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胶团论文-邱东茹,高娜,安卫星,余佃贞,夏明

菌胶团论文-邱东茹,高娜,安卫星,余佃贞,夏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菌胶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活性污泥法,菌胶团形成,胞外多聚物,PEP-CTERM蛋白质

菌胶团论文文献综述

邱东茹,高娜,安卫星,余佃贞,夏明[1](2019)在《活性污泥微生物胞外多聚物生物合成途径与菌胶团形成的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污泥法是借助活性污泥微生物菌胶团形成来实现泥水重力分离和部分污泥回用,辅以曝气供氧,在曝气池中高密度的微生物细胞可将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迅速降解、转化后为己所用,外排的剩余污泥带走大量有机质和氮磷,水质得以净化。活性污泥微生物所合成的胶质状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污泥菌胶团形成必不可少的"黏合剂",吸水性极高,这也造成剩余污泥难以处置和利用。我们初步总结了活性污泥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概况,利用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手段,对活性污泥优势种动胶菌(Zoogloea)和其他菌胶团形成菌的EPS生物合成途径和菌胶团形成与调控机制加以研究,鉴定出一个约40 kb的胞外多糖生物合成大型基因簇和一个由7个基因组成的小型基因簇,该基因簇中除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外,还编码组氨酸激酶Prs K和反应调节蛋白Prs R双组分系统,可激活RpoNσ因子共同调控一类称之为PEP-CTERM的新型胞外蛋白质的表达,参与菌胶团的形成。PEP-CTERM富含天冬酰胺(缩写为Asn或者N)残基,可能与胞外多糖通过N-连锁的糖基化形成复合物,包裹微生物细胞群体来介导菌胶团的形成。类似的PEP-CTERM基因和胞外多糖合成基因簇在许多重要的活性污泥细菌如聚磷菌和全程氨氧化菌中存在,说明这些细菌也是菌胶团形成菌,可通过污泥沉淀和回用在活性污泥中得以富集。这些研究结果可供活性污泥膨胀控制、污泥减量和剩余污泥资源和能源回收利用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晶,高娜,刘双元,戴景程,刘亚琦[2](2019)在《活性污泥微生物解壳聚糖松江菌中菌胶团形成相关大型基因簇的鉴定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活性污泥法已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微生物菌胶团的形成在污泥通过重力沉淀实现泥水分离和污泥回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西安北石桥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菌胶团形成菌XHY-A6,经鉴定为解壳聚糖松江菌(Mitsuariachitosanitabida)。【目的】旨在揭示该株解壳聚糖松江菌菌胶团形成相关的基因及其菌胶团形成机制。【方法】结合分子遗传学,包括转座子插入突变技术和遗传互补分析以及基因组学方法分析与菌胶团形成相关的基因和基因簇。【结果】通过转座子插入突变技术获得了两株菌胶团形成缺陷的突变株,转座子插入位点在糖基转移酶(称为gt3)和多糖链长决定蛋白(wzz)基因内,且这两个基因位于一个与菌胶团形成相关的大型基因簇内,该基因簇内还包括与胞外多糖生物合成和分泌相关的基因、epsB2-prsK-psrR-prsT基因以及一个编码PEP-CTERM蛋白A的基因,遗传互补分析证明gt3基因、wzz基因及其下游wzc基因在菌胶团形成过程中是必需的。【结论】松江菌中菌胶团形成和调控机制极可能与活性污泥优势菌动胶菌(Zoogloea)非常相似,即由胞外多糖和PEP-CTERM家族胞外蛋白质共同介导。从武汉二郎庙、汤逊湖和深圳南山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出松江菌,这些松江菌属细菌可以用于富含几丁质和壳聚糖的市政污水和虾蟹类食品加工废水的净化和资源化利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STEVEN,NOTHROP,DES,RICHARDSON,JOHN,VAN,LEEUWEN,MICHAEL,MACHIN,KOBUS,THEUNISSEN[3](2015)在《以热机械浆和旧报纸/旧杂志纸为原料的新闻纸厂活性污泥菌胶团的黏性膨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发生在一家新闻纸厂活性污泥废水处理厂的污泥膨胀是由菌胶团黏性膨胀(或水合膨胀)所导致的。在挪威诺斯克公司Albury工厂的活性污泥厂(ASP),菌胶团黏性膨胀表现为显微镜下的无定形团块,它在二次澄清过程中在曝气池的废水表面形成硬壳,同时在曝气池生成大量泡沫。使用亚甲蓝染色法确认了能引起发泡的多糖/胞外聚合物类物质(EPS)产生,另外(污泥)絮状物比较分散并且呈淡蓝色。这一条件导致大量的白色泡沫,对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和脱水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菌胶团黏性膨胀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控制:减少营养物/微生物(F/M)的比例;维持宏观养分(正磷酸盐和氨;磷和氮)的残余浓度;通过在好氧选择器后添加厌氧选择器和/或在好氧选择器前减少缺氧程度来控制微生物增长率等。在活性污泥厂,当进入选择器1的化学耗氧度的F/M比例为20∶1时,菌胶团膨胀非常严重。通过使用缺氧选择器2并在两个曝气池中保持适当的铵和正磷酸盐的浓度来控制菌胶团的生长速率成功地控制EPS的产生。在此情况下,使用亚甲蓝染色法观测到的絮状物呈现紧实特性(深蓝色和低多糖)。消泡剂的用量也减少了90%。(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期刊2015年04期)

李正,李杰,曹文平,施亮亮,张后虎[4](2014)在《载体表面生物膜内菌胶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毛竹、吊兰根系、塑料片、鹅卵石和玻璃珠等表面菌胶团特性。结果表明,水温13~17.5℃时,5种载体表面生物膜形成速度、菌胶团活性和菌胶团中优势菌群存在明显的差异,生物膜的形成速度顺序是:毛竹>吊兰根系>鹅卵石>塑料片>玻璃珠;生物膜内菌胶团活性顺序是:毛竹>吊兰根系>鹅卵石>塑料片>玻璃珠,而且不同载体表面优势菌群差别很大;同时,水温17.9~20.5℃时,吊兰茎、叶、根系表面指示生物特性也存在较大的区别。研究可以为复合污染治理和新型水质净化载体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工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4年03期)

胡小兵,江雪姣,刘孔辉,赵鑫[5](2013)在《纯氧曝气系统中菌胶团特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在一定的曝气量(纯氧0.2 L/min,空气1 L/min)条件下,研究纯氧与空气2种曝气方式系统中菌胶团的差异,以及采用菌胶团比表面积指标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纯氧曝气系统中菌胶团比表面积与活性污泥特性、水处理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①纯氧曝气较空气曝气系统中菌胶团更规则、结构更密实,且污泥中含固着型纤毛虫比例更高;②纯氧曝气系统中菌胶团比表面积与SVI,MLSS,MLVSS相关性很好(R2SVI=0.70,P<0.01,n=11;R2MLSS=0.85,P<0.01,n=12;R2MLVSS=0.85,P<0.01,n=12);③在菌胶团比表面积达30 mm2/mL左右时,纯氧系统COD,NH3-N去除率达最大值,分别为92.8%,95.9%。(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3年03期)

王中玮[6](2011)在《菌胶团菌和丝状菌竞争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膨胀本质上是因活性污泥中菌胶团菌和丝状菌两大类微生物竞争不平衡所致。丝状菌的大量繁殖会造成污泥膨胀;然而如果丝状菌过少,活性污泥将缺少骨架,呈针状絮体,出水呈雾状混浊。最近又有研究表明低溶解氧可引发污泥微膨胀。该状态下污泥中的丝状菌数量适中,不会影响二沉池的泥水分离,而且能使出水非常清澈,还可节省曝气能耗。基于此,本课题组彭永臻教授提出了“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节能理论与方法”。而该技术应用的关键也在于平衡菌胶团菌和丝状菌的竞争。可见,深入研究各种环境下菌胶团菌和丝状菌的竞争关系十分必要。本论文从研究菌胶团菌和丝状菌的竞争入手,围绕影响污泥膨胀的各主要因素,系统考察了各种情况下污泥膨胀的机理。鉴定了不同因素作用下各污泥膨胀系统中的优势丝状菌,采用小试SBR以不同运行方式模拟各种工艺,探索了污泥微膨胀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可行性。旨在为低氧微膨胀节能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置全程好氧运行和前置缺氧运行的两组SBR反应器,控制它们的溶解氧和进水时间,分析了运行方式对菌胶团菌和丝状菌竞争的影响。全程好氧运行方式极易引发恶性污泥膨胀。在低底物浓度梯度下,无论DO高低,膨胀都很快,膨胀速率高达34.0 mL/(g.d),仅2个污泥龄(SRT=15 d),SVI即超过了1000 mL/g。高底物浓度梯度低DO下,也发生了恶性膨胀,膨胀速率稍慢。高底物浓度梯度正常DO下,污泥沉降性能可保持良好,但易受冲击而导致污泥膨胀。前置缺氧运行方式模拟的厌/缺氧选择器对污泥沉降性的改善有显着作用。在低DO,高底物浓度梯度下污泥沉降性依然良好,SVI约为50 ~ 60 mL/g。低DO下适当降低底物浓度梯度可实现稳定微膨胀,SVI介于120 ~ 220 mL/g。2.从底物消耗-供给速率的层面对不同运行方式下膨胀速率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消耗-供给速率假说,即膨胀发生的推动力是絮体外部某种底物扩散进入絮体内部某位置的速率小于该处微生物消耗这种底物的速率。越靠近絮体表面,底物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速率也更大。因此处于该位置的微生物就会向更靠近絮体表面的地方生长。丝状菌因其形态上的优势及一维生长的特性得以更快地接近絮体表面,甚至伸出絮体,从而在与菌胶团菌的竞争中获胜。3.全程好氧低底物浓度环境下,以乙酸钠、葡萄糖为碳源的反应器内发生了污泥恶性膨胀;以淀粉作碳源的反应器内滋生了较多丝状菌,但未引发污泥恶性膨胀,SVI维持在300 mL/g以内。污泥膨胀速率乙酸钠最大,葡萄糖次之,淀粉最慢,证实了消耗-供给速率假说。4.在前置缺氧短时间进水正常DO的运行方式下,单独缺氮或单独缺磷的污泥在长达3个污泥龄(SRT=15d)内仍未发生膨胀。缺磷系统转为无磷进水运行2个污泥龄后发生非丝状菌膨胀;缺氮系统转为无氮进水后仍未发生污泥膨胀。缺氮系统的底物贮存能力高于缺磷系统的。改为无氮或无磷进水后,两反应器内污泥的底物贮存能力均有所降低。5.低氧微膨胀下污泥的絮体较小,丝状菌搭连在各絮体间形成网络,沉淀时起网捕作用,出水COD和浊度分别仅16.7 mg/L和4.8 NTU,明显低于正常污泥。低氧微膨胀可节省至少10 %的曝气能耗。硝化性能和除磷性能并未因低DO而变差。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表明,经长期厌氧/好氧运行后,低DO下的硝化菌数量甚至大于高DO下的硝化菌数量。低DO下的污泥厌氧释磷也更充分,聚磷菌占总细菌数的20 %以上。采用常规染色和FISH对发生膨胀的各系统中优势丝状菌进行了鉴定,全程好氧运行方式下膨胀污泥中的优势丝状菌有Thiothrix,1851型,021N型, S. natans等。前置缺氧下微膨胀污泥中的优势丝状菌主要是0092型。(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1-05-01)

岳巍[7](2010)在《关于活性污泥培养与污泥中菌胶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活性污泥的接种与培养作了简单介绍,并对污泥中的生枝状菌胶团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得出结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0年16期)

孔秀琴,马宁[8](2007)在《活性污泥生枝状菌胶团的形成及降解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利用生活污水直接曝气培养活性污泥的过程中,产生了生枝状动胶菌团,其枝状体伸出活性污泥絮体外扩展生长,显着提高了污水COD去除率。通过显微分析,表明生枝状菌胶团对活性污泥絮凝沉降具有促进作用;其生长点在枝状体的顶端,动胶菌呈"纵向连接",因此形成枝状菌胶团;该菌胶团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泥龄:约25 d,其出现时曝气池内溶解氧维持较高水平:3.2—4.8 mg/L;该菌胶团所适宜的有机负荷为:0.17—0.37 kgCOD/kgMLSS.d;枝状菌胶团对水质及冲击负荷的耐受力较强,不易发生污泥膨胀,它的存在可增强受损活性污泥的可逆转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吴怡莹,宋世廉,于永佳,贾艳平[9](1995)在《活性污泥──菌胶团治理造纸污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处理造纸污水活性污泥的活性取决于菌胶团,菌胶团含有多种细菌,其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活性污泥可用生活污水驯化养成,在实验条件下,用该活性污泥处理化学需氧量(COD)2000~3000mg/L的造纸污水,其去除率可达75%。(本文来源于《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刘之慧[10](1994)在《碳氮磷比对菌胶团的影响与活性污泥膨胀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活性污泥法的曝气池中,由微生物形成的菌胶团与废水成分的碳、氮、磷比例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比例失调会导致菌胶团变性、解体,从而影响活性污泥的生物学特性与理化性质、发生“污泥膨胀”影响废水处理效果。运用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优选法》──0,618”法,拟定维尼纶有机配水氮的实验区带为0.8─10,在4个条件相同的反应器中作试验,结果证明:C=N:P=100:3.96:0.93的范围,菌胶团活性高,结构良好,水处理效果最佳,运转稳定。(本文来源于《重庆环境科学》期刊1994年01期)

菌胶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活性污泥法已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微生物菌胶团的形成在污泥通过重力沉淀实现泥水分离和污泥回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西安北石桥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菌胶团形成菌XHY-A6,经鉴定为解壳聚糖松江菌(Mitsuariachitosanitabida)。【目的】旨在揭示该株解壳聚糖松江菌菌胶团形成相关的基因及其菌胶团形成机制。【方法】结合分子遗传学,包括转座子插入突变技术和遗传互补分析以及基因组学方法分析与菌胶团形成相关的基因和基因簇。【结果】通过转座子插入突变技术获得了两株菌胶团形成缺陷的突变株,转座子插入位点在糖基转移酶(称为gt3)和多糖链长决定蛋白(wzz)基因内,且这两个基因位于一个与菌胶团形成相关的大型基因簇内,该基因簇内还包括与胞外多糖生物合成和分泌相关的基因、epsB2-prsK-psrR-prsT基因以及一个编码PEP-CTERM蛋白A的基因,遗传互补分析证明gt3基因、wzz基因及其下游wzc基因在菌胶团形成过程中是必需的。【结论】松江菌中菌胶团形成和调控机制极可能与活性污泥优势菌动胶菌(Zoogloea)非常相似,即由胞外多糖和PEP-CTERM家族胞外蛋白质共同介导。从武汉二郎庙、汤逊湖和深圳南山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出松江菌,这些松江菌属细菌可以用于富含几丁质和壳聚糖的市政污水和虾蟹类食品加工废水的净化和资源化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胶团论文参考文献

[1].邱东茹,高娜,安卫星,余佃贞,夏明.活性污泥微生物胞外多聚物生物合成途径与菌胶团形成的调控机制[J].微生物学通报.2019

[2].王晶,高娜,刘双元,戴景程,刘亚琦.活性污泥微生物解壳聚糖松江菌中菌胶团形成相关大型基因簇的鉴定和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9

[3].STEVEN,NOTHROP,DES,RICHARDSON,JOHN,VAN,LEEUWEN,MICHAEL,MACHIN,KOBUS,THEUNISSEN.以热机械浆和旧报纸/旧杂志纸为原料的新闻纸厂活性污泥菌胶团的黏性膨胀[J].中国造纸.2015

[4].李正,李杰,曹文平,施亮亮,张后虎.载体表面生物膜内菌胶团特性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4

[5].胡小兵,江雪姣,刘孔辉,赵鑫.纯氧曝气系统中菌胶团特性初步研究[J].环境科技.2013

[6].王中玮.菌胶团菌和丝状菌竞争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

[7].岳巍.关于活性污泥培养与污泥中菌胶团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

[8].孔秀琴,马宁.活性污泥生枝状菌胶团的形成及降解机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

[9].吴怡莹,宋世廉,于永佳,贾艳平.活性污泥──菌胶团治理造纸污水的研究[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1995

[10].刘之慧.碳氮磷比对菌胶团的影响与活性污泥膨胀的关系[J].重庆环境科学.1994

标签:;  ;  ;  ;  

菌胶团论文-邱东茹,高娜,安卫星,余佃贞,夏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