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爱米莉狄金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狄金森,独立意识,爱米莉
爱米莉狄金森论文文献综述
李虹[1](2013)在《从爱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看孤寂的美丽》一文中研究指出爱米莉·狄金森,着名女诗人,在19世纪的美国备受瞩目,是美国文坛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人物。狄金森一生勤奋可嘉,共有1775首诗歌作品留于人世,她的诗歌题材多样,主题丰富,在诗歌中抒发了她对生命、爱情、自然、死亡等的思想与看法,并运用格言警句来传递她的情感。其诗歌简洁但细致入微,从中能够看到她对生命及对社会的观察、思考与内省,欣赏她的诗歌会给人一种充实、宁静的感觉,在婉约的艺术审美品味中还能感受到她的某种执着。此外,狄(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3年27期)
徐翠华[2](2012)在《爱米莉·迪金森诗歌后现代性探索——评《试着与爱米莉·迪金森一起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俄洲奥柏林学院比较文学系主任兼迪金森国际研究协会副会长戴普曼的着作《试着与爱米莉.迪金森一起思考》,从哲学研究角度以后现代哲学思考为镜与迪金森诗歌展开的对话,展示了迪金森作为严肃思想家尤其是后现代思想家的理据。通过细读并分析读者常见却疏于深思的诗歌,戴普曼呈现了迪诗为后形而上学哲学对话诗的观点和迪金森的后现代角色,诸如完全虚无主义者、自由讽刺者和弱势思想诗人等,而他与迪诗进行的哲学对话也为读者深入了解迪诗并与之对话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莫詹坤[3](2010)在《浅析爱米莉·狄金森诗歌的陌生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狄金森的诗歌中,死亡、上帝和自然万物被赋予陌生化的意义,现代文学解构主义的运用深化了其诗歌艺术的魅力。(本文来源于《太原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周立利[4](2009)在《闪烁着光芒的孤独——评爱米莉·狄金森及其诗歌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爱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女诗人,她默默无闻地用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这些关系到生命、永恒、爱情、自然和(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09年19期)
王晓燕[5](2009)在《论爱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今中外诗人对大自然的情感往往是满怀感慨的。而爱米莉.狄金森对大自然却有着若即若离、恐惧与热爱的复杂心理。狄金森由于生活圈子狭小,她一般都是捕捉眼中的风景,体现出阴柔的美,而她描写景物的目的却是刻画自己的心境,是她对人生体验的艺术凝聚。狄金森诗中的自然是一个矛盾复杂的综合体,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种囿于社会和文化却超越社会和文化的绚丽的心理图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09年03期)
袁姝[6](2009)在《以诗之名祈祷》一文中研究指出被称为“艾默斯特修女”的爱米丽·狄余森在留下近两千首风格独特的诗篇之后与世长辞。然而,正如她的诗中所写,“死亡带来永生”,她的谢世正是她成为诗人的开始。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她的诗从漠视与不解到关注与赞美,她本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狄金森生前束足书斋,淡薄名志,但在她平静的生活潜流里,却隐藏着一个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她的诗短小凝练,主题单一,常常捕捉一瞬间的思想,描绘稍纵即逝的景物,促使人们把眼光从身边的琐事移开,注视自然,从而睿悟出人生的隐秘。狄金森从小生活在基督教的文化氛围中,宗教传统的熏染造就了她骨子里的宗教精神,但她始终不愿皈依宗教。个人的信仰对她来说,才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狄金森终其一生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真正的信仰,她大量的诗歌都描写了有关上帝和永恒的主题,表明了她对信仰问题的极大关注。她常用英国赞美诗的韵律来进行“自我挖掘”,作自我反省:而这些诗虽带有宗教色彩,却毫无宗教诗的说教口吻,反而使人掩卷深思,读来饶有情趣。在她的诗中,常出现与《圣经》相关的词汇,如上帝、天堂、地狱、罪孽、救赎以及不朽等,但它们也不再与教义有关,而成为她所要经历、怀疑、质问和思考的东西,她始终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这些概念。狄金森任意挥霍自己的想像,带给了读者“遍体冰凉”的诗的快感。正是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她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才能到钟情的大自然中寻找真理。经过长期的追求和思索,她终于构想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上帝,一个没有基督教的上帝,一个从自身的认识来感知的上帝。她的“上帝”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至尊权威,而是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是一个和父权基督教相对立的女性的“上帝”。“上帝”从而再度成为她孤独世界中的陪伴者,寂寞灵魂的交流者和希望所倚的巨石。岁月流逝,她接二连叁地失去了亲人和朋友,她的诗虽越来越多地表达出她对生命的困惑和对上帝的质疑,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因为“信仰退位/使行为渺小/有一星磷火,/也比黑暗无光美好”。狄金森的诗歌清新优美,别具一格,充满了对人生、宗教、爱情等诸多主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见解。其中她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有关上帝、死亡和永恒的主题,显示出她对宗教信仰问题的极大关注。本论文将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对狄金森诗中的宗教思想予以初步分析,追溯诗人一生对宗教的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分析狄金森的诗歌。(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9-06-01)
张贵芳[7](2009)在《爱米莉·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生态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爱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着名隐居诗人,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约为1775首。根据主题,这些诗歌可分为四部分,自然诗歌,爱情诗歌,死亡诗歌和宗教诗歌。值得一提的是,自然诗歌在狄金森的所有诗歌中占叁分之一还多,因此,对狄金森的自然诗歌的研究对了解其人,深探其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狄金森的自然诗歌,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分析,例如分析狄金森自然诗歌中超验主义倾向,探讨狄金森矛盾的自然观等。本文通过细读狄金森的自然诗歌,发现其诗歌中潜藏着深厚的生态意识,她的生态意识表现为两个方面:正视大自然中和谐,如诗意的栖居于大自然中、自然中万物平等、敬畏自然,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如对人类掠夺自然行径的批判、对工业化的批判以及对人类欲望的批判,这些批判与当今的生态文学对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的思想内涵不谋而合。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批判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今天,狄金森的自然诗作也进入了生态批判家的视野。与传统的浪漫主义不同的是,生态批评不仅仅停留在静态的对自然的崇尚、默契与神交,被动地以“回归自然”来抗议科学主义与现代文明带来的恶果,相反,生态批评采取一种积极的干预姿态,力图以抵制的行动来拯救自然,制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狄金森的自然诗歌赋予了其作品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利于唤起人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历史责任感,并且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中保持精神世界里的生态平衡。(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赵霞[8](2009)在《论爱米莉·狄金森的浪漫主义自然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爱米莉.狄金森本质上属于以爱默生和惠特曼为代表的美国浪漫主义传统,但其浪漫主义又有独特之处,这就是她对自然、精神和心灵的特别关注。她的自然诗巧妙地融入感情色彩和哲学思考,使这些自然主题的诗歌深深地刻上了她本人的烙印。(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9年08期)
周平[9](2008)在《爱米莉·狄金森宗教审美意识中的边缘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狄金森诗歌中的"不确定性"与诗人审美意识中的边缘性密切相关。以狄金森的宗教诗文为例,她经常表现出对宗教深感失望。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又常常使诗人困惑无助,在潜意识里表现出强烈的宗教需求。不过,狄金森宗教审美意识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从边缘美学的视角重新解读狄金森其人其诗,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狄金森的诗歌作品。(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08年03期)
王好强[10](2008)在《静观灵魂——爱米莉·狄金森和她的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爱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除了19世纪60年代几次有限的外出以外,她的一生都在阿默斯特镇度过,直到1886年5月15日逝世。在阿默斯特镇的家中,她默默无闻(本文来源于《译林》期刊2008年02期)
爱米莉狄金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俄洲奥柏林学院比较文学系主任兼迪金森国际研究协会副会长戴普曼的着作《试着与爱米莉.迪金森一起思考》,从哲学研究角度以后现代哲学思考为镜与迪金森诗歌展开的对话,展示了迪金森作为严肃思想家尤其是后现代思想家的理据。通过细读并分析读者常见却疏于深思的诗歌,戴普曼呈现了迪诗为后形而上学哲学对话诗的观点和迪金森的后现代角色,诸如完全虚无主义者、自由讽刺者和弱势思想诗人等,而他与迪诗进行的哲学对话也为读者深入了解迪诗并与之对话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爱米莉狄金森论文参考文献
[1].李虹.从爱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看孤寂的美丽[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
[2].徐翠华.爱米莉·迪金森诗歌后现代性探索——评《试着与爱米莉·迪金森一起思考》[J].外国文学研究.2012
[3].莫詹坤.浅析爱米莉·狄金森诗歌的陌生化效应[J].太原大学学报.2010
[4].周立利.闪烁着光芒的孤独——评爱米莉·狄金森及其诗歌特色[J].新闻爱好者.2009
[5].王晓燕.论爱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
[6].袁姝.以诗之名祈祷[D].北京交通大学.2009
[7].张贵芳.爱米莉·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生态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9
[8].赵霞.论爱米莉·狄金森的浪漫主义自然观[J].作家.2009
[9].周平.爱米莉·狄金森宗教审美意识中的边缘性[J].国外文学.2008
[10].王好强.静观灵魂——爱米莉·狄金森和她的诗歌创作[J].译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