影响特征。方法使用4mg/ml浓度的正常叶酸培养基培养mESC 24h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终浓度为0.12μM的叶酸代谢障碍药物甲氨蝶呤(MTX)处理mESC 24h作为MTX实验组,分别行ATAC-seq,获得胚胎早期全基因组染色质开放图谱。进行正常对照组及MTX实验组染色质开放区域数量、开放区域涉及基因功能及通路分析比较。结果确立转座酶Tn5 7.5U消化正常对照组mESC,Tn5 5U消化MTX实验组mESC,获得清晰核小体周期条带建立ATAC-seq测序体系,分别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进行二代测序。MTX处理后开放性染色质结构数量明显减少(P<0.05);MTX处理后差异染色质开放区域主要集中在胚胎器官形成、细胞周期调控、神经骨骼系统发育及生殖系统发育有关基因(P<0.01);MTX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基因显着性富集pathway集中在MAPK信号通路、细胞骨架调控、Rap1信号通路等(P<0.01)。结论叶酸缺乏能够引起mESC基因组染色质开放性结构变化,涉及器官形成、细胞周期调控等重要发育基因及生理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可能引起后续基因表达调控改变。(本文来源于《生殖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培,王凤涛,常洪雷,冯晶,郭青云[4](2019)在《小麦NTL转录因子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其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NTL(NAC with transmembrane motif 1-like,NTM1-LIKE)类转录因子是NAC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其特征是除NAC结构域外,C末端具有跨膜结构域。NTL转录因子已被证实在植物发育以及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小麦中NTLs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对小麦中NTL类转录因子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分析NTLs的系统发育、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及其在小麦与亲和条锈菌互作过程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小麦中有17个NTLs,属于7个同源群,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亚细胞定位的预测分析结果显示,NTL转录因子在细胞核、质膜、叶绿体类囊体及内质网膜都有定位信号的出现。此外,部分NTL转录因子的表达受小麦与条锈菌亲和互作的诱导。研究结果为小麦NTL转录因子家族的功能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王耀,张云鹏,杜琳,周孜辉,陆元善[5](2018)在《过表达SCD1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内皮分化的影响以及全基因组表达谱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过表达固醇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成内皮作用的影响,并通过基因芯片及智能通路(IPA)分析系统研究全基因组表达谱变化。方法:利用已构建成功的SCD1慢病毒转染BM-MSCs,采用RT-PCR及C14技术检测SCD1在BM-MSCs中过表达情况及其活性。内皮诱导培养BM-MSCs后,采用RT-PCR技术检测CD31、v WF及CDH5等相关内皮指标,进一步运用全基因芯片检测SCD1过表达对BM-MSCs成内皮分化表达谱的影响。结果:BM-MSCs成功过表达SCD1并保持高活性。内皮诱导培养7天时,过表达组的内皮指标CD31、v WF m RNA高于对照组(p<0.05)、14天时过表达组的CD31、v WF及CDH5 m RNA均高于对照组(p<0.05)。基因芯片结果显示SCD1改变BM-MSCs内皮分化表达谱,共有522个差异基因被检测出。IPA结果显示Nrf2通路及细胞分化功能的表达差异显着(p<0.05)。结论:SCD1过表达可以促进BM-MSCs的成内皮分化,可能通过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提高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实现。SCD1这种抗氧化作用可能为内皮功能修复及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潜在的策略,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13期)
陈倩倩,刘波,王阶平,朱育菁,张海峰[6](2018)在《基于宏基因组方法分析养猪发酵床微生物组季节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夏季和冬季微生物发酵床的细菌群落结构,明确季节性温度下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的变化,探究发酵床有机物降解菌的多样性,基于宏基因组方法分析发酵床微生物组季节性变化。提取垫料宏基因组DNA,扩增原核生物16S r DNA基因V3-V4区,采用Illumina进行高通量测序;构建热图,分析两个季节微生物的演替;RDA(冗余分析)法研究垫料菌群与季节性温度之间关系;通过PICRUSt比较了两个季节细菌的代谢水平。测序共获得762 923条序列,包括34门、70纲、260科、1843类OTUs。夏季和冬季的细菌群落结构不同,前者有更为丰富的细菌类群。两个季节的微生物发酵床优势菌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在门水平,夏季样本中的放线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的含量高于冬季样本;后者的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含量高于前者。夏季有机物降解菌主要为特吕珀菌属和漠河菌属,冬季主要为假单胞菌属和硫假单胞菌,分别适应高温和低温环境。PICRUSt分析显示夏季发酵床中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脂类和氨基酸代谢基因数目高于冬季。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微生物发酵床细菌群落的重要因素,夏季微生物发酵床细菌群落具有更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代谢水平也高于冬季垫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薛晶晶,陈松笔[7](2018)在《木薯不同发育期块根基因组DNA甲基化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DNA甲基化在植物的转座子沉默和基因表达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两个木薯种质SC5和Cas36-12为研究材料,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通过LabChip GX Touch微流控毛细管电泳系统分析其块根发育过程中的甲基化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4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在SC5和Cas36-12中分别扩增出345和339个甲基化条带,SC5叁个发育期的甲基化率高于Cas36-12,且都超过50%。比较SC5和Cas36-12块根发育3个关键时期的甲基化变化情况,发现两份材料甲基化变化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形成期到膨大期主要以发生甲基化为主;而膨大期到成熟期主要以去甲基化为主。(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昕晔[8](2018)在《异源六倍体小麦形成过程中基因组变异和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倍化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异源多倍体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广泛的基因组变异以及基因表达变化。普通(面包)小麦(Triticumaestivum)是典型的异源六倍体植物,同时也是研究异源多倍化的模式植物之一。全面系统地研究基因组变异以及基因表达变化有助于阐明异源六倍体小麦的形成和基因组进化机制,并对揭示六倍体小麦形成过程中表型变异的分子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六倍体小麦形成过程中的基因组变异和表达谱变化,本研究对3套独立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及其亲本进行了高通量的外显子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具体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获得约11亿条高质量的外显子捕获reads。大约3.61%~5.04%的亲本序列在异源六倍体小麦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丢失,占亲本序列总长度的1.70%~2.45%。六倍体小麦形成过程中序列丢失具有以下规律:(1)D基因组序列丢失程度高于A和B基因组;(2)D基因组外显子区域序列丢失的程度要高于其它区域,并且在染色体上存在丢失热点区域;A和B基因组在基因间区序列丢失比例最高,序列丢失与基因分布呈现相反的趋势;(3)与部分同源序列相似度越高的序列在六倍体小麦形成过程越倾向于丢失;(4)在D基因组上,488个基因在3个亲本中同时发生了序列丢失,但是在A和B基因组没有发现此类现象;(5)丢失序列相关基因的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表明,A、B和D基因组丢失序列相关基因可能参与不同的生物学过程。2、六倍体小麦形成过程伴随着广泛的基因表达变化。与亲本相比,六倍体小麦约5.73%~21.39%的基因发生了表达差异。同时,本研究鉴定出约2.33%~4.80%的triplets具有非加性的表达模式,非加性表达triplets比例在不同样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另外,约25.99%~30.12%的triplets表现出明显的部分同源基因表达偏向性,其中偏向D基因组拷贝的triplets比例最高,并且约41.84%~64.52%具有表达偏向性的triplets在亲本具有相同的表达模式。最后,我们发现异源六倍体小麦形成过程伴随的基因组变异并不是引起转录组变化的主要原因,表观遗传修饰等其它因素可能对基因表达的改变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梦然[9](2018)在《从分子层面广泛鉴定遗传变化 儿童癌症基因组分析找到可用药物靶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自然》杂志3月1日在线发表的两篇文章,美国和欧洲科学家在基因组和分子层面上详细表征了上千例儿童癌症,这是在儿童中进行的首次泛癌症基因组分析。其结果有利于人们理解儿童癌症的起因,并有助于研发新的治疗方案。德国NCT海德堡霍普儿童癌症中心(Ki TZ)的科学家团队,此次选取914名患24种在分子层面类型不同癌症的儿童,鉴定其呈现的不同遗传变化。癌症类型包括目前最常见且临床上重要的癌症,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肿瘤也受到了重点关注。研究人员在所有(本文来源于《科学咨询(科技·管理)》期刊2018年03期)
许艺迪,刘卫东,滕伟鸣,于佐安[10](2017)在《MyDNMT1基因克隆及虾夷扇贝胚胎发育时期全基因组甲基化的变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通过基因克隆的方法获得了虾夷扇贝DNMT1基因(MyDNMT1)的cDNA,全长5 039 bp,其中包括开放阅读框4 761bp,编码1 586个氨基酸,其5’端非编码区为79 bp,3’端非编码区为199 bp。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MyDNMT1表达起初呈下降趋势,发育至担轮幼虫时期骤然升高,之后再次降低。发育不同时期整体甲基化水平测定结果显示,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最初呈上升趋势,至囊胚期达到最高,随后降低至担轮幼虫时期后再次升高,发育至早期面盘幼虫时期整体甲基化水平再次下降。结合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动态变化可能是MyDNMT1基因表达与其酶反应之间存在延迟的表现,且推测发育至担轮幼虫后,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的变化与发育过程中出现细胞分化有关。(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7年11期)
基因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气调包装中华鳖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相变化,为中华鳖贮藏保鲜提供参考。采用宏基因组学法研究气调包装(50%CO_2/50%N_2,3 mL∶1 g)的中华鳖4℃贮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结果表明:整个贮藏过程中,气调包装样品的群落丰富度逐渐上升,物种多样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气调包装的优势腐败菌属为希瓦氏菌属,在贮藏末期占29.68%;气调包装能有效抑制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等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微生物,维持产品新鲜品质,是中华鳖包装贮藏的优良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杜雄峰,于皓,王尚,邓晔.宏基因组方法揭示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响应全球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9
[2].过雯婷,陈师师,何中央,薛静,戴志远.基于宏基因组学分析气调包装中华鳖贮藏期间菌相变化[J].中国食品学报.2019
[3].谢秋,李才华,王滔,孙正怡,郁琦.利用染色质开放性测序技术探讨叶酸缺乏对胚胎干细胞基因组结构变化调控影响[J].生殖医学杂志.2019
[4].王培,王凤涛,常洪雷,冯晶,郭青云.小麦NTL转录因子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其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分析[J].生物技术进展.2019
[5].王耀,张云鹏,杜琳,周孜辉,陆元善.过表达SCD1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内皮分化的影响以及全基因组表达谱变化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
[6].陈倩倩,刘波,王阶平,朱育菁,张海峰.基于宏基因组方法分析养猪发酵床微生物组季节性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
[7].薛晶晶,陈松笔.木薯不同发育期块根基因组DNA甲基化变化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8
[8].刘昕晔.异源六倍体小麦形成过程中基因组变异和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9].张梦然.从分子层面广泛鉴定遗传变化儿童癌症基因组分析找到可用药物靶点[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
[10].许艺迪,刘卫东,滕伟鸣,于佐安.MyDNMT1基因克隆及虾夷扇贝胚胎发育时期全基因组甲基化的变化(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