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通古斯诸民族论文-王京

满通古斯诸民族论文-王京

导读:本文包含了满通古斯诸民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满通古斯语族,神话研究,期刊数据

满通古斯诸民族论文文献综述

王京[1](2019)在《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神话研究案例数据分析——以《满语研究》创刊以来刊发成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满语研究》自1985年创刊以来,刊发了关于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神话研究的系列成果。通过对该刊创刊以来发表的106篇相关研究成果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关于此专题研究成果数量可观,内容丰富,从不同视角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神话进行了全方位分析,研究成果中涉及语言学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田野实证法、考证溯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该刊刊发的神话研究成果反映出学界对满通古斯语族神话的整体把握,体现其对民间文化的动态关照,在建构神话学研究平台方面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学术追求。(本文来源于《满语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丙珍[2](2018)在《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承载生态审美意识与文化记忆。关注其民族生态审美意识的民族性、日常生活性、本真性与地域性可强化文化记忆,达成民族认同、生态认同、文化认同与跨文化认同。全球化时代,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的生态美学审美意识研究可打开民间文学的历史与未来之门,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构文化认同、找寻文化记忆提供理论资源。(本文来源于《满语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刘淑珍[3](2015)在《浅谈宝物折射出的精神内涵——以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宝物故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母题学和文学人类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中国满通古斯语族五个民族,即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和锡伯族的百余篇民间宝物故事可以发现,在这些故事中,宝物的赠与者从自然精灵、神仙精怪、神奇动物到祖先亡灵,形象本身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充分展现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充满原始萨满教特色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信仰,以及后期皈依佛教、道教对他们的精神信仰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宝物的受赠者可以分为受赏者和受罚者两类,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道德品质迥然不同,故事通过二元对比和赏罚分明的叙述表达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赞赏善者、贬斥恶者,弘扬勤劳勇敢和善良无私,反对懒惰懦弱和邪恶自私。宝物故事中的赠与者和受赠者展示了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刘淑珍[4](2015)在《现实与幻想: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宝物故事的精髓》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实与幻想的有机结合,是民间文学创造的一个普遍规律,也是作为民间幻想故事的宝物故事的一个首要特点。论文以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宝物故事为蓝本,解读了宝物本体和故事情节中的现实因素与幻想因素,揭示了宝物故事传承过程中现实因素与幻想因素此消彼长、不断交织的规律。(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1期)

刘淑珍[5](2014)在《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宝物故事类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母题学、主题学和文学人类学的方法对中国满通古斯语族五个民族(即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和锡伯族)的百余篇民间宝物故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将这些故事分为风物传说型宝物故事、英雄征战型宝物故事和生活奖惩型宝物故事,通过对其主题情节深层意义的解析,揭示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在生活环境、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独有特点。(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刘淑珍[6](2014)在《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与阿拉伯民间宝物故事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故事与《一千零一夜》中的宝物故事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展示出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与阿拉伯劳动人民在异质信仰文化背景下各异的精神风貌。(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4年Z8期)

刘淑珍[7](2014)在《浅谈宝物折射出的地域文明——以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宝物故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幻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是民间文学创作的一个普遍规律,也是民间幻想故事的一个首要特点。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故事中的宝物作为现实与幻想的统一体,其现实的物质形态充分反映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世居之地山高林密、河流遍布、植被丰厚、物种丰富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其以渔猎为主,兼事采集和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幻想的神奇功能则体现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万物有灵的原始萨满教信仰习俗,寄寓了他们的物质生活希望和理想道德愿望。(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陈曲[8](2013)在《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东北地区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文本为研究对象,研究主旨在于通过对诸民族故事文本的多维度分析,概括出动物报恩故事的内在特点,揭示出动物报恩故事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审美意蕴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本文首置绪论,正文共分四章: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意义,提出了笔者在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领域的学术追求,即通过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故事文本个案中地方性知识的审视,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理论提供富有现实说服力的鲜活个案。研究综述部分陈述了中外学者以往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与学术谱系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意识,为笔者的研究在学术史脉络中进行定位。在研究方法方面,为笔者研究所涉及的主题学、类型学等概念术语予以必要的界定和解释;在资料来源部分,交代了笔者所搜集与使用的文字资料数量与详细出处,明确了笔者问题意识与观点提炼所涉及的资料范围。第一章介绍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得以流传的文化生境,列举了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的族源历史、渔猎等生计方式特点、山林文化的区域特色以及口头传统特征,为深入展开研究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提供知识背景和时代语境。第二章主要进行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类型学研究,归纳概括了动物报恩基本型与神奇动物报恩型两类故事类型,分析了动物生理属性、渔猎生计方式、异族文化影响、宗教信仰等促使不同类型故事生成的现实文化成因。第叁章探讨了民族文化交流视域中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建构过程。在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中,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受到周边汉族、蒙古族等人口众多民族以及影响力颇强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从报恩故事的内容与情节中挖掘汉族的仙道思想、蒙古族史诗的报恩母题、佛教的报恩思想等民族文化交流的痕迹,综合分析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选择性地借鉴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归纳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融合与共生的民族特色。第四章提出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文化内涵与意义,对报恩故事的类型与内容进行了整体性的提炼与总结,并进一步分析报恩故事所蕴含的万物有灵观、动物崇拜等观念以及兽肉报恩、婚姻报恩等情节设置,指出动物报恩故事诞生的核心文化因子是诸民族共同信仰的萨满教,强调作为渔猎生活历史记忆的报恩故事仍然具有讲述和传承的现实意义,其蕴含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当下如何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存在、讲述与传承对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是一项有益的智力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3-05-01)

公光哲[9](2009)在《朝鲜民族与满—通古斯诸民族“天鹅处女型”故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朝鲜民族与满-通古斯诸民族(满族、赫哲族、锡伯族、鄂伦春族)中的“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叙事结构、内涵。从人种学、地理分布、语言学等方面看朝鲜民族与满-通古斯诸民族的“天鹅处女型”故事具有很高的可比性。陈建宪教授曾将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分成了六大类,即毛衣女型(原型)、鸟仔寻母型、难题求婚型、因美妻而糟害型、种族起源传说型、动物报恩型,以此来看,朝鲜民族与满-通古斯诸民族中的“天鹅处女型”故事类型中,只有朝鲜民族与满族具有接近于的“天鹅处女型”故事原型的故事,而且朝鲜民族的“天鹅处女型”故事《樵夫与仙女》中的“仙女升天型”最为接近原型。朝鲜民族与满-通古斯诸民族“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叙事结构比较以比较分析叙事结构的特点,男女主人公的身份,仙女的天将方式,难题的提出者和内容,辅助者和作用,故事的结局方式等为主。“天鹅处女型”故事的主题是婚姻。因此对“天鹅处女型”故事中体现的婚姻习俗分析主要以“沐浴”母题的意义,先民意识的发展及婚姻制度的变化,“难题求婚”中体现出的婚姻习俗,“奇异婚姻”中体现出的婚姻道德观等四个方面为主。“天鹅处女型”故事体现着因身份制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婚姻悲剧,以及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婚姻制度观念。对朝鲜民族与满-通古斯诸民族“天鹅处女型”故事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进行分析时主要以“种的繁衍”观念,天人相通观念,“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所体现出的改造自然观念等叁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初始阶段的盲目崇拜逐渐发展到产生“改造自然观念”的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09-05-18)

车海锋[10](2009)在《朝鲜民族与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的意象、母题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学者对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的神话传说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厚的成果,这是本论文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但成果中鲜见把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的神话传说放在同一平台上加以比较研究的成果。为弥补先行成果的欠缺,本论文选择了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为主要研究对象,为集中焦点利于展开论述,以神话传说中的原始意象、原型、神话母题为切入点,采用比较文学新研究方法—“叁重证据法”以及神话母题比较研究的新理论,结合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跨文化材料,深入探索朝鲜民族的原始文化面貌及其与满—通古斯诸民族的原始文化渊源关系。这将对拓宽神话传说比较研究领域,丰富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的比较研究成果;探索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的原始文化渊源以及民族起源;探寻东亚大陆上的古文化的源头等势必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第一模块是有关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物质文化交流、原始意识形态、神话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探索,这也是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母题比较的可行性探讨。朝鲜民族与满—通古斯诸民族同属生活在亚洲大陆东北部的蒙古人种,世代杂居在中国东北地区,具有相同的经济文化背景以及语言方面的交流。这为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进行神话母题比较研究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原始先民意识观念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灵性”观念,“万物有灵”观念,“神灵”观念,“人神”观念,与此相对应的神话是“推原神话”,自然神话,图腾神话,英雄祖先神话。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相近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原始宗教信仰发展各阶段普遍存在的神话又为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进行神话母题比较研究奠定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基础。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神话大部分都是父系氏族英雄祖先崇拜时期的神话,其特点是之前的“推原神话”、自然神话、图腾神话积淀为神话母题、神话意象,换句话说,之前的“推原神话”、自然神话、图腾神话在英雄祖先神话中积淀为一个神话母题、神话意象,而这些神话意象、神话母题自由排列组合表达了“王权神授”、“拯救部落”等主题。即,神话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表达的主题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不同而不同,但生活在相同地区的民族之间通过战争、物质交换等多种渠道进行文化交流,往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现象,神话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或多或少的包涵着其他氏族、部落、民族的神话文化,这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结晶。这又为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神话母题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事实材料关系。第二个模块是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最重要的神熊等原始意象象征意蕴的分析。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原始先民意识观念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灵性”观念,“万物有灵”观念,“神灵”观念,“人神”观念,与此相对应的神话是“推原神话”,自然神话,图腾神话,英雄祖先神话。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较为重要的太阳、树、鹿、熊、鸟、猪、虎等原始意象的象征意蕴中,积淀着原始先民们的“灵性”观念,“万物有灵”观念,“神灵”观念,“人神”观念。如,认为太阳里栖息着鸟,因此太阳能够在天上“飞行”,即鸟是太阳的精灵:大树和鹿角可以通天,即大树和鹿角是连接天和地的天梯,等等,这些均是在原初原始先民“灵性”观念的支配下,用与自己生活最为密切的动植物解释自然的“推原神话”,也是人类最初的神话,这也是太阳、鹿、树、鸟等的最初的意象。“灵性”观念基础上产生的是“万物有灵”观念,认为人和动物都有灵魂,人和动物死后其灵魂返回到天界掌管转生魂的神那里,等待再一次出生。因此,能够在天上飞行的鸟类充当了灵魂的载体。人类社会至母系社会初期产生了图腾观念。图腾观念的发生与自然对象是否满足原始先民们的某种“需求”有关,因为人本能的需要是吃、喝、住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原始先民的这种“需求”或是短期的,或者长期的,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等等。如,上述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的太阳、树、鹿、熊、鸟、猪、虎等均透露出图腾观念,即神话传说中均有繁衍氏族、部落的情节。但有的上升为部落、民族的图腾,而有的仅停留在氏族层面,成为氏族的图腾。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母系社会由顶盛时期开始衰退,代之兴起的是父系社会,因为母系社会在前,父系社会在后,因此很多神圣的图腾物带着女神成份,如太阳女神、熊女、猪女、虎女等,鸟和树也常化女人繁衍氏族,这些都是母系社会的残留,也是神们最初具备女性因素的原因。父系社会出现社会分工,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等级差别,至上神及诸天神高高在上掌管着地界和地下界,原本平等的诸神开始沦落为天神等主要神的使者。如,作为天地之间使者的神鹿、神鸟、神猪等,虎是山神的使者,太阳是天帝的女儿或儿子,等等。以上,原始先民意识观念发展的普遍规律,神话传说中的主要的意象也体现着这种普遍的规律。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意象都呈现出相同性,它是因每个氏族、部落、民族的具体生活地域和所采取的生产方式的不同而稍有差异的。朝鲜民族较早进入农耕文明,因此像鹿角通天等意象几乎消失殆尽,虽然神话传说中无迹可寻,但考古发掘的新罗王冠上的鹿角说明朝鲜民族原始先民的意识观念之中也曾有过鹿角通天的观念。第叁个模块是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的重要神话母题的类型及内涵的分析。通过对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天降”、“卵生”、“英雄被弃”、“英雄被追渡河”、“英雄难题求婚”等主要母题的类型的分类考察,发现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上述主要神话母题类型相当丰富多样,如,“天降”母题可再分为“天降帝子(帝女)”型、“天降卵”型、“天降仙女”型等;“卵生”母题可细分为“天降卵”型和“人生卵”型;“英雄被弃”母题则能分为“生子后弃之”、“生下动物后弃之”、“生下蛋或肉球后弃之”等类型;“难题求婚”母题则根据难题的内容分为“考验法术”、“考验武力”、“考验智力”等类型。这些母题和母题具体类型的内涵充分反映了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的社会形态和婚姻形态、灵魂观念和图腾观念、生命仪式和成人仪式,等等,充分融入了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原始先民的意识观念,是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原始先民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第四个模块是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熊图腾和鸟图腾族源神话传说以及英雄神话传说的叙事情节结构的比较。研究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熊图腾和鸟图腾族源神话传说及英雄神话传说的叙事情节结构,无非想通过仍保留着更多原初成份的满—通古斯诸民族熊图腾和鸟图腾族源神话传说及英雄神话传说的比较,探索揭示较早进入农耕社会且文明较发达的朝鲜民族的熊图腾和鸟图腾族源神话传说及英雄神话传说的原初叙事情节结构。通过比较发现,古朝鲜《檀君神话》如果去掉前半部有关桓雄的小故事,那么其故事情节几乎与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的熊图腾族源神话传说没有什么两样,换言之,《檀君神话》的原型就是鄂伦春族、鄂温克、赫哲等民族熊图腾族源神话中“猎人与雌熊或妇女与公熊成婚—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人离开熊—后代成为开国始祖或英雄或猎人”的叙事情节基础上添枝加叶而成的。朝鲜民族鸟图腾族源传说《朴赫居世》由诞生—成长—结婚—建国—死后化神等情节构成,《叁仙女传说》则由诞生—成长—考验—建国—结婚等情节构成,大同小异。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英雄神话传说均有英雄成年、英雄历险、英雄除害、英雄成功的情节母题,这四个情节母题是构成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英雄神话内容的主干。不同之处是,朝鲜民族《朱蒙神话》开头部分着重强调了朱蒙高贵的血统,即朱蒙的父亲、母亲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们的相遇交媾等等;满—通古斯诸民族英雄神话强调的是英雄的身世,即英雄所属部落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及部落遭遇的不幸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种不同,是因为英雄神话所要反映的主题不一样,如朱蒙神话重点反映的是王权的来历,因此必须重点说明朱蒙的血统,以此来达到“王权神授”的目的;而满—通古斯诸民族英雄神话所反映的主题大都是英雄为部落的安宁与幻化的自然妖魔斗争继而建立不灭功勋的主题,因此开头必须说明英雄所属部落的自然环境及生产方式。本论文通过上述四大模块儿的分析与论述,使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母题蕴含的哲学价值、美学价值、宗教价值、语言价值、历史价值等丰富的宝藏得到初步系统的挖掘与研究。(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09-05-05)

满通古斯诸民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承载生态审美意识与文化记忆。关注其民族生态审美意识的民族性、日常生活性、本真性与地域性可强化文化记忆,达成民族认同、生态认同、文化认同与跨文化认同。全球化时代,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的生态美学审美意识研究可打开民间文学的历史与未来之门,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构文化认同、找寻文化记忆提供理论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满通古斯诸民族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京.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神话研究案例数据分析——以《满语研究》创刊以来刊发成果为例[J].满语研究.2019

[2].王丙珍.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J].满语研究.2018

[3].刘淑珍.浅谈宝物折射出的精神内涵——以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宝物故事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刘淑珍.现实与幻想: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宝物故事的精髓[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

[5].刘淑珍.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宝物故事类型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刘淑珍.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与阿拉伯民间宝物故事的比较研究[J].前沿.2014

[7].刘淑珍.浅谈宝物折射出的地域文明——以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宝物故事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陈曲.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9].公光哲.朝鲜民族与满—通古斯诸民族“天鹅处女型”故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9

[10].车海锋.朝鲜民族与满—通古斯诸民族神话传说中的意象、母题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9

标签:;  ;  ;  

满通古斯诸民族论文-王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