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分子成像论文-曾思略,杨剑,祝文,文赛,张可

荧光分子成像论文-曾思略,杨剑,祝文,文赛,张可

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分子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成像,叁维,虚拟现实

荧光分子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曾思略,杨剑,祝文,文赛,张可[1](2019)在《叁维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成像在中央型肝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附视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维可视化、虚拟现实(VR)技术联合吲哚氰绿(ICG)分子荧光成像在中央型原发性肝癌(肝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肝中叶切除术的1例中央型肝癌患者。患者男,27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2 d"入院。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利用叁维可视化及VR技术行术前评估及手术规划,术中应用ICG分子荧光成像结合无血管阻断技术进行肝中叶切除术。结果叁维可视化重建后,各个器官显示良好,能多角度清晰显示肝脏形态、肿瘤与肝内脉管组织的毗邻关系、肝内各重要脉管走行;肝总动脉变异发自肠系膜上动脉。VR模型显示肿瘤位于Ⅳa、Ⅴ、Ⅷ段。肿瘤大小约11.5 cm×11.1 cm×8.5 cm,紧贴肝右静脉主干,肝中静脉根部1 cm被肿瘤侵犯,连续性中断。术前叁维可视化及VR模型与术中所见相符,术前规划与实际手术一致。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CT及叁维可视化重建见肝中叶已切除,肝中静脉缺如,肝左、右静脉血供良好,未见肿瘤残余或复发。结论叁维可视化、VR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成像能对中央型肝癌肝切除术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结合无血管阻断肝切除术,可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昕,李平,张雯,唐波[2](2019)在《小鼠活体脑部生物活性分子的荧光成像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脑在分子水平上具有独特的化学组成和反应活性。脑部的生物活性分子(包括金属离子,活性氧物种,神经递质及神经递质水解酶等)在脑功能的行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却又极其关键的角色。正常稳态浓度的生物活性分子对维持稳定的脑部和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生物活性分子水平的异常变化又与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等多种脑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探究大脑中生物活性分子的浓度及调控作用,对揭示大脑的奥秘、理解脑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荧光成像方法具有高灵敏、高时空分辨、易操作等优势,是探究大脑中生物活性分子的真实浓度和功能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构建了多种荧光探针用于检测鼠脑中生物活性分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于大脑中生物活性分子检测的分子探针、纳米探针及蛋白探针的发展概况,探讨了构建新型荧光探针、利用荧光成像方法进一步深入剖析生物活性分子调控大脑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易黄建,梁嘉翔,李小南[3](2019)在《基于叁支决策的荧光分子断层成像重建结果后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去除荧光分子断层成像重建结果中的伪信息,该文利用叁支决策理论对重建结果进行分类。将荧光分子断层成像重建结果看作论域,利用叁支决策思想并设计阈值,将结果划分成3个互不相交的区域:荧光目标区域、背景区域和边界区域。将荧光目标区域和边界区域作为最终的重建结果。数字鼠仿真实验和真实物理仿体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叁支决策的后处理方法能改善荧光分子断层成像重建图像质量。(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小梅[4](2019)在《荧光探针在分子检测与细胞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即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应用影像学的相关方法进行活体、组织、细胞甚至分子水平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是近年来科学研究非常热门的一个前沿领域,在肿瘤的早期影像诊断,细胞信号,疾病机制研究,药物研发,药物传递,药效评价,以及超分子水凝胶材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发展的分子成像技术有放射性核素成像技术包括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面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面成像,超声成像,光学成像,其中包括生物发光成像、化学发光成像,荧光成像,光声成像,各种成像技术在灵敏度、时间空间分辨率以及组织穿透率等性质上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实际成功用于临床诊断的分子成像的试剂却很少,仍然具有巨大的挑战性。综合上述分子成像技术的发展,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几个小分子探针用于高选择性高灵敏性检测相关的重要生物分子(活性氧簇,蛋白酶,金属离子等),并用于细胞内外的成像分析。本论文主要包括一下叁个工作:(1)一氧化氮(NO)是人体内第一大普遍存在的信号分子,其他两个信号分子分别是硫化氢(H2S)与一氧化碳(CO)。体外和体内对一氧化氮的高选择性和高敏感性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仍面临挑战性。之前报道的一些用于NO检测的荧光探针要么水溶性差,要么缺乏对细胞内生物分子的选择性。因此,我们合理地设计了一种水溶性、生物相容性、小分子探针:邻苯二胺-Phe-Phe-OH(1),用于高选择性和灵敏地检测体外和活细胞中的一氧化氮。探针1可以与NO反应,并通过ICT机制在367 nm处产生荧光发射。体外实验表明,探针1对NO的检测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性,不受常见的阴离子,ROS/RNS和细胞内生物分子DHA、AA、MGO的干扰。在PBS缓冲溶液中,1可用于检测0-12 μM的NO浓度,其最低检测限为6 nM。此外,探针1还成功用于检测活细胞内产生的一氧化氮。(2)聚集诱导发光效应(AIE)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标记物的检测中。但是开发智能荧光探针来有效聚集具有AIE性质的荧光发射基团从而进一步增强荧光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本课题研究中,通过将生物相容性的点击缩合反应(CBT-Cys)与具有AIE性质的荧光基团相结合,我们合理地设计了一种“智能”双重聚集诱导发光的AIE探针AC-Arg-Arg-Cys(StBu)-Lys(TPE)-CBT(1),可用于活细胞内Furin活性的增强荧光检测。与单重聚集诱导发光的探针Ac-Arg-Val-Arg-Lys(TPE)-OH(1-Ctrl)相比,探针1在弗林酶作用下的荧光发射在体外和活细胞中分别增加了1.7倍和3.4倍。该智能的双重聚集诱导发光的探针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一步设计后,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传感器检测或细胞成像检测酶活性以显着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甚至有望用于活体动物的实时成像分子。(3)钙(Ca2+)作为细胞中最重要的离子之一,在电活动和生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细胞内环境复杂,在体内很难测定细胞的Ca2+浓度。根据已经报道的一些研究成果,细胞内核磁共振是获取细胞内成分实时信息的有效手段。本课题中,我们设计并和合成了一种基于1,2-双(邻氨基苯氧基)乙烷-N,N,N',N'-四乙酸(BAPTA)的新型钙离子敏感的,细胞渗透性的19F核磁共振探针5TFM-BAPTA,BAPTA结构可与钙离子特异性结合。探针5TFM-BAPTA与Ca2+结合后19F核磁共振信号的化学位移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区分不同Ca2+浓度,并得到了其体外关系的拟合曲线,实现定量和定性检测。该探针能以乙酯的形式穿透质膜,乙酯在细胞质中被相应的酯酶水解,因而探针进入细胞后可与细胞内Ca2+结合。这种乙酯的形式还可以防止探针与细胞外的Ca2+结合。通过将产生的19F的化学位移与拟合曲线进行比较,还可以对细胞质中的裂解酯酶进行初步的半定量分析。该探针成功用于细胞裂解液中Ca2+浓度的检测。细胞实验中,利用该探针我们发现细胞中存在两种不同水平的Ca2+浓度分布,推测低浓度的分布可能代表胞质中的Ca2+,而高浓度分布可能是由于内质网(ER)中Ca2+浓度较高所致。上述实验现象表明,钙离子敏感的19F磁共振探针能区分不同细胞器中不同浓度的Ca2+。(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28)

黄池宝,陈会,李福琴,安思雅[5](2019)在《生物小分子成像用双光子荧光探针》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体内活性小分子(生物小分子),不仅数量多,涉及到无机小分子,如SO_2,H_2S,NO与CO等,而更多的是有机小分子,如单煻、低聚糖、激素、辅酶、甘油、刺激因子、调节因子和维他命等;而且在病理、生理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身体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因此,对生物体内小分子的实时观测和监控是十分必要的,而双光子荧光探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选锐器.双光子荧光探针的定点激发、高横向与纵向分辨率、无光漂白性、无光致毒性和组织深度成像等诸多优点而彰显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可以很好地对细胞或组织内的生物小分子进行实时动态叁维观测和监控.综述了近5年来相继开发的CO、单糖(葡萄糖、β-半乳糖苷酶)、SO_2、硫化氢、NO、过氧(硫)化物、硫醇/硫酚、~1O_2、甲醛、HNO、HClO、O_2~(·-)和ONOO~-等双光子荧光探针,系统全面地剖析了这些双光子荧光探针的传感机制,并展望了生物小分子显微用双光子荧光探针的发展与愿景.(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娟娟[6](2019)在《新型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其在离子、小分子测定和细胞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点(CD)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的荧光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粒径小、抗光漂白性好、荧光稳定性高、发射光谱可调、表面易功能化、毒性低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催化、生物成像、药物传递、荧光检测、光电子器件等方面已得到了一定应用。然而,目前有关CD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发光机理不明确、荧光光谱范围较窄等。许多CD发射的荧光主要集中在蓝色、绿色及黄色光区域,为了降低生物样品自身发射的荧光的干扰,发展合成红色荧光CD的新方法并开展其在生命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学位论文发展了简易、快速合成新型荧光CD的方法,并对其作为荧光探针在分析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创新性研究工作:(1)通过固相合成的方法制备了荧光量子产率高达36%的氮掺杂碳点(N-CD),并以其为荧光探针建立了快速、灵敏测定食品和化妆品中痕量Hg~(2+)的荧光新方法。此外,还研究了相应的检测机理。(2)基于CD和MnO_2纳米片构建了“switch-on”型的CD-MnO_2探针并据此建立了测定新鲜水果、新鲜蔬菜及商业化饮料中抗坏血酸(AA)含量的荧光新方法。此外,还考察了CD-MnO_2探针对AA的检测机理。(3)通过一锅法合成了在525 nm和603 nm处具有两个发射峰可直接用作检测ONOO~-的探针的红/绿光双发射的碳点(RGDE CD),建立了测定细胞中ONOO~-含量的比率荧光新方法。此外,还研究了相应的检测机理。(4)通过一锅法同时合成了红/黄光双发射的碳点(RYDE CD)和红/橙光双发射的碳点(RODE CD),并以RYDE CD为荧光探针建立了测定熏肉、香肠、咸菜和牛奶样品中痕量亚硝酸盐的比率荧光新方法,并将RYDE CD成功用于细胞成像。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本章对合成CD的原料、方法以及杂原子掺杂的影响进行了概述,对构建荧光探针的方法及检测机理进行了概括,对CD在荧光检测、生物成像、药物和基因运载、催化、光电子器件和防伪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本章根据所测定Hg~(2+)的性质选择以柠檬酸和(NH_4)_3PO_4分别作为碳源和氮源通过固相合成法简单快速地制备了荧光量子产率高达36%、和Hg~(2+)之间具有强配位能力的氮掺杂碳点(N-CD)。基于N-CD表面的类吡咯N、N-H和Hg~(2+)之间的协同配位作用导致其荧光淬灭的现象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地测定Hg~(2+)的荧光新方法并对检测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最佳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6-0.9μM、0.9-12.0μM,检测限为2.3 nM。该方法已成功用于食品和化妆品等样品中Hg~(2+)含量的测定,回收率范围为90%-106%。基于N-CD低细胞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将其成功用于细胞成像。此外,基于N-CD的良好水溶性,考察了其作为荧光墨水的可行性。第叁章:本章通过内过滤效应(IFE)将CD和MnO_2纳米片相结合构建了CD-MnO_2探针,建立了测定食品中抗坏血酸含量的荧光新方法并深入研究了荧光淬灭及恢复机理。在最佳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8-90μM,检测限为42 nM。该方法不仅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而且还可以实现抗坏血酸的可视化检测。此外,该方法已成功用于测定新鲜水果、蔬菜及饮料中抗坏血酸的含量,实验的回收率范围为95%-105%。第四章:本章通过一锅法合成了红/绿光双发射的碳点(RGDE CD),其发射峰分别位于525 nm和603 nm。基于RGDE CD无需任何修饰即可作为ONOO~-荧光探针的性质,建立了成本低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测定ONOO~-的比率荧光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3-60μM,检测限为11.6 nM。实验通过计算RGDE CD和ONOO~-的HOMO、LUMO能级深入研究了ONOO~-导致RGDE CD荧光淬灭的机理,得出了可能是由电子转移引起的结论。此外,还将此比率荧光探针成功用于测定细胞内的痕量ONOO~-。第五章:本章首次通过简便的一锅法同时合成了红/黄光双发射的碳点(RYDE CD)和红/橙光双发射的碳点(RODE CD)。基于RYDE CD无需修饰可直接作为亚硝酸盐荧光探针的性质,建立了测定熏肉、香肠、咸菜和牛奶等样品中痕量亚硝酸盐的比率荧光新方法,研究了相应的检测机理。在最佳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100μM,检测限为31.61 nM。基于温度对RYDE CD荧光强度的影响,建立了检测温度的比率荧光新方法。此外,已将RYDE CD成功用于细胞成像。第六章:结论。(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潘文慧,李文,屈璟涵,叶懿霈,屈军乐[7](2019)在《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显微成像有机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医学领域,对纳米尺寸级别的微小生物目标进行精确定位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受到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难以分辨尺寸在衍射极限(<200 nm)以下的生物结构,无法直接获取微小生物结构信息,阻碍了生物医学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随着纳米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的出现,新型荧光探针的开发、成像系统与设备的不断发展及成像算法不断完善地深入结合,促进了光学衍射极限以下尺寸微观目标的研究。基于单分子定位的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SMLM)包括光激活定位成像(PALM)与随机光学重构超分辨成像(STORM),将有机荧光探针与超分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直接决定着超分辨成像结果的好坏。因此,设计不同性能的荧光探针可以实现超精细结构的不同超分辨成像,为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着重围绕基于SMLM的原理、有机荧光探针的设计要求、用于SMLM的荧光探针种类及其生物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综述,指出了单分子定位成像上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为对超分辨成像研究感兴趣或初涉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成像理论与探针设计方面的帮助。(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卢笛,卫潇,曹欣,贺小伟,侯榆青[8](2019)在《基于自编码器的荧光分子断层成像快速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激发点荧光分子断层成像(FMT)重建过程中生成的系统矩阵规模较大,导致计算复杂度高,重建时间长。为了加快重建速度并保证其准确性,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通过降低系统矩阵规模,提出了一种快速FMT重建方法。具体来说,采用的降维方法是自编码器,即一种典型的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数据为由系统矩阵和表面荧光测量值组成的矩阵,然后使用自编码器网络的编码部分得到原始矩阵在低维空间上的表示。为了测试所提方法的性能,设计了一系列数值模拟实验,包括非匀质圆柱体实验和数字鼠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缩短重建时间,得到较高的重建精度。(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宋亚群[9](2019)在《若干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的开发及其生物成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成像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和医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年来,小分子荧光探针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有了显着的增加。小分子荧光探针是研究生物系统的重要多功能材料,可被加载到细胞中用于快速检测生物靶标。此外,通过完善设计策略,可使探针在动力学,激发/发射波长和对特定细胞器的定位等方面得到优化。吸收和发射在近红外(NIR)区域(650-900 nm)的荧光探针具有非常理想的特性,如对样品的光损伤小、组织穿透能力强以及对背景自发荧光干扰小。本文设计合成了叁种不同的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分别用来检测肼、过氧化亚硝酸盐和硫化氢。探针Cy-OAc能够准确灵敏地检测肼。探针设计思路为合成苯并花菁(Benzo-phthalocyanine)作为基础母体环,然后引入乙酸酯基(Acetate),构成多功能荧光分子探针2-((E)-2((E)-2-Acetoxy-3-((E)-2-(3-ethyl-1,-dimetyhyl-1H-benzo[e]indol-2(3H)-ylidene)ethylidence)cyclohex-1-en-1-yl)vinyl-3-ethyl-1,1-di methyl-1H-benzo[e]indol-3-ium。加入待测物肼后检测,探针Cy-OAc的乙酸酯部分将被选择性地肼解,荧光信号发生改变。该探针呈现出优秀的选择性、准确性,同时具有低生物毒性,可以在生理条件下检测活细胞中及活体内肼浓度。这些特征都使得探针成为生命体系中精确检测肼的有力工具。使用七甲基花菁(Heptamethyl cyanine)近红外花菁染料作为荧光团,对氨基苯酚作为响应基团合成了一种兼具比色和比率功能的荧光探针Cy-OH,1-ethyl-2-((E)-2-((E)-3-((E)-2-(1-ethyl-3,3-dImethylindolin-2-ylidene)ethylidene)-2-((4-hydroxyphenyl)(methyl)ami no)Cyclohex-1-en-1-yl)vinyl)-3,3-dimethyl-3H-indol-1-ium,实现对过氧亚硝酸盐的比率荧光响应。此外,我们发现探针Cy-OH能够可视化成像RAW264.7巨噬细胞中外源和内源性过氧亚硝酸盐。荧光探针DCMB-NO_2,(E)-2-(2-(2-(6-(2,4-dinitrophenoxy)naphthalen-2-yl)vinyl)-4H-chromen-4-ylidene)malononitrile的设计策略是将1,4-二硝基氟苯作为反应位点引入到二腈亚甲基-苯并吡喃衍生物上,用于快速检测水溶液中的硫化氢。与含有常见离子和其它硫化物的分析物相比,它对硫化氢具有高选择性,而且被证明可以检测活细胞中的硫化氢。(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赵秋丽,冯帆,姚昌[10](2019)在《“荧光探针”点亮细胞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走进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实验室,在激光显微镜下,“荧光探针”使细胞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效果,形态各异的图案仿佛将人带入鲜花与极光交融的海洋。然而,你能想象这不起眼的“荧光探针”通过成像监测,便能实现尽早地发现和预防重大疾病吗?山东师范(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9-01-19)

荧光分子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脑在分子水平上具有独特的化学组成和反应活性。脑部的生物活性分子(包括金属离子,活性氧物种,神经递质及神经递质水解酶等)在脑功能的行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却又极其关键的角色。正常稳态浓度的生物活性分子对维持稳定的脑部和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生物活性分子水平的异常变化又与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等多种脑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探究大脑中生物活性分子的浓度及调控作用,对揭示大脑的奥秘、理解脑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荧光成像方法具有高灵敏、高时空分辨、易操作等优势,是探究大脑中生物活性分子的真实浓度和功能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构建了多种荧光探针用于检测鼠脑中生物活性分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于大脑中生物活性分子检测的分子探针、纳米探针及蛋白探针的发展概况,探讨了构建新型荧光探针、利用荧光成像方法进一步深入剖析生物活性分子调控大脑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分子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曾思略,杨剑,祝文,文赛,张可.叁维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成像在中央型肝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附视频)[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9

[2].王昕,李平,张雯,唐波.小鼠活体脑部生物活性分子的荧光成像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9

[3].易黄建,梁嘉翔,李小南.基于叁支决策的荧光分子断层成像重建结果后处理[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4].刘小梅.荧光探针在分子检测与细胞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5].黄池宝,陈会,李福琴,安思雅.生物小分子成像用双光子荧光探针[J].有机化学.2019

[6].刘娟娟.新型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其在离子、小分子测定和细胞成像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9

[7].潘文慧,李文,屈璟涵,叶懿霈,屈军乐.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显微成像有机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9

[8].卢笛,卫潇,曹欣,贺小伟,侯榆青.基于自编码器的荧光分子断层成像快速重建[J].光学学报.2019

[9].宋亚群.若干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的开发及其生物成像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9

[10].赵秋丽,冯帆,姚昌.“荧光探针”点亮细胞世界[N].光明日报.2019

标签:;  ;  ;  ;  ;  

荧光分子成像论文-曾思略,杨剑,祝文,文赛,张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