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贝类论文-李平,黄涵,钟汶兵

市售贝类论文-李平,黄涵,钟汶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市售贝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致病菌,血清学分型,耐药性

市售贝类论文文献综述

李平,黄涵,钟汶兵[1](2019)在《海口市市售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及耐药和毒力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海口市市售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菌株血清学分型情况以及不同来源菌株的耐药情况,分析海口市市售贝类海产品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特点。方法 2014—2016年,按照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和《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五类海产品(白贝、排海、毛蚶、蛏子、芒果螺)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和血清学分型,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K-B法对分离菌株进行相关耐药分析。结果五类海产品样品共157份,其中65份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白贝的检出率最高,为63.6%(21/33)。所分离的65株副溶血性弧菌主要血清群为O3和O5,完全分型26株,总体分型率为40.0%,其中以O1∶K25为主要血清型。65株菌对氨苄西林普遍耐药(95.4%,62/65),对头孢噻肟的中介率较高(33.8%,22/65),对8种抗生素产生了5种耐药谱。65株分离菌株神奈川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且均未检出与致病性相关的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及耐热相关溶血素(TRH)。结论海口市市售贝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重,应加强养殖区域海水水质的监测力度,预防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何德辉,孔波力,何伟鹏,韦梅霞,陆汉明[2](2019)在《2017年贵港市市售双壳贝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监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市售双壳贝类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为预防双壳贝类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B4789.7—2013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对双壳贝类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定性和定量(MPN计数法)检测,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并采用荧光PCR法测定其毒力基因(tdh、trh)。结果检测16种双壳贝类共160份样品,105份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65.6%,不同采样地点的样品检出率及副溶血性弧菌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439,P=0.247;F=0.480,P=0.886)。半年的检出率及副溶血性弧菌含量均高于上半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90,P=0.000;F=4.385,P=0.005)。不同品种双壳贝类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28,P=0.011),以北极螺、贵妃螺和马蹄螺的检出率较高,不同品种双壳贝类的副溶血性弧菌含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3.114,P=0.000),以北极螺、生蚝及雪螺的含量较高。共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105株,分属9个不同的O群,以O2群和O1群的菌株数最多,K型血清型有20种,以K28和KUT为优势型。检测到2株菌含trh基因,其血清型分别为O10:K18和O11:KUT。结论贵港市市售的双壳贝类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及含量均较高,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高风险食品,应加强对双壳贝类的监测。(本文来源于《应用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杨宏亮,黄珂,李刘冬,柯常亮,赵东豪[3](2019)在《2015—2017年市售贝类产品中氯霉素的暴露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调查市售贝类产品中氯霉素的残留状况并对该情况进行暴露评估,2015—2017年采集贝类样品共300个,采用液质法进行检测。将结果运用@risk软件进行蒙特卡罗模拟分析,通过计算膳食摄入量和人群估计暴露量,对所得结果进行暴露边界比(margin of exposure,MOE)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有33个样品有检出,人群平均暴露的MOE值为15 361,按照加拿大卫生部的评价标准,属于中危害水平。高暴露人群的MOE值为5 208,属于中危害水平。2016年有3个样品有检出,人群平均暴露的MOE值为103 627,属于中危害水平。高暴露人群的MOE值为34 722,属于中危害水平。2017年未检出氯霉素,属于无危害水平。(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肖春霖,严峰[4](2018)在《海口市售6种海洋贝类中多氯联苯(PCBs)含量及其潜在致癌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海口市售6种贝类中7种指示性多氯联苯(PCBs)含量,评价其污染水平和致癌风险。结果表明,7种指示性PCBs在海口市售海洋贝类中的含量为17.51~47.43 ng·g-1(以干重计),平均含量为32.78 ng·g-1。贝类中指示性PCBs的组成以中、低氯代PCBs为主(叁氯-PCBs、四氯-PCBs和五氯-PCBs),其中四氯-PCBs占总PCBs的38.49%。与我国其他相关研究相比,海口市售海洋贝类中PCBs的总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成人通过贝类摄入途径暴露指示性PCBs对消费者的5%、50%以及95%致癌风险均小于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可接受风险水平,表明海口市售海洋贝类中指示性PCBs对成人消费者的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风险水平。(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芸,于维森,吕晓静,曲欣,于红卫[5](2018)在《青岛市市售贝类中多环芳烃与多氯联苯的含量水平、组成特征及居民健康影响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青岛市贝类中多氯联苯(PCBs)和多环芳烃(PAHs)含量水平和组成特征,对本市市售贝类的居民食用健康进行初步评估。方法全市采集200份贝类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贝类中PCBs与PAHs的含量;利用其平均含量,并结合青岛市居民对贝类的平均食物消费量,计算贝类中PCBs和PAHs的接触风险和致癌风险指数,评估青岛市居民贝类中PCBs和PAHs的食用健康风险。结果贝类中PCBs和PAH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未检出(ND)~168. 66和ND~84. 76μg/kg,中高氯联苯与中环芳烃在贝类中的比例较高;接触风险指数范围分别为0. 191~0. 399和1. 12×10~(-5)~1. 44×10~(-4),皆小于1;总致癌风险指数范围为2. 45×10~(-5)~4. 43×10~(-5),均在可接受致癌风险范围内。结论青岛市居民对贝类水产品的食用健康风险较低,但PCBs各风险指数均高于PAHs,应加以重点关注。(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8年23期)

张媛,徐晓津,黄力行,赵玲敏,鄢庆枇[6](2018)在《市售叁种食用贝类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厦门市售叁种食用贝类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用自制培养基培养牡蛎、缢蛏、疣荔枝螺样品中的细菌,并根据16S rDNA测序结果,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牡蛎中分离得到的35株细菌分属14个种,从缢蛏中分离得到的32株细菌分属16个种,从疣荔枝螺中分离得到的31株细菌分属7个种。结果表明市售牡蛎、缢蛏、疣荔枝螺体内含有较为丰富的细菌种类,而且分离得到的细菌(如解鸟氨酸拉乌尔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大多数具有致病性,对食用人群具有潜在威胁,不建议直接生食或食用加工不当的贝类产品。(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王园园,李颖,杨杰,王苗[7](2018)在《顺义区市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的耐药性及分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部分市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及诺如病毒的污染情况,为相关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7~10月采集顺义区市场的双壳贝类,取适量样品分离其消化腺,进行样品前处理,提取病毒R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诺如病毒。剩余样品按照GB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tlh,tdh,trh)检测、耐药性分析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50份双壳贝类样品中有18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8株),检出率为36.0%;有8份样品携带诺如病毒。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17株为tlh+tdh-trh-型,1株为tlh-tdh-trh-型;所有副溶血性弧菌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PFGE图谱聚类后呈现多态性,存在多个克隆群。诺如病毒只在10月份检出,分布于牡蛎、蛏子和扇贝中,均为GⅡ型核酸阳性。结论顺义区市售双壳贝类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和GⅡ型诺如病毒,需警惕感染风险。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呈现多态性,但毒力基因携带率较低,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林功师,郑冬云,洪江,刘丽丽[8](2018)在《厦门市售贝类中氯霉素残留情况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厦门市售常见贝类中氯霉素残留情况,本调查采集了水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养殖场等场地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牡蛎(Ostrea gigas tnunberg)、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贻贝(Mytilus edulis)、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寻氏肌蛤(Musculus senhousei)、扇贝(Chlamys farreri)共8种贝类169份样品,依据GB/T 20756—2006国家标准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贝类中的氯霉素残留量进行了检测调查分析。该方法在0.5~20 n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 8,检出限为0.1μg/kg,回收率在88%~104%之间。结果表明,169份贝类样品中,氯霉素的总检出率为3.6%(6/169),最高含量为7.05μg/kg,在8种贝类样品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7%(3/39)和6.7%(2/30)。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市售的贝类中氯霉素残留情况依然存在,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管、监控,以保障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邓硕[9](2017)在《青岛市售贝类海洋生物毒素监测及其健康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本研究课题建立14种亲水性贝类毒素和11种亲脂性贝类毒素的测定方法。2.测定当前青岛市市售牡蛎、扇贝等贝类海产品中亲水性贝类毒素和亲水性贝类毒素的种类和含量,分析其时间变化规律,并进行风险评估。方法:1.14种亲水性贝类毒素和11种亲脂性贝类毒素测定方法的建立1%乙酸加热提取样品,再由石墨化炭黑固相萃取柱净化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外标法定量。样品组织经100%甲醇提取,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直接进样用于游离态的亲脂性贝类毒素以及软骨藻酸测定,基质加标校正,外标法定量。2.贝类海产品中贝类毒素的测定采集贝类样品包括牡蛎、杂色蛤、缢蛏、虾夷扇贝、栉孔扇贝、贻贝、毛蚶、海螺、钝拟蟹守螺、香螺和香波螺等样品,12批次共计400个,样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利用1%乙酸加热提取,石墨化炭黑固相萃取柱净化;另一部分则利用甲醇提取,C18固相萃取柱净化提取,3.膳食消费量调查按24小时膳食回顾法问卷调查进行膳食习惯调查,对青岛市某区的1104名居民进行调查,连续叁天调查居民贝类食品消费量,记账法记录消耗量数据。4.结果分析方法计算采集样品中贝类毒素种类和含量,分析不同时间样品中贝类毒素的含量分布情况。采用日暴露法,计算膳食摄入贝类毒素的日膳食暴露量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所建立的方法25种贝类毒素检出限为4ug/kg~711ug/kg,精密度为0.8%~7.6%,平均回收率为85.2%~105.5%。2检测样品中贝类毒素种类和含量,其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风险评估2.1检测样品中贝类毒素种类和含量,其时间变化规律本研究检测12批次共计400份样品,其中有73份有检出,以亲脂性贝类毒素为主,其检出率为18.50%。其中,主要检出成分有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蛤毒素(pectenotoxin-2,PTX-2)和虾夷扇贝毒素YTXs(Yesssotoxin),其他种类的贝类毒素尚未检出。检出样品中以扇贝和贻贝为主,其余种类样品未检出。贝类样品的阳性检出率随时间变化而呈现一定差异,5-8月份贝类样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检出率最高。OA在8月份检出率最高,达29.20%,YTX在8月份检出率最高,达26.80%,PTX-2在7月份检出率最高,达35.20%,其中PTX-2最高含量为7.189μg/kg,尚未检测出其他贝类毒素。2.2风险评估食用贝类体中的亲脂性贝类毒素OA、PTX-2、YTX日暴露(摄人)量分别为0.48、0.88、0.65,按照膳食调查食用量水平下,尤其是夏秋季有可能会出现OA急性中毒事件,长期大剂量暴露其中有可能会威胁健康。食用含有YTX的贝类暴露量均在安全范围内,暂时没有其他危险影响。结论:1.所建立方法稳定,回收率符合实验要求,操作较为简单,灵敏度和精密度满足检测确证。2.不同种贝类中毒素种类和含量不同,不同季节中贝类毒素含量不同。3.大多数贝类中存在贝类毒素污染的问题,根据检测的目前市面贝类样品中毒素的含量小于欧盟限量值,对人们生活暂时不构成危害风险,但后续长期受到污染对人类健康是否存在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27)

郑仁锦,李榕珊,黄宏南,杨艳,李鑫[10](2016)在《福建省市售水产品中河豚毒素及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福建省市售水产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SP)、河豚毒素(TTX)的污染状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样品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河豚毒素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螺类的检出率最高;2014年螺类、双壳贝类、鱼干类、海蟹类4种水产品中的毒素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32,P<0.05),检出率高低依次为螺类>海蟹类>双壳贝类>鱼干类。2014年TTX的检出率较高与2013年TTX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1,P<0.05)。结论福建省市售的水产品中以TTX污染为主,织纹螺和圆尾鲎检出率高,毒素含量高。监管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6年17期)

市售贝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市售双壳贝类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为预防双壳贝类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B4789.7—2013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对双壳贝类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定性和定量(MPN计数法)检测,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并采用荧光PCR法测定其毒力基因(tdh、trh)。结果检测16种双壳贝类共160份样品,105份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65.6%,不同采样地点的样品检出率及副溶血性弧菌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439,P=0.247;F=0.480,P=0.886)。半年的检出率及副溶血性弧菌含量均高于上半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90,P=0.000;F=4.385,P=0.005)。不同品种双壳贝类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28,P=0.011),以北极螺、贵妃螺和马蹄螺的检出率较高,不同品种双壳贝类的副溶血性弧菌含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3.114,P=0.000),以北极螺、生蚝及雪螺的含量较高。共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105株,分属9个不同的O群,以O2群和O1群的菌株数最多,K型血清型有20种,以K28和KUT为优势型。检测到2株菌含trh基因,其血清型分别为O10:K18和O11:KUT。结论贵港市市售的双壳贝类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及含量均较高,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高风险食品,应加强对双壳贝类的监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市售贝类论文参考文献

[1].李平,黄涵,钟汶兵.海口市市售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及耐药和毒力基因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

[2].何德辉,孔波力,何伟鹏,韦梅霞,陆汉明.2017年贵港市市售双壳贝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9

[3].杨宏亮,黄珂,李刘冬,柯常亮,赵东豪.2015—2017年市售贝类产品中氯霉素的暴露评估[J].南方水产科学.2019

[4].肖春霖,严峰.海口市售6种海洋贝类中多氯联苯(PCBs)含量及其潜在致癌风险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

[5].刘芸,于维森,吕晓静,曲欣,于红卫.青岛市市售贝类中多环芳烃与多氯联苯的含量水平、组成特征及居民健康影响风险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18

[6].张媛,徐晓津,黄力行,赵玲敏,鄢庆枇.市售叁种食用贝类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王园园,李颖,杨杰,王苗.顺义区市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的耐药性及分型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

[8].林功师,郑冬云,洪江,刘丽丽.厦门市售贝类中氯霉素残留情况调查分析[J].渔业研究.2018

[9].邓硕.青岛市售贝类海洋生物毒素监测及其健康风险评估[D].青岛大学.2017

[10].郑仁锦,李榕珊,黄宏南,杨艳,李鑫.福建省市售水产品中河豚毒素及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J].职业与健康.2016

标签:;  ;  ;  ;  

市售贝类论文-李平,黄涵,钟汶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